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苔的感悟(名师解读袁枚苔)

清 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首诗可能很多朋友不一定很熟悉。这首诗写得非常的平淡,文字也非常的简单。我们一读一听,就能明白作者在写什么。

在讲之前,我想我们还是一起来了解一下它的作者袁枚。袁枚,清代人,字子才,号简斋,又号苍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等等。他是钱塘人,也就是咱们今天的浙江杭州。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袁枚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是清朝乾嘉时期的一个著名诗人、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

乾隆年间,袁枚考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这样的职务,这是个什么职务呢?这是皇帝的近臣。说白了就是在皇帝身边工作,负责起草诏书。一般呢,任期是三年。后来他又在江苏的一些县,比如说溧水县、江宁县,做过县令。应该说他做官为政,还是非常有方的,而且勤政有名声。

但是后来,他自己感觉,这个做官,也有让他痛苦的地方。因为袁枚这个人,个性比较疏放、比较自由,所以他不愿意逢迎那些上级的官员。特别是在做官过程当中啊,有时候稍一疏忽,动辄得咎。而他自己的性格,又是好旅游、好交朋友、好花竹泉石、好名人字画。这样一种奔放的、自由的个性,跟做官有点格格不入。

所以在他33岁那一年,他自己就辞官回家。在江宁,也就是今天南京的小仓山,买了一处园子,命名为“随园”。自己也自称为随园先生。他后来呢,就在这个园子里边,写诗作画,招收弟子授课,一直在这儿生活到去世,他去世的时候已经82岁了。所以呢,世间之人都称他为“随园先生'我们了解了袁枚的人生大体经历,对于我们了解他这首诗是很有帮助的。那么一会,咱们在讲这首诗的过程当中,会逐步地介绍这首诗和袁枚这个人在文学上的观念、在人生的经历方面,到底有哪些关系。我们会一一的涉及到。

袁枚苔的感悟(名师解读袁枚苔)(1)

我们现在先来看这首诗。第一句说“白曰不到处”这话说得很直白。为什么“白日不到处"?因为它主题是写苔,苔藓。这个苔藓我们知道啊,它不可能长在阳光普照的地方,这是它本身的植物习性,它必然会生长在那些见不到阳光,阴暗、潮湿的地方。所以"白日不到处,一方面是写了苔藓的这种自然习性,一方面也写了苔藓一年四季所处的自然环境。那你会说"白日不到处"。

这事我们都知道,你写它有什么用呢?关键是第二句,话锋一转,立刻就绐我们显示出了这首诗不同寻常的地方。"青春恰自来”,前面第一句"白日不到处”绐我们感觉好像苔藓是被太阳遗忘的地方,那被太阳都遗忘的地方,何来青春呢?又怎么可能有蓬勃的青春?不!作者的回答是“青春恰自来",这个“恰”字,用得非常好。虽然我这里是太阳照不到的地方,但是我的青春依然在。而且这个青春的光芒,是我自己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是从我的内心里边展现出来的。我苔藓虽然见不到阳光,但是我依然有我自己的青春。

所以我们感觉,从第二句开始,很明显的,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作者内在的这种写作动机和写作激情,我们好像已经感觉到作者为什么要写《苔》这首诗三四两句,那就变得更为关键,尤为引人入胜。诗人说,“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你见过苔藓开花吗?可能很少有人关注到苔藓,更不用说看苔藓开花了。)我们一般看什么花呢?看月季、看牡丹、看荷花,看各种各样绽放得非常艳丽、花朵非常盛大的花。我们连苔藓都不会关注,怎么会看苔藓开什么花呢?所以作者想到这一点了,他告诉我们“苔花如米小,那苔藓开的花啊,就跟米粒大小一样,根本就不可能受到世人的关注。虽然受不到世人的关注,那我也会像牡丹一样的盛开。换句话说,虽然太阳照不到我,虽然我地处阴暗潮湿的地方,但我依然有我的生命,依然有我的青春。虽然我的花开的太小了,像米粒一样,但是我有蓬勃的花朵,我花朵的生命、花朵的青春,也像牡丹一样,毫不逊色。

袁枚苔的感悟(名师解读袁枚苔)(2)

说到这儿,我们是不是有点感觉到像毛主席的诗说的那样"欲与天公试比高。〃你看我小,但我人小志大。虽然我小,但我依然有我小的精彩。所以我们说啊,这首诗写到这,一下子境界大开!虽然写的是阴暗潮湿的、角落里的苔藓,但好像在我们面前却绽放出了光彩,反而打开了一扇光明之门,反而感觉到太阳此时此刻就照射在了这一片小小的青苔之上。

我们要知道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有写苔藓的人,比如说这个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他的一首《再游玄都观》里边说“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这什么意思啊?就是说在玄都观里边啊,有一百亩的庭院,一半长的都是青苔。那意思是说,这个院子很长很长时间都没有人来了,备受冷落很久了。

刘禹锡写的《陋室铭》也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唉呦,这个我这个陋室啊,台阶上长得全是苔藓!包括宋代诗人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里所说的“应怜屐齿印苍苔”啊,不小心我的脚踩到了人家院子的青苔上。这几位诗人,将“青苔”入诗的时候,都是在一种孤独的、寂寞的、备受冷落的吋候,才在诗里边提到青苔。

