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的五个海岛(世界第六大岛苏门答腊岛)

世界第六大岛

在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的马来群岛中,有一个面积47万多平方千米的大岛,这就是世界第六大岛——苏门答腊岛(仅次于格陵兰岛、新几内亚岛、加里曼丹岛、马达加斯加岛和巴芬岛)。苏门答腊岛位于马来群岛最西端,扼守世界重要的海运通道——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苏门答腊岛也是印尼拥有的面积仅次于加里曼丹岛的第二大岛,是印尼的五个主岛之一(印尼五个主岛是爪哇岛、加里曼丹岛、新几内亚岛和苏拉威西岛)。

世界著名的五个海岛(世界第六大岛苏门答腊岛)(1)

苏门答腊岛地图

苏门答腊岛呈西北-东南走向,南北长1800千米,东西宽100~300千米,位于北纬7度与南纬7度之间,赤道穿过岛的中部,东临南中国海,东南隔巽他海峡与爪哇岛相望,东北隔马六甲海峡与马来半岛相望,西濒印度洋,北面为安达曼群岛。苏门答腊岛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西部是狭长的巴里桑山脉,东部是宽广的遍布沼泽的平原,最北端是一个叫马达的高原(也叫巴塔克高原)。巴里桑山脉北起苏门答腊岛北部的马达高原,南抵苏门答腊岛南端,紧邻苏门答腊岛西海岸呈西北-东南走向绵延1300千米,宽100~150千米,平均海拔1000~3000米,最高峰是位于山脉中段海拔3805米的葛林芝火山(也是苏门答腊岛最高峰)。平均海拔1400米的马达高原面积1.4万平方千米,印尼最大的淡水湖——多巴湖就坐落在该高原内;多巴湖是一个火口湖泊,湖面海拔905米,面积1130平方千米,湖中还有一座300多平方千米的岛——沙摩西岛(该岛是世界第五大湖中岛);多巴湖周围有西巴亚火山等2000多米高的山峰,湖区林木茂盛,风景秀丽,是印尼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

世界著名的五个海岛(世界第六大岛苏门答腊岛)(2)

印尼第一大湖——多巴湖风光

苏门答腊岛位于亚欧板块的西缘,该岛以北地区位于印度板块边缘,是欧亚地震带的一部分,地壳不稳定,多有火山、地震活动。西部山区有葛林芝火山、马拉皮火山、登波火山、塞拉瓦阿甘火山、索里梅拉皮火山等;海拔3805米的葛林芝火山最近的一次火山喷发在2005年,喷出的火山灰冲上1000多米的高空,导致该火山周围3万居民紧急疏散避险;马拉皮火山位于巴里桑山脉中段,海拔2891米,是苏门答腊岛最活跃的火山,自18世纪后期有记录的火山喷发超过50次;塞拉瓦阿甘火山位于亚齐特别区境内,海拔1810米,最近一次喷发在1839年。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岛亚齐特别区附近印度洋海域发生9级特大地震并引发海啸,波及印尼、斯里兰卡、泰国、印度、马来西亚、缅甸、马尔代夫等国,遇难者超过29万人,其中印尼24万人,斯里兰卡3万多人,印度1万多人。

世界著名的五个海岛(世界第六大岛苏门答腊岛)(3)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及海啸

苏门答腊岛为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雨水充沛,年降水量在1500~500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在21~26摄氏度。苏门答腊岛有巴当哈里河、穆西河、因德拉吉里河、甘巴河等众多河流;巴当哈里河是最长河流,全长800千米,自西向东流经占碑后转向东北注入马六甲海峡;穆西河发源于巴里桑山脉南部,自西南向东北经巨港市注入邦加海峡(邦加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海峡),全长750千米。

世界著名的五个海岛(世界第六大岛苏门答腊岛)(4)

