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及成语背后的故事(炎黄子孙惊人是这样由来的)

1、炎黄子孙: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成语及成语背后的故事(炎黄子孙惊人是这样由来的)(1)

2、“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意思是元方好得让做他弟弟的人为难,季方好得让做他哥哥的人为难,遂以“难兄难弟”指兄弟两人才德俱佳,难分高下

成语及成语背后的故事(炎黄子孙惊人是这样由来的)(2)

3、指秦穆公帮助流亡在秦国的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并将自己的女儿文嬴嫁给了重耳,成就了“秦晋之好”。

成语及成语背后的故事(炎黄子孙惊人是这样由来的)(3)

4、一举两得这个成语来源于春秋时期鲁国卞庄子刺虎的故事,其中“两得”指的是两只老虎。

成语及成语背后的故事(炎黄子孙惊人是这样由来的)(4)

5、有一个成语叫做“书香门第”,很多人会好奇书为什么会有香气,其实书的香气来源于书中的芸香草,古人将芸香草夹在书中防止“书虫”啃咬。

成语及成语背后的故事(炎黄子孙惊人是这样由来的)(5)

6、现在大家常说的红颜祸水中的红颜,最初指的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息夫人,因为息夫人,三个国家短兵相接,其中两个国家分崩离析,但即便这样,由于息夫人的“红颜”和自身事迹,后人也将她奉为主宰桃花的神仙祭拜,所以息夫人也被称为桃花夫人。

成语及成语背后的故事(炎黄子孙惊人是这样由来的)(6)

7、一斤等于十两,而我们却用半斤八两来比喻双方旗鼓相当,这是因为秦朝统一六国后,统一度量衡,规定一斤等于十六两,半斤也正好是八两,所以才出现了“半斤八两”这一俗语,至于一斤等于十两,是到了近代才更改的。

成语及成语背后的故事(炎黄子孙惊人是这样由来的)(7)

8、苗条淑女君子好逑,其实窈窕淑女并不仅仅是指外貌,古代人们评价女子,美心为窈,美状为窕,只有貌美心又美的女子才称得上“窈窕淑女”,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美女变得越来越多了,淑女却变得越来越少了

成语及成语背后的故事(炎黄子孙惊人是这样由来的)(8)

9、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这就是成语最初的由来。与谚语相似,成语也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成语一般用四个字,这大概是因为四字容易上口。比如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就以四字句为多,古代历史《尚书》,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

成语及成语背后的故事(炎黄子孙惊人是这样由来的)(9)

10、《楞严经》卷八:“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同嚼腊。”谓修行人清心寡欲,淡于世味。后世以此比喻寡淡无味,了无情趣。如《儒林外史》:“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到手之后,味同嚼蜡。

成语及成语背后的故事(炎黄子孙惊人是这样由来的)(10)

11、《百喻经三重楼喻》:谓昔有富翁,欲造三重楼。木匠依吩咐,开始在地面上砌砖。富翁惊问何故?木匠答道:“作三重楼呀!”富翁急忙说:“我不要下面二重,只要最上一层!”木匠不胜惊异,说明不造下二重就不能造最上一层的道理。但是,富翁还是执迷不悟,引来了众人的嘲笑。佛教用这个比喻说明修行者应筑好根基,循序渐进的道理。今多用以比喻虚幻的东西或空想。

成语及成语背后的故事(炎黄子孙惊人是这样由来的)(1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