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 夜雨(夜雨王昌宁仰)

仰 望王昌宁,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王维 夜雨?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王维 夜雨(夜雨王昌宁仰)

王维 夜雨

仰 望

王昌宁

初冬的太阳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江津区文联、江津区作协组织开展的“活力江津·魅力之城”暨“帅乡寿乡·诗城联城”采风活动邀请了黄济人、王明凯、许大立、胡万俊、陈广庆、钟斌、罗晓红等重庆著名作家、诗人、编辑参加,使活动显得更加热闹和精彩。这是一次难忘和十分有意义的采风活动。

重庆和江津两地一行35人,在江津区作协主席庞国翔的带领下,一路风尘仆仆,集中参观了江津油溪镇的“贞寿之门”和吴滩聂帅故居、江津陈列馆,江津硒玉展示现场等,还在聂府家宴大院内召开了坝坝会。不论在车上、路上,还是坝坝会上,彼此谈兴热烈,讨论江津这个长寿之乡,讲述元帅故事、旅游热点、江津硒玉等,不知不觉一天的时间就过去了。返回的路上,坐在车内,凝视窗外,回想起黄济人老师在聂帅就读的“冲口私塾”课桌上留下的墨宝“仰望”和他在坝坝会上的简短讲话,使我限入了沉思,眼睛潮湿了······

“仰望”是乡愁。坝坝会结束,采风间隙,许大立老师告诉我:他和济人经历相似,年轻时可以说是一根藤上的苦瓜,同是“天涯沦落人”。在那个区分阶级的年代,其父在监狱内逝世,年少瘦弱的济人与母亲相依为命,靠卖苦力维持生活。小小年纪,就在河坝拣石子,拉板车,当搬运工等。最为痛心的是中学毕业后,连在本地当知青的资格都被剥夺了,只好离别母亲和家人上山下乡,离乡背井独自去了四川威远一个山村。这一别就成了他乡逐梦人,时常被乡愁所困扰。也许济人老师当时是带着怨恨离开家乡的,然而,从这次他跃然纸上的那两个字——“仰望”和坝坝会上他那深情的话语透露出,几十年来,即使他成名成家以后,他依然一直在“仰望”,仰望家园故土,仰望鼎山几水,也不难看出他对家乡的眷念和对聂帅的敬仰!他拿起毛笔挥毫之际,我在一旁看他一点犹豫都没有,埋藏在心底已久的“仰望”好像火山爆发之势,喷薄而出,仅仅两个字,字体苍劲有力,包含了多少深情,流露出他书法功底,更倾泻出他在外多少年来对这片土地的“仰望”和乡愁!江津这片沃土,毕竟是父辈曾经生长过和自己曾经流下过汗水和泪水的地方!这乡愁的滋味虽苦却充满着爱!

“仰望”是怀念。很多年前,在重庆工作的时候,我曾读过黄济人老师的《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等作品,对济人老师一直非常敬佩。今天采风有幸走到一起,每到一处,我都一直默默地追随和关注着他。他不像许大立老师那样谈笑风生,沉默抽烟的时间较多。联想“仰望”,窥探济人老师的内心世界,想必他一踏上故土,就充满着复杂和怀念的心情,想起过去,怀念父亲!我在一个资料中看到他讲过一段话:“我父亲在南京也是讲重庆话,这里是我父亲的家乡,我的根。”1960年,13岁的黄济人,随父亲从南京溯江而上回到祖籍重庆江津。其父黄剑夫,早年投军,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五期步科专业。抗战爆发后任参谋主任、师长、副军长,少将。1950年1月在四川阆中率部起义,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教员,后来在四川江津县政协工作,可谓一生坎坷。舅父邱行湘,国军少将,1959年被特赦,后任江苏省政协委员。正是在邱行湘、杜聿明、黄维、沈醉等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帮助下,黄济人老师完成了轰动海内外的纪实文学《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一书。桑梓地,我的根。济人老师今天作为一个饱经风霜的70多岁的老人,在故乡的怀抱,此时此刻,他一定思绪万千。兴许他想起了与父亲母亲在南京那段少儿时光;想起了在江津、威远时的青春岁月;想起了在文学创作路上的追求与艰辛;也许想得最多的是父亲的音容笑貌。离别父亲52年,今天可告慰他老人家的是:您的冤屈早已得到昭雪。如今,国强民富,政通人和。沧桑巨变,山川锦绣,家乡越来越美,被评为全国诗城联城卫城。境内已建起8座长江大桥,10几条高速公路,双福、白沙、德感、珞璜工业园区蒸蒸日上,年产值上千亿元,农业生产多种经营,广柑花椒畅销国内外。聂帅精神代代相传,人才辈出。乡亲们有钱有车有房、手机电脑家用电器样样俱全,已经告别贫穷过上了小康的日子,现有170多位百岁老人。

“仰望”是期望。我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今天虽与济人老师第一次见面,但对老师和老师的作品早有所闻,今天与他握手相见,近距离接触,虽然看上去他的眼睛炯炯有神,整个身体不显老态。然而,他毕竟已是74岁的老人了,却依然热爱着文学事业,关心“仰望”着家乡的文学发展。我亲身感受到他毫不在乎自己的年龄和身体,为了深爱的文学事业,不遗余力地带着重庆一帮老师到家乡指导文学创作,跟着年轻人爬坡上坎,行走在田野乡村,和大家一起寻找创作源泉,特别是坝坝会上那番话语令我感动。他在分析重庆文学的现状和困难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文学创作的切身体会,指出了一些问题,指明了创作方向。他希望作家们静下心来,包括他自己,坚持写作创作,并在写长篇小说上下功夫,努把力,不断地研究社会研究生活,力争在一、两年内出一部产品。他说“江津是文学创作的一个大区,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并殷切期望江津作家“总结过去写作的得失,看一看其他作品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来解决目前的困难,通过这种途径,真正把江津的长篇小说迈上一个新台阶”他还说:“作为一个家乡人,回到家乡来,可能最大的关切点就是看文友们是不是有完成自己的这种突破,你们每一个作品都有重庆文学的收获。”

黄济人老师曾任四川省作协副主席,重庆市作协主席,现为重庆市作协名誉主席。前不久观看《长津湖》《跨过鸭绿江》我掉泪了,今天写《仰望》又掉泪了,也许是我真的老了或许是济人老师的人生经历、人格魅力的确感染了我,读他的文章很受启迪。他是我的偶像,我是他的粉丝。

作者简介

王昌宁,江津区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原江津市委常委、市人武部部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