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格王朝的真实历史(诡异的谢幕与分崩)

上一篇《古格王朝简史:终结黄金时代的离奇谋杀》中讲到,古格王朝版的“康熙大帝”——泽德,离奇而诡异的被几个宫女杀了。

围绕这次离奇的谋杀,古格的政治轨迹发生了剧烈变化,两位高僧甚至因此结仇斗法,其中一位败落身死。

泽德被杀后,古格王朝的黄金时代戛然而止。

在混乱的阴霾下,阿里三围国家联盟分崩离析,拉达克、普兰、亚泽不再遵从古格王室的指挥棒,各自为政、相互征伐成了此后数百年的主要节奏。

甚至史料中,隐隐呈现不再承认古格王统传承的倾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古格王朝的真实历史(诡异的谢幕与分崩)(1)

一、迷雾重重的王位传承

英明神武的“古格康熙”死于非命,几乎是可以肯定的,因为继任古格王并不是他儿子。

事实上,接泽德位置的人究竟是何方神圣,谁都搞不清楚!

这种疑惑并非因为史料没有记载,恰恰相反是记载太多,不清楚哪个是真的。

在《红史》的记载里,泽德的儿子叫做巴列

《汉藏史集》则记载“泽德的儿子为巴德”;

《弟吴宗教源流》中泽德的儿子叫沃巴,沃巴的儿子则叫

《娘氏宗教源流》则认为泽德的儿子为旺德

而成书于1376年的《雅隆尊者教法史》,泽德之后的古格王系干脆就没有。

考虑到撰写此书的雅隆尊者释迦仁钦德,出身于吐蕃王族,乃是吐蕃王朝分裂后,在山南雅隆王室的后裔子嗣。

莫非他认为到泽德之后,古格王系已不能再代表,吐蕃王统的血脉传承了?

近代学者们对古格王系的研究,也没有让情况变得稍好些。

《西藏通史》中认为,泽德的儿子分别叫巴德、扎西德、拉德纳噶德,但对于泽德之后的传承没有涉及。

我手中还有一篇论文认为,泽德王后的继任者名叫索朗德,又一个新名字。

据说这一排序的依据源于,古格地区寺庙壁画上的施主像和题记。

我们再来看看,之前被屡次引用的《阿里王统记》中是怎么记载的吧。

此书记述为“彼(泽德)有四子,泽沃、觉泽及多吉丹,此三子者驻守森扎宫堡。立拉尊旺沃为嗣君,驻锡噶波得德。”

又是四个全新的名字!

考虑到《阿里王统记》的作者古格·阿旺扎巴,是阿里嘎林地方的土著。

成年后,任托林寺改宗格鲁派后的第一任堪布,长期在阿里传法。

其所著史料遗失多年,未经后世传抄扰动,具有较高的优先级。

我们就沿着古格·阿旺扎巴的思路,看看在泽德身后,都发生了哪些诡异的事情。

古格王朝的真实历史(诡异的谢幕与分崩)(2)

据《阿里王统记》记载,泽德共有四子,其中三个驻守在森扎宫堡,另一个则被指定为王位继承人。

但奇怪的是,如果按照益希沃的教法原则,除了被指为储君的旺沃外,其余三子皆应出家为僧,但怪异的是旺沃名称前面,反倒是加了“拉尊”的称号。

“拉尊”称号是益西沃之后,古格王者僧人的专用称号。

也就是说,本应为国王的旺沃反倒出家了。

旺沃出家后,空出的王位也不是其余兄弟接任,这岂非咄咄怪事?

按大多数教法史料记载,泽德之后是旺德继位,那旺德又是何许人也?

旺德,全名为赤扎西巴德赞,乃桑卡氏之子。

桑卡氏是古格早期一个重要的外戚家族,益西沃柯热的母亲就是出身于桑卡氏,旺德的母亲也出身于桑卡氏。

也就是说桑卡氏的实力,足以保证其有能力和王室世代通婚。

在《阿里王统记》中除记载旺德作为古格王的功绩外,还有一句非常意味深长的话,“死于其父之前”

这话直截了当的表明,旺德肯定不是泽德的亲生儿子

那么在泽德离奇死亡后,亲生儿子被剥夺了王位继承权,那继任的旺德会是其他王室成员之后吗?

