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发面的面食特色(晋味道二)

在山西,有一种面食叫不烂子,也叫酷累、馉垒。

做法简单得很:蔬菜擦丝切块,拌上面粉,上笼蒸熟,蘸上油泼辣子趁热吃;若是放凉,油锅里炝几个花椒葱花炒着吃,味道更是妙不可言。

不发面的面食特色(晋味道二)(1)

山西面食炒不烂

这种看似简单的面食,却是非常地不简单:别名多,流行地域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相当深厚。东到齐鲁,西到陕甘,北到坝上,南到鄂皖,飘香大半个中国一千多年。

别名有多少?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语。这种面食,不但因地域方言不同,也因所用食材不同,各地的叫法也不尽相同。

不发面的面食特色(晋味道二)(2)

炒酷累

馉垒,谷垒,菜疙瘩,不烂,拔烂,楮不揪,块垒,窟垒,粉蒸菜,锅垒,盔垒,不漏子,圐圙,苦累,蒸麦饭,馓菜,库伦,焪焪饭,挠挠,拌面,打傀儡,洋芋擦擦,山药擦擦,土豆团团,山药丸丸……

其实,还有很多呢,我都数不过来了。你们那里叫什么呢,不妨都来说一说。

地域有多广?

山西面食,天下第一。东到娘子关,西到黄河边,南到风陵渡,北到雁门关,不管在哪个县城哪个村子,都能吃到炒不烂子。也不论什么蔬菜,只要水分不是特别足的,香芹、荠菜、莴笋叶、茵陈、苜蓿、茼蒿、菠菜、茄子、辣椒、豆角、土豆,甚至榆钱、槐花、柳芽、楮穗,几乎都可以用来做不烂子。

不发面的面食特色(晋味道二)(3)

粉蒸菜

山东鲁菜,自成一系,其中就有一道蒸拌菜,用料、做法跟山西的不烂子大同小异。

在北方很多省市,也都能见到这道吃食,只不过叫法不一样。

河南叫粉蒸菜,河北叫苦累,内蒙有些地方叫不烂子,有些地方叫圐圙,甘肃、青海、宁夏等西北地区叫焪焪饭,北京、天津叫打傀儡。

陕西的叫法就多了,关中自古盛产小麦,就叫麦饭;陕北适产洋芋,就是土豆,所以叫洋芋擦擦;还有的地方叫菜疙瘩、土豆团团。

南方人吃不吃这道面食?

安徽人就吃,他们叫楮不揪。楮不揪就是楮树的花蕾,形如棒槌,俗称"毛毛虫"。摘下洗净,拌上面,撒点盐,上笼蒸几分钟,出锅后,喷上蒜泥,滴几滴香油,吃得人美滋滋的。

不发面的面食特色(晋味道二)(4)

楮不揪

湖北人也吃,天门蒸菜,自古飘香,有4600多年历史的天门蒸菜,怎么能少了这道吃食呢?

天门当地曾有这样的传说:王莽代汉后,天灾频繁,民不聊生,许多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后来,农民起义军被困粮绝,便磨米成粉,拌合野菜甑蒸,竟使难以下咽的野菜成为可口美食,人称"绿林菜",就是后来的粉蒸菜。

历史多悠久?

作为一种民间饭食,有史料记载的历史至少可上推至宋元时期。

南宋刘克庄《哭孙季蕃》:"自有菊泉供祭享,不消麦饭作清明。"

陆游《戏咏村居》:"日长处处莺声美,岁乐家家麦饭香。"

朱熹也写过一首《麦饭》诗:"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

诗中所说的"麦饭",就是山西人口中的"酷累" "谷垒" "不烂子"。

不发面的面食特色(晋味道二)(5)

