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歌谣(二十四节气)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随着大暑的到来,全国天气已经越来越热,开始进入“三伏天”的“中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这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

而这时的民间习俗大多也和“消暑”有关。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民谚说“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仙草冻和烧仙草也是厦门人常见的消暑凉品。

还有伏茶,顾名思义,就是三伏天喝的茶。这种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古时候,很多地方的村民会在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免费给来往路人喝。

中国人自古注重养生,三伏天最怕“暑邪”。古代药材店里的“银丹草”,就是发散风热,清热解毒的一味良药。而它还有另外一个更加通俗的名字——薄荷。

如今,薄荷可以入药、可以食用,也可以作为观赏植物。而在上海奉贤区青村镇花角村,作为“外来客”的薄荷却与淳朴的农民结缘,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事业里,这个故事很美丽,也很“清凉”。

二十四节气歌谣(二十四节气)(1)

02:20

在奉贤农村,邂逅一次薄荷味儿的大暑。 澎湃新闻记者王昱、李思洁 视频(02:20)

奉贤有个花角村

乘坐地铁五号线,从奉贤新城站下来,驱车大约10多分钟,就可抵达花角村。

传说,"花角"一名可以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一位刘氏富豪在此建了座私家花园,其塘西被称为“花园角”,村名也由此而来。

花角村相当袖珍,面积仅有1.8平方公里,共有耕地面积1124亩,总人口为342户,近千人。一条金汇港贯穿全村,水域两岸是绵延的绿色,景色十分宜人。

二十四节气歌谣(二十四节气)(2)

花角村,位于奉贤区青村镇。 花角村 图

很多人都听说过奉贤的黄桃、蜜梨、羊肉和方糕,薄荷应该来说是陌生的。的确,在花角村看到最多的就是大片大片的桃林,路边还有西瓜大棚、绿油油的水稻田,但继续往前走,在十字路口的拐角处,一座巨大的牌坊出现在眼前,上面写着“光阴种植园”几个大字,走近几步,淡淡的薄荷香就混合着泥土的芳香迎面扑来。

二十四节气歌谣(二十四节气)(3)

花角村的“光阴种植园” 花角村 图

薄荷在我国的种植历史其实相当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汉成帝时著名文学家扬雄就在其所著的《甘泉赋》中提到汉武帝在甘泉离宫内种植薄荷的事实。

在陕西韩城姚庄坡出土的1800多年的后汉墓中,也曾发现过薄荷的实物。人们最初仅把它当作观赏植物,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才有关于药用的记载。

唐代,中原地区开始进入“人家种之,亦堪生食”的栽培薄荷阶段。到了宋代,随着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胡薄荷、新罗薄荷等薄荷的新品类出现在了国内市场,当然还有苏薄荷、吴薄荷和南薄荷(指生产于今天江苏或江南地区的品种)。

明清时期,江苏、浙江、湖南、江西和四川等地逐渐成为薄荷的主要产区。

近代以后,又有欧美和日本等国外品种引入,如今在中国,薄荷主要以江苏、安徽两省产量最大。

二十四节气歌谣(二十四节气)(4)

薄荷在我国的种植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 花角村 图

卖房搞爱好的“薄荷专家”

“光阴种植园”内有六亩薄荷田,规模虽然不大,但郁郁葱葱的长势仍然让人眼前一亮,是谁种的呢?这里都有哪些品种呢?薄荷种植难吗?为什么要在花角村内种薄荷呢?许许多多的疑问需要解答。

今年已经七十二岁的周建华,就是花角村赫赫有名的“薄荷专家”,他对薄荷田里发生的一切了如指掌。

“薄荷一年有两季,现在这个季节正好是收割的时候,前不久我们刚采了一波,长得最好的时候,它们能有齐腰高。”周建华说。

二十四节气歌谣(二十四节气)(5)

一般从7月中旬开始,就进入了薄荷采摘季。 花角村 图

“光阴种植园”里种植的薄荷有6个品种,每一种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用途。比如欧美食用薄荷,带着一股纯正香浓的薄荷味,适宜加工成饮料茶或薄荷香茶;巴西薄荷,含醇量偏低,素油质优,宜烘焙食品添加,促进食欲;印度香柠檬薄荷,揉一揉会闻到一股淡淡的柠檬香味,非常耐寒易栽种,花叶用于泡茶,具有放松心情帮助睡眠和促进消化的功用;椒样薄荷的叶缘叶边锯齿深而锐,气味中带着少许辛辣,适宜加工薄荷植饮,也可以加工入药等等。

二十四节气歌谣(二十四节气)(6)