看来似乎也不像,虽然有学者认为旺德是泽德兄弟赞松之子,赞松在降曲沃时期,被封至普兰为王。

《阿里王统记》曾有明确记载“赞松治普兰,泽德治古格”,其后裔世代为普兰王。

如果旺德是赞松的儿子,也算是古格王系的近支血亲,为古格国王后,应大力宣扬这一优势。

但在所有的教法史料中,都是语焉不详、吞吞吐吐。

另外,旺德上台后,对沃德王室成员痛下杀手,可以看出他对沃德一族没有什么好感。

旺沃的遭遇便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这位钦定的储君,在老国王去世后,稀里糊涂的便出家了,但即便出家避祸,也没能改变他悲惨的结局。

史料记载,旺沃因与其侄(后来的国王索朗德)发生冲突,被索朗德杀死于托林塘吉沃地方。

都是王室宗亲,什么样的深仇大恨,能导致旺德的继承人,在肉体上消灭泽德的继承人?

此事更像一场蓄谋已久的斩草除根。

旺沃之死,并不是清理行动的终点。

旺德的继承人索朗德,还顺手清理了宗室成员30多人,并在国内大肆诛杀异己。

这种做法最终导致,阿里三围的拉达克、普兰、亚泽和古格分立,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国家。

古格王朝的真实历史(诡异的谢幕与分崩)(3)

二、执政思路的逆转

旺德上位的经历如此曲折诡异,而他在位期间,也没有沿袭益希沃的治国理念。

他大肆提拔阿里本土贵族,进入国家的权力中心,世俗贵族再次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主角,而这恰恰是益希沃极力避免的。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大臣桑卡、杰论噶吉达巴·杰伦扎白三人,成了国家的最高决策层与国王一起处理朝政。

三人中桑卡氏是旺德的母族,也就是外戚,另外二人则拥有“杰伦”的头衔。

“杰”在吐蕃王朝时代,一般指具有一定自主性的诸侯王。

“杰论”一词在此处应指拥有“王公”头衔的地方贵族。

第三人名为达巴·杰伦扎白“达巴”应该是指地名也就是达巴地方

在吐蕃时期,名称之前冠以其所属地域是种惯例。

例如《阿里王统记》的作者古格·阿旺扎巴,不过因为是古格嘎林地方的人,故先被称为嘎林·阿旺扎巴,后又演变为古格(象雄)·阿旺扎巴

达巴的位置,在古格王宫遗址东南约40公里的地方,现在还保存着大量建筑和寺庙遗址,也称“达巴遗址”。

由此三人的情况可见,旺德执政期间采取了扶持世俗贵族的政策。

当然,此事也可以反过来考虑,旺德上台或许就仰仗世俗贵族扶持,提拔不过是对其政治投资的回报。

世俗贵族占据了古格政治舞台的中心,那相应的宗教权利必然遭到抑制。

从旺沃的遭遇就可看出,即便他这种等级的僧人,都不能幸免于难,其他僧侣的境遇就可见一斑了。

这一点,在后世教法史料中也有体现,旺德之前的历代古格王,莫不以广建佛寺、译经传道为乐事,但旺德一代,几乎没有新建或修缮佛寺的记载。

当然,史料中也没有他毁寺灭佛的记录。

但基本可以确定,旺德索朗德两代古格王,改变了益希沃的执政思路,古格不再是以教权为主导的政教合一体制。

这也就意味着,古格教主已经远没有之前那么风光。

也因此,再也没有人能沿袭“拉喇嘛”这一荣誉尊号。

现代考古学者,通过对托林寺壁画题记的解读,发现了一段耐人寻味的内容。

这段发现于1997年的题记记述如下:

“泽德铭记父王言,宏扬佛法竭全力,贤者云集托林寺,功德常为后人夸。

善缘极薄当地人,邪恶之心大膨胀,逼迫解散持法僧,佛经庙宇化成灰。

此后长久无佛光,象雄善缘终未尽,迎来宗喀大弟子,阿旺扎巴燃佛灯,继承人钦桑波业,佛法再度逞辉煌。”

