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和神话的战争(在混沌初开时的神话战争)

在人类文明起源的前史上,往往有一些战争的神话和传说,由这些神话般的战争拉开文明的序幕,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人类和神话的战争?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人类和神话的战争(在混沌初开时的神话战争)

人类和神话的战争

在人类文明起源的前史上,往往有一些战争的神话和传说,由这些神话般的战争拉开文明的序幕。

究其原因,恐怕是氏族部落开始裂变并聚合为民族时所产生的。

在原始社会中, 部落以外的就是法律以外的,所以部落之间的纠纷通常要用武力来解决。

通过连绵的战争形成的部落群体,就是原始的民族。

这种现象在原始社会的早期是不会发生的。

因为那时的氏族部落之间隔着广阔的森林草原地带,人们的活动一般又不超出自己的生存空间,相互之间的交往更是有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氏族部落的数量不断增加,交往日益增多,迁徙频繁发生,这就必然要发生冲突和战争,有时还是你死我活的极其残酷的战争。

特别是在异姓氏族部落之间,双方都认为对方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是相互视为禽兽的。

视同禽兽,自然要采取对付禽兽的手段了。

所以,说原始社会是通过和平的途径转 变为文明社会的,并不完全正确。就氏族部落演变为民族来说,这种社会形态的更迭同样是由暴力来实现的。由于原始的氏族部落各有其宗神,又多以鸟兽虫鱼来命名,所以这类战争一般都以禽兽鬼神之战流传下来,成为奇异怪诞的神话传说。

在中华民族形成的前史上,也有惊天动地的神话战争。

其 中最著名的就是黄帝、炎帝和蚩尤之间的循环式战争。据《逸 周书·尝麦》的记载:

“昔天之初,□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 命蚩尤于宇少皋,以临四方,司□□上天末成之庆。蚩尤 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干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 用大正顺天思序, 纪于大帝,用命之曰绝辔之野。乃命少皋清司马鸟师,以 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

这段神话的意思是:在天地形成之后,上帝立了两个王, 即所谓“二后”。古代后与王义同,故可通用。这两个王就是泰赤帝和蚩尤。上帝还颁下命令,分别规定了赤帝和蚩尤的职务, 但是,蚩尤却不守职命,攻起赤帝来了。双方战于涿鹿之,打 得赤帝“九隅无遗”。赤帝惶恐万状,请求黄帝支援,黄帝擒杀蚩尤。随后仍请少皋出来正定人间秩序。

在这段神话故事中,出面的有四位人神:赤帝、蚩尤、少皋、黄帝。《山海经·大荒北经》中也谈到这段故事,但略夫了 赤帝和少皋,多出了另外几位人神。其文如下:

“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魅。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魅,而止,遂杀贵尤,魅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 ”

这两则神话中都说蚩尤被杀掉了,其地点或云在冀州之野,或云在凶黎之谷。但有一部纬书《龙鱼河图》中则说,蚩尤没有被杀而是由黄帝降伏了,而且说得也更加怪诞。令人难以置信。请看:

“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額,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元道,不慈仁。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市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 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请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弹服。 ”

由于传说蚩尤被黄帝擒杀了,所以就有蚩尤之墓。

据魏人 王象、缪袭等所撰《皇览》记载:“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阙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肩碑冢在山阳郡钜野县聚,大小与阙冢等。传言黄帝 与堂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体异处,故别葬之。”

钜野县至今犹存,属菏泽地区。寿张县已并入阳谷,现属聊城地区, 但古寿张也许在今之东平县西北。当然,所谓蚩尤冢,早已不知去向了。

由于传说蚩尤未死,还受黄帝之命主持军事,所以他就参加了黄帝的盟会。据《韩非子·十过》中说:“昔者黄帝合鬼神 于西太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 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覆上,大合 鬼神,作为清角。”

蚩尤在这里又出现了。不仅蚩尤,还有他的 风伯和雨师,这是一次部落大会,禽兽鬼神都參加了。大会地 点在西太山,即今山西霍县一带的霍太山。

这次大会留给后人的传说有风后陵,风后陵简称风陵,在今黄河禹门口东边。

这次大会反映出,蚩尤、赤帝、黄帝之间的反复战争,终于以和平 的结盟而告一段落,只是盟主为黄帝面已。

不过,赤帝不在其列,他到哪里去了呢?赤帝即炎帝,原来 他在求助于黄帝打败蚩尤之后、又和黄帝打起来了。

这次大战 以《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最详,录之于下,再加评说: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襄。 。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 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 四方,熊、罴、貔、貅、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候,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从这段材料看,黄帝是同蚩尤和炎帝分别进行战争的,而且黄炎之战在前,黄帝与蚩尤之战在后,亦即黄帝先打败炎帝 而后又联合炎帝打败蚩尤的。

这种安排很可能是受了周人的 影响,因为周人自称出自天電,亦即轩辕氏;而且黄帝与炎帝是同胞兄弟,怎能互相厮杀呢?

