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攸投靠曹操产生了什么典故 曹操竟然光着脚出去迎接他

在群雄并起的东汉末年,许攸也许只能算作是一个悲剧式的小人物,但他的悲剧却是由他自己一手导演。

许攸投靠曹操产生了什么典故 曹操竟然光着脚出去迎接他(1)

许攸年轻的时候和曹操关系较为友善,与袁绍的关系也很不错,《魏略》记载:"攸字子远,少与袁绍及太祖善。"

许攸当时在东汉政府里任何种职务我们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地说他当时应该是有个一官半职的,不然的话他又如何能够与冀州刺史王芬等人密谋废汉灵帝呢?后来密谋泄露,王芬自杀,而许攸则投奔了袁绍,做了他的谋士。

许攸为什么不去投靠曹操而投奔了袁绍呢?有人认为他是看上了袁绍显赫的家世。因为袁绍出身于汉末名门"汝南袁氏",自袁绍的高祖父起,四代之中就有五人位居三公。

所谓"三公",指的是一国之中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就已有了"三公"的称为,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包括司马、司徒、司空三种职务,而古文经学家们则据《周礼》以为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袁绍出身于名门望族,又有三公的显赫家世,而曹操却是出身于宦官世家,在门第和地位上显然不如袁绍,再加上当时袁绍的实力要比曹操强大很多,因此许攸投奔袁绍,应该是他的首选。

然而我们不能忽略另外一个事实,那就是当初许攸与王芬等人密谋废掉汉灵帝时,曾想拉着曹操一同参与,可是曹操没有答应。许攸可能考虑到曹操或许会因为此事而不能接纳他,因而才去投靠了袁绍。

许攸投靠曹操产生了什么典故 曹操竟然光着脚出去迎接他(2)

许攸投奔了袁绍并做了他的谋士,然而在官渡之战以前许攸究竟为袁绍谋划了哪些计策呢?《后汉书》和《汉晋春秋》两部史书上都记载同样一件事情。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陈兵于官渡,与袁绍始交战,致使许都空虚,许攸为袁绍出谋说:"曹操兵力本来就少,现在却集中全力来抵抗我军,这时许都防备一定空虚,如果派一支骑兵部轻装前进,连夜奔袭,可以攻陷许都。占领许都后,就奉迎天子以讨伐曹操,必能捉住曹操。假如他未立刻溃散,也能使他首尾不能兼顾,疲于奔命,一定可将他击败。"

袁绍却不同意,并固执地说:"我一定要先捉住曹操。"

《后汉书》又记载:"会攸家犯法,审配收系之,攸不得志,遂奔曹操。"这时恰好许攸家里有人触犯了法令,留守邺城的治中审配将他们逮捕,许攸知道后大怒,一气之下就投奔了曹操。这与《三国志·荀彧荀攸贾诩传》中所记载的"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相同。但许攸的家人究竟犯了何法,史书上并没有言明。

然而对于许攸的复投曹操,《三国志·武帝纪》中却这样记载:"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公击琼等。"说是许攸贪财而袁绍不能满足他,所以许攸就背叛了袁绍转而投奔了曹操。

许攸投靠曹操产生了什么典故 曹操竟然光着脚出去迎接他(3)

袁绍

《曹瞒传》中说,曹操听说许攸来了,"跣出迎之",光着脚丫子就迎了出来,并高兴地说:"子远(许攸字)来了,我曹操的大业可成矣!"

曹操请许攸入座相谈。许攸问道:"贵军的军粮还可以用多久?"

曹操回答说:"尚可支持一年。"

许攸看了看曹操,又说:"哪会有这么多?你没有说实话,还是说真的吧!"

曹操回答:"还可以支持半年。"

许攸说:"难道你不想打败袁绍吗?为何不说真话?"

曹操说:"跟你开玩笑而已,其实我的军粮所剩不多,大概也不过能维持本月的份量。"

许攸献计说:"你现在是孤军独守,既外无援军,内亦无粮食,已经到了危急存亡的关头。现在袁军有粮食存于乌巢,虽然有士兵,但无防备,只要派轻兵急袭乌巢,烧其粮草,不过三天,袁军肯定会自己败亡!"

