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喜不送伞丧不后补(父在不留须母在不庆生)

我国的“孝”文化,贯穿我国上下5000余年的历史。故前有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后有谨言“百善孝为先”。

历史上,著名的孝道典故“为亲负米”、“芦衣顺母”、“刻木事亲”、“卧冰求鲤”等,更是被世人传为佳话,而我们今天要谈的一些民间俗语就跟“孝”有关。

“母在不庆生,父在不留须,饭前不训子,睡前不训妻,师徒不对坐,父子不同席。”古人之所以这么说肯定都是有道理的,并且包含祖先们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俗语喜不送伞丧不后补(父在不留须母在不庆生)(1)

“父在不留须”

有人将这句话翻译成,父亲健在就不能留胡须,以示对老人地位的尊重,那么不是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毁”自相矛盾吗?一边叫不能留胡子,一边说刮胡子就是不孝,到底该听谁的?其实这句话来源近代,辛亥革命以后。

辛亥革命以后,社会风貌礼仪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留胡子这一块,更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改革,而“父在不留须”的来由就是来自这里。

当时文化伦理观念规定,父亲去世以后男士要留上唇胡,而母亲去世要留下唇胡,而父母双双去世,需要留上下唇胡,又叫“蓄髪明志”(鲁迅先生为啥要留上胡,大家明白了吧)。

那么这句话就比较好理解了,并不是因为礼仪跟显示父母地位,而是如果父母健在就留胡子,走在马路上就会有人问“令尊去世几年啦”,难免无从回答,为了避免尴尬,干脆用俗语告诫后人以免发生误会。

俗语喜不送伞丧不后补(父在不留须母在不庆生)(2)

母在不庆生

“母在不庆生”:有人将这句话直译成只要母亲在世,那么子女不可以过生日,理由有二,

首先是子女过生日会勾起母亲分娩时的痛苦,过去女性分娩有一个说法叫“一只脚在棺材里,一只脚在棺材外”,医疗条件落后的过去生产自然如同“过关”,

第二是子女过生日,会勾起母亲年老的担忧,子女在成长,父母自然也在老去,平时不特意提起还不会特别在意,可看到子女过生日这种心理难免会再次浮上心头。

虽说颇有道理,可这些论调并不可靠,哪家孩子出世不是心头狂喜,尤其是孩童时期,谁家不是每年都要给自家孩子过一个不一样的生日,哪怕煮碗面条这个流程也不能没有,而母在不庆生这句话不是早就破了?所以这句话另有原委。庆生虽说有当生日讲的意思,可庆生跟生日之间可是不能划等号。

古代对生日有非常多的讲究,刚出生叫诞辰,到60岁以前叫华诞,而60岁以后就会再次升级叫下寿、77岁叫喜寿、80岁叫中寿、82岁叫伞寿、88岁叫米寿、99岁叫上寿、而一百岁叫白寿(百的谐音),而夹杂在华诞当中的39、40、49、50、59……才是庆生,其中以9结尾的日子叫大庆,而以0结尾的日子叫正庆。

而人在不惑之年以后,父母自然也是不再年轻,这个时间过生日用庆生来表述,无异于盼着父母早日去世,所以说不是说不可以过生日,而是不能过正庆跟大庆的生日,以示对父母的尊敬。

俗语喜不送伞丧不后补(父在不留须母在不庆生)(3)

父子不同席

这里的席指的是正式场合下的宴会,因为古人非常注重礼节规矩,父亲乃是一家之主,是你的长辈,而你身为晚辈怎么能和长辈在一个桌子上吃饭。

而这个规矩即使到了今天我们这边也还有这个传统,除了在自己家,其余的只要在外面吃饭,我们小辈是不应和长辈们坐一起同桌吃饭的。

俗语喜不送伞丧不后补(父在不留须母在不庆生)(4)

师徒不对坐

古人说过一句话叫“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意即,在你的生命发展过程中,师父和你的父亲一样重要。

父亲给了你一半的生命,让你有机会长大成人,享受宝贵生命带给你丰富人生阅历的机会;师父给了你在社会上赖以谋生的技能和做人的道德学问,这是慧命所在,与先天的生命一样重要。

所以,我们应该要像尊敬自己的父亲一样来尊敬我们的师父。而古代又非常注重礼节,既然师父=父亲了,那么自然徒弟不可以和师父平起平坐了。

俗语喜不送伞丧不后补(父在不留须母在不庆生)(5)

饭前不训子

小孩子难免都会有犯错的时候,如果父母想要教育子女的话,千万不要选择在吃饭的时候。因为我们都知道,在吃饭时如果有人教训你,你会是什么心情?不用问,是个人都受不了。

不仅饭吃不下,而且可能连带着这一整天的心情都会十分的差。如果父母经常在吃饭时教育孩子,万一家里孩子脾气轴一点,天天较劲不吃饭,不仅会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有影响,而且还会影响亲子之间的关系。

若孩子较小,则会在他的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不安、恐惧的种子,进而会会影响到他们今后踏入社会前与人正常交往能力的培养。

俗语喜不送伞丧不后补(父在不留须母在不庆生)(6)

睡前不训妻

夫妻之间日子过久了肯定会有一些磕磕碰碰,打架、吵嘴那都是有可能的。如果两人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在睡觉的时候大吵大闹,影响各自心情、感情不说,更会影响睡眠质量。

如果觉都睡不好,那第二天还哪来的精力再去上班、学习呢?现在社会夫妻双方的压力都很大,所以还希望双方都能互相理解,互相包容。

往大了讲,若夫妻感情不和,就有可能导致家庭中子女们的身心健康、夫妻离异甚至家族的衰败和没落。

俗语喜不送伞丧不后补(父在不留须母在不庆生)(7)

孝道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人不能忘本,最该感恩和尊敬的就是自己父母,正所谓是“百善孝为先”是也!

所以说,我们应该记住:“母在不庆生,父在不留须”等等这些俗语,用点滴的实际行动来感恩父母、孝顺父母。当我明白了“母在不庆生,父在不留须”的真正意思后,做一个孝顺的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