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问修辞手法的构成和效果(如何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反问修辞手法的构成和效果(如何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1)

一.设问

1、定义: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出来。设问是自问自答。

例:(1)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2)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觉得他们是最可爱的人。(3)啊,是谁,这么早就把那亲爱的令人心醉的乡音送到我的耳畔?是谁,这么早就用他那吱吱哇哇的悦耳动听的音乐唤来了玫瑰色的黎明?是一个青年人。

2、注意事项:

(1)设问是自问自答。要求问句和答句要贴切,不能答非所问(2)设问句应用在描写、议论、抒情的前面,以提醒读者,引起下文。

3、设问作用:吸引注意,引发读者思考。加深读者印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例: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首先……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的注意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4、答题格式。运用设问,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 对象 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反问修辞手法的构成和效果(如何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2)

二、反问

1、定义: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例句“难道我会不知道?”—说话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你们怎能破坏环境呢?——强调要保护环境。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2、作用: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例:这能全怪我吗?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意思是说这不能全怪我,父母也有责任,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责备之情.

3 答题格式:运用反问,加强语气,意思是说(改成陈述句),强烈地表达了(什么)之情。

4设问和反问的不同点:

形式上:设问是先问再回答;反问是只问不答,但问题的答案却在句子之中。

作用上:设问主要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发读者的兴趣:反问主要是为加强语气,明确表达某种观点和思想感情。

句意上: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只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反问则明确表肯定和否定的内容,语气通常更为强烈。

练习: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偶)

B.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夸张)

C.你这样一个人玩耍,不也有点寂寞吗?(设问)

D.春月是一只青春鸟,驮着幽幽夜色,栖落在古城的檐角。(比喻)

反问修辞手法的构成和效果(如何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3)

反问和设问练习

一、请判断下列句子是疑问句,、反问句还是设问句,并把答案写在括号里。

1、你认为明天会下雨吗?( )

2、难道我不能高声赞扬白杨树吗?( )

3、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

4、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

5、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

6、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 )

7、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

8、是我打扰你了吗,小伙子?( )

9、不知道同学们到齐了没有?应该都到齐了。 ( )

10、浪费食物难道不是可耻的行为吗?( )

11、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是田间玩要的孩子们。( )

12、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

13、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有人破坏草坪,我们怎能不管呢?( )

14、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

15、父母的钱,难道我们就可以随便乱花,随意浪费吗? ( )

16、什么花儿秋天阵阵香?什么鸟儿秋天排成行?桂花秋天阵阵香,大雁秋天排成行。( )

17、生我养我的故乡,我怎么能忘怀呢?( )

18、是什么?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志气。( )

二、请按要求改写句子。

1、好一个惹人喜爱的小天使!(改为反问句)

2、青少年不能没有理想。(改为设问句)

3、祖国是非常美丽、富饶的!(改为反问句)

4、孩子的嘴里飞出婉转的夜莺般的歌声。(改为疑问句)

5、这是他的书吗?(改为反问句)

6、难道有一个人不关心这件事吗?(改为疑问句)

7、白茫茫的大雪笼罩着山川、田野和村庄。

改为反问句:

改为设问句:

改为疑问句:

反问修辞手法的构成和效果(如何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