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编热门文案最新(传承数千年而今求新生)

来源:临汾日报10月29日,洪洞县万安镇韩家庄村里唱大戏61岁的韩生锁和51岁的韩杵达,开戏前下到窨子里编着簸箕聊簸箕:唱戏都五天了,十里八乡来看戏的人不少,可一张簸箕都没卖出去,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柳编热门文案最新?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柳编热门文案最新(传承数千年而今求新生)

柳编热门文案最新

来源:临汾日报

10月29日,洪洞县万安镇韩家庄村里唱大戏。61岁的韩生锁和51岁的韩杵达,开戏前下到窨子里编着簸箕聊簸箕:唱戏都五天了,十里八乡来看戏的人不少,可一张簸箕都没卖出去。

韩生锁是韩家庄柳编非遗传承人,韩杵达是村里唯一还在做“扎庄”营生的柳编手艺人。

韩家庄是闻名山西的“柳编之乡”,产品有青柳、白柳、红柳三大类四十多个品种,这里独有的“九凤朝阳”簸箕,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从舜耕历山、簸箕问鼎至今已有4500多年,韩家庄五六百户,家家产簸箕,人人会柳编,代代相传。”韩生锁说:“三十年前,多是祖孙三代一起编,柳编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方圆百里数咱村富裕。谁家娶媳妇手头紧,叫几个亲朋好友编上三五天柳货,卖了就能凑够彩礼钱。在塑料制品冲击下,柳货的营生越来越难干。眼下,坚持编货的只剩16户不足20人。”他的大儿子四十来岁,只会做到半成品。年轻人嫌柳编来钱少,都外出打工了。

以前,柳匠们农闲时节挑上工具和柳货“走北路”,赴灵石、孝义、介休等地驻村卖新修旧,他们管这叫“扎庄”。韩杵达说:“现在人们注重实用美观环保,网上也有卖柳编的,传统工艺加上时尚设计肯定有销路。

可是,从组织到投资,办公司打市场形成规模,单家独户难办到。”

韩家庄柳编2012年被列入临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韩生锁激动地说:“柳编是咱韩家庄的‘村技’,2015年开始申报省级非遗项目,至今还没结果。如果在创新发展上得到扶持,前景一定不错。”

韩家庄往西望正是舜耕历山的古历山。韩生锁说的“簸箕问鼎”,是指尧王访贤看到舜驾牛犁地时,不鞭耕牛只敲击挂在犁杖上的簸箕,由此发现舜的仁慈和智慧,将帝位禅让给舜。威风锣鼓亦由柳货演化而来,这一民间史传已有文献论证,并得到专家认可。韩家庄是舜的舅舅家,每年农历三月三,锣鼓开道“接姑姑、送娘娘”的民俗活动都从村中穿过。村民认为,韩家庄的历史深嵌着柳编的基因,要是丢了这门“村技”,无法向后辈交代。

近两年,万安镇把柳编作为转型调产的项目予以推动,村干部正努力落实这一举措,引发了村民的思考和响应。韩家庄小学组建了“柳编锣鼓队”,用笸箩、簸箕、柳帽当做鼓、锣、钹来敲打表演。这柳编版的威风锣鼓,讲述着古典鼓乐的原创故事,给韩家庄人以新的鼓舞。柳编之乡的传统技艺正在奋力突围,寻求新生。(记者 柴亚虹 李卫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