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羽写思念这首歌背后的故事(元故事乔羽青青世界里埋下的深圳印记)

乔羽九十五岁高龄离世,他的歌,与青春有关,与岁月有关,与一代代中国人的记忆有关

“乔老爷”走了。

虽然在中国文化中,对于一位95岁的老人离世,可以用“福寿双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但是,他的离开还是深深地拨动着我们的心弦,触发着我们的不舍与哀思。

乔羽,这个名字已经深深地融入了这个国家、这个时代、这片土地,融入了中国人的心灵深处。他的歌,与我们每一个人有关。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道出中国人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与忠诚。寥寥数句,胜过千言万语。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不论是莘莘学子还是耄耋老人,这段旋律唱起时,不灭的童真萦绕在几代人的心头,不会老去。

“难忘今宵,难忘今宵,无论天涯与海角”,大年初一凌晨,这一句出现在荧屏上的时候,辞旧迎新的祝福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耳畔响起。

乔羽告诉我们,牡丹是“百花丛中最鲜艳”,聊斋里的“牛鬼蛇神它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我们的中国“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

乔羽的歌词,与国家有关,与青春有关,与岁月有关,与一代代中国人的记忆有关。

除此之外,深圳与乔老爷还有一层更深的缘分。1996年,乔羽曾入住建成不久的深圳青青世界,他被这里的优美环境深深吸引,写下了一首名为《青青世界》的歌,“请到这里来,这里有一个青青的世界……”在199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经过那英的演绎,一时流传大江南北。

“乔”即乔木,“羽”即羽毛。正如名字的寓意,乔羽的生命既轻盈灵动若羽毛,又如乔木一样扎根在坚实的大地上。

斯人已逝,他的歌词将长驻在中国人的心中。

乔羽写思念这首歌背后的故事(元故事乔羽青青世界里埋下的深圳印记)(1)

“一条大河”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乔羽一生创作歌词可谓著作等身,经典作品难以计数。但是,最脍炙人口,最深入人心的代表作,毫无疑问是这首《我的祖国》,历经60余年,久唱不衰,成为中华儿女对祖国最经典的赞美诗。

怎样的艺术殿堂,才能培养出如此优美典雅词句的作者呢?其实,乔羽并不是名校出身。他1927年11月出生于山东济宁。1946年初入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学习,开始在报刊发表诗歌和小说。1948年毕业之后从事专业创作。

1955年,电影《上甘岭》拍摄即将完成,导演沙蒙希望请词曲作者写一首歌配合影片。乔羽和刘炽欣然领命,创作电影插曲《我的祖国》。

《上甘岭》是一部描写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乔羽接到任务之后翻来覆去地观看样片。他冥思苦想一种意境,跳出战争本身,去表达战争之后的和平,硝烟散去后的千里江山风景如画……

不久之前在南方采风时,泛舟长江之上时的感受顿时涌上乔羽心头。“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脱口而出。 由“稻香”“白帆”,转入“豺狼”“猎枪”,大好河山如此多娇,对祖国的热爱和誓死保卫之决心,力透纸背。

第一句“一条大河波浪宽”,《上甘岭》导演沙蒙提议,何不直接说“万里长江波浪宽”?乔羽坚持己见。他后来说道,“一条大河”适用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故乡;不论生在何方,你家门前总是有那么一条河,她是你的生命之河。无论你走到哪里,想起这“一条大河”,就如同看到了家乡。

事实证明乔羽是正确的。这“一条大河”唱出了中国人的乡情与乡愁,极好地体现了《上甘岭》的爱国主义主题。时至今日,这首歌任何时候依然能打动中国人,哪怕他未必看过《上甘岭》。点睛妙笔,“一条大河”当之无愧。

乔羽的另一首代表作《让我们荡起双桨》事实上创作于《我的祖国》之前。那是在1954年,乔羽和当时的女友,也就是后来的夫人佟琦前往北京北海公园划船,不时听到小朋友们的欢声笑语。

