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李白籍贯所在地(论唐代诗人李白祖籍是通渭县)

唐代诗人李白籍贯所在地(论唐代诗人李白祖籍是通渭县)(1)

通渭人为何供奉李白,难道仅仅是因为李白是太白化生?或者说,李白故里在通渭?前者也不必再论,这里仅就故乡之说漫谈二。

随便看看,就会发现,关于“李白故乡”之争铺天盖地:四川江油、重庆奉节、甘肃天水,甚至吉尔吉斯斯坦的“碎叶”都在争抢“李白故乡”,而且各据其由,各执其辞。再往前看,才发现“李白故乡”之争,早在唐朝就已开始。突然就想起崔颢的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李白到底故乡在何处?

溯源正本,知人论世。一个人的身世,没有比自己更清楚不过了。要了解李白其身世,要先从李白自身说起。作为大诗人,李白的诗作中处处有其身世介绍,我们来看他的诗作的解说,以时间为序,大致罗列如下。

《与韩荆州书》约作于734年(开元二十二年),是李白初见韩荆州时写的一封自荐书。韩荆州,即韩朝宗,时任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使。李白在书中自称:“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

《赠张相镐二首》其二中写道:“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候,当年颇惆怅”此诗题下李白自注是“时逃难在宿松山作”,当在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年)八九月间。在这首诗里,李白说自己是陇西成纪人,祖先是李广,曾经在边关为将,战功显赫却不能封候。

唐天宝十五年(756)春,李白应溧阳县令郑晏之请,写了《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题署“前翰林院内供奉学士陇西李白述”。以上,均可说明,李白以本家陇西自居。

再来看看李白同时代人的记述:唐肃宗上元三年(762年)十一月,61岁的李白将一生的诗作托付给时为当涂县令的文字学家、书法家李阳冰。李阳冰精心将李白诗稿编成《草堂集》10卷,并成为第一个为李白的诗结集并作序的人,他在序文中道:“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九世孙。”

与李白生活在同一时代且有深厚交谊的开元进士魏颢在《李翰林集序》记下了李白的身世以及其生平事迹中重要的轨迹和片段,序中亦云:“白本陇西,乃放形,因家绵。”

《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是唐元和年的宣、歙、池等州观察使范传正依据李白之子伯禽手疏而撰写的墓碑,文载:“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姓易名。故自国朝已来,编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

唐代诗人李白籍贯所在地(论唐代诗人李白祖籍是通渭县)(2)

如此说来,李白在当时的人们眼里,依旧是陇西成纪人。由此,窃以为,“李白故乡”就在唐朝的“陇西成纪”,而不在其他什么地方。

那么,唐朝“陇西成纪”的“成纪”在今天的哪里?

我们先来看看“陇西”其地。

陇西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之一,是一个中国古代的郡级行政区划,其范围历史上有显著变化,大致在今天甘肃省南部和东南部。秦昭襄王35年(公元前272年)始设陇西郡,郡治狄道(今临洮南)。秦统一后,陇西郡为三十六郡之一,直辖中央。汉武帝时,分16县置天水郡,陇西郡辖十一县。东汉灵帝时(公元188年)陇西郡增设南安郡,郡治豲道(今陇西东)。三国曹魏时,将陇西郡治迁到襄武县(今陇西县东南)。唐武德元年(616)废郡改置渭州。天宝元年改渭州又为陇西郡。乾元元年(758年),唐朝最终改陇西郡为渭州,陇西郡之名从此消失,郡治襄武县保留了陇西之名,成为陇西县。由此可见,陇西郡早于天水郡,在初唐朝时陇西郡与天水郡平级,地域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如今陇西、通渭、甘谷、秦安、静宁等县的广大地区,后时建时废,最终成为一县名。

