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海关历任领导班子 营口海关历任最高负责人的称谓

喀什海关历任领导班子 营口海关历任最高负责人的称谓(1)

1948年营口解放时接管营口海关的人员之孙广治(左)与新中国海关关徽设计者陈铁保(中)合影

喀什海关历任领导班子 营口海关历任最高负责人的称谓(2)

喀什海关历任领导班子 营口海关历任最高负责人的称谓(3)

营口海关旧址

郭宝藩 王敬文

自1864年正式设立起至今,营口海关共有91任最高负责人(包括主持工作的在内,但不包括副职)。然而在过去的150多年里,营口海关的最高负责人的称谓是不尽相同的。随着社会的变革、政权的交替,营口海关的最高负责人的称谓也发生着变化。

1864年5月9日,营口海关正式设立,时称“山海新关”。奉令来没沟营(营口)组建新关的英国人捷·马吉(J·Mackey,中文名又作马吉盛),被任命为署税务司,即代理税务司。捷·马吉来营组建新关之前系津海关头等帮办,帮办为高级职员,地位仅次于税务司。

从捷·马吉的官衔称呼上看,营口海关从设立之日起,最高负责人的正式称谓应为税务司。

自1864年5月9日设立之日起,山海新关的管理权便完全操控在外国人手里,成为了西方列强对中国东北三省进行经济侵略的工具。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的81年间,历届税务司、税关长均为外国人担任,有英、美、俄、德、法国人和日本人,唯独没有中国人,帮办、总巡、港务长、监察长等高级职务的也多为外国人。人们不禁要问:中国海关的最高负责人及高级职员为什么是由外国人来担任,究竟是怎么回事?

税务司是旧中国时期一级海关机构中的最高负责人,始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上海爆发小刀会起义,英、美、法等西方列强乘机篡夺上海海关行政权。1854年6月,英、美、法三国领事强迫苏松太兵备道兼江海关监督吴健彰达成协议,并由三国领事各提名一位税务监督(Inspector Customs,又称司税)组成税务管理委员会(Board of Inspectors)。

这个协议是中国政府着手聘用外国人帮助管理海关的最早契约,是延续了近百年的中国海关外籍税务司制度的渊源所在。

1856年10月,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的清政府被迫于1858年6月和10月同英国、法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及附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海关税则》。《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海关税则》第10条载明“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人帮办税务并严查漏税”,这一条款一般被认为是英国人霸占中国海关行政权的重要标志。

1861年1月24日,总理各国事务首席大臣、恭亲王奕给英国人李泰国(Horati Nelson Lay)下达了委任札。1月30日,李泰国获得委任札,正式出任中国近代海关第一任总税务司。从这时开始一直延续到1952年,盘踞台湾地区的国民党政权终止了这一制度。

李泰国担任总税务司后,采用Inspector General作为总税务司的英文职衔,将Commissioner of Customs作为各口岸海关负责人的英文职衔,中文即税务司。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第二天,华北军事管制委员会派江明、朱剑白等人接管了津海关。1949年4月14日,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等签署任命状,任命朱剑白为“天津海关税务司”。朱剑白是新中国政权任命的唯一一位税务司,也是中国大陆上最后一位税务司。1950年2月11日,津海关正式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海关,朱剑白被任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海关关长。至此,税务司制度彻底从中国大陆消失。

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的翌日,日军占领营口。1932年6月27日,日伪当局武力劫夺山海关。9月25日,总税务司通令封闭东北三省各地海关,中华民国海关管辖的山海关正式关闭。10月1日,山海关正式改称营口税关,最高负责人由税务司改称税关长。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以后,营口税关由中国人鲍绍博事务官出面主持关务。8月25日,苏联红军占领营口。28日,苏军司令官爱克罗夫少将视察营口,驱逐营口税关中的日籍人员,并委派王作宾为代理海关长,负责保护海关关产、文卷等。

1946年6月南京国民党政府派员接管伪营口税关,委派王作宾为海关长负责主持关务。6月27日,国民党政府总税务司委派代理税务司王文举抵营口就职,接管山海关关务事宜。8月20日山海关复关,最高负责人仍复称税务司,直至1948年营口解放。

1948年2月26日,营口第三次解放。翌日,辽南行政公署贸易管理局派员接管了营口关。由于辽南解放区实行的是贸易、海关一体化管理的体制,辽南税关只是其下属的一个科——税关科。因此辽南行政公署贸易管理局局长杨勉、副局长周民于1948年4月19日下达命令,成立辽南税关(1946年6月成立,对外称辽南税关)第五税关(即营口分关),任命胡泽民为税关长、王桂山为副税关长。

1949年2月1日,辽南税关撤销,改设辽宁省海关,杨勉任关长,徐茂松任副关长,由普兰店(今辽宁省普兰店市)迁驻营口,同时撤销第五税关(营口分关)建制,其业务由辽宁省海关兼理。

4月1日,辽宁省海关改称营口关税局,杨勉任局长,徐茂松任副局长。

1950年3月1日,遵照海关总署的通令,营口关税局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营口海关,受政务院海关总署领导,徐茂松任关长。1950年9月6日,政务院批准任命林占先为营口海关关长, 25日到任就职。林占先关长营口海关历史上唯一一个由中央政府(国家级)任命的最高负责人(关长)。

由于爆发朝鲜战争,帝国主义封锁禁运的影响,营口港对外贸易量减少,下属单位陆续撤销,营口海关也于1952年1月1日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营口分关,并为大连海关的分关。海关总署任何成波为副分关长,代行分关长职务。

1952年8月14日,经政务院财经委员会核准,海关总署决定暂行撤销营口分关。10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营口分关正式闭关。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1980年8月23日国务院批准恢复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营口分关。1980年10月,大连海关副关长宋琦、货管科长唐关武与营口市政府磋商,开始筹建营口分关。1981年1月3日,大连海关任命冷万有为营口分关副关长,负责筹建分关工作。

1981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营口分关恢复建制,对外正式办公,冷万有任副分关长,主持工作。

1985年2月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营口海关,冷万有任副关长,主持工作。从1985年起至今,营口海关最高负责人的称谓一直为关长,再未发生改变。

(作者单位:营口海关)

来源 营口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