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魁夷散文赏析(东山魁夷名作赏析)

《一片树叶》中的小与大

《一片树叶》是苏教版八下“叶”专题中的阅读文本, 编者将原作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去掉, 保留了中间部分。作者东山魁夷是日本风景画家、散文家, 被称为日本画圣, “其风景画以西方写实的眼光捕捉日本情调之美, 善于表现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纯洁大自然”, “充满诗情哲理, 透着淡淡的伤感”。而其随笔散文将自然、人生、艺术三者巧妙地融为一体, 较多地表达了生命执著的追求和对美的热烈呼唤。在《一片树叶》这篇随笔中, 东山魁夷以一位画家独特的眼光, 小中见大, 匠心独运地由一片树叶展现了他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感悟。

一.小树叶, 大道理

“只要用心观察, 有时也能深刻地领略到生命的涵义。”这是未删去的原文第一段的末句。在原文的结尾部分也有类似的语句:“即使如庭院的一棵树木, 一片叶子, 如果潜心观察, 同样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根本含义……”很显然, 在这篇文章中, 作者讲的是关于生命的大道理。其实, 课本节选的部分, 也不乏直抒胸臆式的表达作者关于人和人类生死问题的思考。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 作者在谈论这些沉甸甸的大道理时, 却选择了一片轻飘飘的树叶作为载体, 由浅入深, 由实到虚地娓娓道来。当这片树叶还是坚硬的嫩芽的时候, 她就像一个婴儿孕育着勃勃的生命;当她成长为嫩叶的时候, 她如同一个少女“光亮透明”, 幸运地免遭虫蚀, “郁郁葱葱地繁茂起来”。不久, 她就长成了绿叶, 仿佛一位成熟的美妇, 与知了、昆虫一起分享着自然的恩泽。终于, 她变成了一片黄叶, “飘落在地上”, “化作了春泥”, 好似一位享尽天年的耄耋老妪, 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没有遗憾, 只有对生命传承的自信和从容。与其说作者是在写一片树叶的生命轮回, 倒不如说作者是在昭示人类的宿命结局。

东山魁夷溺爱着大自然, 甚至晚年, 还特地请园工把北海道森林中的白桦树移植到自己的庭院里。在这篇随笔中, 他没有选择一片森林, 也没有选择一棵白桦树, 而是选择了一枚树叶作为抒情客观, 以小见大, 托叶言志, 引发人们思考进而明白:叶中乾坤大, 生命当珍爱。

东山先生热爱自然, 源于他对人类的爱。他曾经说过:“没有对人的感动, 也就不会对自然的感动。”他关注人类生命的归宿, 是因为他亲身体验了生命的苦难。他从小因体弱饱受欺凌, 长大后, 家业败落, 父亲与兄长们靠打工、出海捕鱼供他上学, 以至冻饿成疾, 父兄三人相继死去, 尸骨难寻, 这几乎让他痛不欲生。东山魁夷始终在与命运搏斗, 在搏斗的艰难历程中他体悟到了生命的可贵, 因而他用满含诗情哲理的画面和文字给人类以生命的启示。