不错,周人的黄帝确实是在西 北黄土高原上同羌人的炎帝结为联盟而起家的,但这并不排 除其他地区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有相互攻伐的事实。

在上述黄炎之战中,黄帝出动了熊、罴、貔、貅、䝙、虎等六个部落, 它们就不见于周人的记载。

而且,这次大战发生在阪泉之野, 阪泉是不在西北黄土高原的。

据《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 “《括地志》云:‘阪泉,今名黄帝泉,在妫州怀戎县东五十六里。出五里至涿鹿东北,与涿水合。又有涿鹿故城,在妫州东南五十里,本黄帝所都也。'晋《太康地里志》云‘涿鹿城东一里有泉,上有黄帝祠’。案:阪泉之野则平野之地也。”

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不是无迹可寻的。

春秋时,晋文公出师勤王,令狐偃卜之,“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以为吉利。

这里说的就是 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

蚩尤和炎帝之战、黄帝与蚩尤之战,都不在西北黄土高原。其地一云在涿鹿,已如上述。

汉代上谷郡有涿鹿县,或云即此处也。

另一种说法是在冀州之野。古冀州包括西河之东即今山西的黄河;南河之北,即今三门峡至郑州的黄河;东河之西、即自今郑州西北折而东北流的古黄河。

冀州之野只能在 这里而不在陇东的黄土高原上。

涿鹿之阿当然也在这个地区之内。

阿的意思为山麓,这块地方有中条山、太行山,迤北为燕山山脉。所以涿鹿之阿即使不在上述之涿鹿,也应在太行山的 东侧,至多是不会超出中条山的。

为什么同一神话传说而诸说不同?其原因恐怕是:年代久 远,记忆依稀,难得考实;传闻互异,各述所记,所闻不同,所记 亦异;人神之间,漫无边际,禽兽鬼神,浑然一体;后人加工,取 舍不同,各取所需,编成体系。

所以,三皇五帝的系统从来都是说不清的。

太史公博闻广记,也感到要写《五帝本纪》是有困难的。为此,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子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 予 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 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榉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

太史公说来说去,也只能以《五帝德》、《帝系姓》为依据, 兼采他说,著为《五帝本纪》。

但他哪里知道,所谓《五帝德》是 按五德终始说(金、木、水、火、土)编制出来的。

故一个模式而诸家不同,如《吕氏春秋》中就以太皋、少皋、黄帝、炎帝、颛顼 为五帝。

张守节《史记正义》案:“太史公依《世本》、《大戴礼》 以黄帝、颛顼、帝誉、唐尧、虞舜为五帝。

谯周、应劭、宋均皆同。

而孔安国《尚书序》,皇甫谧《帝王世纪》,孙氏注《世本》,并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皋、顺顼、高辛、唐、虞为五帝。”

诸如此类,不作备举。

要之,所谓三皇五帝,都是后人按照自己 的时代思维模式,即五德终始的历史循环论安排出来的。

实际上,在所谓“万国”时代之前,根本无所谓五帝,也无所谓三皇。

所以,我们在考察这段历史的时候,必须打破这种陈旧的历史体系,才有可能还其本来面貌。

而所谓三皇五帝,也均非实有其人。

他们要么是氏族部落称号,要么是氏族部落之神。

而同名共神的氏族部落又是屡见不鲜的。

这是一个神人不分、人自称草木禽兽虫鱼的时代,是不能完全以文明史视之的。

要揭开这段混沌状态的历史之谜,必须把隐含在鬼神禽兽中的氏族部落找出来,从而清理出华夏文明起源的端绪。

上述传说涉及到的神话人物主要有:蚩尤、炎帝、少皋和黄帝,而据《盐铁论·结和篇》:“轩辕战涿鹿、杀二yi蚩尤而为 帝”。这二晖指的就是太皋和少皋。

所以,在上述神话人物中还应包括太皋。

现依次从史籍勾勒如下:

皋亦作皞、洁、 、昊等,皆同音通用,其义为太阳经天而行,所以太皋就是太阳,即太阳神也。

这是一种信奉太阳神的氏族部落,其发源地在淮水中上游。

“陈,太皋之虚也。”地在 今河南淮阳。后世这里有太皋陵,并建太皋庙,定期举行祭祀和庆祝活动。

届时商贾云集、热闹非凡。

这也可以说是由太皋氏演化来的传统文化吧!

