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少兰和叶盛兰差距很大(温如华王者之香)

温如华艺事感知录(93)

记得1962年,也是个虎年。

那年春季开学之后的某一天,姜妙香先生在课间,忽然兴致地说了一句:“兰乃王者之香”也。

在赞叹的同时,头部微微转动了一圈,眼神也随之放射出了光芒。

我猜想怹是暗指梅兰芳先生名讳之"兰",可是让我想到的却是,另一位京剧划时代的人物,叶盛兰先生之"兰"。

叶少兰和叶盛兰差距很大(温如华王者之香)(1)

叶盛兰先生

因为在近代梨园之中,叶盛兰先生确实是一位孕含着"王者之香"的人物。

试看小生行当,自徐小香前辈之后,王楞仙、德珺如、朱素云、程继先、金仲仁、姜妙香、俞振飞、高维廉等诸位小生前辈,皆为行业之翘楚,虽各有千秋,名盛一时,但每位前辈似乎都不如盛兰先生自身条件之优秀,文、武表现之全面(有人是嗓音稍弱,有人是武功稍弱,有人则是扮相稍弱,有人虽是生得面目俊秀,但扮上周瑜、吕布之后,却缺少一种雄韬伟略之将帅气度)。而盛兰先生不但戏路宽广,又在京剧的历史长河之中,是首位"挑班"之小生演员,而空前成为了第一位小生挂"头牌"的前辈艺人。

怹所受欢迎的程度,确实远远高于其它各位小生同行。怹的表演艺术並被一般业内、业外人士普遍认可,尤其是能被某些对艺术极为"挑剔者"所承认,确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一般著名演员,若能达到百分之七十戏迷、顾曲者赞赏,已属不易,而盛兰先生之艺术却能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戏迷所共同热爱,这在京剧史上实属"破天荒"之实。(作为行业道德而言,对同行之表演存有"非议"者,一般不会明说,只会暗藏心底,因为一家之言,不一定代表多数人之评定,也就是标准不一定客观准确,况且艺术本身就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一种看法。)

叶少兰和叶盛兰差距很大(温如华王者之香)(2)

叶少兰和叶盛兰差距很大(温如华王者之香)(3)

盛兰先生的艺术除了受到广大顾曲者的欢迎之外,並得到了业内同行各位权威人士的充分肯定,如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前辈都对盛兰先生之艺术评价极高。这种在京剧历史中,得到业内、业外一致公认的京剧名家是非常罕见的。

而盛兰先生被观众所拥戴的程度,有时更是出乎意料,而非他人可与其相提并论的。比如:在舞台上与其它演员"对唱"之中,曾经出现过,在掌声之中,伴随着节拍,又加杂着"叶盛兰"三字,声明此掌声只专属盛兰先生所有,而不属于其它"对唱"演员的,此作法虽因过于"露骨",并不值得提倡,但同时说明,某些热情的"粉丝"对待盛兰先生所拥戴之热情到达了何等的炽烈程度。

叶少兰和叶盛兰差距很大(温如华王者之香)(4)

叶盛兰夫妇与叶少兰

盛兰先生次子少兰先生,在中国戏校学习之时,高我两班,毕业之后曾经留校任教,又教我班小生同学《雅观楼》(昆)、《奇双会》(吹腔)、《柳荫记 》、《桃花村》四出剧目。在“战友团”工作期间,我与少兰先生不但同住9号楼的中单元,我住一层,少兰先生住二层,並且还在同一个办公室“创作组”工作学习,因此也算相互了解,彼此熟悉。並共同为其它演员编排过《初晴》《格斗》《烽烟口》《稻草问题》等现代剧目及《鉴真大师》《小刀会》等新编历史剧目。

伴随着与少兰先生的学习与工作更多接触,便对老叶先生之生活状况也有了一些的了解。

且不论是在人民剧场后台的化粧间,观看老叶先生贴着镜子描摹眼线,

还是在宣武门外的棉花五条叶家旧宅的北屋聆听教诲闲谈,

或是在西草厂萧校长宅院巧遇相见,

还是到龙潭湖乔迁之单元小坐盘桓,

老叶先生头戴金丝眼镜,手夹(大前门)香烟,笑容可掬的形象一直呈现在眼前……

他在舞台上放声高歌之状态,昂首挺胸彰显园熟到位的"云手山膀"形象,更无时不刻地在脑海盘旋。

他在《射戟》中"只为解和免争强”的颇具特色的"反切"韵味,至今迥响耳边。

怹在《岳家庄》中的"耍锤"与开打各种跨腿之标准造型,确实引人入胜,撩动心弦。

怹在《佘赛花》中的"翎子"掏法,及每次上场、下场的"圆场步法",绝对是意在形前……

舞台之上,何来"王者"?

我的理解是:进入梨园界工作的人们,虽然人格地位都是相互平等而同样受到尊重的,也是没有"高低"之分的。但是观众们对于主演之认可期待程度,仍是存有明显差异的。这种对主演之要求与尊重的区别程度,有时看似“微乎其微”,但事实却是存在极大差别,並有着严格等级之分的:

1、早年间,北京戏迷买票看戏,对演员十分挑剔。有时严格到"不近人情"。观众对每位演员嗓音音色的流畅与干涩程度,包括运腔技巧之灵活与拙朴的细微处理,及面部鼻子之宽窄、长短、髙低,到手掌之肥、瘦及形状(包括双手姆指的弯曲程度等等)都有细致要求,这些当属于演员先天条件是否能到达舞台之上最佳美感(此标准以1925年左右,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时期最为严格)。

2、而有些观众对演员的要求,不但包括他们先天的灵慧程度与聪敏基因,亦包括后天刻苦的工匠精神与敬业态度,因此观众对演员们先天的优秀及后天的刻苦,同样有着严格的要求。而能否达到这两项要求,也决定了演员是否能走向成功的基本条件,然后下一步才能提到机遇等客观条件。

在以上两个属于演员自身方面的问题,叶盛兰先生无疑是解决处理得非常得当,起到了一个表率作用。在整个京剧行业的演员队伍之中,确实是竖立的一支高耸之标杆典范。

叶少兰和叶盛兰差距很大(温如华王者之香)(5)

叶盛兰先生在寓所

按照梅兰芳先生的话来解释:

什么叫好演员?

挑不出来大毛病的,就是好演员。

叶盛兰先生的表演艺术,从自身条件到舞台上的唱念,再到脸上的表演,再到舞蹈与身段,进一步再细致到舞台表现节奏的快慢,按照行内、业外多数人的不同观点与欣赏习惯进行衡量挑剔——都是挑不出来大毛病的。

这种在京剧历史上,能符合前台、后台多数人们欣赏习惯,确是十分少见。

虽然"百花齐放"香气各异,但古代高人认为,仍有一种属于“王者之香"统领群芳,尽管有些人在某时,对它属于视而不见,充而不闻,但它却是客观存在的……

2022立春之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