二.小视点, 大视野

《一片树叶》写尽了一片树叶完整的生命历程:初萌——嫩芽——嫩叶——绿叶——黄叶——化作春泥, 但是作者没有按时间顺序来写, 而是独具慧眼地选择了一个小小的写作视点——从“嫩叶”这个阶段起笔, 回顾去年初冬、春天, 凝视眼前, 展望今年夏天、秋季以及明年春天。作者以嫩叶为观察点, 尽情回忆过去, 动情描摹现在, 恣情预测未来, 这种定点观察, 以小见大, 便于作者对眼前的情景精雕细刻, 更利于作者展开联想和思考, 可谓“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这种笔法为许多作家所钟爱。在初中课本中, 《紫藤萝瀑布》《白杨礼赞》《都市精灵》等都属于此类文章。以《紫藤萝瀑布》为例, 文章描述了作者站在生机盎然的紫藤萝面前所观赏到的画面, 回忆藤萝的不幸遭遇, 并由此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告诉人们:花和人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不幸, 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滴水藏海, “一粒沙里见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 “海”“世界”“人情”这些宏大的、虚幻的东西, 需要别具匠心的人选择一个巧妙的“切口”去深入浅出地表现, 只有找准了那“一滴水”“一粒沙”“半瓣花”, 用高倍显微镜的镜头细心观察, 用微雕艺术家的刀法精雕细刻, 用哲学家的思维感悟探索, 用诗人的浪漫想象纵横驰骋, 才能让读者领略到浩瀚的“大海”、宏大的“世界”、复杂的“人情”。毫无疑问, 东山魁夷做到了。他在创作《月夜樱花》这幅世界名画时说道:“倘使花儿永不凋谢, 我们也永存于地球上, 那么两者的邂逅就不会引起什么感动了吧。花行将凋谢时才显出其生命的光辉。在体会到花儿很美的心灵深处, 爱惜着彼此的生命, 感受着在地球上的短暂期间得以邂逅的这份喜悦。”显然, 他在凝视那片嫩叶——叶子最美阶段的时候, 他感受到了“邂逅”的美好, 尽情享受“这份喜悦”, 以画家尖锐的眼光观察眼前, 以诗人温柔体贴的心, 抚今思昔、预测未来, 以哲学家的睿智, 生动深情地启迪人们:生命无常, 享受生命。

清晨, 推开窗户, 一片白雪皑皑的世界, 树枝栖息着一只斑鸠, 静静地在沉思着。这是东山魁夷的画作《白色的早晨》的画面。斑鸠从哪里来, 它来了多久了?它在思考什么?它准备呆多久?它将飞向哪里, 它的未来会怎样?东山先生在不动声色之中, 将观赏者的眼光吸引到斑鸠这一小小的视点之上, 让你与它一起回望过去, 审视当下, 瞭望未来。《一片树叶》与画作《白色的早晨》就是这样, 在艺术构思上殊途同归, 异曲同工, 引领欣赏者站在一个小视点上去领略宏大的世界, 撩拨人们的思绪, 让人浮想联翩, 心荡神驰。

三.小变动, 大用意

《一片树叶》托物言志, 以一片普通树叶的生长过程表达深刻的人生哲理。一般地说, 这类文章都是以第一人称为抒情主体, 将吟咏对象作为第三人称的抒情客体来写, 如《紫藤萝瀑布》《白杨礼赞》《囚绿记》《幽径悲剧》, 莫不如此。这篇文章的开头几句话也是这样写的:“我注视着院子里的树木, 更准确地说, 是在凝望枝头的一片树叶, 而今, 它泛着美丽的绿色, 在夏日阳光的照耀下闪烁。”但很快, 作者就作了一个小小的变动, 将第三人称改成了第二人称:“就在那里, 还是一个小而坚硬的你, 已孕育着勃勃的生命诞生了。”一直到树叶回归大地, 作者都是采用的第二人称的形式和树叶进行“生命的对话”。

通常理解, 采用第二人称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便于作者抒发情感, 拉近了主体与客体的距离, 这样写更加亲切、自然。而东山魁夷在这篇随笔中人称的变动, 应该是有着更大的用意, 更深的意图。

在日本, 禅宗艺术常常以自然山水画为题材, 以追求“天人合一”为至境, 东山魁夷的绘画作品被称为“充满禅意的现代宗教画” (川端康成语) , 在他的画作中是“人迹罕至”的, 这种艺术风格表现在《一片树叶》中, 就是“旁若无人”, 直接与树叶对话:我陶醉你的现在, 我了解你的过去, 我预测你的未来。文中作者在客观的描述中有意夹杂着一些渗透着主观色彩的词语:勃勃的、充实的、喜悦、幸运……文末的那句话, “这些与其说是我在观察庭中树上一片叶子所得到的观谛, 还不如说是一片叶子悄悄地讲给我的有关生死轮回的话语”, 更是把作者自己变成了受动者, 而把树叶改为施动者, 使自己与树叶、与自然融为一体, 主客相融, 物我同一, “禅意”充溢, 令人心醉。

