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后三章(孟子七二)

译注:杨伯峻

出版:中华书局

尽心章句上

二二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乎归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乎归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其养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译文:孟子说:“伯夷避开纣王,住在北海海边,听说文王兴起来了,便说:‘何不归到西伯那里去呢!我听说他是善于养老的人。‘姜太公避开纣王,住在东海海边,听说文王兴起来了,便说:‘何不归到西伯那里去呢!我听说他是善于养老的人。‘天下有善于养老的人,那仁人便把他作自己的依靠了。五亩地的房屋,在墙下栽培桑树,妇女养蚕缫丝,老年人足以有丝绵穿了。五只母鸡,二只母猪,加以饲养,使它们繁殖,老年人足以有肉吃了。百亩的土地,男子去耕种,八口人的家庭足以吃饱了。所谓西伯善于养老,就在于他制定土地制度,教育人民栽种畜牧,引导百姓奉养他们的老人。五十岁,没有丝绵便穿不暖;七十岁,没有肉便吃不饱。穿不暖、吃不饱,叫做挨冻受饿。文王的百姓没有挨冻受饿的老人,就是这个意思。”

尽心章句上

二三

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译文:孟子说:“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按时食用,依礼消费,财物是用不尽的。百姓没有水和火便不能生存,黄昏夜晚敲别人的门户来求水火,没有不给与的,为什么呢?因为水火极多的缘故。圣人治理天下,要使粮食好比同水火那样多。粮食同水火那样多了,百姓哪有不仁爱的呢?”

尽心章句上

二四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译文:孟子说:“孔子上了东山,便觉得鲁国小了;上了泰山,便觉得天下也不大了;所以对于看过海洋的人,别的水便难于吸引他了;对于曾在圣人之门学习过的人,别的议论也就难以吸引他了。看水有方法,一定要看它的壮阔的波澜。太阳月亮都有光辉,一点儿缝隙都一定照到。流水这个东西不把洼地流满,不再向前流;君子的有志于道,没有一定的成就,也就不能通达。”

尽心章句上

二五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译文:孟子说:“鸡叫便起来,努力行善的人,是舜一类人物;鸡叫便起来,努力求利的人,是跖一类人物。要晓得舜和跖的分别,没有别的,利和善的不同罢了。”

尽心章句上

二六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译文:孟子说:“杨子主张为我,拔一根汗毛而有利于天下,都不肯干。墨子主张兼爱,摩秃头顶,走破脚跟,只要对天下有利,一切都干。子莫就主张中道。主张中道便差不多了。但是主张中道如果没有灵活性,不懂得变通的方法,便是执著一点。为什么厌恶执著一点呢?因为它有损害于仁义之道,只是拿起一点而废弃了其余的缘故。”

尽心章句上

二七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译文:孟子说:“饥饿的人觉得任何食物都是美的,干渴的人觉得任何饮料都是甜的。他不能知道饮料食品的正常滋味,是由于受到了饥饿干渴的损害的缘故。难道仅仅口舌肚皮有饥饿干渴的损害吗?人心也有这种损害。如果人们[能够经常培养心志,]不使它遭受口舌肚皮那样的饥饿干渴,那[自然容易进入圣贤的境界,]不会以赶不上别人为忧虑了。”

孟子后三章(孟子七二)(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