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共读与阅读区别(亲子共读的好处)

奶奶给女儿冲了杯豆浆,太烫了,她坐在桌前等。 等了一会不见凉,跑来问:“妈妈,为什么豆浆还是烫?”我说你试试把豆浆倒进大碗。 她登登登取了一个汤碗。 没一会儿就听见她咕噜咕噜喝豆浆的声音。 “妈妈,为什么大碗装豆浆就不烫了?”“恩,你觉得杯子和汤碗哪个宽敞些呢?”“汤碗,汤碗那么大”“对啊,杯子太窄啦,豆浆都挤在一块热,大碗宽敞,就凉爽了咯”“妈妈,你说的这个跟我们看的《999只青蛙大搬家》好像,他们就是挤在小池塘太热啦,才要搬家。”“咦,好巧,我也想到了这本书”“哈哈哈,我一定比你先想到妈妈”... 这是前一阵和女儿的小确幸。因为一杯豆浆,两人共同想到了一块。 松居直说:“念书给孩子听,就好像和孩子手牵手到故事国去旅行,共同分享一段充满温暖语言的快乐时光。” 亲子共读就像和孩子心灵的旅行,过程不可言说,却在某个时间点,能共同回忆出旅途的美好。 那感觉很奇妙。

亲子共读与阅读区别(亲子共读的好处)(1)

01 有一次,她偷懒不想收拾玩具,我就故作可怜:“我不想做朱家妈妈!”女儿听到后咯咯笑。 朱家妈妈是绘本《朱家故事》里的人物。朱家妈妈是个劳苦的人,从清早便要开始忙碌的一天,先是给老公孩子做好早饭,然后拖到、洗衣服、熨烫衣服、洗碗,忙完了要赶着去上班,晚上回家又重复早上的做饭、洗碗、伺候朱家爸爸和孩子。 我们两一起看过这本书,所以我说“朱家妈妈”时,女儿心神领会。 还有一次我们发面做包子。她不会,就在一边搓小面团玩,搓了个三明治,我打趣问她:“你这是做给爸爸的三明治吗?” 女儿头摇的跟拨浪鼓一样:“不是不是,这个三明治太小了,放不下那么多爸爸的东西。” 你一定听的很蒙圈,为啥她反应这么大。因为我指的是绘本《爸爸的三明治》里的场景。里面的小女孩想给爸爸做一个他最爱的三明治,把爸爸最爱的报纸、饼干、拖鞋都放进了里面。 当时女儿被这个夹着拖着、报纸的三明治逗的哈哈笑。我提到他是不是给爸爸做的三明治,她应该是想到了这个场景。

亲子共读与阅读区别(亲子共读的好处)(2)

02 不需要说太多,提起某个故事或人物,我们互相都心神领会。这种特殊的亲子沟通方式,是亲子共读后的意外惊喜和收获。 坦白说,当初给女儿开始绘本阅读,是有私心的,希望她能养成阅读习惯。 可近4年阅读下来,发现阅读带给女儿的好处,远不止阅读习惯,还有亲子沟通的默契,以及故事书带给她的影响。 比如编故事,她可以自己从头到尾瞎编一个故事,且故事的框架有些时候,她是借用了看过的绘本。 比如画画,她4岁能画很多动物、花草、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用色也很大胆。 越来越觉得亲子共读,更像是我们共同在培植一颗花树,不知道哪一天,它就花自开了。 那种感觉很奇妙。

亲子共读与阅读区别(亲子共读的好处)(3)

03 有妈妈曾问我,为什么一定要读绘本而不放音频给女儿听? 确实现在有很多现成的绘本音频,点开随时就可以听了。 我记得两年之前,自己设计捣鼓过一个app“妈咪讲故事”,设计的初衷是鼓励妈妈们原声阅读。当然这个app并没有诞生,纯属娱乐制作。不过对于原声阅读的理念,倒是我一直坚持和推崇的。 用音频放故事书给孩子听,他们也可以享受故事带来的美好,却缺少了一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和互动。 记得有位德国人在书中写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是有个5岁的女孩,她的妈妈经常给她念书、讲故事。有一次,电视上播放讲故事节目,一个非常专业的阿姨在电视上讲故事,在大人看来这是非常好的节目。 那个5岁的女孩一开始很感兴趣地看节目,可是过了一会儿,她却找妈妈,让妈妈给她讲故事。妈妈问:“电视上的阿姨不是讲得挺好,挺有意思吗?”于是孩子回答说:“可是,电视上的阿姨不能抱着我。” 你看,这就是孩子的心理。 他们是很喜欢坐在父母身上,闻父母身上的味道,听父母读书的声音的,他们会觉得是被爱包围。

亲子共读与阅读区别(亲子共读的好处)(4)

04 关于亲子共读,童书作家粲然在《骑鲸之旅》一书中说过: “共读,追根到底不在读,书只是通往心灵的途径。骑鲸之旅最重要的,是彼此怀着温柔的心共同寻找和经历,寻找和经历你和孩子真正需要的此生、此世界。” 陪孩子阅读,其实不在乎你读的如何,表达的如何,不过必须要和孩子同频,保持在同一阅读状态。这个状态,会熏染孩子,也会陶醉自己,这是亲子共读的最佳氛围。 抱着完成任务的状态共读,孩子在这场阅读旅途中,看不到美好,体会不到共读带来的温暖。 亲子共读的好处,远比我们想象中多。如果你仔细体会和感受,一定会发现,收获远比你付出的要多的多。 前提是,你要真的享受和孩子一起绘本的时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章来源:十分妈妈)

亲子共读与阅读区别(亲子共读的好处)(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