印度香柠檬薄荷,口感独特,唇齿留香。 周建华 图

聊起薄荷,周建华神采飞扬,滔滔不绝,不过种薄荷,他也是“半路出家”。在这之前,他当过兵,退伍后在中科院工作过,后来又下海经商,忙碌了大半辈子。2011年退休后,他又卖掉了徐家汇的一套房子,全身心投入到花角村种薄荷。

没有人能比他更“折腾”了,但他却说一切都是情有独钟——“刚开始做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看好农产品,也没有相关的政策倾斜,但我觉得这件事如果做好了不但对自己有意义,对国家、乃至世界都有意义。”

“像留兰香这种薄荷,过去的生产大国主要是中国、印度、巴西,后来因为种植的人越来越少了,中国的本土品种慢慢衰落了。”

而上世纪90年代,中国薄荷油更一度占据国际薄荷油市场的三分之二的份额。但后来印度政府将薄荷列为优先发展的农产品,很快凭借更便宜的劳动力,更大的产量,后来居上,夺走了中国的地位。

二十四节气歌谣(二十四节气)(7)

我国和印度是种植薄荷的主产区,薄荷脑、薄荷油广泛出口世界各国。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因此周建华想做的事情,就是培育出更好的本土薄荷品种。于是在十多年的时间里,看书、找资料、钻实验室,专注地投入传统品种的改良上,最后培育出了3款自己的薄荷——LIKUN39薄荷、LIKUN椒样薄荷、LIKUN留兰香薄荷。

他最得意的作品LIKUN39薄荷,据说比传统的“中国39薄荷”的含醇量高出30~50%,这意味着用它萃取出的薄荷油制成的薄荷脑、薄荷香精不但能达到出口的标准,而且每公斤的经济价值更高。

“这个年纪,做点自己喜欢的事,随心就好。”周建华笑着说。

二十四节气歌谣(二十四节气)(8)

周建华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二十四节气歌谣(二十四节气)(9)

周建华经过改良培育出的LIKUN39薄荷。 周建华 图

薄荷玩出了哪些“花样经”

在花角村的“光阴驿站”,可以看到当地围绕“薄荷”已经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衍生产品,涵盖了美食、美容、家居多个方面。

“薄荷叶可以直接泡茶。我们把新鲜的薄荷叶子采下来,晒干后,密封在罐子里,上面的包装、Logo都是我们的村官妹妹自己设计的。”花角村花角村党总支书记路桃红介绍道。

而最具人气的据说是一款名叫“薄荷桃汽”的汽水,喝起来清清爽爽,不但有薄荷的清香,还结合了花角村的另一个地理标志——桃子。

“说实在的刚开始,我们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反响,因此第一批生产量不是很大,现在我们都来不及供货,不光是老年人能接受,年轻人也特别喜欢。”路书记说。

另外,薄荷枕头也很有创意,晒干的薄荷发出阵阵清香,有驱蚊驱虫的效果,枕头套是村里五六十岁的阿姨们用当地土布亲手缝制的。路书记说,通过这样的合作,可以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二十四节气歌谣(二十四节气)(10)

薄荷桃气,是花角村最具人气的薄荷产品。 澎湃新闻记者王昱 图

二十四节气歌谣(二十四节气)(11)

村里妇女正在制作薄荷香包。 花角村

早在2015年,路书记刚来到花角村时,这里仍然是一个贫困村。2019年脱贫后,花角村于2020年被评选为区级美丽乡村,村里环境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也为了不让成果浪费,村干部们每年都在思考如何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提升。

“花角村有很多桃树,一方面树龄老了,另一方面是留在村里务农的都是六七十几岁的老人,我们就想是不是可以找一些简单的种植业来代替,发展林下经济,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遇见了周老师,遇见了薄荷。”路书记介绍道。

于是,薄荷种植被加入到了乡村振兴的事业里。当然作为刚刚起步的项目,困难仍然存在。

路书记坦然道:“我们有土地有劳动力,可以种出更多更好的薄荷,但怎么销售出去,开拓更多的销售渠道,是现在最大的困难,我们也在寻求有这方面资源的企业,希望能帮助我们把乡村振兴做得更好。”

二十四节气歌谣(二十四节气)(12)

怎么把薄荷销售出去,是未来需要探索的方向。 花角村 图

如今,花角村已经成为了奉贤的一处“世外桃源”。节假日期间,许多团建游客、亲子家庭从市区慕名而来,在这里体验一把烧土灶、抓土鸡、制作方糕的乡野乐趣。薄荷种植、薄荷采摘也成为了一项特色项目,尤其受到孩子的喜欢。

二十四节气歌谣(二十四节气)(13)

体验薄荷种植。 花角村 图

“近几年,我们青村镇发展很快,前有‘网红’吴房村,现又有李窑村,我们当然也不甘落魄,那花角村有什么呢?我们不只黄桃,还有薄荷。”路书记自信地说。

责任编辑:徐颖

校对:张亮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