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让人刮目相看(这两点让人刮目相看)

一个人让人刮目相看(这两点让人刮目相看)(1)

资料图

(一)

这肯定是件好事,毋庸置疑。

刚看到一个数据,就在腾讯公益一个平台上,2021年就有1.5亿人次捐款,总额达到了54.46亿元,比2020年(38.5亿元)上涨41%;而2020年的数据,又比2019年(28亿元)涨了37%。

也就是说,2021年相比2019年,光腾讯公益一个平台,捐款额就涨了94.5%。两年时间,近乎翻一番。

哪个省份最慷慨?

还是以腾讯公益平台为例,2021年捐赠前五个省份,分别是:河南、浙江、重庆、北京、江苏。

其中:

河南省共有1339.8万人次捐了5.06亿元,

浙江省共有1352.8万人次捐款4.97亿元,

重庆共有1005.5万人次捐款4.69亿元,

北京共有742.9万人次捐款3.81亿元,

江苏省共有813.3万人次捐款3.68亿元……

河南人,中!

当然,这只是一个公益平台,如果将所有公益平台加起来,那可能是一个庞大数字,不仅仅河南人中,浙江人赞,也可能是四川人、东北人,等等,都让人刮目相看。

但不管是哪里人,我们都是中国人。

我说的这件好事,就是中国人对公益慈善越来越重视,中国的公益平台越来越规范。

我相信,这对于我们中国的未来,将是功德无量的。

因为一个美好的社会,绝对不能没有公益慈善。事实上,在我们中国,自古就有慈善的传统,急公好义、乐善好施、活菩萨等等赞誉,就是例证。

这也是人性善美的表现。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慈善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露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

对于现代社会而言,这更涉及到一个社会的公平分配。今天我们所说第三次分配,就与公益慈善有关。

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1994年在《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中,是这样定义的:

通过市场实现的收入分配,被称为“第一次分配”;

通过政府调节而进行的分配,被称为“第二次分配”;

个人出于自愿,在习惯与道德的影响下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捐赠出去,可称为“第三次分配”。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互联网上慷慨解囊,越来越多的公益平台,发挥着作用,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一个人让人刮目相看(这两点让人刮目相看)(2)

(二)

这是一件好事,有两点更让人眼前一亮,或者说,刮目相看。

第一,一块钱就可以是公益。

公益慈善,有数额规定吗?

我总觉得,用钱多钱少来评价公益,就脱离了公益的初衷,因为爱心无价。你可以是巨富,捐出富可敌国的毕生财富;你也可以是普通人,哪怕是只捐出一块钱。

对于公益,从来就应该自愿,1个亿不嫌多,1块钱也不嫌少,最重要的,是你有那份公益的爱心。

但在实践中,坦率地说,一块钱的捐助,虽然也很好,但却意味着高昂的管理成本,实现起来却很难。如果一个公益组织每次收到的捐款都是一块钱,而且是现金,那这个公益组织,非关门不可。

互联网,却改变了一切。

在互联网上,你捐一块钱还是一万块钱,都是一样的操作,都不费太多的时间和麻烦。事实上,腾讯公益平台,就利用互联网公益的便利,将“人人可公益”的理念融入到每个产品之中,为用户搭建了一个可以 “随手做公益”的平台。

一块钱,就能公益。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这就是互联网的魔力。

第二,一块钱也一定要透明。

这一点,可能比第一点更加重要。

因为怎么监督公益,从来是一个大问题。

我总是相信,我们很多人都有公益的心,但之所以还没采取行动,一则可能意识没到,或心有不逮;更重要的,可能还是缺乏信任。

过去几年,个别公益组织的种种瑕疵行为,在互联网传播中被放大,更加剧了不少人的疑虑。我的爱心,会不会被挥霍?

透明,是公益事业的价值点和生命线。《“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 就指出,要“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和行业自律,提高行业公信力” 。

怎么提高?腾讯公益的一项创新,尤其值得称道。

那就是,捐一块钱就可以做“股东”。即,每一位参与腾讯公益平台项目的爱心网友,哪怕你只捐了一块钱,你也是所捐赠公益组织的“股东人”,你可以与机构直接对话和交流,实现自己对公益项目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

今年4月的首期公益“股东人”大会,来自广州的公益机构——满天星青少年公益发展中心(简称满天星公益),就向捐助过“满天星公益图书馆”项目的爱心捐赠人“汇报工作”,超过2300位爱心网友在腾讯会议上参与互动,近8万位热心公益的网友通过视频号观看了这次会议。

这是走过场吗?

肯定不是。据介绍,小“股东”们在会上的提问,可谓拳拳到肉。“你们是怎么选择书籍的?是否遭到校方的质疑”、 “机构30 多名全职员工是怎么分工的”、 “除了建立图书馆,你们还有没有其他方式让孩子获得阅读资源?”

