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13号有关资料(神舟十三号出征)

神舟十三号瞄准北京时间10月16日0时23分发射,飞行乘组由“中国太空漫步第一人”翟志刚、“中国空间站首位女航天员”王亚平和“首次飞行”的叶光富三位航天员组成。

神舟13号有关资料(神舟十三号出征)(1)

来源:央视新闻

本次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六次飞行任务,也是该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将持续长达6个月的时间。

担任本次载人航天任务的运载火箭——长征2F遥十三火箭已经在发射场待命,作为现阶段唯一一种能克服地球引力、进入太空的工具,运载火箭这个大家伙还有固体火箭和液体火箭之分。固体火箭和液体火箭到底有什么区别?这就和我们今天要讲的火箭推进剂有关了。

1、固体火箭与液体火箭有何区别?

要说区分固体火箭还是液体火箭主要靠的是火箭推进剂的形态。

就像汽车需要加满汽油或者是充满电力一样,火箭想要一飞冲天也需要自己的动力源,火箭的燃料源有个专门的名字,我们叫它推进剂,按照形态可以分为固体推进剂和液体推进剂两大类。

顾名思义,固体火箭采用的是固体推进剂,固体推进剂类似于烟花中的火药,在出厂前就已经填充到火箭中了。

神舟13号有关资料(神舟十三号出征)(2)

分段式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

来源:中国载人航天

液体火箭采用的是液体推进剂,分别储存在火箭的氧化剂箱和燃料箱内,工作时由输送系统将它们送入发动机的燃烧室。

神舟13号有关资料(神舟十三号出征)(3)

喷漆后的火箭储箱

来源:中国载人航天

由于推进剂的不同,固体火箭不需要贮箱和输送系统。这就是固体火箭和液体火箭在箭体结构和动力装置上的主要差别。

除了上述两种,还有固-液混合火箭。在我国现役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中,除了长征十一号火箭是固体火箭外,其他均是液体火箭。

神舟13号有关资料(神舟十三号出征)(4)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

来源: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2、液体火箭有何优势?

从火箭的运载能力来说,液体火箭推进剂的燃烧效率更高一些,在同等起飞规模下,液体火箭的运载能力更强,可以用更少的燃料达到更远的地方。

神舟13号有关资料(神舟十三号出征)(5)

因此液体火箭的“乘客”大多都是重量级的,一般在数吨以上,比如探月探火探测器、载人飞船、空间站等。

相比之下固体火箭的运载能力就弱了些,只有几百公斤,这在搭载小卫星上有非常大的优势。

除了运载能力外,液体火箭还有个特殊的优势,那就是可以控制推进剂的开关,像家用的燃气灶一样随开随用。这种控制能力可以用来调整火箭的飞行轨道。而固体火箭一旦点火只能等着燃料耗尽。

神舟13号有关资料(神舟十三号出征)(6)

当然,固体火箭在发射周期和推进剂的储存周期上是绝对优于液体火箭的。前面提到过,固体火箭的推进剂已经预先填充好了,因此大大缩短了发射前的准备时间。

而液态推进剂存在易挥发、易泄露、易燃易爆等风险,因此在临近发射时才向火箭贮箱进行加注,还必须得在固定的时间内发射出去,发射前还要进行转场和多轮测试。以常温推进剂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为例,它们加注后的存储周期是7天左右;而低温推进剂液氢、液氧,它们的存储周期只有1天。

神舟13号有关资料(神舟十三号出征)(7)

液体推进剂分为常温和低温两种。常规推进剂如肼类、四氧化二氮等虽然可以长期储存,但除航天煤油外基本具有高毒性、强腐蚀等特点。在环保成为全球趋势的今天,有毒的常温推进剂时刻面临着被淘汰被替换的局面。相对于常温推进剂,低温推进剂具有无毒、无污染、低成本等优势,但也具有超低温、易相变等特点,加注过程更为复杂。

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采用的是低温推进剂液氢、液氧,如长征五号、长征七号火箭,但常温推进剂仍占据着“半壁江山”,比如搭载神舟飞船的长征二号F火箭依旧使用的是常温推进剂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

神舟13号有关资料(神舟十三号出征)(8)

火箭型谱

来源: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3、做国家腾飞的“推进剂”

提到火箭推进剂,有个人一定绕不过,他就是默默投身科研近70载、公认的我国火箭推进剂的创始人之一——李俊贤院士,偏二甲肼成功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就是他带队负责研制的。

神舟13号有关资料(神舟十三号出征)(9)

1973年青海黎明所合影。右三为李俊贤

来源:黎明化工

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决定开展"两弹一星"及其推进剂的研制任务,计划在青海建设生产线,把火箭推进剂研究室主任的重担交到了李俊贤院士手上。

为了实现偏二甲肼的大规模生产,1966年,李俊贤赶赴青海省,建设中国的第一套氯胺法制偏二甲肼装置。不说别的,光是高原反应就叫人难以适应。

神舟13号有关资料(神舟十三号出征)(10)

神舟13号有关资料(神舟十三号出征)(11)

由于化工厂建在青海高寒地区,冬天气温都在零下20-30℃,露天的管道阀门没有加伴管保温,到处结冰堵塞。加上其它一些因素,尽管工人、干部工作都很努力,但试车就是出不来产品。

在如此艰苦的生活环境和简陋的科研条件下,李俊贤院士充分调查研究试车失败的原因。

对于各种设备的安装,李俊贤院士总是亲自到现场,反复检查,认真把关。为了保证改建工程适合生产要求,他和同事们往往要在没有围墙、零下20多摄氏度的车间里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然后继续修正工艺方案。1968年,偏二甲肼成功实现了大规模生产,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神舟13号有关资料(神舟十三号出征)(12)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用的就是李俊贤团队研制的偏二甲肼。

神舟13号有关资料(神舟十三号出征)(13)

多年来,李俊贤院士贯彻创新,一心为国。应国家需要,李俊贤院士和同事们又先后完成了用于我国先进鱼雷的796燃料、主要用于卫星和飞船增速入轨的一甲肼、用于神舟系列飞船升空的高氯酸铵固体氧化剂等一系列高难度的科研项目。

2018年8月10日,李俊贤院士获得中国化工终身成就奖,面对大家的掌声,李俊贤院士只是简单地说了几句:“我现在年纪比较大了,今后我们的同志,跟着党走,把工作做得更好,做得非常好,谢谢大家。”

神舟13号有关资料(神舟十三号出征)(14)

有记者曾问过李俊贤院士:“您希望大家怎么评价您?”

“就说,这个人还做了点儿事,就行了,真的。”李俊贤院士笑着回答。

大爱无疆、返璞归真,是胖科贫瘠的词库里能想到的最好的形容词了,曾说过,“我国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都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李俊贤院士,他做到了!

神舟13号有关资料(神舟十三号出征)(1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