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戚继光的一封信(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写给戚继光的一封信(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1)

写给戚继光的一封信(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2)

驻足于民族英雄戚继光故居前,凝视着明嘉靖皇帝派人建造的牌坊,思绪不觉间穿越到四百多年前的一个春天,一代战神戚继光缓缓走进我的视野。1544年孟春,16岁的戚继光在授业恩师梁玠坚毅目光的注视下,骑着那匹伴其一生的赭白色战马,从家乡走向卫所军营,走向杀敌御寇的战场。彼时,早已树立家国情怀的戚继光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热血在身躯奔涌,激情在胸膛燃烧,那匹赭白色战马一声长嘶,向着抗击外敌的烽火疆场飞奔而去。

英雄不问出身,但戚继光脉管里却流淌着先辈的家国基因。曾几何时,戚继光的六世祖戚祥追随明太祖朱元璋起义,南征北战、东讨西杀,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国功勋。为了彰表其风范和缅怀其功业,朱元璋册封其子戚斌及其后代为明威将军,世代承袭登州卫指挥佥事,为国家戍守胶东半岛的千里海防。遥想当年,一代文豪苏东坡被贬谪登州太守,登临刚刚落成的蓬莱阁,远眺阔水长天,极目浩渺烟波,即兴草就的《登州海市》一诗,以“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两句作为开篇,这是北宋文坛领袖对海天幻境的礼赞和吟咏,四百年后为了守护这方海天幻境,一代抗倭英雄戚继光在此诞生,中华民族的不屈精魂在此君临!

“男儿铁石志,总是报国心,”这是戚继光亲笔写下的励志名言,也是他为国建功立业的人生信条。还在青葱年少时,以韩信、祖逖、岳飞为人生楷模的戚继光,就萌生了保国安民的宏大抱负:策马西域边关,镇守大漠边陲,抵御异族侵扰,佑护江山社稷,这是英雄家国情怀的最初流露,也是英雄忠贞信念的早期涵育。戚继光的家乡蓬莱(古代登州),是一片孕育神奇神秘的土地,从秦皇寻丹到唐王征东,从田横屯兵到张羽煮海,从八仙过海到妈祖北庭,两千多年来,倚山抱海的蓬莱犹如一座精彩纷呈的历史舞台,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天神人杰,上演着一幕幕垂载史册的悲情大戏。置身蓬莱仙阁,似乎能望见若隐若现的三仙岛,仿佛可看到缥缈升腾的海市蜃楼,分明能听到壮阔大海的呼吸和一代英灵的悸动。时光似水流逝,一切正在成为过往,蓬莱古城墙的青砖斑斑驳驳,似乎诉说着戚家军浴血奋战的陈年往事;蓬莱水城的古炮台风吹雨蚀,仿佛倾吐着一代战神“南北驱驰”的卓著战功,民族英雄戚继光在蓬莱登场又在蓬莱谢幕,历史有时很柔情有时却很残酷。

元末明初以来,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海盗横行猖獗,倭寇屡屡侵犯海边城市村寨,烧杀劫掠、无恶不作,为祸之烈、持续之久乃旷古绝今,史称“嘉靖大倭乱”。这些倭寇以日本浪人为头领,以当地奸民为向导,以螺号相勾连,内外呼应,多方串通,危害沿海百姓,危及江山社稷,成为日渐做大的海上祸患。“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烽烟骤起,国难当头,文韬武略的戚继光拔剑而起、挺身而出,在朝廷的信任和支持下,戚继光组建并率领戚家军与倭寇在鲁、浙、皖、苏四省,与倭寇展开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拼搏与厮杀,接连取得台州、福建、兴化和仙游大捷,敌我双方的尸体堆满了海滩,鲜血染红了海水,一寸海疆一寸血,寸寸鲜血化平安,魂飞魄散的倭寇从此望风而逃,飙风闪电般的戚家军创造了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神话,成为沿海百姓生命财产的“保护神”。戚家军百战不殆主要原因在于练兵,而练兵的关键在于“练心”。戚继光自幼喜读兵书典籍,善于研习先辈治军思想,在实践中总结出既要训练士兵体能和武艺,更要磨砺士兵思想和心理的经验,对新入伍的士兵先讲礼义后讲军事,先宣示忠孝节义后传授打仗技法,士兵由心里惧怕转为奋勇争先,从此戚家军军心提振、士气高昂,戚继光还将宋代岳家军严守军令的律条引入治军方略,教育士兵养成绝对服从军令的习惯,此举被晚晴曾国藩创建湘军时所借鉴和运用。

