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结局,读史小记毛遂之死

公元前257年,秦军挟长平之战余威,卷土重来、围困邯郸,赵国再次面临危局。内外交困之际,赵国使团南下入楚,请求雪中送炭,原本籍籍无名的毛遂脱颖而出,辅助平原君实现了赵国意图。然而,外交奇才却昙花一现,此后再无作为,犹如流星匆匆划过赵国的天空。

毛遂自荐结局,读史小记毛遂之死(1)

(图片来自网络)

有人考证,在“毛遂自荐”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56年,燕国乘赵国虚弱之际,大举侵犯。赵国认为刚立大功的毛遂能够再次力挽狂澜,居然命其为将出征,结果赵军大败,毛遂羞愧自尽而亡。“毛遂自刎”的真实性已经很难考证,但公元前257年邯郸解围之后,赵国局势确实愈行愈险,尤其和北部的燕国陷入了惨烈的拉锯战中。

公元前251年,燕国认为长平之后的赵国已经十分虚弱,“赵氏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60万燕军分两路举国而来。幸有宿将廉颇、乐乘据敌,击退强敌,稳住了局势。公元前243年,赵国柱石廉颇被逼出走,燕军又乘虚来犯,被老将庞煖击退。赵国虽然人才凋敝,但是仍有廉颇、乐乘、李牧、庞煖等人能够勉强支撑,不至于冒险启用毫无实战经验的毛遂。但是燕赵的多次冲突却折射出另一个严重问题:赵国外交没有符合自身、符合时局的成熟策略,导致国家屡屡陷入被动局面。“毛遂之死”的真正悲哀在于外交之亡,诸如毛遂等人没有用武之地,国未尽其才,才未尽其能,与“死”已无二别。

孝成王、悼襄王两朝之间,赵国对外方略多图近利、摇摆不定,有时甚至令人难以理解。秦日益独大,公元前248年,秦将蒙骜伐赵,占领赵国北部榆次、狼孟等37城。然而,赵国不思团结盟友、合力抗秦,反而西边损失东边补,试图从兵临弱国以补其失。公元前245年,赵国伐魏,占领繁阳;公元前244年,赵国伐燕,占领武遂、方城。在此氛围之中,燕两度大举伐赵,也就不足为奇了。有部经典电影的台词,“我不需要打手,而需要更多的律师”。套用在赵国,其实已经很难以战止战,而需要长袖善舞,经营抗秦同盟,使其首尾不能相顾。悼襄王重用宠臣郭开,忠贞之士岂有明路。

“毛遂之死”是寓言的缩影,赵国的没落令人扼腕。慷慨悲歌士,胡服骑射图。若无兴国策,难免是穷途。

毛遂自荐结局,读史小记毛遂之死(2)

(图片来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