泰阿泰德篇解读(读泰阿泰德篇探究知识是什么)

哲学的本质是探求真理,而不是拥有真理,就像它的本义是热爱智慧,但还不能说是智慧,所以,哲学意味没有止境。从这个角度评判,那些永志继续研究的怀疑论者才算是真正的哲学家吧。

——坤鹏论

泰阿泰德篇解读(读泰阿泰德篇探究知识是什么)(1)

一、中国不是病灶,西方也不是中国的药铺

在读《泰阿泰德篇》之始,坤鹏论找来了《柏拉图的三部曲——<泰阿泰德>、<智者>与<政治家>》一书作为辅助。

就在该书的总序中有这样一段话,非常赞:

“不太夸张地说,近百年来中国人之阅读西方,有一种病态心理。”

“因为这种阅读方式首先把中国当成病灶,而把西方则当成了药铺。”

“阅读西方因此成了到西方去收罗专治中国病的药方、药丸。”

“‘留学’号称是要去西方寻找真理来批判中国的错误。”

“以这种病夫心态和病夫头脑去看西方,首先造就的是中国的病态知识分子,其次形成的是中国的种种病态言论和病态学术。”

“其特点是一方面不断把西方学术浅薄化、工具化、万金油化。”

“而另一方面则又不断把中国文明简单化、歪曲化、妖魔化。”

“这种病态阅读西方的习性,方是现代中国种种问题的真正病灶之一。”

其实,随着我们学习的渐渐深入、广泛,就不难发现,不管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所有的道理基本都在公元前6世纪中期世界不同地方被一些伟大的思想家提出来:

希腊是前苏格拉底的自然哲学家们、苏格拉底以及柏拉图等哲学家;

中国是老子、孔子等;

印度是大雄(约公元前599年~公元前527年,耆那教的创始人)、佛陀(约公元前563年~公元前483年,佛教创始人)以及其他重要人物;

古犹太教是耶利米(约公元600年在耶路撒冷)和以西结(约公元前580年在巴比伦)这两位先知;

古代波斯宗教的创始人查拉图斯特拉(不过对此人尚存争议)。

这个神奇的公元前6世纪,在地球的不同方,几乎相互隔绝的不同文明区域之内,人类精神同时迈出了巨大一步,而且上面这些人物仿佛同一时间内苏醒过来,而且提出的思想本质有很多相近。

这一事实既令人惊讶又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同时,又根本无法将这些归为巧合。

也许这将是一个永恒的秘密。

起码至今还没有人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德国当代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历史的起源及其目的》一书中为这个时期起了一个名称:世界历史的轴心时代。

所以,我们真的完全没有必要妄自菲薄,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最终的大道都是至简的,都是殊途同归的,只不过西方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开始,注重逻辑论证,东方更讲究悟,甚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泰阿泰德篇解读(读泰阿泰德篇探究知识是什么)(2)

二、回顾我们的学习成果

在2020年11月30日的《为什么哲学初学者最好读柏拉图的著作?》中,坤鹏论曾介绍过柏拉图的主要对话录:

早期的著作:

《申辩篇》

《克里托篇》

《普罗泰戈拉篇》

过渡时期的著作:

《高尔吉亚篇》

《美诺篇》

《克拉底鲁篇》

成熟时期的著作:

《会饮篇》

《斐多篇》

《理想国》

《斐德罗篇》

《泰阿泰德篇》

晚期的著作:

《蒂迈欧篇》

《克里蒂亚篇》

《政治家篇》

《法律篇》

经过了近两年的时间,我们一起从柏拉图早期著作学习到了他成熟时期的主要著作。

现在,成熟时期的著作就差《泰阿泰德篇》了。

这篇对话录一般被认为是柏拉图从成熟的中期到晚期的过渡之作,也是所有对话录中的重要作品之一。

后世学者认为,它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而又影响深远的经典哲学著作,历史上的许多著名哲学家,包括莱布尼茨、贝克莱和维特根斯坦,对它都有品评,而且当今的知识论研究者仍然不断提及这部著作,它是两干多年前的作品,却一点也没有过时”。

另外,根据后世学者推断,《泰阿泰德篇》的成书年代应该在公元前369年之后,此时的柏拉图已是花甲之年(60岁)。

因此,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译本前言中有了这样一段评论:“无论是因为政治实践的受挫,还是由于年岁增长或者别的因素,《理想国》中透露出来的政治热情和人世心态在《泰阿泰德篇》中被一种更为避世和超脱的情怀所取代了;典型的哲学家不再被看作政治统治方面的行家,而主要被描述为道德和科学之永恒主题的沉思者。‘知识是什么’这样一个更为纯理论的追问,或许正好符合柏拉图当时的心境。”