面对此情此景,乔羽即兴赋词:“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近乎白描的歌词,将公园美丽的风景与少年儿童纯真的快乐融为一体,极具画面感。后来经作曲家刘炽谱曲,《让我们荡起双桨》传唱四方,成为几代中国人的少年记忆。

乔羽的歌词总是能直抵人心,精准地拨动你的心弦。《说聊斋》,那一句“牛鬼蛇神他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道尽人性的善恶难辨;《难忘今宵》,那一句“明年春来再相邀”,年复一年,给你一份对未来的温暖期盼;《思念》,“难道你又要匆匆离去,又把聚会当成一次分手”,惜别之情,莫此为甚……

乔羽的才思,植根于对中国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乔羽的灵感,源自于对祖国山河、社会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验。

深圳之缘

乔羽和深圳的缘分也很深。

早在1987年9月,深圳音乐家协会音乐创作笔会和理事例会在西丽湖度假村“创作之家”举行,时任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长乔羽应邀与会,就中国词界的现状和发展的广阔前景作了发言。

其时,乔羽已经是我国词坛泰斗级人物,他来深圳参加这样一场笔会,从侧面可以看出他对深圳这座新兴移民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视。

又过了几年,1992年11月26日晚,深圳大剧院隆重举行了一场名为“金秋之夜——美的回忆四十年乔羽作品文艺晚会”的盛典。

整整30年后,我们回过头来看这场盛典,会发现它已成为真正的经典,群星灿烂,汇集了众多艺术界重量级人物——晚会由著名电影演员王铁成和宁彤主持,蒋大为、李谷一等知名歌唱家演唱了由乔羽作词的《牡丹之歌》《心中的玫瑰》《说聊斋》《巫山神女》《思念》《我的祖国》《人说山西好风光》等近20首歌曲。最后一曲《难忘今宵》将美好的回忆和乔羽的歌词之魂留在了观众心中。

1995年6月,深圳经济特区建立15周年前夕,乔羽和全国各地的近百位著名作家、诗人、画家、摄影家、词曲作家和记者一起,应深圳市委、市政府邀请,再次来到深圳,参加创作活动。

时任深圳特区报记者刘秉仁在采访乔羽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深圳文化应该如何定位?

乔老回答说: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犹如美国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移民,深圳则吸引了中国各地的移民。在深圳300万移民当中,有200万是外来劳务工。大量的劳务工有他们自己的文化需求,深圳群众文化发达是有道理的。深圳文化目前存在各种层次,有高雅文化、通俗文化、群众文艺,且因移民特色形成“杂交优势”,这种局面是好的。

现在看来,这样的见解对我们仍具有启示意义。尤其是,乔羽特别强调,大多数人尤其是青年人喜欢的东西,是不应该反对的——也许正因为有一颗年轻的心,他才能在60岁上写出了年轻人喜欢的《思念》,61岁时写出了儿童们喜欢的《大风车》。

乔羽还在深圳留下了数段佳话。

2002年8月25日中午,75岁的乔羽再次来到深圳,在青青世界的6号木屋,见到了比他早一天到达深圳、已经81岁高龄的庄奴。乔羽和庄奴堪称海峡两岸作词界的“少林武当”,乔羽曾写下《我的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难忘今宵》和《思念》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庄奴创作的《小城故事》《又见炊烟》《甜蜜蜜》也是永恒经典。

不过,这一次,两位名满天下并且神交已久的大家,在深圳相会,侧重于打探对方个人“隐私”,以便在生活上加深认识和了解。乔羽说他爱喝酒,“越喝多酒越能吃饭”,庄奴则称自己滴酒不进,他提议,酒归乔老爷喝,他只收藏酒瓶。

几年之后,2005年国庆长假期间,乔羽和庄奴再次在深圳相会,此次,他们谈到了对深圳的喜爱,谈到了“情歌难写”,谈到了中国古典文学对各自的影响。乔羽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谁能把月亮写成这样子呢?”言语中流露出一丝怅惘。