在诗里边,这个苔藓的意象,也是作为一个陪衬的、附属的对象,他没有作为一个诗的主体来出现。而在我们今天讲的《苔》这首诗里边,苔本身就是诗的主角。它不仅是主角,而且它是青春的主角。它不仅是青春的主角,他还是盛开的、像牡丹一样的、鲜艳的主角。我们知道在我们的人生当中,在我们这个世界之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牡丹一样盛开。相反有很多的普通人,可能就像苔藓一样默默的生长着。默默的存在着,默默的绽放着。他们像米粒一样大小的花朵,但是并不等于说他们的青春、他们的人生重要。恰恰相反,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这个历史,可能就是有这千千万万像苔藓一样,默默地绽放默默地奉献他们一片绿色的这样一些普通人来创造的。所以我觉得这首《苔》就是袁枚写给我们普通人的。

袁枚苔的感悟(名师解读袁枚苔)(3)

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袁枚会写《苔》这样一首诗呢?他怎么就会特别的想到要为苔来唱这个赞歌呢?这就和袁枚的经历呀和他的观念有很大关系。我们前面说了袁枚这个人,无论从他的个性啊,无论从他的经历来看,他都不愿意做官,所以他辞官回家,买了这个随园,经营这个随园,过起了自己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袁枚在人生经历、在人生价值观方面,他是想要过一种自由自在、不受约束的生活,这也反映到他的文学创作上。袁枚在文学创作上有一个非常非常著名的主张,就叫做“性灵说"。什么叫“性灵说”呢?就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这本来是明代时候公安派的主张。那袁枚的主张,跟他非常接近。袁枚在他的《随园诗话》中说:“自三百篇至今曰,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这是什么意思?一句话,写诗、写文章、写文学作品,一定要写真性情,不能只靠典故,不能只靠学问在那堆砌,一定要把自己的性情、真个性给写出来。这就是他的”性灵说”。所以你看,他写这个《苔》,不就也是在写苔的一种性格、性情吗?

你可能好奇,袁枚30多岁辞官回家,80多岁去世,那么在这几十年的生涯当中,他靠什么生活呢?他又不是个官员。袁枚有自己的活法,根据有关史料记载,袁枚对自己的这个随园啊,经营得非常好。他没有在随园这个地方筑起高高的围墙,而是把墙推倒。他把这个墙推倒之后,欢迎广大市民们来他的随园参观。每年那春暖花开的时候,来的人特别多,大家都非常喜欢这个地方。所以袁枚呢,也把他这个随园的房屋出租了一部分。他的诗、文章写得都特别好,所以,他也会应大家的邀请来写诗、写文章。当然了,你是要给人交稿费的。

袁枚苔的感悟(名师解读袁枚苔)(4)

他自己,也印自己的书、售卖自己的书,同时他还招收弟子授课。总而言之,在自己的随园里,他就像他所写的这个青苔一样,虽然比不得达官贵人,好像天天太阳照得到,但他也有自己的青春。虽然它的花开得不像那些他所厌弃的封建权贵们,那样盛大,但这小小的花却如同牡丹一样,自有他的“清香"。所以我们说袁枚写的这首《苔》的的确确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它不仅仅是袁枚个人人生的写照,同时也让我们联想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在我们的人生当中,在我们的事业当中,也有许许多多像苔藓一样,非常普通,但是却又依然有骨气,非常有自己的主题的主见和主题责任的这样的人。

袁枚这首《苔》,写了两首。刚才我们重点讲的这是第一首。第二首也非常有趣。他说:“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这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红叶很鲜艳,我青苔呢很不乍眼儿。但我们各有各的心思,各有各的心情,各有各的活法。我们有人喜欢热,有人喜欢凉,萝卜青菜,咱们是各有所好。所以,我愿意问问红叶,“何物是斜阳?”我想问问你,那个夕阳西下是怎么回事啊?这个诗写的其实跟第一首有异曲同工之处。第一首诗是说“也学牡丹开",第二首诗说“何物是斜阳?"实际上他的意思是说,斜阳很好,可是我这看不到斜阳也不错。为什么呢?〃随渠爱暖凉",各有各的心情,各有各的爱好。骨子里头透露出来是,我的事情我做主,我的人生我做主。

袁枚的诗,风格是非常的飘逸玲珑和活泼,也非常的风趣。比如他有一首诗叫《推窗》就是推开窗子,他说:“山似相思久,推窗扑面来。”这个大山好像思念我很久了,推开窗子她就扑面而来。他还有一首诗,叫做《夜立阶下》,说"梧桐知秋来,叶叶自相语。”晚上站在台阶底下秋风吹过,这个梧桐树的叶子,婆婆娑娑、窸窸窣窣的,好像互相之间在说话,好像在说:“秋天来了,秋天来了。”这样的诗,让我们很自然的就想到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又让我们想起辛弃疾的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样的写法非常活泼,把人和自然,把人和树,把人和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好像是一对好朋友一样。

所以我们说这首《苔》,是写绐我们这些普通人,是写绐咱们老百姓的,是写绐你和我的。如果要我给这首诗点个赞,我会说这首《苔》是为我们自己而喝彩,是为我们自己的人生而盛开。让我们最后再回顾一下这首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