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公博历代评价(百年前那些先驱们)

今天介绍广州小组的陈公博。

陈公博,广东南海人,中共一大代表。后脱离共产党,参加国民党。抗战爆发后,追随汪精卫叛国投敌,成为汪伪政权的第二号大汉奸。抗战胜利后逃往日本,后被押回中国,以通谋敌国罪被处决。

陈公博历代评价(百年前那些先驱们)(1)

1892年10月19日,陈公博出生于广州北门的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父亲曾是广西提督。陈公博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9岁正式拜梁雪涛为师,接触到新思想、新学说。父亲还常年雇两位拳师,在家里教陈公博习拳舞剑,因此陈公博还练就了一副好身手。陈公博爱打抱不平,十多岁时与八旗子弟对垒街头,深深种下了反对满清的思想。陈公博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一直不满,早年曾参加秘密会党三合会,志在反清复汉。在陈公博十四五岁时,他的父亲变卖家产,联络在香港活动的革命党人,召集了近千人的队伍,准备武装起义。可由于走露消息,起义部队被迫解散,他的父亲以乱党罪名被捕,家产被抄。陈公博失去生活来源,只好打短工度日。武昌起义胜利后,广东宣布独立,陈公博的父亲出狱成为反清革命功臣,并当选为省议会议员,还兼任军政府军事顾问。陈公博顺理成章成为革命先驱的后代,加入同盟会,当选乳源县议员。陈公博年少得志,但他父亲却逼他洗去虚荣去求学。1914年陈公博考入广州政法专门学校,读了三年法律。1917年夏,陈公博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与他同时考进北大的还有广东同乡谭平山、谭植棠叔侄二人。陈公博在北大读书期间,正值五四运动爆发,而陈公博对学生运动不感兴趣,成天躲在图书馆里读书,基本上游离于政治斗争之外。作为学哲学系的班长,陈公博虽然参加了几次会议,但纯粹是为了履行职责。对于青年人敬仰的蔡元培、陈独秀,他也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与蔡元培只见过一面,为的是求一副对联。与陈独秀也只是一面之交,为了询问考试的日期。甚至听说军警镇压逮捕游行学生时,陈公博也认为这算不得什么大事。

1920年夏天,陈公博从北大毕业回到广州,在母校广东法政专门学校任教,谭平山、谭植棠则是在广东师范专门学校任教。他们三人常常聚在一起,商议办一份报纸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们决定模仿《每周评论》,将报纸命名为《广东群报》,《广东群报》一经正式发刊,便在广东思想界引起巨大震动,受到进步人士的普遍欢迎。1920年12月,陈独秀受聘担任广东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长一职来到广州,帮助广州方面成立共产党组织。1921年3月,陈独秀与陈公博、谭平山、谭植棠等经过几次酝酿,组建了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谭平山任书记,谭植棠管宣传,陈公博负责组织。这一年陈公博29岁。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陈公博继续任《广东群报》主编,在陈独秀的指导下开辟了许多专栏,宣传马克思主义,《广东群报》成了广东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阵地。

1921年6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通知各地派出代表到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专门派包惠僧到广州,要陈独秀回上海。但陈独秀此时正为筹措一笔款项不得脱身,另一人选应该是谭平山,因为谭平山是广州党组织的负责人。但由于他当时正在协助陈独秀为创办广东大学筹集经费,也脱不开身。于是经陈独秀提名通过,由包惠僧、陈公博两人前往上海出席中共一大。7月14日,陈公博以度蜜月的名义,带着新婚妻子李励庄经香港转乘轮船,于7月21日到达上海。为了出入方便,他们住进了位于南京路上的大东旅社。

