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写作课朱靖江(中读写作课朱靖江)

中读写作课朱靖江(中读写作课朱靖江)(1)

1922年,一部名为《北方的纳努克》的影片横空出世。被誉为“纪录片之父”的美国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在片中记录了加拿大爱斯基摩人首领纳努克一家的日常生活,由此开创了用影像记录社会的人类学纪录片类型。

著有《中国独立纪录片档案》、《民族志纪录片创作》等作品的朱靖江,一直致力于影视人类学的研究,并作为独立制片人参与过多部纪录片的创作。

中读写作课朱靖江(中读写作课朱靖江)(2)

朱靖江

从最初较为散漫的旅行写作,到后来接受过人类学训练之后,有意识地汲取民族志写作方法,朱靖江逐渐走上了“带有人类学思维特征”的写作路径——“更为细致地观察社会环境,进入社区内部,建立合作、亲近的社会关系,反思自我的文化立场,建构丰富的文化情境和纵深的历史语境。”

在他看来,优秀的田野写作不仅要有情感和体温,也要有冷峻的思考与超越个体的文化关怀。

☞ 朱靖江在中读发布的部分作品(点击标题阅读原文):

“当第一批古希腊人开始在这里安身立命,当迦太基人驾着他们的航海商船登陆这座丰饶的海岛,当古罗马人在这里建成第一座神圣的殿堂,那份油然的欣喜仍旧弥漫在千年之后的夜色之中,让西西里人得以在动荡的年代里生生不息。”

中读写作课朱靖江(中读写作课朱靖江)(3)

“只要它车水马龙的街道两旁还容得下几张竹椅,端得出数盏茶盅,挂得起一幅‘花茶二元,毛峰三元’的硬纸牌牌,老成都的血脉终将随着府南河的流水,四时不废,长宜子孙。”

“大理先民自数千年前繁衍至今,躬耕于沃野,游猎于深山,渔获于大泽,行商于远路……从南诏、大理国开疆立国,到近现代成为滇西的十字路口,大理似乎从未泯没它‘文献名邦’的声誉,斯文昌盛,弦歌不辍,令人常有孔夫子‘礼失求诸野’的感叹。”

中读写作课朱靖江(中读写作课朱靖江)(4)

“早已湮没在汉民族文化记忆深处,抑或早已被现代科学观念所置换的宇宙与人类起源的终极命题……从苗族老歌师的心里滚滚滔滔地奔涌出来,一如数百上千年前,这古歌曾回响在苗人流亡迁徙的迢迢山路上,与篝火芦笙相伴,纪念他们的蚩尤先祖茫远无踪的中原故乡。”

“惟有浪迹于异乡的时候,在新疆哈萨克人的冬牧场上,或是四川甘孜藏区的神山下,在云南哈尼人的长街宴席,我才会深切地思念这个半世漂泊,最终在雪山之畔,澜沧江中得以永生的灵魂。”

中读写作课朱靖江(中读写作课朱靖江)(5)

在接下来的一周,朱靖江将做客“中读写作课”,点评用户投稿。如果你对自己成长的地方,或对从旅途中、影像中了解到的异域文化有着热切的情感、冷峻的思考,欢迎与我们分享你的文字。

【参与方式】

5.4.1~5.3.5版本

1. 打开中读App,点击页面右上角,写长文;

2. 标题格式:(求点评)XXXXX;

3. 输入正文后,勾选“三联写作课”专题进行发布。

5.2.4版本

1. 打开中读App,在“WeWrite”专栏找到本期“正在点评”;

2. 标题注明“求点评”;

3. 直接在征稿文下贴读感,提交你的投稿。

【上周点评回顾】

中读写作课朱靖江(中读写作课朱靖江)(6)

值班作家:顾文豪(点击标题阅读投稿原文)

1

@鹿子小姐《被遗忘的大屠杀》

作家点评:

这是一篇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思考文章。但从根底上来说,这又是一篇关于“记忆”的文字,如何记忆,记忆什么,记忆对于一个民族有着怎样的作用,我们又该在这样一个或许是人类历史上最没有记忆力的时代如何葆有我们的记忆?因此,作者提出了一个大哉问,可感可佩。