题记的第一句赞扬了泽德弘扬佛教的功绩,言称“功德常为后人夸”

最后一句则说迎来了宗喀巴大弟子,佛法再度辉煌。

可是中间一句,“善缘极薄当地人,邪恶之心大膨胀,逼迫解散持法僧,佛经庙宇化成灰”是在说谁呢,而且还明确指出是“善缘极薄当地人”

虽然,题记未指明推动灭佛运动的人,但旺德继位后,本地贵族地位迅速提升,会不会是这些豪门推动了古格的灭佛?

另外,旺德还有一个很古怪的动作——迁都

经过历代古格王的精心营建,以扎不让王宫、托林寺为核心的都城经济圈,已成古格最为繁荣的地带。

但旺德上台后,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居然急匆匆的将都城迁至皮央---东噶城堡

虽然现在皮央—东噶遗址,也是古格著名的遗址群。

但相比于扎不让王都,皮央—东噶城堡几乎从未见诸史端。

这次不同寻常的迁都,似乎显示旺德想要躲避什么。

那身为堂堂的古格王,旺德又会需要躲避什么呢?

想来也就只有支持旧王权和宗教集团的势力了,从这些不同寻常的迹象来看,似乎旺德获取王位的途径,有来路不正的嫌疑。

旺德、索朗德在位期间的一系列操作,直接导致了阿里三围国家的分裂。

古格王朝的真实历史(诡异的谢幕与分崩)(4)

三、国家联盟的分崩

前文曾提及,泽德之前的历代古格王,其实是阿里国家联盟的领头雁。

凭借三代“拉喇嘛”政教合一的影响,古格王的政令可以涵盖整个阿里三围。

但索朗德杀死拉尊旺沃,又血洗古格王室的做法,使拉达克、普兰亚泽王室人人自危。

这些国家纷纷关闭了边境,不再遵从古格王的召命。

甚至可能,不再认古格之后的王系为正统后裔。

这点从教法史料中也可略见端倪,史料在叙述古格历史时,对早期诸王和历代拉喇嘛连篇累牍。

旺德、索朗德之后,笔锋一转,言及均为普兰、拉达克亚泽王统。

是否这些高僧学者也认为,古格王系存在血脉断绝的嫌疑呢?

可例证阿里三围分裂的,还有《拉达克史》的记载,“乌巴拉的儿子那录即位后,于虎年在旺列修建城堡,于龙年修建卡拉泽幻城堡。”这位拉达克邬巴拉王的年代大致与泽德并列,其子连续在拉达克修建城堡显然意味深长。

其后《拉达克史》中多次记载,拉达克王对古格用兵,占据了大片的古格领土,要求这些领土上的居民对其进贡。

综合多种资料分析,泽德死亡的时间大致在公元1090年左右。

《青史》记载,俄译师在参加完“火龙年大法会”(1076年)后,去印度学法17年,于1092年回到古格。

在他去印度之前,曾在大法会上见过泽德,可等到他学成回到古格,接待他的已变成了旺德

这过程详细的记载在《佛教史大宝藏论》中,可见1092年之前,泽德已经遇害。

再参考上文提及的,“水猪年(公元1083年),泽德向北方高原进军,与‘格萨尔王’作战,并获胜”。

那么泽德遇害的时间,只能是击败“嘉地格萨尔王”后,到俄译师归国前的短短几年内。

按照这个时间继续推演,拉达克修建王宫的时间为土虎年铁龙年,可认定为1089年(土虎年)和1100年(铁龙年)。

也就是说,在古格王朝在公元11世纪末、12世纪初,已经分裂为数个各自独立的小国家。

最终,这些小国中拉达克、普兰古格的版图,成了今天人们认知上阿里三围的地理结构。


详解历史细节,厘清来龙去脉,视角不同的中国历史!欢迎关注“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家乡特色签约内容

古格王朝的真实历史(诡异的谢幕与分崩)(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