以民为本、以兵为基,任何一位优秀军事统帅都应秉持这一价值理念。戚继光将士兵当作手足,把民心视为海防,对士兵嘘寒问暖、执汤送药,经常接济疏解士兵急难和危困,其在军中的威信不树自立。戚继光招募沿海渔民编入水军,将鱼船改造为战舰,配备鸟铳、虎蹲炮等远程火器,在兵员和装备上对倭寇形成压倒性优势,以致于每战必胜。当戚家军凯旋归来之际,州城百姓夹道相迎、欢声雷动,在林墩和平海卫战役中,戚家军分别从倭寇手中解救出民众2000余人和3000余人,沿海百姓对戚家军感激涕零。每次军事行动前戚继光颁发招募令,避免误杀被倭寇胁迫的良民,从内部分化倭寇,孤立瓦解岛上之敌,许厝一战由冬至春,戚家军尽锐出击,全歼倭寇,收复兴化府城,拯救当地百姓。浙江总督胡宗宪夸耀戚继光“勇冠三军,身经百战,累解桃诸之厄,屡扶海门之危。”倭寇惧怕戚继光,哀叹“戚虎来矣!今而后始知犯华之不利也。”戚继光以锋利的剑锋和坚实的盾牌,守住了大明王朝的海上门户。但他未曾料到,三百多年后,倭寇再次将枪口对准了中华民族,那片被鲜血染红的土地再度血流成河。

明承宋制,重文轻武,文人士大夫独步天下。戚继光虽出身武举,但却以儒将名世,其在繁忙军务中创作的律诗绝句,格律谨严、笔法娴熟、格调激昂、意蕴深彻,散发着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心绪,在中国历代武将中独标一格、彪炳千秋。当时著名文人王世贞与戚继光交情甚笃,为其军事著述留言作序。篆刻名家何震倾慕和敬佩戚继光,专程到蓟州军营为其治印。儒雅倜傥的戚继光诗文俱佳,让明廷文官们为之侧目,皆以为其不是张飞、樊哙之流的一介武夫。随着戚继光军功日增,其官阶也逐渐攫拔,更多文官将其引为同类,一同赋诗酬对,时任宰相张居正也常与其书信唱和,成就了一段将相惺惺相惜的历史佳话。“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的戚继光,工诗文擅书法,其字受黄山谷书风影响较深,豪劲端庄,奔放骏爽,果敢潇洒,挥洒自如,不逊于晋、宋诸名家之气度。戚继光既通兵法又擅笔墨,上马踏平南倭北虏,下马草就诗文辞赋,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莅戎要略》和《武备新书》等军事著作传承后世,为历代兵家所倚重,其文韬武略在明代乃至中国军事史上也属佼佼者。气宇不凡的戚继光秉承先辈夙愿,修身笃志,报效国家,“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露了戚继光为国担当的耿耿心志;“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寄寓着戚继光坚贞不渝的拳拳忠心。曾几何时,“匡危扶倾”的戚继光扫平倭寇、镇服胡虏,以一己之力捂住大明王朝腐烂的伤口,让朱氏朝廷的命运继续苟延残喘。但是,无论戚继光胸中有多少谋略、手中有多少雄兵,却无法挽救一个王朝江河日下的颓势。

再刚烈的将军,再血性的壮士,也禁不住宫廷内斗的折腾和磋磨。少年时代慷慨激昂走出蓬莱的将军,一生征战沙场,待归来时,已是落寞孤寂的垂垂长者。戚继光因张居正事发受到牵连,万历十一年调往广东担任总兵,万历十三年罢官免职、夺俸回乡,万历十五年一代战神郁郁而终,从此“世间再无戚继光”。蓬莱的父老乡亲,用一腔炽爱和一片厚土,收归安顿了一缕忠魂。戚继光戎马一生,从一头黑发到两鬓斑白,从少年军校到花甲老翁,以自己的“惟忠与义”保全了一个民族的尊严和一个王朝的体面。岁月不居,英雄谢幕,但他的故事和传奇不会远去和消逝,他留给历史的身影依然伟岸、俊朗和坚毅。站在英雄的故居前,一边瞻仰一边默诵他的《题武夷》:“一剑横空星斗寒,甫随平北复征蛮。他年觅得封侯印,愿学幽人住此山。”戚继光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的坚执精神却永世流传,他的辉煌的靖边功业和炽烈的家国情怀永远为后人铭记和尊崇!

(作者:刘金祥,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