苏门答腊亚齐特别区一村庄

苏门答腊雨林中的珍稀动物

苏门答腊岛热带雨林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植物物种不下1万种,哺乳动物超过200种,鸟类580种。苏门答腊岛著名的珍稀动物有苏门答腊犀牛、苏门达腊猩猩、苏门答腊虎、苏门答腊象、合趾猿、马来貘等。苏门答腊犀牛是犀科双角犀属的一种动物(不同于头部只有一个角的爪哇犀牛),头上长有前后两只角,前角较大有15~25厘米,后角较小一般短于10厘米,身披厚密的红棕色毛,体长2.4~3.3米,成年雄性体重达700千克;苏门答腊犀牛曾广泛分布于印度、不丹、孟加拉国、缅甸、老挝、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的热带雨林与沼泽中,现仅存四个小而零散的野生种群(三个在苏门答腊岛,一个在加里曼丹岛北部,而马来半岛的种群已在近年灭绝),全球总数已不足100只,是世界上濒危程度最高的动物之一,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08)中被列为“极危”物种;苏门答腊犀牛濒危的主要原因是为其角而引发的偷猎、大规模的森林开发。

世界著名的五个海岛(世界第六大岛苏门答腊岛)(5)

苏门答腊犀牛

苏门答腊虎是现存所有老虎亚种中体型最小的(老虎有西伯利亚虎(也叫东北虎)、孟加拉虎、印支虎(也叫东南亚虎)、马来虎、华南虎、苏门答腊虎、巴厘虎、爪哇虎、里海虎9个亚种,巴厘虎于1937年灭绝,爪哇虎于1982年灭绝,里海虎于1980年灭绝),雄性平均体重120千克,雌性平均体重90千克;苏门答腊虎的毛皮条纹比其它亚种要窄,胡须和鬃毛浓密;苏门答腊虎在12000年前苏门答腊岛与亚洲大陆分离后独自演化,形成了有深橘色的毛皮与密集条纹的明显区别于其它老虎亚种的显著特征。苏门答腊虎是现存唯一的仅分布在苏门答腊岛的虎,由于栖息地的破坏,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目前不足500只,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08)中被列为“极危”物种。

世界著名的五个海岛(世界第六大岛苏门答腊岛)(6)

苏门答腊岛上的野生苏门答腊虎

苏门答腊象是亚洲象四个亚种之一(印度象、锡兰象、婆罗洲象和苏门答腊象),体型比锡兰象和印度象小,但比婆罗洲象大,身高2.5~3米,体重3500~4000千克,肤色较其它象浅些,大部分雄象都有发达的象牙,雌象则没有或很小;苏门达腊象仅分布在苏门答腊岛的雨林中,种群数量由于栖息地森林的破坏而急剧减少,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08)中被列为“极危”物种。

世界著名的五个海岛(世界第六大岛苏门答腊岛)(7)

苏门答腊楠榜省一国家公园中的苏门答腊象

合趾猿是灵长目长臂猿科合趾猿属动物,也叫大长臂猿(体长是一般长臂猿的一倍,是16种长臂猿中体型最大的),身高达1米,双臂展开达1.8米,体重10~16千克,体毛长软蓬松呈黑色,面部裸露,眼眉为红棕色,在树上跳跃时双臂展开成十字;因其脚趾的第二趾和第三趾是连在一起的而得名。合趾猿仅栖息在苏门答腊岛和马来半岛的热带雨林中,苏门答腊岛的勒塞尔火山公园里还栖息着几千只,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08)中被列为“濒危”物种。

世界著名的五个海岛(世界第六大岛苏门答腊岛)(8)

苏门答腊岛雨林中的合趾猿

苏门答腊猩猩是苏门答腊岛特有动物,是灵长目人科猩猩亚科猩猩属三个种之一(另两个种是婆罗洲猩猩、打巴奴里猩猩),身披红色长毛,又称苏门答腊红猩猩,以植物果实、花、树叶、昆虫、鸟类为食,平均身高171~180厘米,平均寿命大约40岁,能用手脚拿东西,与人类基因的相似度达96.4%;苏门答腊猩猩目前仅在苏门答腊岛的山地雨林中生活,数目在5000只左右,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08)中被列为“濒危”物种。