在东山魁夷的另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听泉》中, 也有类似的对话。他先是描述一群鸟儿, 不知疲倦的飞翔, 不知道飞向何方, 后来它们被一泓清澈的、叮咚作响的泉水吸引, 栖息倾听泉水的絮语, 然后就知道了飞去的方向。在文章的后半部分, 他写道:“我也是鸟群中的一只, 所有的人们都是在荒凉的不毛之地上飞翔不息的鸟儿。”然后借“泉水”与“我”的对话, 劝勉人们要不断自省。在《听泉》中的对话, 带有自我的拷问性质, 对人类的警示更具有力度。《听泉》与《一片树叶》一样, 在宁静平实之中向人类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反思自我, 敬畏自然。

不由得想起了东山先生的另一幅名画《青响》, 画中画着密密层层的树木, 上不见天, 下不见峡, 一道银白色的瀑布从中间直泻而下, 将满纸青翠劈成左右两半, 观赏这幅画, 似乎听到了雄浑有力的绿色交响乐回荡在满眼青苍的世界里, 冲击着观众的耳膜, 凝神思之, 又仿佛是东山先生在画面中与每一位观赏者在对话, 他似乎拥有一种极为高明的“摄魂大法”, 运用自己特有的言语, 将每一位观众摄入他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中, 让其抛弃所有的杂念, 接受大自然的洗礼, 应当说, “生命的对话”是东山先生艺术世界里最扣人心弦的旋律。

了解东山魁夷, 如果只读他的一篇《一片树叶》, 只能是一种遗憾;如果只欣赏他的散文随笔, 不观赏他的画作, 也是一种缺憾。东山魁夷的世界是博大的、空灵的、神秘的, 是难以“以小见大”、“一叶知秋”的。读了《一片树叶》, 再读他的《听泉》《与风景对话》《我的窗》等文章, 再观赏他的《月夜樱花》《青响》《白色的早晨》等画作, 你才会慢慢走近他的艺术世界, 才会慢慢品味出他被称为“大自然的歌手”的内涵。

作者:丁宏兵

文章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年19期

东山魁夷散文赏析(东山魁夷名作赏析)(1)

物哀与幽玄

标题:从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看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作者:季红

文章来源:语文学刊2012年04期

东山魁夷是当代日本画的泰斗, 也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画和散文一样极富情调之美, 二者融为一体, 具有淡雅的风格和恬美的意境, 在清澄的静寂中蕴藏着幽深的内涵。作品中常常流露出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物哀”和“幽玄”, “表现出一种对日本古典传统的向往, 一种对日本风景的倾心, 一种对日本美的爱心”。东山魁夷的散文成就卓著, 在日本与川端康成并称“双璧”。对于他的散文, 川端康成有如下评价:“正如他的绘画一样, 他的散文将自然、人生、艺术三者巧妙地融为一体, 有对历史深沉的回忆, 有对生命执著的追求, 有对美的热烈的呼唤。东山先生说过, 旅行、绘画和写散文, 是他一生的三大要素。”

这种绝美的意境与东山魁夷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东山魁夷出生于横滨, 于神户度过少年时代。横滨和神户是日本两大开放城市, 这使东山魁夷在少年时代就受到了异国情调美的熏陶。由此, 东山魁夷萌生了对西方美术的兴趣, 而文学方面他却偏爱本民族的东西。1926年东山魁夷考入东京美术学校日本画系。虽然没能如愿, 但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毕业之后, 东山魁夷到欧洲留学, 专注研究自己喜欢的西方艺术, 同时, 以此来发现日本民族艺术之美。正所谓“人目短于自见, 故借镜以观形”。东山魁夷曾在《东方和西方》一文中这样写道:“温润的岛国环境, 培育了日本人亲近自然、爱恋人生的温柔细腻的情感。在感觉的洗练方面, 别国无可伦比。”东山魁夷善于以西方写实的眼光捕捉日本情调美, 表现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纯洁的大自然。这不仅体现在东山的画中, 更清楚地反映在东山的散文中。