但是,太皋的后裔可考者却比较渺茫。

据说,太皋风姓,神话中的风后和风伯应与之有关,不过他们都不是社会实体。

作为社会实体的只有:“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皋与 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

据杜预注:“任,今任城县也”,在今 山东济宁市境。

“宿,小国,东平无盐县也”;“须句在东平须昌县西北”,均在今东平县境。

“颛臾泰山南武阳东北”,今费县境内,此外有点线索的可能是颛顼。《山海经·大荒东经》云: “东海之外大豁,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

孺与乳通用,义为抚育成长。

《帝王世纪》云:“颛顼生十年而佐少昊”,与此相符。

东海指巨野泽,在今山东巨野县。东海之外就是巨野以东了,这里要指出一点,即炎、黄、蚩尤之战以后,太皋各部可能受到攻击而从淮水中上游向东北退走,托庇于少皋各部,故而有“命少皋清正司马鸟师”之说。

蚩尤可能与太皋有关系。

“太皋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蚩尤之“尤”字实为蛇之象形,而蚩字下部又作虫。古代龙蛇难分,故蚩龙亦可释为龙蛇,正如九字为龙之象形一样。

至于将太皋说成东方苍龙,把蚩尤说成带尾巴的梦星,那是战国以后的事。

当然,把蚩尤说成像彗星而后曲的旗帜,并无多少恶意,只不过说明此星如出现就要发生兼并战争而已。

正如 《管子·地数篇》中所说:黄帝“修教十年,而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是岁相兼者诸侯九。 雍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雍狐之戟,芮戈,是岁相兼者诸侯十二。故天下之君,顿戟一怒,伏尸满野, 此见戈之本也。”

可见,蚩尤是一位战神,蚩尤旗是一面战旗。

难怪古籍中说“蚩尤作兵”或“蚩尤作五兵”,把他说成兵器发明家了。

可是,蚩尤的后商却比较难寻,这大概是因为他战败了的缘故。

《大戴礼·用兵篇》中说:“蚩尤,庶人之贪者也。”实属荒唐。庶人怎能与赤帝和黄帝大战呢?

东汉末的应劭说他是“古 天子”和《逸周书·尝麦篇》中说的“命蚩尤于宇(宅)少皋”相 接近。

但这和说他是庶人一样,不知属于何族?

《尚书·吕刑篇》中有这样两句话:“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苗民”和“苗民复九黎之德”。

不少汉代学者可能据此说蚩尤是“九黎之君长” 这才有一点线索 。

《尚书·西伯戴黎》之黎国,《史记·周本纪》作“耆”,《宋微子世家》作“仇”,当是九黎。

幼字的“ ”旁 是附加的,去掉后即是九。

九在这里并不是数目字,而是族邦名,故可单称队或黎。

春秋时仍有黎国,曾为赤狄潞氏所灭

晋灭潞而复立之,可能是九黎之后。

其地在今山西黎城、潞城、 长治、壶关一带。

另外,汉之魏郡有黎阳,在今河南浚县境;东郡有黎县,在今山东郓城县西,这些地名也可能由九黎而来。

如然,蚩尤就是古代活动于今鲁西,豫北直到山西东南的氏族部落群之代称了。

蚩尤各部活动在这些地方,向北发展,和黄帝战于涿鹿,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蚩尤和少皋的关系是清楚的,不过少皋似乎没有和黄、炎二帝交过锋。少皋即小皋,同太皋一样也是太阳神,只是大小有别而已。

由此可见他和太皋的关系。

少皋的所在地,据周初大分封时鲁公伯禽封于“少皋之虚”来看,应在今之山东曲阜以南,故后人有少皋都于曲阜之说。

今曲阜市有少皋陵,表明少皋在这一带活动过。当然,奉少皋为祖神的氏族部落群, 其活动地区是不会限于曲阜的。

春秋时有一位郯国之君说少皋是他的祖先。当有人问道:“少皋氏鸟名官,何故也?”他说: “吾祖也,我知之。”