再来看看“成纪”其地。

成纪,相传是伏羲、女娲诞生地。汉时,成纪县属天水郡管。成纪县置了又废,废了又置,成纪古城也就有多处。唐成纪指今秦安以北广大地区,古城遗址在今叶堡乡的叶堡川。因河水南浸,于唐开元年间移今叶堡乡阳兀川的金城里,与秦州同治。再看看通渭历史。据载,通渭县历史悠久,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始置平襄县,为天水郡治所。西晋时平襄县属秦州略阳郡。唐武德元年((618),改陇西郡为渭州,平襄县地属渭州长川县辖。贞观三年(629),并长川县入陇城县,平襄县地属陇右道秦州陇城县辖。由此可见,通渭在唐朝时属天水郡、陇西郡交替管辖,但主要在陇西郡。宋治平四年(1067)置鸡川寨仍属秦州。宋熙宁(1068)元年,陕西秦凤路副督总管杨文广筑大甘谷口寨(今甘谷县杨家城子下村北),朝廷赐名“甘谷城”,又于擦珠谷筑一大堡子(今什川乡李家坪古城遗址),朝廷赐名“通渭堡”,熙宁五年(1072)升通渭堡为通渭寨,崇宁五年(1106)升通渭寨为通渭县,属巩州(治今陇西)。金天会五年,金在通渭境内置通渭、鸡川、甘谷三县,通渭属临洮路巩州辖。

我们再来看看唐代李家故地。李家龙宫遗址位于现陇西县南安乡一心村庙儿巷,相传是李氏家族聚居地。唐朝中叶在这里建有上、中、下三组雄伟的建筑,殿堂林立,建筑巍峨,规模宏大,且规格较庙为高,称为李家龙宫,自古李姓后裔在此祭祀祖先,其中主祭堂悬挂“陇西堂”匾额。唐人尚且在此建宗庙,后人还要把李氏故地搬到天水吗?

我们再来看看太白庙。走到通渭,就会发现,有关“李白”的文化遗存,如“太白庙”、“太白殿”、“太白祠”等遗迹随处可见,绵延不断,共有20多处,香火依然十分兴盛。箭杆岭凤龙山的李太白纪念馆,每年六月六日为定期庙会,会期三天,参会人员涉及通渭、甘谷县、秦安,三县,人数高达6万人之多。这或许也能引起一点小小的遐思?

纵观以上历史我们发现,通渭平襄在两汉时,曾是天水郡的郡治所在地,也是陇西郡平襄县治所在地,后来在魏晋唐宋元之际,因战争影响,开始东渐,移至今天的天水。所以,通渭亦可称“成纪”。但今秦安等地,当称为“天水成纪”,通渭等地,才称为“陇西成纪”。

附带说明,李白的先祖曾移居西域,即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但李白自己认为自己与先祖李广同是“陇西成纪”人。李白同时特别敬崇汉将军李陵。李陵乃李广之孙。曾率军与匈奴作战,战败投降匈奴,汉朝夷其三族,致使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其一生充满国仇家恨的矛盾,因而对他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史料记载,李陵被匈奴单于封为右校王后,负责管辖当时被匈奴征服的坚昆一带地区,而坚昆正好是黠戛斯的古称。另外,黠戛斯人大多为赤发绿瞳,而自称是李陵后裔的黠戛斯人则为黑发黑瞳,明显具有同汉人混血的特征。因此,黠戛斯酋长自称是李陵的后裔,可信度还是很高的。有言说《李翰林集序》写李白“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或时束带,风流酝藉”李白在诗文里常自称“身不满七尺,而心雄万丈”。这些相貌描写显见李白与中原人还是颇有不同。李白,或者就是李陵的直系后代?《草堂集序》说李白家族“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又号青莲居士,李白生于四川江油,还是有一定的信度,当然,这不是本文的重点,也还要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唐代诗人李白籍贯所在地(论唐代诗人李白祖籍是通渭县)(3)

以上我们可以总结为两点意思:一,李白祖籍就在陇西成纪,即今通渭秦安甘谷一带,或许就在通渭。二,李白并没有出生在陇西成纪,而是在四川。

最后,告诉大家,我所说,只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通渭人千万不敢骄傲。借明代的思想家李贽小结:“蜀人以白为蜀产,陇西人则以白为陇西产,山东人又以为山东产,而修入《一统志》,盖自唐至今然矣……呜呼!一个李白,生时无所容入,死而千百余年,慕而争者无时而已。余谓李白无时不是其生之年,无处不是其生之地。亦是天上星,亦是地上英,亦是巴西人,亦是陇西人,亦是山东人,亦是会稽人,亦是浔阳人,亦是夜郎人。死之处亦荣,生之处亦荣,流之处亦荣,囚之处亦荣,不游不囚不流不到之处,读其书,见其人,亦荣亦荣,莫争莫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