也正因为以上原因,《泰阿泰德篇》也被称为《论知识》。

当然,柏拉图不是神,他不是完美的,也有学者批评这篇对话录充分暴露了他在逻辑和行文严谨上的缺点,文中多处出现前后矛盾和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方。

好了,其他话就不多说了,让我们赶快打开《泰阿泰德篇》吧。

三、对话的主要人物简介

1.苏格拉底

2.泰阿泰德

一位数学家,是塞奥多洛的学生,年轻、可爱、有礼貌,受过良好的教养,理解力敏锐。

在对话开头便由欧几里德之口提到他,说他从科林斯的军营被抬去雅典,在科林斯战役中既受了重伤,又感染了军中流行的痢疾,这场战役的年代可以推断为公元前369年。

柏拉图很可能是在泰阿泰德去世后不久写了本篇对话录,并让他充当对话的主要角色,用以纪念这位出色的数学家、在学园中共处多年的朋友。

3.欧几里德

在《斐多篇》也出现了,陪伴了苏格拉底的最后时光。

他是麦加人,生于麦加拉(在雅典附近),属于苏格拉底圈子里最著名的成员之一。

也是古希腊哲学家,麦加拉学派创始人。

相传为苏格拉底最早的弟子之一,和苏格拉底一样,天天都可以在广场中找到。

据说在雅典和他的母邦麦加拉处在高度紧张的敌对状态时,他常常穿着女人的衣服潜往雅典,连死刑也不惧怕,目的只是为了能够听苏格拉底讲话,与他相交结。

他认为“善是一”,并且是唯一的,关于“是”的知识就是美德。

不过,善“却有许多名称,有时称为理智,有时称为上帝,常常也称为思维等等,但是与善相对立的东西是根本不存在的”。

所以,他的原则是单纯的善,真理的单纯性和同一性。

可见麦加拉学派和苏格拉底一样,把善就成普遍意义下的绝对本质,但与苏格拉底不同,该学派还承认善以外的许多观念。

他和忒尔西翁进行了这篇对话录两场谈话的前一场,属于简短的铺垫性谈话。

欧几里德在这段简短的谈话中赞美了泰阿泰德,并说他曾经听苏格拉底向他转述过一场涉及泰阿泰德的谈话。

他自称把这场谈话记录下来了,并且让仆人为忒尔西翁朗读出来。

这读出来的内容就是《泰阿泰德》的主体部分,是苏格拉底、塞奥多洛和泰阿泰德之间的一场哲学谈话,其主题是探究“知识〞的本性。

4.忒尔西翁

麦加人,可能是欧几里德的朋友,也是苏格拉底的追随者,在苏格拉底临死前,也在现场。

5.塞奥多洛

塞奥多洛是个老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泰阿泰德的老师。

泰阿泰德篇解读(读泰阿泰德篇探究知识是什么)(3)

四、现代对于知识的定义

既然讨论的是“知识是什么”,我们就有必要找来当今对它的定义看一看先。

可是,当我们打开百度百科的知识词条,就会发现,它的定义不少:

一条陈述能称得上是知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它一定是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而且是被人们相信的(柏拉图给出的定义);

知识是符合文明方向的,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

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它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

知识是人类从各个途径中获得的经过提升总结与凝练的系统的认识;

知识可以看成构成人类智慧的最根本的因素,它具有一致性,公允性,判断真伪要以逻辑,而非立场;

……

在哲学中,关于知识的研究叫做认识论,不过,知识的定义在认识论中至今还是一个争论不止的问题,正如罗伯特⋅格兰特所说,尽管“什么是知识”这个问题激发了世界上众多伟大思想家的兴趣,但是也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界定。

另外,在法国政治和经济学学者、著名的政论家雅克·阿塔利的《未来简史》中,还给出了一个知识的悖论: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是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知识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

看来,知识真是个熟悉的陌生人,至今人类还没有真正认识它呢!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请您关注本头条号,坤鹏论自2015年底成立至今,创始人为封立鹏、滕大鹏,是包括今日头条、雪球、搜狐、网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网站或自媒体平台的特约专家或特约专栏作者,目前已累计发表原创文章与问答6000余篇,文章传播被转载量超过800余万次,文章总阅读量近20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