“我高祖少挚之立地,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命以民事。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 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鹏鸠氏,司马也;鸭鸠氏,司空也;奥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鹉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

这些鸟有的可得而言,如玄鸟即燕鸟,伯赵为伯劳鸟等;有些则不知为何鸟,但有一点是明白的,它们都是氏族部落的名称。

就连少皋名挚,也与鸟有关。

挚、质、鸷同音通用,而鸷是鹰一类的猛禽。

这个庞大的氏族部落群的活动范围是很广的,如“昔爽鸠氏始居此地”,指的是后来的齐国;而自称少皋之后的郯国,则在今山东郯城境。

可以说,广大海岱地区都是少皋氏生栖的地方。

少鸷氏的后裔可考者有皋陶和伯益。

据说皋陶,偃姓。

偃 同愿通燕,当是以燕鸟为名的氏族部落群,和少皋氏以鸟名官 是一致的。

相传“皋陶生于曲阜”,这和少皋都于曲阜也是符合的。

就连他的名字中之皋和少皋也是相通的。因此,皋陶应属少鸷系统。

但皋陶的后裔却不在海岱地区而在江淮之间,如春秋时期还存在的英、六、藜和群舒(舒庸、舒藜、舒鸠、舒龙、 舒鲍、舒龚),大体在今安徽六安,舒城一带。

它们都是奉皋陶为祖的。

所以当楚国灭六和蓼的时候,鲁国的臧文仲感叹道 “皋陶、坚庭不祀,忽诸!德之不建,民之无援,哀哉!”

意思是说,六和蓼内不修德,外不结援,以致灭亡,皋陶和坚庭的香火一下子就断绝了。

这些国家又被称为淮夷。《诗经·鲁颂·泮水》也将它们和皋陶联系起来,说:“明明鲁侯,克明其德,既作泮宫,淮夷攸服。矫矫虎臣,在泮献馘;淑向如皋陶,在泮献囚。”

这是一首歌颂鲁僖公征伐淮夷的诗,文中提到皋陶,可见皋陶和淮夷是有关系的。其实,所谓群舒中之舒鸠也就是爽鸠氏。

伯益又作伯翳,据说他是皋陶之子,但皋陶 姓,伯益赢 姓,似不可通。

实则赢和不过一音之转、如娥皇、女莹可以作 娥皇、女或女英。

伯益初居何地,不明,但其后裔散布很广, 颇有影响。

据太史公说:“秦之先为赢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菖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 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以及赵氏。

其中可考者如徐国、在今苏北到鲁南,曾称霸东方。

郯氏即郯国。

莒氏乃莒 国,在今山东莒县一带。终黎氏,《世本》作钟离,在今安徽风阳境。

运奄氏可能就是商代的奄国,在今山东滕县一带。

菟裘氏, 不详。

将梁氏即梁国,初在今河南开封,后迁汝阳,再迁至今陕 西韩城一带。

黄氏即黄国,在今河南潢川境。

江国在今河南正阳境。

修鱼氏,不详。白冥氏可能就是伯明氏,如然,当在今山东潍坊地区。

蜚廉氏即费氏,初在今山东费县,后西迁。

秦、赵都出自费氏。

另有姓之葛国,为商汤所灭,在今河南宁陵。

可见,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氏族部落群。

难怪历史上有伯益和禹子启争位的传说了。

值得一提的是,伯益应为少皋之后,有前述郯子认祖之言可证,而且有说少皋为赢姓者。

但史公却说他是颛顼之后,而近年在风翔发掘的秦景公基中出土器物铭文 中有“高阳有灵”之句,高阳即帝颛顼。

这究竟是“帝少皋孺帝颛顼于此”的结果呢?

抑或是伯益部后来投靠了颛琐部呢?

此是后话,暂且不提,还是说蚩尤的对手炎帝吧!

