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印象(印象英国)

一、骑士文化及英国文学

对英国最早的印象,来自游戏,对,就是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这亚瑟王可是苏格兰人爱尔兰人的祖先凯尔特人呢。

最有名的那位叫兰斯洛特,这名字很酷,小时候我常念叨这名字,长得也是很帅的,电影里居然长了胡子!难道不应该是赵子龙似的人物吗?

英国的印象(印象英国)(1)

后来,还有《英雄无敌》系列、《火炎之纹章》,城堡、女巫、精灵、飞龙,构筑了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

据说

英国的印象(印象英国)(2)

就是看骑士小说入迷的,骑士穿着厚重的盔甲,挥舞着十字剑,保卫妇女,还有儿童,真是太帅了不要——就是略显笨重了些。

这个您从当年佐罗引发的风潮就可见一斑,虽然佐罗是西班牙人。

英国的印象(印象英国)(3)

据说金庸创作武侠小说时,常会借鉴欧洲名著桥段,因此他的小说里有一种独特的人文气息,不知道有没有受骑士小说影响?但无论骑士还是侠客,都有主持正义、除暴安良、侠骨柔情等元素,或者只是表现形式的不同,当然,金庸结合儒道学说成功塑造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武侠世界和价值标准。足以媲美骑士世界的文化势能,从这个角度讲,金庸系武侠小说的社会学价值远大于文学价值。

骑士,说白了就是小地主、小贵族,是维系那个国家曾经繁荣的“根须”。

据说黑泽明成功也和翻拍莎士比亚作品有关,比如《蜘蛛巢城》即改编自《麦克白》,《乱》则改编自《李尔王》,《七武士》、《用心棒》和《穿心剑》则有美国西部片的影子,但这些作品同样展现了作者民族文化的修为,毫无违和感。

在乱中,对应三公主的三郎是被火枪刺杀的,且这个三郎长得像织田信长,隐喻敢于革新的信长被成功刺杀,确实,信长躲过了多次火枪刺杀,影响了日本未来发展的走向,间接批判了德川幕府的保守。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和四大喜剧奠定了他在戏剧界的永久天王地位,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仲夏夜之梦中的那斤肉,还有大堆的十四行诗。

除了莎士比亚,培根(香?)、狄更斯、勃朗特三姐妹作品也带有浓烈的英国气息。浓烈……

特别是福尔摩斯和他的助手华生,开启了近现代侦探小说先河,这或对日后日本的古畑任三郎有较大启示,《名侦探柯南》也是向柯南道尔致敬呢。

英国的印象(印象英国)(4)

当然插一句,我更喜欢的是法国的侠盗《亚森罗宾》,这一角色对应的应是怪盗基德。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剑桥牛津那种小城小品展现得旖旎多情,成为千古绝唱。

二、科学与工业革命

著名的牛顿三定律是物理的基础。牛顿的苹果也是五大著名苹果之一,还有四个分别属于亚当夏娃、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的和图灵,还有乔布斯或您。

我的化学是所有科目中最好的,这来源于一本元素的故事,看了这本书,掌握了伟大门捷列夫元素周期的秘密,如同打通任督二脉。

在这本书中,认识了不少的科学家,其中的英国化学家很多,如法拉第、道尔顿等等。

除了元素革命,还有一个重大发现,就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了,进化论的社会学价值不亚于科学价值,可以说是文艺复兴后人类摆脱蒙昧的“逆天”之作。

在思想得到解放后,英国进入划时代的发展阶段,即第一次浪潮,蒸汽机带来的工业革命,蒸汽机也就是我们现在仍广泛应用的锅炉,它不仅大幅提高了生产力,使英国产品剩余价值碾压全球,更是在此基础上诞生了轮船,轮船的诞生意味着更久的续航能力,在此基础上,全球航运及海权争夺才真正拉开帷幕。