世界著名的五个海岛(世界第六大岛苏门答腊岛)(9)

在勒塞尔火山国家公园中的苏门答腊猩猩

2004年“苏门答腊热带雨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苏门达腊热带雨林”由“葛林芝塞拉布国家公园”(横跨西苏门达腊省、南苏门达腊省、占碑省和明古鲁省)、“勒塞尔火山国家公园”(跨北苏门达腊省和亚齐特别区,是苏门答腊猩猩的主要栖息地)和“南巴里桑山脉国家公园”(跨楠榜省、明古鲁省和南苏门达腊省)组成,总面积250万公顷。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是:面积250万公顷的苏门达腊热带雨林保护着包括17个本地种类的10000种植物、超过200种哺乳动物(其中22种是亚洲特有的,15种是印尼地区特有的)、580种鸟类(其中465种是不迁徙的),这个保护区也提供了这个岛进化的生物地理学证据。

天然橡胶、棕榈油与石油

苏门答腊岛为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是种植油棕榈、天然橡胶、咖啡、剑麻等热带经济作物的理想地区。苏门答腊岛天然橡胶的种植始于20世纪初,目前是印尼最大的天然橡胶产区,占全印尼天然橡胶总产的7成以上,在南苏门达腊省、北苏门达腊省、占碑省、廖内省有大片的胶园。印尼是世界仅次于泰国的第二大天然橡胶生产国、出口国,近年的产量占全球的27%左右。苏门达腊岛种植面积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是油棕榈,全印尼80%的油棕榈种植园集中在苏门答腊岛,全岛油棕榈种植面积超过600万公顷,在北苏门答腊省、南苏门达腊省、廖内省、占碑省、楠榜省都有大片的油棕榈种植园,棉兰、巨港、楠榜港等城市都有大型棕榈油精炼厂。印尼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棕榈油生产国和出口国,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58%。苏门答腊岛是印尼咖啡的主产区,在楠榜省、南苏门答腊省、北苏门答腊省、西苏门答腊省有大片的咖啡园,出产于多巴湖区的“曼特宁咖啡”举世闻名;印尼目前是世界五大咖啡豆生产国之一,2018年咖啡豆产量仅次于巴西、越南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四位。

世界著名的五个海岛(世界第六大岛苏门答腊岛)(10)

苏门答腊出产的曼特宁咖啡豆

世界著名的五个海岛(世界第六大岛苏门答腊岛)(11)

苏门答腊一油棕榈园

苏门答腊岛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是印尼主要的产油区(占印尼石油产量的2/3左右)。苏门达腊岛是印尼最早工业化采出石油的地方(早在1885年就在苏门答腊岛中东部平原上打出油井),20世纪20~40年代陆续发现利曼油田、曼克查亚油田、杜里油田、米纳斯油田等油田;位于廖内省北干巴鲁附近的米纳斯油田是印尼最大的陆上油田,已生产原油70多年;廖内省北部的杜里油田是印尼第二大油田。苏门达腊岛的天然气资源也很丰富,亚齐特别区境内的阿伦气田是印尼主要气田之一。苏门答腊岛生产的石油主要通过马六甲海峡西岸的杜迈港(在廖内省)出口,该港是印尼最大的石油输出港,有可停靠15万吨级油轮的码头。