曹操听了非常高兴,就留下曹洪、荀攸坚守营垒,亲自带步兵和骑兵五千,打着袁绍军的旗号假扮成袁军,从小道急行,人马都不出声音,每个士卒都带一捆柴草。

到了乌巢,把袁军团团围住后放起了大火。乌巢袁军一片混乱,粮草也焚烧殆尽,一千多士卒被曹军杀死。曹操命兵士将袁军士兵的鼻子割下,把牛马的唇和舌头也割下,带回去展示给袁军的士卒观看。袁军人人惊慌恐惧,不战而败。袁绍和他的儿子袁谭等甚至没来得及戴上帽子,只用幅巾把头发束扎一下,就带着八百骑兵逃过了黄河。

许攸投靠曹操产生了什么典故 曹操竟然光着脚出去迎接他(4)

曹操《求贤令》

曹操在火烧乌巢的时候俘虏了袁绍的大将淳于琼,他的鼻子也被割下。

曹操问淳于琼说:"你今天弄成这样,是什么源故?"

淳于琼答道:"胜负乃天所控制的,问我干什么?"

曹操想要留下淳于琼性命,许攸劝谏说:"以后他照镜子,看到自己的鼻子被割了,不会忘记今天的耻辱和仇恨的。"于是曹操杀害了淳于琼。

乌巢失守后,正在攻打曹军营寨的张郃、高览投降,袁军全盘崩溃,袁绍仅带着八百骑兵逃回河北,曹操大获全胜。

建安七年(202年),袁绍病逝,之后他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为了争位自相残杀。建安九年(204年),许攸又献计决漳河之水攻破邺城,霸占了袁绍团体的老巢冀州,完成了对袁氏团体的致命一击。

由此可见,在曹操打败袁绍的军事行动中,许攸应该是功不可没的。

可是人一旦有了功劳,总是会翘尾巴的。曹操在占领冀州之后,许攸自恃功高,便自觉得了不得了,以致得意忘形,屡次轻慢曹操,不分场合,直呼曹操小名。

在一次聚会上,许攸自豪地对曹操说:"阿瞒啊,如果你没有我,你不会得到冀州。"那种自以为是的语气,使曹操颇感不舒服,但是,曹操并没有和他计较,他听后反而哈哈大笑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嘴上虽这么说,内心却非常不开心,颇有芥蒂,认为许攸对自己未试过无礼了。

许攸投靠曹操产生了什么典故 曹操竟然光着脚出去迎接他(5)

还有一次,许攸率侍从出邺城东门,他又得意对手下人炫耀地说:"小的们,你们知道吗?他们曹家没有我,大概也不会出入此门。"人的忍耐是有极限的,此话传到曹操耳朵中,终于使曹操实在忍无可忍了,最后下令杀了许攸。

《三国演义》中对许攸之死是这样的描述的:

一日,许褚走马入东门,正迎许攸,攸唤褚曰:"汝等无我,安能出入此门乎?"褚怒曰:"吾等千生万死,身冒血战,夺得城池,汝安敢夸口!"攸骂曰:"汝等皆匹夫耳,何足道哉!"褚大怒,拔剑杀攸,提头来见曹操,说"许攸如此无礼,某杀之矣。"操曰:"子远与吾旧交,故相戏耳,何故杀之!"深责许褚,令厚葬许攸。

《三国志·崔琰传》中写道:"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

种种迹象表明,没有曹操的命令或默许,许禇是不可能杀掉许攸的。

其实我们不能怪曹操不讲情面,冷酷无情,"阿瞒"乃是曹操的小名,除父母及长者外,外人又怎能随意而呼?况且这时的曹操已成为一代枭雄,许攸对他如此不尊,没当场把他杀死就算留有情面了。

许攸投靠曹操产生了什么典故 曹操竟然光着脚出去迎接他(6)

所以,许攸之死,完全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这就叫咎由自取!

罗贯中有诗云:

堪笑南阳一许攸,

欲凭胸次傲王侯。

不思曹操如熊虎,

犹道吾才得冀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