整篇文字有感而发,语本天然,读了很令人感动。或许可以注意的是,开头部分的引入可以更快速明确一点,并且缩小一点篇幅,为后续论述留出更多空间。其次,整篇文字更接近随感一点,因此在不同话题的切换部分需要注意一下铺垫,以及论述之间的逻辑勾连,自己想得清楚,也要照顾到读者的观感。另外,对于这样一个大哉问,讨论的时候如能适当阅读一些相关研究著作,或许可以加强文章的气势和警策。文章需要感受,但感受也需要凝炼和提升。读者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作者的真情实感,对于议论性文字来说,真切的感情与有力明晰的讨论同等重要,甚至有时更需要后者来加持前者。所以,有可能的话,可以更多阅读相关议题的既有研究著作,让自己的感受更深化一点,观点更莹澈一点。

中读写作课朱靖江(中读写作课朱靖江)(7)

2

@椰梦加得《苏格拉底为什么不怕死-读柏拉图<斐多>》

作家点评:

这是一篇关于柏拉图《斐多》一书的评论。《斐多》是一册戋戋小书,却有着很重的分量。描绘的是哲人苏格拉底就义的当日,与其门徒就正义和不朽展开的讨论,乃至饮鸩至死的过程。众所周知,苏格拉底本可以逃往其他城邦、或者一言不发,如此就能保全性命。但他不肯背弃一己的信念,从容不惧地走向死亡。因此,虽然这是一部小书,但在西方文化中,它的重要性与影响力都臻于顶峰,千年不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杨绛先生的译文,清通明允,颇堪涵泳的。

本文作为一篇读后感,作者择取的也正是苏格拉底面对死亡的看法加以展开讨论。看得出,作者对于这部小书是极为喜爱的,字里行间自有一种钦仰之情在。并且透过对苏格拉底、柏拉图对于死亡的深切认识,进而表达出作者个人对于生死、灵魂、躯体、品性等众多问题的思考,很可一读。或许可以共同交流的是,文章的开头部分或可稍加整饬,进入得更快一点,目前来看,稍稍显得摇曳流连了一点,似乎刚开始写的时候,还没完全想好整篇文章的发力点在哪里。其次,作者知识面宽广,试图透过跨学科的比较来深化凸显所论的题旨,但在做比附讨论的时候,或许可以日后注意一下铺垫,给读者一个反应时间,如此则更自然,更圆融。另外,也可以更注意一点文章的结构和比例,目前这篇文章看得出作者花了功夫,下了力气,唯通篇力气用足,也就难以见出力气了,是不是?

中读写作课朱靖江(中读写作课朱靖江)(8)

3

@小茉莉《重庆妹儿胡然然》

作家点评:

这是一篇轻快好读的文章。见得出作者的好眼神,而我相信好眼神的背后都是一番好心眼。我很难给出什么太过具体的建议。因为这篇文章的作者,灵动中不乏细致,恕我妄猜,这篇文章并不是随手一挥的即兴之作,日常流水很难写,难在写出那种日常感,日常感不是日常,而是对日常的感受,感觉。就像阿城说的,“理会到感觉,写出来的不是感觉,而是理会。感觉到感觉,写出来才会是感觉。”但我从这篇文章里看到的作者,是一个心思灵动的人,敏感而善感,我想,理会也会,感觉也好,对她来说,都不是难事,只是再需要一点点时间吧。

最后可以讨论的是文章的结尾。作者的想法和议论,可以更精警透辟一点,整个文章读来都很平实,如果结尾能够更有力一点,那就更好了。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下载中读写读感

or 识别图中二维码,下载『中读』APP

温馨提示:

中读APP已升级至5.4.0版本

请各位用户及时更新APP

or关注中读微信号lifeweekerclub

"中读"现已全面上线,请到各大应用商店下载!

中读写作课朱靖江(中读写作课朱靖江)(9)

点击【阅读原文】马上参与活动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