世界人口第四多的大岛

苏门答腊岛连同近岸的锡默卢岛、尼亚斯岛、西比路岛、北巴盖岛、南巴盖岛、恩加诺岛(以上各岛均位于西岸印度洋上)、塞贝西岛(巽他海峡中)、鲁帕岛(马六甲海峡)、巴东岛(马六甲海峡上)等小岛屿在行政上分属北苏门答腊省、西苏门答腊省、南苏门答腊省、占碑省、明古鲁省、楠榜省、廖内省、齐亚特别区等八个一级行政区(印尼分34个一级行政区,包括31个省、3个特别区),总面积超过48万平方千米,总人口5845万(2019年),是世界人口第四多的岛屿(世界人口最多的岛屿是爪哇岛,第二多的岛是本州岛(日本),第三多的岛是大不列颠岛)。北苏门答腊省位于苏门答腊岛西北部,东北濒马六甲海峡,西濒印度洋,面积7.3万平方千米(包括近岸的尼亚斯群岛),人口1400多万(2017年),是苏门达腊人口最多的省,省会是棉兰。西苏门答腊省位于苏门答腊岛中西部(包括印度洋上的明打威群岛),西濒印度洋,省会是巴东。南苏门答腊省是苏门答腊8个省(区)中面积最大的,位于苏门答腊岛南部,省会是巨港。占碑省位于苏门达腊岛东南部,北邻廖内省,南邻南苏门达腊省,省会是占碑。楠榜省位于苏门达腊岛最南端,东濒巽他海峡,西濒印度洋,省会是楠榜港。廖内省包括苏门答腊岛中东部及近岸的鲁帕岛、巴东岛等小岛,北邻北苏门答腊省,南邻占碑省,西邻西苏门答腊省,东临马六甲海峡,省会北干巴鲁。位于苏门答腊岛西南部的明古鲁省(包括印度洋上的恩加诺岛等小岛)是苏门答腊8个省(区)中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省,西濒印度洋,省会是明古鲁市。位于苏门答腊岛西北端的亚齐特别区面积近6万平方千米(包括近岸印度洋上的锡默卢岛等小岛 ),人口530多万(2019年),政府驻地是班达齐亚。

苏门答腊岛是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大岛,主要有米南加保族、巴塔克族、亚齐族、印尼马来族、爪哇族等。巴塔克族是主要居住在马达高原一带的民族,讲属于南岛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苏门答腊语群的巴塔克语,原先信仰万物有灵的传统宗教,19世纪由于德国路德教会的大规模传入而改信基督教;目前印尼巴塔克族约有600万人口,绝大多数居住在北苏门答腊省,约1/3信奉基督教,1/3信奉伊斯兰教,1/3仍信奉传统宗教;巴塔克族的传统民居是屋顶两段翘起如同水牛角的长屋,屋子的基地垫石块,上架硬木桩脚,底层空间用来饲养家畜家禽,用棕榈树叶铺屋顶。

世界著名的五个海岛(世界第六大岛苏门答腊岛)(12)

巴塔克族的一个村庄

米南加保族也叫“米南族”、“巴东族”,是苏门答腊西部山区的原住民,现有人口约550万(2000年),讲米南加保语(与马来语相似),主要居住在西苏门答腊省;米南加保族仍保留母系氏族社会,婚姻上实行男嫁女娶,母亲是一家之主,支配着家庭的财产、儿女婚事等,氏族身份桉母系算,财产由女性成员继承;米南加保族绝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文化水平较高,在印尼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人物是印尼首任副总统默罕默德·哈达。

世界著名的五个海岛(世界第六大岛苏门答腊岛)(13)

默罕默德哈达(1902~1980年),印尼首任副总统兼内阁总理

苏门答腊岛西北部沿海一带绝大多数是亚齐族(或称亚齐人),讲亚齐语,是虔诚的穆斯林;亚齐族现有人口约450万,90%居住在亚齐特别区;亚齐族是印尼最早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 16世纪就建立了苏门答腊岛上的第一个伊斯兰政教合一的政权——亚齐苏丹国。 亚齐族聚集的苏门达腊岛西北端地区通常称为亚齐地区(大致与现在的亚齐特别区范围相当)是印尼境内唯一实施严苛伊斯兰教法的地区,在2011年通过一项法律:只要触犯同性性行为及通奸者,都处以100下鞭刑的惩罚。

世界著名的五个海岛(世界第六大岛苏门答腊岛)(14)