满天星公益相关负责人,针对来自捐赠人、腾讯公益平台代表 、公益观察员的提问,一一解答。

一个人让人刮目相看(这两点让人刮目相看)(3)

从事后反馈来看,这种“公益股东大会”的形式,为公益项目带来更直观、更透明、更智能的公益反馈。

这也使得捐助者不仅仅只是捐钱捐物,而是可以参与到公益的全链条,履行对项目的关注与推动义务,也倒逼公益机构加强管理,提高效率,增强透明性。

8月18日,尝到“甜头”的满天星再次开会。参与热度有增无减,腾讯会议上同样吸引了超过2000位“股东人”各抒己见,给机构发展出主意。

今年的99公益日即将来临,公益股东人大会也进一步展开,目前像这样的“股东会”已经开了有80多场,至2022年99公益日期间,预计开满100场。

我们也可以说,这100场会议,就藏着第三次分配的关键要素,也是腾讯公益让人称道的一个创新。

毕竟,公益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而要信任,那就必须透明化。通过技术和规则,将公益透明化,我们的公益事业,才能走得更好更稳更远。

一个人让人刮目相看(这两点让人刮目相看)(4)

(三)

最后,再谈一下个人的几点看法。

第一,公益需要大家的鼓励。

说实话,在世界富豪中,我还是最佩服巴菲特,不仅仅因为他卓越的投资才能,更在于他对于慈善的态度。

四个字:富而且仁。

2006年,巴菲特签署捐赠意向书,决定向五家慈善基金会捐出其财富的85%,当时约折合375亿美元。这是美国和世界历史上最大一笔慈善捐款,超过许多国家的GDP。对于捐赠举动,巴菲特说:“我不是财富王朝的热衷者,特别是在世界上还有60亿人比我们穷得多的时候。”他说,他希望自己的举动能带动更多的富豪慷慨解囊。

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一些中国企业家,一些中国企业,也正在行动起来。

比如,腾讯。在投入500亿元启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后,去年8月18日,腾讯又宣布,再次增加500亿元资金,启动“共同富裕专项计划”。

科技向善,这种态度,也是一种善。

当然,还有更多公益的普通人。仅在腾讯公益一个平台上,就累计有6.35亿人次捐款,总额超过190亿元。

马上又要到第8个99公益日,公众参与是今年重点,参与人数、互动热度必将迎来新高。就像99公益日的口号“一块做好事”所说,一块钱不算多,但爱心无价。

第二,公益更需要特别的创新。

我总觉得,公益做不做得好,管理很重要,透明最关键,创新也是助力。

互联网时代,我们的公益,完全可以有重大的创新。事实上,这种“公益股东大会”的形式,就使得公益从以往的单向,变成了互动的双向。

他们是捐助者、爱心人士,这不假,但他们也是监督者、是传播者。这种随时发生的互动,让公益成为一个持续的事件,也扩大了公益的影响力。

我总觉得,这种创新,很符合互联网的特点,也让更多人乐于参与,而且,增加公益的透明度,一举多得。

当然,创新是多方位的。

比如,腾讯公益还推出了“冷静器”发产品,即在用户捐赠前,腾讯公益平台会弹出一个“透明度提示”(冷静器)的消息框,点击确认知情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捐助。

“冷静器”具体内容,包括:

  • 立项时间:公益项目实际的成立日期
  • 执行效果:这个项目过去做得怎么样了
  • 财务披露:捐款都用在了哪些地方上
  • 项目进展:这个项目进行到了哪里

“冷静器”肯定不是是“拦着用户不让捐款”,而是希望用户每次捐助前,能多想一会,不只是感动和冲动,更源于理性和信任。

这一方面保障了捐款人的知情权,另一方面也防止捐款人“头脑一热”而冲动捐款。

可能会有一部分捐助人因此打消了捐赠的冲动,但从长远来看,这会让捐赠更加理性,也更加细水长流。

除了先前的冷静器,腾讯公益同步还推出了公益真探计划,公开选拔百名捐助人作为真探,前往不同项目地进行现场探访,实实在在了解项目的运行情况,并持续对公益项目进行长期的观察和监督。

这100个真探也将成为小火苗,点燃对公益的关注之光。

第三,公益,更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坦率地说,这种软实力,我们还不强,对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公益做大做强,利国利民。但这就必须要有好的制度,有独特的创新,更要有所敬畏。毕竟,再好的制度,再强的创新,最终都是人来执行。

我相信,鼓励更多企业、更多个人投身慈善,将是我们这个社会未来的一个鲜明特征。

致富光荣,慈善亦光荣。不在于钱多钱少,捐多捐少也应自愿。但哪怕一分钱一块钱,也是爱。

爱,最终会迸发出改天换地的能量。公益,就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拥有凝聚亿万人心的磅礴力量。

公益人迈出了一大步,但这只是中国的很小一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