古赤、炎不分,故赤帝即炎帝。

、蚩尤宇(宅)于少皋,处于东方,炎帝自然是在西方的。

按周人的传说:“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

这段传说回避了黄、炎之战的问题,显然是根据周人和羌人的联盟关系编出来 的。

不过,这段传说中提到的炎帝还是比较可靠的。

《水经注》渭水条下说:“岐水又东径姜氏城南,为姜水。按《世本》 *炎帝,姜姓’;《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姜姓,母女登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于姜水。’是其地也。”

岐水发源于岐山(今扩 箭岭),其下游古称姜水,折南流入渭水。

这一带有关姜姓炎帝的遗迹甚多,如姜氏城、姜城堡、清姜河、神农庙、姜原等等。

徐旭生先生认为:“炎帝氏族的发祥地在今陕西境内渭水上游一 带”,是颇具见地的。

炎帝也好,赤帝也好,均非实有其人,而是崇拜火的氏族部落神。

故而有“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之说,也有直接称炎帝为火师的。

这个崇拜火的氏族部落群就是羌人或氐羌。

姜与羌是相通的,故姜姓即羌人。

只是后来留在西部并向西发展者为氐羌,向东发展进入中原者为华夏罢了。它们之中可数者有 :

烈山氏。据说:“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 “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

《礼记·祭法》的记载类此,唯烈山氏作厉山氏。郑氏注云:“厉山氏,炎帝也,或曰有烈山氏。”

后人所说的炎帝神农氏实即这位烈山氏。

春秋有一厉国,姜姓,可能是烈山氏的后裔。、

其事见僖公十五年:“齐师、曹师伐厉。”

陈槃先生云:“厉, 姜姓,神农厉山氏后。 今湖北随县北四十里有厉山,山下有厉 乡。”

当然、作为一个氏族部落群,其活动范围是不会限于此地的。

要不,今湖北西部为什么还有神农架的地名呢?

其次是共工氏,或称炎帝共工氏。

不过“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

这是有别于炎帝之以火纪的。

为什么有这种差别,可能与共工氏治水有关系。据说共工氏就是由于治水失当而灭亡的。

“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yong防百川,堕高埋庫,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 共工用灭。”

韦昭注引贾侍中云:“共工,诸侯,炎帝之后,姜姓也。”

这是一支庞大的氏族部落群体,曾称霸于九州。故而有这样的传说:

“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句龙,能平水土,故祀以为社。”

或者说:“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

” 所谓“九州”、“九有”,实乃共工氏的九个氏族部落,其活动地域约略可寻,“四岳、三涂、阳城、大室、 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是不一姓。 说的就是共工氏活动过的地方。

这块地方是以今之洛阳盆地为中心而展开的。在今之晋南和豫西,商代有九侯,周代有九州之戎,可能都是共工氏的余孽。

共工氏虽然很早就灭亡了,但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禹贡》所谓九州,就是按照共工氏之九州放大出来的。这 也许是“禹代共工”或“逐共工”而据有其地的缘故吧!

和共工有关系的是四岳,他们被称为共工氏之从孙。

四岳的首领为伯夷,据说他当过秩宗,是位祭山的官,实际上是位山神。

四岳的后裔可数者有齐、吕、申、许。《诗·大雅·嵩高》有云:“嵩高唯岳,峻极于天,惟岳降神,生甫及申。”

其中嵩为嵩山,后称中岳,甫即吕也。

据说四岳曾佐禹治水,“皇天嘉之”。

“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有吕。”所以说“齐 许、申、吕由太姜” 而生也。

这四个国家中的申、吕、许,开始大概都在中岳嵩山一带,只有齐在渭水上游。

后来申、吕迁于南方,如《国语·郑语》中所说:“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

许由中岳东迁至今之许昌,再迁至今之叶县,最后迁到浙川,也到南方去了。

而齐国的姜太公吕尚则受封到了东方,齐初在西方而尊伯夷是不足为奇的。

“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苗龙,苗龙是生氐羌。”

它和氐羌原本是同一 族类。

齐国受封到东方是后来的事,在此以前很久就有一支羌人到那里去了。

据说,“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 因之,有逢伯 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这里的爽鸠氏属少皋系统。季 、相传为虞、夏诸侯,不详其族类。蒲姑氏是商代的东方强国,曾参与武庚(纣王子)和管蔡的叛乱,为周公所灭 。

在季茄和蒲姑之间就是有逢伯陵了。

这位有逢伯陵为炎帝之后,姜姓。

周人在谈到东方的婺女星时说:“我皇妣太姜之侄伯陵之后,逢公之所凭神也。”

韦昭注云:“伯陵,太姜之祖有逢伯陵也。逢公,伯陵之后,太姜之侄,殷之诸侯,封于齐地。 ”

《山海经·海内经》中则径称之为“炎帝之孙伯陵”。

从有关材 料推断,这支羌人在商代之前已经到了齐地了。

春秋时这里的纪、向、州、谭等姜姓国家可能就是这支羌人的后裔。

在共工氏活动地区之北,依稀可考者还有缙云氏. 。

“缙云氏有不才子”曰饕餮,被帝舜赶跑了。

《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贾逵云:“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当黄帝时任缙云之官也。”

这支羌人的发展线索不太清楚,只有《吕氏春秋·恃君》说“饕餮、穷奇之地”在“雁门之北”,也许他们被驱逐到那里去了吧!