东山魁夷的散文《一片树叶》表现出他对日本情调美的讴歌之意和对生命的赞美之情。作者通过对最平凡的一片树叶出神入化的描写, 引发出许多关于人生的哲理。《一片树叶》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对圆山月夜樱花的描写与感悟;二是对战争中生命的体验;三是对一片树叶诞生和衰亡的感悟。作者以极其简洁而又澄净的文字, 描写了自己与圆山月夜樱花的奇缘巧遇, 体现了人与景的物我相融, 感受到人生的短晢, 从而进一步感悟到人应该更加热爱生命。而这种对生命的感悟则是来自于战争中对生命的体验。清澄的自然和朴素的人性唤起了“我”生命的活力, 让“我”倍感生命的充实。从而感悟到人应该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 哪怕是庭前的一草一木, 一砂一石。从一片树叶的生与死感悟不断轮回的生命, 提醒我们要珍视所有的生命及生命的美好、多样。作品通篇洋溢着静谧和淳朴的风格, 体现出东山魁夷对风景有着独到的领悟, 时刻让我们感受到日本文学艺术中蕴含的“物哀”和“幽玄”之美。

关于“物哀”与“幽玄”的解释颇多。关于“幽玄”《广辞苑》有如下三种解释: (1) 深奥莫测, 回味悠长, 富有情趣。 (2) 高雅, 温贤, 优雅。 (3) 日本文学论、歌论理念之一, 以优艳之基调, 蕴无限情趣, 余情于言外。通过其表现技巧显现一种气氛与富有情调的内容。总之, “‘幽玄’是一种境界, 它传达一种深邃幽远的韵味, 并充满朦胧的余情, 是日本古典文学论、日本歌论的审美理念之一”。“‘物哀’是日本江户时期国学家本居宣长由和歌和《源氏物语》发现并加以概括总结的, 是平安时代王朝文学和贵族生活态度中的美的理念。”它构成日本人审美意识的主体和底流。“物哀”所表现的是一种精神源泉发出的“物心合一”的审美观念, 抒发的是一种悲与美的情怀, 表现的是人的真实感动与敬畏。

散文《一片树叶》全篇从始至终弥漫着一种亦真亦幻的氛围, 单纯中蕴含着丰富的恬淡及伤感的情愫。我们在文中很容易发现日本人喜爱的“物哀”与“幽玄”之美。文章的开头部分就以一种素雅平淡的笔调将我们带入一个清澈、空灵的世界:

“东山浸在碧青色的暮霭里, 山前面的一株枝条垂挂的樱树, 披着绯红色的华美的春装, 仿佛将京都的春色完全凝聚于一身似的。地面上, 不见一朵落花。”

“山头一片净明, 月亮微微探出头来, 静静地升上绛紫色的天空。这时, 樱花仰望着月亮, 月亮俯视着樱花。刹那之间, 消尽了游春的灯火和杂沓的人影。四周阗无人声, 只给月和花留下了清丽的好天地。”

作者通过对大自然优美而细腻的描写, 透出一种寂静与淡雅, 向我们传递着一种以哀伤和寂静为底流的朴素。如:“刹那之间, 消尽了游春的灯火和杂沓的人影。四周阗无人声, 只给月和花留下了清丽的好天地。”让我们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美丽的同时, 又有一种“好花不常开, 好景不长在”的朦胧的恬淡伤感余情, 这余情便是生命的短暂以及对生命的珍爱。作者的生命热情就在与自然的交映中, 被激发彰显出来。日本文学艺术的“幽玄”美, 在此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 作者通过“我”与圆山月夜樱花的短暂的巧遇以及对一片树叶的诞生与衰亡的描写, 使人无时无刻不体会到东山魁夷对自然和人生的深深依恋以及淡淡的伤感之情, 抒发了作者最真实的情感和最诗情的心境:

“如果花儿常开不败, 我们能永远活在地球上, 那么花月相逢便不会引人如此动情。花开花落, 方显出生命的灿烂光华;爱花赏花, 更说明人对花木的无限珍惜。地球上瞬息即逝的事物, 一旦有缘相遇, 定会在人们的心里激起无限的喜悦。这不只限于樱花, 即使路旁一棵无名小草, 不是同样如此吗?”