乔羽和深圳的最近一次交集,应该是2017年4月,“春茧”举行了一场乔羽作品公益演唱会,集合了包括乔羽作品原唱者在内的众多老中青艺术名家:蒋大为、阎维文、吕继宏、佟铁鑫、吕薇、白雪等为观众带来了众多家喻户晓的歌曲。

再过若干年甚至若干代人,这样的歌曲仍将飘荡在深圳人心中。

“青青世界”

说到乔羽与深圳的缘分,不得不提《青青世界》。乔羽自己也说过,这首歌不仅仅是写“青青世界”的,它更是一首献给深圳人的歌。

时间拨回到1997年的除夕夜,当春节联欢晚会上响起那英的歌声时,整个“青青世界”一片欢腾……乔羽更情不自禁地和着《青青世界》之歌的拍子,像个孩子似地手舞足蹈。这是乔羽人生中的第70个除夕,也是他与深圳人共同度过的除夕,唱歌、跳舞、包饺子,分享“青青世界”在艺术中的美妙。

现在重提这桩创作趣事,也颇有一番滋味。

上世纪90年代,华为邀请乔羽和谷建芬到深圳来写歌,那时正是中国高科技产业旭日升腾的时代,不仅需要歌声来呐喊,更需要艺术来滋养这座高科技之城。在华为的一再邀约之下,乔羽终于推掉一切工作,一头扎进了深圳南山的青青世界农场,精心构思这个作品。

当时乔羽在青青世界所居之屋是2001号,不仅背靠青翠的大南山,推窗还可远眺一碧万顷的大海。深圳诗人彭庆元曾描述乔羽当年在此居住的环境:(2001号)木屋周围是一片蓊郁葱茏的世界,数不清的花儿在路边次第绽开,木瓜、白瓜、蛇瓜等各种热带瓜果就在窗前,绿茸茸的青草漫向四周,像铺开了一张厚实的地毯。晨起园子里百鸟啁啾,薄暮池塘中千蛙欢鸣。置身于这个满眼翠绿的青青世界,人世间的一切烦恼似乎都骤然消失。来到这里虽不能说六根清净,但心境却是平和超然多了。

就是在这种“烦恼骤然消失”的环境里,乔羽连着十几天来都处于天马行空的想象中,可谓打开了灵感之窗。某一日,他独坐小酌之时,忽听一位小女孩喊了声“快到这里来”,令乔羽心头为之一颤,也正是这稚气而清脆的喊声飘过耳旁,“青春”的呼唤顿时被点燃了。

他略一定神,便写下了“请到南山来,请到南山来,南山有一个青青世界”……歌词就如窗外那些娇嫩的绿色一样从他的笔底蔓延开来。“青青从哪里来?青青从每一片草叶上来,青青从每一片树叶上来;青青从清晨的鸟鸣中来,青青从夜半的蛙声中来;青青从你的眼波中来,青青从你的梦境中来……不要说人间太浮躁,这里为你荡涤一切尘埃;不要说人间太烦恼,这里还你一个清清净净的好世界。”

华为之歌尚在腹中,《青青世界》却已一朝分娩,乔羽还笑称“歪打正着”。

但“歪打正着”之作无疑也是杰作,这样的杰作也符合乔羽善于捕捉自然之物,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创作风格。他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积累,做到厚积薄发,哪怕选择最平常的意象作为表达的动情点,也能窥一斑而知全豹。词中有一句:“不要说人间太浮躁,这里为你荡涤一切尘埃”,乔羽还专门解释过“尘埃”的意思,他说“尘埃”即是指一切人间不美好的东西。一个简单的词就能品出作品的滋味来,他用意象美、情境美、格调美和语言美建构了一个“青青世界”。