最后再谈一下黄帝。

如前所说,黄、炎、蚩尤之间的战争都 是在北方今之冀北发生的,而古冀州大体上也在今之晋、冀两省范围内;黄帝“大合鬼神”在今之霍泰山,而非东岳泰山。

就 连传说中的黄帝陵也不在今之黄陵县。相传黄帝葬于桥山,其 地据宋以前的史籍,均以为在汉代之上郡阳周县。如《皇览》 云:“黄帝家在上郡桥山。”《汉书·地理志》上郡阳周县条下注云:“桥山在南,有黄帝冢。”《括地志》说:“黄帝陵在宁州罗川 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地理志》云上郡阳周县桥山南有黄冢。”

阳周县到隋代改为罗川县,故二者实为一地。此地约当今陕北子长县境。

黄帝驯养来进行战争的六种野兽(熊、罴、貔 、貅、䝙、虎)也多为北方之物,而黄帝为有熊氏。

按史公说:黄帝“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带有游牧部落的特色。

凡此种种,都说明黄帝乃是北方的一个庞大的氏族部落群。

其后来的发展有类于炎帝的后裔,只是南下入中原者为华夏,散处北方者仍为戎狄而已。

据说“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

青阳,方雷氏之甥也; 夷鼓,彤鱼氏之甥也。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

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西、祁、 己、滕、葳、任、荀、僖、姑、馕、依是也。

唯青阳与苍林同于黄 帝,故皆为姬姓。 ”

且不说这段材料中的矛盾之处,姑就十二姓而言,姬姓之中到春秋时仍有戎狄,如骊山之戎,姬姓;狐戎,姬姓等等。

酉姓即姻姓,只发现于白狄。

如白狄中之鲜虞鼓、肥等国,均为姻姓。

任姓源于有仍氏,而有仍氏和有戎氏是相通的。另据《山海经·大荒西经》:“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此北狄。”

《大荒北经》:“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chi牡,是为犬戎。”

这两支犬戎,一支就是攻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的犬戎,原在今之陕北,后迁今之甘肃天水;另一支就是后来被晋国赵襄子灭掉的代国,在今山西代县。

这其中的详情除十二姓中之不可考者外,留待后面再说。 、

黄帝之所以被儒家列为五帝之首,首先是出了祁姓之陶唐氏,其次更重要的是姬姓的周人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王国。

黄帝也就因此膨胀起来了。

由于周人兴起于西北黄土高原黄帝 也就到了那里。

其实,我国北方民族向西发展进入西北黄土高原者历代有之,周人和姑姓之密须(今甘肃灵台)最初不过是 活动到西北之戎狄而已。

到了西北黄土高原,和羌人结为联盟,黄帝和炎帝也就成了兄弟了。

但“我周人出自天震”,“黄 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②,这和炎帝之以火纪,仍然是有别的。

综上所述,黄、炎、蚩尤之战大致上涉及以下三个或四个集团;一是太皋、少皋和蚩尤集团,二是炎帝集团,三是黄帝集团。

如果细分,少皋集团还可以单列。

这几个集团在《易传》中是这样安排的:首先出场的是庖義氏;他是始作八卦的人物。

古代常把他和太皋氏合为一人,称太皋伏羲氏。

其次出场的是神农氏,他是一位作耒耜教民稼秘的人物,同时也进行交易。

如前所说,他就是炎帝神农氏。

最后出场的是黄帝和尧、舜,他 们的发明和功绩就多得多了。如衣裳、舟楫、弓矢、杆白、棺椁、 书契、服牛乘马等等,这些发明都是从黄帝开始的。

在这里没有蚩尤的位置,因为他早被视为凶神而另行发配了。

少皋氏也没有位置,大概是因为没有继承正统的缘故。

在古代传说中,帝尧的老兄名帝挚而又未登位,看来就是少皋擎了。不过,上述安排多少还是反映出了炎、黄、尤之间的关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