冬天, 我伫立在凄清寂寞的山峦上, 和大自然紧密相连, 这才使我的心境感到充实而满足, 我心中产生了对生活的切实而纯真的向往。

由以上描写, 我们不难读出东山魁夷追求的是情与景的浑然一体, 物与心合二为一, 把心相寄寓于物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构, 天人感应的境界, 如:

“我预测着你的未来。到了仲夏, 鸣蝉将在你的浓荫下长啸, 等一场台风袭过, 那啾啾蝉鸣变成了凄切的哀吟, 天气也随之凉爽起来。蝉声一断, 代之而来的是树根深处秋虫的合唱, 这唧唧虫声, 却也能为寂静的秋夜增添不少雅趣。”

“你的绿意, 不知不觉黯然失色了, 终于变成了一片黄叶, 在冷雨夜里垂挂着。夜来秋风敲窗, 第二天早晨起来, 树枝上已经消失了你的踪影。只看到你所在的那个枝桠上又冒岀一个芽。等到这个幼芽绽放绿意的时候, 你早已零落在地下, 埋在泥土之中了。”

以上两处侧重感情的描写, 给人以凄凉的感觉。台风过后, 蝉鸣变成了哀吟, 再到消失, 进而变成了秋虫的合唱。树叶由绿变黄, 再到消失。作者虽然在描写景观, 但也在向读者传递着由自然景观而引起的感觉和心灵的颤动, 那就是对人生的感悟。“虫声”为秋夜增添了雅趣, 树叶凋零埋在泥土之中, 成为孕育新生命的养料。这又让我们看到了万物的相生, 生命的永存。生命之火照亮了命运的无情, 而命运的无情却又更加显示了生命的美丽、清新与勃勃生机。美和生命成为永远的和弦、合奏。

文章的结尾部分“这就是自然, 不光是一片树叶, 生活在世界上的万物, 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一叶坠地, 绝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片黄叶, 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 正标志着生命的四季不停转化”。作者由一片树叶的盛衰, 感受到四季的不停转化以及万物的生生不息, 同时感悟到“一个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 “当你生命渐尽, 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 你应当感到庆幸”。文中没有讲述任何大道理, 只是非常自然地向我们娓娓讲述着作者由一片树叶得到的启示及人生的思考, 使读者在淡淡的伤感中与作者产生共鸣, 给人以美的享受。

散文《一片树叶》美就美在通篇都持久地散发着淡淡的日本情调美, 给人以亲临清澄、幽深的大自然之中的感觉。读过《一片树叶》我们会为作品中散发着的浓郁的日本美之韵味所叹服。那份淡雅与清澄, 那静寂中所蕴藏着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无不让人为之震撼和感动。这便是日本人的独特审美意识“物哀”与“幽玄”所致吧。

参考文献

[1]东山魁夷著, 唐月梅译美的情愫[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1)

[2]宿久高.浅析幽玄[J].日语学习与研究, 1998 (4)

[3]藤井贞和.源氏物语论[M].岩波书店, 2000

[4]李芒, 黎継德主编.日本散文精品咏物卷[M].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9

[5]李芒, 黎継德主编.日本散文精品咏物卷[M].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9

特别收录:一片树叶

一片树叶

[日]东山魁夷

当我把京都作为主要题材来创作我的组画的时候,想起了圆山闻名的夜樱。我多想观赏一下那坠落满枝头的繁盛花朵,同那春宵的满月交相辉映的情景啊!