当然,进步的副产品还有“雾都”以及隐藏在雾中的各种犯罪活动。

三、大航海

中国的觉醒很大程度借鉴了日本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则来源于美国“黑船来航”,美国,这个才从被殖民地独立的国家,也只是在模仿原宗主国英国而已。

都知道大航海时代西班牙、葡萄牙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根源就在于统治阶层过于腐朽,耽于享乐,从美洲掠夺来的巨额财富都被挥霍一空,后期无论是生产力还是战斗力都已远不及英国,最终在特拉法加海战中“无敌舰队”全军覆没。

早期英国维多莉亚女王颁发了不少“私掠”执照,也即国家背书的海盗,其中最著名的如德雷克船长等。

英国在全球广泛殖民,从北美到南非,从中东到印度,菲律宾的意思即是菲利普王子领地之意,而南非荷兰裔后人布尔人同西班牙一样败于后起之秀之手。英国随后占据了直布罗陀海峡、好望角、亚丁湾、马六角海峡等要隘,为了便利,甚至开凿了苏伊士运河。

英国的殖民模式大致为两种,一种是屠杀原住民,种族替换,如加拿大、澳大利亚,一种是仆从模式,如印度、南非,北美非裔当初就是被从非洲绑架的奴隶。在中国,则遭到了持续的抵抗和斗争。

当然在此之前,马嘎尔尼曾率使团队觐见过乾隆皇帝,估计主要是想卖工业布以促进贸易平衡,因为中国特色产品贸易顺差太大,结果碰了灰,就卖起鸦片了。当然,他们还窃取了茶、瓷器和丝绸的秘密,被控制在各殖民地中。最后立顿红茶不是成功了?

另外北美当初也同样绑架了大量华工,这些华工为美国西部大开发流尽血泪。

可亚裔在美国,连非裔都要欺压他们,似乎以此宣示:还有垫底的。

为了争夺欧洲乃至世界霸权,

英国先驱动俄德围围攻法国拿破仑。

随后驱动法国俄国(苏联)与德国进行了那两场著名的世界大战。

坦克应运而生……

《伦敦上空的鹰》成为一代名作……

敦刻尔刻和诺曼底同样“属于”英国……

虽然名义上一直都是胜者,但英国仍然元气大伤,在多场战争中,英国驱动了大量仆从国军队参战,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矛盾,这时候问题就来了,虽然加澳新已同属白人,但是由于无领土毗连,山高皇帝远,使得他们逐渐产生坐大自立的倾向,尤其是美国的独立,使得二战后英国对澳新加三地的统治已基本上名存实亡了,除此之外,以印度为首的仆从国则陆续独立,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渐行渐远。

这其中,最大的推手其实是美国。

对,美国最早搞翻的不是苏联,而是英帝国,凡是阻挡他称霸的,都是如此,只是英国日本努力在顺应强者,以求能在未来多分一杯羹而已。

有些国家把进化论奉为经典,只学到了兽性部分,而没有真正的悲悯之心和人文精神。

四、未来展望

虽说英国在二战后就已在衰落,但这么多年下来,它自身也在不断调整。比如,当初戴安娜事件,英女王原本态度很强硬,但是当看到汹涌的民意,女王也不得不顺应。

英女王及王室的进化,其实对应的是英国在衰落中不断调整,但比如英联邦,基本就早已名存实亡了。

但是,英国是不是更糟,也未必。

一是英联邦历史上成员国,大多都用的英语,法律制度文化渗透很深,更重要的是思维模式和习惯的影响。

二是英国仍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国土小点,但有核武器,更有“五眼”盟友策应,这些是铁杆。

三是英国是获得诺贝尔奖仅次于美国的国家,伦敦是国际金融领域重要窗口,英国金融寡头才是真正的王。

值得注意的是,哈里以苦肉计“出走”加拿大,之前安德鲁王子长期在美国,不过被美国人坑了。说明英国贵族们刻意在对王室成员布局,如果有一天,英王室成员后裔当选加澳新元首,我一点都不奇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