班达亚齐大清真寺

苏门答腊岛有500多万的印尼马来族(居住在印尼的马来族),主要集中在南苏门答腊省(有214万)、廖内省(有188万)、占碑省(有91万),讲印尼语(与马来语基本相同),曾在苏门答腊岛建立过强盛的室利佛逝王国,基本上都是穆斯林;印尼马来族大多有着浅棕色的皮肤,头发略卷,额头偏窄,眉骨高而突出,眼窝略深,体毛偏多;印尼语就是印尼化的马来语廖内方言(以苏门答腊廖内省的口音当做标准腔),是印尼的官方语言。

苏门达腊岛重要的城市有棉兰、巨港、巴东、占碑、楠榜港、北巴干鲁、明古鲁市、班达亚齐等,其中人口超100万的城市有棉兰、巨港和楠榜港三座。棉兰是苏门答腊岛上最大城市,也是印尼第三大城市(仅次于雅加达和泗水),现有人口220万;位于苏门答腊岛东北部日里河下游平原,距马六甲海峡仅30千米,原来只是一个小村庄,19世纪末期因附近种植园的兴起而发展为北苏门答腊地区的农产品集散地,20世纪50年代后成为苏门答腊北部地区的经济中心,现为北苏门达腊省省会,有炼油、化学、机械、纺织、橡胶、卷烟、棕榈油精炼等工业,有北苏门答腊大学等高校;距棉兰市区39千米的瓜拉纳穆国际机场建成于2013年,是印尼第二大国际机场,可飞往新加坡、吉隆坡、曼谷、槟城、麦地那、吉达、伦敦、阿姆斯特丹、雅加达、泗水等城市;外港勿老湾港是苏门答腊岛最大海港、印尼第三大海港,主要输出橡胶加工品、棕榈油、咖啡豆、原油等。棉兰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入选《2020年全球城市500强》列榜单第498名。我国在棉兰设有总领事馆(我国在泗水、登巴萨和棉兰设总领事馆,大使馆设在雅加达)。棉兰与成都市是友好城市。

世界著名的五个海岛(世界第六大岛苏门答腊岛)(15)

棉兰的大清真寺

南苏门答腊省省会巨港也称巴邻旁,位于穆西河下游,曾是室利佛逝王国(7~13世纪)的首都,17世纪初荷兰人在此建立一座要塞,19世纪后成为苏门达腊南部地区最大的贸易港,20世纪以来建立起炼油、化肥、橡胶加工、造船、制鞋、纺织、陶瓷、木材加工等工业,现有人口160多万(2016年),是苏门答腊岛第二大城市和印尼第七大城市。巨港多次主办国际体育赛事,曾主办2011年东南亚运动会(与雅加达联合主办)、2013年第三届伊斯兰团结运动会、2018年亚运会(与雅加达、万隆联合主办)。巨港郊区的“苏丹马赫穆德·巴达鲁丁二世国际机场”是印尼主要机场之一(以纪念巨港末位苏丹马赫穆德·巴达鲁丁二世),可飞往新加坡、吉隆坡、吉达(朝觐期通航)、雅加达、万隆等城市。巨港市与我国漳州市是友好城市。巨港城内著名的建筑有建于18世纪的大清真寺、安培拉大桥、郑和清真寺、札卡巴林体育场等;札卡巴林体育场是印尼最大的体育场之一,可容纳23000名观众,2011年第26届东南亚运动会开幕典礼就在此举行。郑和清真寺建成于2006年,由印尼中华伊斯兰联合会筹建以纪念曾在巨港停留四次的中国明代大航海家郑和。安培拉大桥横跨穆西河,连接巨港市南北两岸,1966年建成通车,长1177米,两边的桥塔高63米,全塔涂满红色。

世界著名的五个海岛(世界第六大岛苏门答腊岛)(16)

巨港穆西河上的安培拉大桥

世界著名的五个海岛(世界第六大岛苏门答腊岛)(17)

巨港的札卡巴林体育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