那时四月十日前后吧,我弄清楚当夜确实是阴历十五之后,就向京都进发。白天,到圆山公园一看,却也幸运,樱花开得正旺,春天的太阳似乎同月夜良宵相约似的,朗朗地照着。时至向晚,我已经参观了寂光院和三千院,看看时间已到,就折向京都城里。

来到下鸭这地方,蓦然从车窗向外一望,东面天上不正飘浮着一轮又圆又大的月亮吗?我吃了一惊。本来我是想站在圆山的樱树林前,观赏那刚刚从东山露出笑脸的圆月。它一旦升上高空,就会失掉特有的风韵。我后悔不该在太原消磨那么多时光。

我急匆匆赶到圆山公园,稍稍松一口气。所幸,这儿靠近山峦,一时还望不见月亮的姿影。东山浸在碧青色的暮霭里,山前面一株枝条垂挂的樱树,披着绯红色华美的春装,仿佛将京都的春色完全凝聚于一身似的。地面上,不见一朵落花。

山头一片净明,月亮微微空出头来,静静地升上绛紫色的天空。这时,樱花仰望着月亮,月亮俯视着樱花。刹那之间,消尽了游春的灯火和杂沓的人影。四周阒无人声,只给月和花留下了清丽的好天地。

这也许就是常说的奇缘巧遇吧,花期短暂,难得碰上朗照的满月;再说,月华的胜景,也只限于今宵,要是碰上阴雨天气,就什么也看不到。此外,还必须有我这个欣赏者在场才成。

这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不管在什么场合,应当意识到风景的惠顾只能有一次。因为自然是活生生的,它在不断地变化。而且,眼望着风景的我们自身,也在天天变化着。不断流转的命运在描画着生成和衰灭的圆环。从这一点看,自然和我们都连结在一条根上。

如果花儿常开不败,我们能永远活在地球上,那么花月相逢便不会引人如此动情。花开花落,方显出生命的灿烂光华;爱花赏花,更说明人对花木的无限珍惜。地球上瞬息即逝的事物,一旦有缘相遇,定会在人们的心里激起无限的喜悦。这不只限于樱花,即使路旁一棵无名小草,不是同样如此吗?

自然景物令人赏心悦目,这个体验是我在战争中获得的。那时想到自己的生命之火就要熄灭了,处在这样境况里,才发觉自然景物却充满了旺盛的活力。于是,我受到了强烈的震动。过去在我的眼里,这些景物都是平淡无奇,不堪一顾的呢?

战争结束以后,在贫困的年代里,我也陷入苦难的深渊。冬天,我伫立在凄清寂寞的山峦上,大自然和我紧密相连,这才使我的心境感到充实而满足,我心中产生了对生活的切实而纯真的向往。

作为风景画家,我就是从这样的基点出发的。其后绘制的《路》,画面中央有一条路通过,两侧只有绿草,构图十分单纯,这风景随处都能找到。但是,这幅作品却是表现了我的满心的情思,它所象征的世界,似乎是和许多人的心相通的。人们看到这幅画,都会想到自己走过的道路而感叹不已。

国立公园和名胜地的风景,各自具有优美的景观和意义。即使在最平凡的风景之中,人们也应当找到与自己的心灵息息相关的地方来。

我是个喜欢旅行的人。我在超越北极圈的遥远的拉普兰,午夜里看到过不落的太阳。那是多么神秘的光景。那是完全脱离人间的荒寥的风景。它强烈撼动着我的心。然而,我在北欧之旅中作为白夜的景色所描绘的是瑞典波的尼亚湾港湾的海滨,以及芬兰湖泊地带一望无垠的针叶林和湖泊的风景,那里都是人们可以居住的地带。

我所喜欢描绘的不是人迹罕至的景致,而是富有生活情趣的自然风物。然而,在我所描绘的风景里,可以说,几乎没有人物出现。其中一个理由是,我描绘的风景是人们心灵的象征。我是通过自然景色本身,抒写人们的内心世界的。

只有一次,在我的风景里难得地出现了点缀。那是一套组画,风景中出现的不是人,而是一匹白马。虽然远远看起来很微小,但白马却是画面的主题。整个风景都起着背景的作用,反映着白马所象征的世界。