青青世界创始人、台商魏秋琴在得知乔羽去世的消息后说道:“昨天(6月19日)才聊到他,今天就听到这个消息,很是遗憾(近年)未能见到他本人,九五高寿已是福喜全归,祈愿他一路好走!”青青世界不会忘记乔羽,深圳人也不会忘记乔羽,他为深圳写下的这首动听的歌将继续传唱,在这座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城市里,也终将找到乔羽词中化境之意——“豪华落尽见真淳”。

《青青世界》

:乔羽

:谷建芬

原唱:那英

请到这里来

请到这里来

这里有一个青青的世界

青青世界

青青从哪里来

青青从哪里来

青青从这里的每一片

草上来

青青从这里的每一片

树叶上来

青青从哪里来

青青从哪里来

青青从早晨的鸟语中来

从夜半的蛙声中来

青青从哪里来

青青从哪里来

青青从您的眼波中来

从您的梦境中来

如果您觉得心情太浮躁

这里将为您荡涤一切尘埃

如果您觉得身边有烦恼

这里将还您一个

清清净净

清清净净的世界

温厚长者

时间在走,重要的人物逐渐离去,更多人的生活还要继续。我们每个人此时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乔羽。

大约是职业的缘故吧,作为媒体从业者,打过照面的人太多,事过境迁之后,往往有面目模糊模棱两可之感,经常忘记对方的名字,想不起对方的个性,更无从对证彼此有怎样的相识相处过程。可是,对于晶报资深记者尹维颖来说,乔羽却是在她采访生涯留下浓重一笔的人物。

2005年的冬天,乔老偕夫人来深圳,时任晶报文娱部记者的尹维颖在深圳某星级酒店采访了乔老一行。说起那次谋面,尹维颖记忆犹新。

那一天的深圳还是有些冷,见到乔老时,他戴着一副眼镜,眼神中透着慈祥。素色的外套,条纹衬衫,黑色皮靴。78岁的老人脸上写满了平静,一副笑看风云的神态。他让尹维颖想起了“山高水清、宁静致远”的字眼。

尹维颖上前打完招呼,乔老立刻转过身去,介绍夫人佟琦,甚至开玩笑道:“原装的,我一生只结过一次婚。”满脸洋溢着幸福。

“感觉乔老爷子心态很年轻,和他聊天,他整个人的状态是出来了,就是一个乐观、豁达、积极、有爱,然后对他的太太也是非常非常的爱,那种爱吧,溢于言表。”尹维颖回忆说。

关于17年前的那次聚会,尹维颖想起来,乔老是喜欢喝酒的。大家纷纷向乔老敬酒,他举杯必干,十多杯40多度的白酒下去,乔老没有任何不适,还笑道,喝得很痛快。乘着酒兴,乔老开始大讲各类笑话。他说:“老一代的艾青说,《牡丹之歌》写的就是他,他每听一次都会掉一次泪,因为他是花丛中最鲜艳的那朵花。”一桌人都笑翻了。

那天也来了不少文化行业的精英领导,但乔老玩笑话是一句接一句地直往外冒,没有丝毫阿谀奉承,更不会对酒桌上那些吹捧的话语表现出欢喜来,“他习惯不卑不亢,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对待。”

尹维颖还清楚地记得,那一年的“超女”成为全民话题,在酒桌上也有很多人对异常火爆的“超女”现象提出异议,但乔老却一再表示对孩子要有一颗宽容的心,不能太苛刻。

时间微风拂过,吹走哀思,却难掩名匾上的那丝金光。

6月20日大师千古的消息刷屏,尹维颖深感悲痛,但惋惜的同时,她也有另一层感慨:“乔羽先生九十五岁高龄,人生已经近乎完满,他用歌曲为世人留下非常珍贵的精神财富,这是无价的,也是打败时间的。”

版权声明:

本专栏刊载的所有内容,版权或许可使用权均属晶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复制或改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需转载或使用,请联系晶报官方微信公号(jingbaosz)获得授权。

来源 │ 晶报APP

统筹:马骥远

记者:马骥远 李跃 伍岭 朱健

制图:勾特

编辑:叶辉

#真实元故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