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自娱自乐 美好的自娱自乐

□陈曼冬

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我们,现在已经中年了。人的记忆是很奇怪的东西,很多年后想起来的多半都是美好的。由于父母工作的原因,我大约是第一代独生子女里面最早的一批。

八十年代的早期城里的孩子能玩的东西也不多,父母都是双职工,小孩放在家里没人管却也没别的地方可以去。如果遇到寒暑假通常就是自己在家一呆就是一天。公开作伴的是书报杂志以及收音机了。非公开作伴的是电视机,这个先按下不表,稍后专门讲。

家里有两个大书橱,以文史类的书籍为主,还有一些类似于《家庭教育》的育儿类杂志。四大名著的第一遍阅读就是在童年时代的一个个假期完成的。那时候不懂,看书基本上就是看故事,半文不白的,看的却也是津津有味。偶尔也翻翻《家庭教育》,看看我爸妈教育我的方法对不对。后来听我妈妈说,我小时候听到隔壁邻居打孩子,就和她讲:“

他们肯定没看过《家庭教育》。”

除了看书我还看报纸,最爱看的就是报纸的中缝和社会新闻。现在的报纸都没有中缝了呢。那时候中缝多半是征婚启事。形容女性的多为“肤白貌美气质佳”,形容男性的通常是“品貌端正作风正派”,有时还会加一句“热爱文学”。我那时候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根据所给出的身高、年龄、职业、择偶标准等给征婚启事上的男女配对,遇到不好搭配的,还真是抓耳挠腮煞费苦心。

看累了我就听广播。早上听“新闻和报纸摘要”,中午的“小说连播”,下午的“小喇叭”和晚饭时间的另一场“小说连播”。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不出门但知天下事。

等到晚上父母下班回来,问我一天都做什么了。我这攒了一整天的表达欲像开了闸的洪水一样滔滔不绝。绘声绘色的讲述今天看了什么书,有什么情节,有什么感受。也会把广播里听了啥也告诉父母——一般情况是一人分饰很多角色,把听来的广播剧自编自导自演一遍。现在想来我的父母真是给了我极大的表达自由,基本上都不会打断我的“脱口秀”。

说到非公开作伴的电视机,那是我另一份快乐的源泉。理论上父母是不让我白天看电视的,主要是怕伤了眼睛,但其实我会偷偷看。《西游记》《红楼梦》《围城》……想起来看的都是经典。一边看电视一边还得时刻关注着门外的脚步声。听到爸爸的脚步声越来越近,说时迟那时快关上电视机,整理好电视套,装模做样坐到书桌旁看书学习。爸爸回来扫一眼电视机并不作声,上前一模,电视机是热的。然后目光投向我“嗯……”没等他开口我便迎了上去,“爸爸我给你讲一下今天的小说连播吧……”

那时候我们家住在浣纱路与解放路的交叉口,阳台外边就是当时杭州最高的新侨饭店,记得有18层。我们家是5层。在阳台看隔壁的饭店,高得简直都快到云里去了。80年代住酒店的客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港商,我还认识一个。

那位客人应该是在酒店长期包房的。房间的窗户正对着我家的阳台。阳台大约是我独自在家时后唯一的室外空间了。大约是我总在阳台出现,那位客人有一天大声地向我喊话,跟我聊天。他问我叫什么,我说自己叫“小红”。后来他喊“小红”我就去阳台跟他聊一会儿天——非常好地诠释了“通信基本靠吼”。记得他还从窗口扔给我香港的巧克力糖、口香糖什么的。现在想起来我胆子也真够大的,而那时候的社会风气也是真够好的呢。

不是假期的日子,我是一个脖子上挂着钥匙的孩子。放学回家用脖子上的钥匙开门,写作业,等父母回家。那时候父母都忙,经常加班,甚至轮着出差。遇到“断档”没有人管我的时候,我就跟着老师回家住。记得我的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都住在一幢楼里,在祖庙巷。放学我就跟着两位老师回家,或者住在语文老师家,或者住在数学老师家,第二天早上就跟着老师一起到学校。不用担心作业不会,也不用担心上学迟到。我的老师们可真好呢,把我当自己家的孩子一样。

一个人的自娱自乐 美好的自娱自乐(1)

当然最大的爱好是写作文。孩子的天性大约都是一样的罢,遇到有趣的事情,都希望讲给别人听,与其他人一起分享。于是在那些一个人的日子里,用文字记录,就成了我的一种表达的方式。忽然想到的好玩的事情,看到的风景甚至是做错事的检讨,都会与在厚厚的硬皮笔记本里。我少年时代,家里有厚厚的几大本硬皮笔记本。

比如趴在窗边看到夕阳映红了晚霞,正好缠绕在高高的塔吊上,便会在硬皮本上写一句“夕阳红彤彤的,就像给大吊车系上了一条围巾一样”。

记忆犹新的是那次我的妈妈生病了。我就在硬皮本上记录着“今天妈妈生病了,我来学做妈妈。我给妈妈倒开水、削(那会儿写的还是拼音)苹果、讲故事。妈妈笑了,我也很高兴。”

然后有一天,我的班主任老师来家访,翻看我的硬皮本,无意中看到这篇,就鼓励我参加全国的小学生作文比赛。当时投稿投的就是这篇《学做妈妈》。记得这篇小小的豆腐干文章得了当年的全国小学生作文比赛的鼓励奖,还被发表在当时我们小孩子眼里最最高级的《小朋友》杂志上。还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笔稿费。那一年是1983年,我小学一年级。

翻动以前的记录用的大本子,就像撩开过去的日子。那些幼稚的笔迹和话语还有语气啊,是曾经幼小心灵里的荡漾。在那些文字里,可以看得到自己的成长,语言的成长、思想的成长。有了文字的记录,就有机会回味过去的边边角角,甚至连一些檐角篱边都不会遗漏。虽说那都是过去的了,没有什么价值的了,却在一次又一次的回味中,有了与故旧相逢的心动。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