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比魏忠贤还厉害的人(他虽然是一个太监)

在电影《龙门飞甲》中,陈坤饰演的雨化田相信给大家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他是明朝西缉事厂掌印督主,明宪宗最宠爱的万贵妃的亲信,位高权重

历史上比魏忠贤还厉害的人(他虽然是一个太监)(1)

历史上比魏忠贤还厉害的人(他虽然是一个太监)(2)

历史上比魏忠贤还厉害的人(他虽然是一个太监)(3)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且心思缜密,武艺旷世,同时又心狠手辣,冷酷残忍。其实雨化田这个人物角色在历史上是有原型的,他就是西厂第一任提督,权倾朝野,令百官闻之色变的宦官汪直。

汪直,是大藤峡瑶族人成化三年(1467年),曾是大藤峡叛乱中瑶民后代的,汪直以幼童身份被俘进宫,最初在昭德宫侍奉万贵妃。由于他机敏,做事乖巧,很得万贵妃的欢心,被推荐给了明宪宗,做了御马监的太监。成化十二年,北京城爆出所谓“妖狐夜出”的离奇传闻,宪宗见汪直“为人便黠”,灵活机警,便令他易服出宫,化装成老百姓“密出伺察”。为加强特务统治,成化十三年(1477年),宪宗于东厂之外增设西厂,与东厂及锦衣卫合称厂卫,其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更是自京师遍及各地。深受皇帝信任的汪直被任命为西厂第一任提督,西厂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受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的节制,西厂提督汪直也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专权太监。

明年成立了西厂后,汪直经常派遣锦衣卫到处刺探各种情况。南京镇守覃力朋进贡归来,用百艘船装载私盐,沿途骚扰各州县。武城县的典史盘问他,覃力朋殴打典史,打掉他的牙,还射死了一个小吏。汪直知道以后上报皇帝,把覃力朋逮捕法办,判处死刑。覃力朋后来虽然被赦免了,但皇帝却因此认为汪直能够发现、检举不法行为,对他更加宠信。汪直于是用锦衣卫百户韦瑛做自己的心腹,屡次兴起大狱。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秋天,诏令汪直巡视边防。汪直带着跑得很快的马队每天奔驰几百里,御史、主事等官都在马前迎接跪拜。汪直他们随意鞭打地方官员,各边的都御史都害怕汪直,在百里外就铺陈好,穿着戎装迎接拜见,到了辽东,陈钺去远郊迎接,拜伏在地,以特别丰盛的筵席和精美的宾馆招待他们,给汪直左右的人都送了礼。

兵部侍郎马文升正在辽东抚渝部队,汪直去时,马文升不向他施礼,又轻视陈钺,以至被诬陷坐牢充军。在此后的几年里,汪直领导西厂又办下了无数“大案”,将反对自己的朝臣如商辂、项忠等一一剪除,汪直的权势也达到了极点。从此汪直的威势威震全国。

但汪直除了是一个专权太监之外,还有其不为人知的一面,他在后世的评价中,其实是毁誉参半。《明史记事本末》记载,福建建宁卫指挥杨晔及其父亲杨泰横行乡里,草菅人命,无恶不作,汪直知道这件事后,立即将他们抓回西厂严刑拷问并依法处决。汪直对于朝中不肯结纳自己的清官也是非常敬重,嘉兴知府杨继宗非常廉洁,有次进京入觐,汪直想去拜见他,杨继宗却闭而不见,汪直不但没有怪罪,反而在宪宗面前称赞杨继宗的清廉,杨继宗被破格提拔为浙江按察使。河南巡抚秦纮数次上书弹劾汪直,对于一手遮天的汪直而言,如果想找个借口治秦纮的罪,自然是小菜一碟,易如反掌。但不仅没有耿耿于怀伺机报复,反而以秦纮既廉洁又有才能而向皇帝大力举荐。

此外, 汪直在军事上的见识与才华也值得一提。 成化十四年五月,汪直奏请武举设科,当时边患紧张,汪直此举显然是为大明培养更多的军事人才做准备。成化十五年,建州女真屡犯边境,明宪宗命汪直监军前去征讨,史载,汪直“掩杀之。出塞掩不备,焚其庐帐而还,以大捷闻。成化十六年,鞑靼派军进入河套,宪宗令汪直监军,兵部尚书王越提督军务,保国公朱永为总兵前去御敌。汪直与朱永等以大同宣府两镇精兵两万人,昼伏夜行二十七日,出其不意大败鞑靼,明军纵兵掩杀,获大胜。达延汗巴图蒙克(小王子)仅以身逃,达延汗的妻子,蒙古传奇女英雄满都海战死。此役后,王越功封威宁伯,成为明朝仅有的三位以战功封伯的文臣之一,汪直加食米四十八石。

成化十七年,鞑靼军入大同境剽掠,汪直等分布官军截杀,追到黑石崖等处大获全胜。论大同功加汪直食米三百石。太监无秩可升,只能加食米,以年十二石为一级,宪宗给汪直一下子加了三百石,前所未有,创有明一朝纪录。七月,宪宗命汪直总督军务,威宁伯王越佩平胡将军印充总兵官,统京军精锐征剿鞑靼,并赐制敕曰各地镇守、总兵、巡抚俱受其节制,有不遵号令者可先以军法处治,然后奏闻。俗话说:“物极必反”,汪直极度膨胀的权力不能不引起皇帝的警觉。

敌兵退后,汪直奏请班师,宪宗不准。宪宗命汪直转为大同镇守太监,而召回京营官兵。而汪直因在外镇守,不得回朝,所以日渐失宠。言官纷纷上疏奏汪直办事苛察扰民,内阁首辅万安上疏请求撤去西厂,宪宗同意,京城内外大小官员很是满意。六月,敌寇入延绥,汪直王越分兵抵御,大获全胜,汪直加食米二十四石。八月,内阁首辅万安等人商议,恐汪直为王越所诱,以求复用,于是向宪宗进言,调王越镇守延绥,而令原来的延绥守将许宁镇守大同。随后大同巡抚郭镗又提出汪直与总兵许宁有矛盾,恐怕会耽误守卫边境的大事。于是皇帝把汪直调到南京御马监,不久又根据监察官员的意见,把汪直降职为奉御,不久后汪直在失意中死去。

汪直还有不少很是值得一提的针砭时弊的功绩。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传说中的明朝四大权宦:王振、汪直、刘瑾和魏忠贤,几乎很少见到有人骂汪直。因为汪直的所谓大奸大恶,只要翻开史书就会发现很经不起推敲。汪直巅峰时期权倾天下是真的,但他并没有做什么很伤天害理的事情,毕竟丢了官帽子的那些南党屁股都不太干净。

哪怕我们硬要把《明宪宗实录》里面的记录一条条展开说,汪直的评价也应该是功大于过。至于开头说到的那些大臣丢了官帽子,更多的原因其实还是南北党争,加上明宪宗的一手操控。但写史书的翰林们怎么敢说这是先帝的意思?只好把脏水泼到汪直身上,说他大奸大恶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