1921年7月23日晚8时,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一大代表李汉俊的哥哥李书城家里正式召开、24、27、28、29日又开了4次会。会议刚刚开始还算平静,可第2次会议上就出现了争论。会议主席张国焘认为共产党员不能在政府里任职,陈公博与李汉俊提出强烈的反对。后来陈公博回忆此事时说:“上海俨然分为两派互相摩擦,互相倾轧”,他感到“参加大会的热情顿时冷到冰点,不由得起了待机而退的心事”。7月30日晚,会议受到法租界巡捕的骚扰,马林当即提议停止开会,让大家分头迅速离开。李汉俊与陈公博留了下来,他们上了二楼,在李汉俊的书房刚刚坐下,一群法国巡捕就蜂拥而至。巡捕进屋后翻箱倒柜进行搜查,什么都看,唯独没有注意到摆在抽屉里的一张手写的共产党组织大纲草案。随后巡捕将李汉俊和陈公博分开审问。搜查时间很长,陈公博在一旁不停地抽烟,抽完了整整一听长城牌烟卷。巡捕走后,陈公博看看没有动静,就与李汉俊道别,准备回旅馆。出门后,发现有人跟踪陈公博,叫了一辆黄包车,直奔大世界游乐场,在那里趁电影场人多、光线暗,陈公博摆脱了密探,然后雇车赶回大东旅社。半夜回到房间,陈公博关上房门,让妻子李励庄打开箱子,把有关社会主义的理论书籍文件拿出来全部烧了。好不容易入睡的陈公博,在凌晨5点左右,突然被一声枪声惊醒。天亮后,茶房告诉说隔壁房间的一个女房客被人枪杀了,旅馆已经报案了,巡捕马上就到。陈公博一听,担心受牵连,马上带着妻子离开了大东旅馆。陈公博先将妻子安顿在另一家旅馆,自己去找同伴报告昨夜的经过,得知会议暂停,于是请假。当天下午就带着妻子去杭州游西湖,当陈公博返回上海时,会议已经结束。因此陈公博没有参加在嘉兴南湖游船上的会议,但他跟张国焘、李达、周佛海见了面,抄写了一份大会文件,准备带回广州,转交给新当选的书记陈独秀。

陈公博参加中共一大回到广州后,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热情急骤下降,以至于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对共产主义学说的正确性产生怀疑和困惑,萌生了出国留学的念头。1922年6月,陈炯明发动叛乱,炮轰孙中山的总统府,陈公博因支持陈炯明受到党中央的批评,陈公博借机宣布他不再履行党员义务,还扬言拟离党而另组广东共产党。就此,陈公博脱离了中国共产党。

1922年11月,陈公博得到汪精卫的支持,由香港乘船去日本,随后去了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完成了论文《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于1924年取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在这篇论文中,陈公博对马克思主义学说大肆批评。1925年4月,陈公博结束了在美国的留学生涯,回到广州,加入了中国国民党,再次登上政治舞台。由于汪精卫和廖仲恺的信任和支持,陈公博加入国民党不久,便担任了国民党中央党部书记。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陈公博任军事委员会政治训练部主任和广东省农工厅长,接着又出任中央农民部长兼广东大学校长。1926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陈公博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不久,升任中央常务委员,进入国民党决策层的核心圈子。1927年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陈公博任广州军事委员会分会主任。因对蒋介石独揽大权不满,1928年底在上海与汪精卫、顾孟余等人组织“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主编《革命评论》。1931年蒋汪合流后,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和国民政府实业部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部部长、军委会第五部部长、11省党部主任委员等职。

1938年,陈公博追随汪精卫赴南京组织伪政府,历任立法院院长、军委会常委、政治训练部部长、上海市市长兼上海市保安司令、清乡委员会委员长。1944年汪精卫去世后,任伪国民政府主席、军委会委员长、行政院长。日本无条件投降后,陈公博宣布解散南京伪国民政府,逃亡日本,后被押解回国。1946年4月在江苏高等法院受审,4月12日以通谋敌国罪成立处以死刑。6月3日执行枪决,终年55岁。

陈公博历代评价(百年前那些先驱们)(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