我喜欢古拙、小巧的城镇。在那里,连房屋的墙壁上都浸染着几代人的体温。我感到山城镇里人们的生活,保持着人们特有的悠然情调。我看到德国的古都,每个窗边都开着美丽的花朵,那是向过路人亲切问候的语言。从屋内看上去,花朵全向外头开放,得不到从马路上看过来的美感。而且,窗户的造型也显得十分精巧有趣。

我常常揣摩画面的内容,创作散文,这是我接触了清新的自然和素朴的形象之后引起的感动所致。在战后的时代急流勇进中,我有很多时候,是走着同时代相游离的道路的。现在看来,这条路算是对了。而且,我决心继续走下去。

为什么呢?因为我感到,现代文明的急速发展,破坏了自然和人类、人和人之间的平衡,地上仅有的生物失去生存的意义和自尊的危险性越来越大。不用说,世界有必要恢复平衡的感觉。应当珍视清澄的自然和素朴的人类,要形成一股制止人类着了魔一般的贸然的行为。人应当更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为此,固然有必要出门旅行,同大自然直接接触,或深入异乡,领略一下当地人们的生活情趣。然而,就是我们住地周围,哪怕是庭院的一木一叶,只要用心观察,有时也能深刻地领略到生命的涵义。

我注视着院子里的树木,更准确地说,是在凝望枝头上的一片树叶。而今,它泛着美丽的绿色,在夏日的阳光里闪耀着光辉。我想起当初它还是幼芽的时候,我所看到的情景。那时去年初冬,就在这片新叶尚未吐露的地方。吊着一片干枯的黄叶,不久就脱离了枝条飘落到地上,就在原来的枝丫上,你这幼小的坚强嫩芽,生机勃勃地诞生了。

任凭寒风猛吹,任凭大雪纷纷,你默默等待着春天,慢慢地在体内积攒着力量。一日清晨,微雨乍晴,我看到树枝上缀满粒粒珍珠,这是一枚枚新生的幼芽凝聚着雨水闪闪发光。于是我感到百草都在催芽,春天已经临近了。

春天终于来了,万木高高兴兴地吐翠了。然而,散落在地面上的陈叶,早已腐烂化作泥土了。

你迅速长成一片嫩叶,在初夏的太阳下浮绿泛金。对于柔弱的绿叶来说,初夏,既是生机旺盛的季节,也是最易遭受害虫侵蚀的季节。幸好,你平安地迎来了暑天,而今正同伴伙们织成浓密的青荫,遮蔽着枝头。

我预测着你的未来。到了仲夏,鸣蝉将在你的浓荫下长啸,等一场台风袭过,那嘒嘒蝉鸣变成了凄初的哀吟,天气也随之凉爽起来。蝉声一断,代之而来的是树根深处秋虫的合唱,这唧唧虫声,确也能为静寂的秋夜增添不少雅趣。

你的绿意,不知不觉黯然失色了,终于变成了一片黄叶,在冷雨里垂挂着。夜来,秋风敲窗,第二天早晨起来,树枝上已经消失了你的踪影。只看到你所在的那个枝丫上又冒出一个嫩芽。等到这个幼芽绽放绿意的时候,你早已零落地下,埋在泥土之中了。

这就是自然,不光是一片树叶,生活在世界上的万物,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一叶坠地,决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同样,一个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死,固然是人人所不欢迎的。但是,只要您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视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当感到庆幸。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的启示。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生死轮回的要谛。

读后感

人类应当抑制暴风般疾跑的速度,更加谦逊地看待自然与风景。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3:19 In the sweat of thy face shalt thou eat bread,till thou return unto the ground;for out of it wast thou taken: for dust you are and to dust you will return.

你必汗流满面才能糊口,直到你归于尘土;因为你来自尘土:你本是尘土,终将归于尘土。

——《旧约·创世纪》

当生命渐尽之时,你会感到回归是一种幸福。

科学尚未普及,媒体还需努力。感谢阅读,再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