石磨

有人说,这种面食的历史,应该比史料记载的还要更早。公元前一世纪前后,石磨的出现,麦粒磨成了面粉;面粉的出现,面拌菜这种美食,也就自然而然地应运而生。

唐代佛教鼎盛,素食之风大行,不仅信奉宗教长年吃斋茹素者众,关于这类饮食的研究和制作也极为蓬勃。

及至宋朝,国强民富,素食已不再是百姓不得已的选择,这种面拌菜自然就成了人们喜好的饮食之一。

不发面的面食特色(晋味道二)(6)

炒谷垒

到了明、清两代,素食又有进一步的发展。袁枚的《随园食单》、薛宝辰的《素食说略》是这一时期有名的素食食谱,记载了上百种蔬素菜品的做法。薛宝辰在《素食说略》中说:"秦人以菜蔬和干面加油、盐,拌匀蒸食,名曰麦饭。"

文化积淀多深厚?

山西人说,这种面食起源于晋地,并有史料为证:

元代无名氏杂剧《村乐堂》第三折:"后兴,同知相公叫我牢里问事去,着你娘做些酷累来。"

还有:"是甚饭?〔俫儿云〕和和饭。〔正末云〕着你娘做些酷累来,又是和和饭夹。〔俫儿云〕打你奶奶嘴!胡说!吃了罢。甚么酷累酷累"。

不发面的面食特色(晋味道二)(7)

元代杂剧资料图

元杂剧中要吃"和和饭"和"酷累"的"正末所扮令史张本",就是现属山西吕梁地区的汾州西河县人。

和和饭,是一种汤、菜、面三合一的饭食,山西人几乎每天都吃。把小米、萝卜、南瓜、土豆、豆角等混煮至粥状,再煮入短面条或抿尖,撒点食盐,再炝个葱油倒进去,十分可口。但汤多面少,不耐饱,两大碗下肚,不等熄灯入睡,肚子就咕噜噜叫了。所以,吃和和饭,一定得吃点干饭垫一垫。酷累,就是最好的选择。

酷累,是"窟垒,谷垒,盔垒"的异写,是一种菜面合一的饭食。各种新鲜蔬,差不多都可以用来做蒸拌面,美味可口,扛饥耐饿。

到了康熙以后,土豆在山西得到大规模种植,土豆丝便成了做不烂子的主要食材。

不发面的面食特色(晋味道二)(8)

麦饭

陕西人也说,这种面食是他们的老祖宗发明创造出来的,"麦饭"这个古老的名称就是明证。

成书于公元前40年的识字与常识课本《急就篇》就有"饼饵麦饭甘豆羹"的记载。

晋景公因为一碗麦饭,杀了术士桑田巫,自己也一不小心掉在茅坑里淹死了。

麦饭,最早指的是麦粒蒸饭。在唐宋之前,中国北方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粟(小米),其次才是小麦。

不发面的面食特色(晋味道二)(9)

麦仁

粟是中国先民最早培育出来的,在西安半坡遗址中就出土有大量的碳化粟;而小麦则是从西亚引进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

最初,小麦并不是磨成粉,而是脱壳后,麦仁连带麸皮一起吃。

麦仁坚硬,不仅口感粗糙、味道差,而且难消化,吃多了,肚子会涨,远远比不上小米蒸饭好吃,所以唐人颜师古说:"麦饭豆羹皆野人农夫之食耳。"意思是穷人才吃麦饭。

三国时,袁术被刘备击败后逃至江亭,随行的厨子做好麦饭呈上来,锦衣玉食惯了的袁术觉得难以下咽,不由感到悲愤交加,吐血而亡。

不发面的面食特色(晋味道二)(10)

山西面食,天下第一

毫无疑问,这种粒食法的麦饭,跟今天的面拌菜的麦饭,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但是,「麦饭」这个名称,一直在陕西关中地区留存下来,客观地说,今之麦饭与古之麦饭,应该是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的。

那么,这道吃食到底起源于何时何地呢?现在,还真的有些说不清了。

反正自打春秋时起,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好的跟一家人似的。

秦晋之好,不仅仅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也是两地文化、习俗的深入交流。

所以说,麦饭也好,不烂子也罢,反正都是咱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张文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