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惊天阴谋(经不起质疑的真相)

当胡适的发言被断章取义成:“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时,这句话造成的曲解便离本意越来越远。仿佛是有了大师兜底,近几十年里,所有人都有了评头论足,津津乐道的谈资。从武王伐纣到珍珠岛之战,任何历史事件都被套上了解决家长里短,邻里纷争的逻辑。但这种逻辑的出发点也很简单——“利益”。阴谋论者秉承着无利不起早,无巧不成书的信条,使我们的历史,或者说大众眼里的历史,越来越迷惑了。

历史上真实的惊天阴谋(经不起质疑的真相)(1)

阴谋论是什么?

当一个事件牵扯到多方利益时,那么资料和通识的可信度便大打折扣。于是,证据变成了掩盖真相的谎言,真相变成了胜利者的一家之谈。阴谋论者常常自比为“智者”,没有证据,不讲证据。通过推理,以类似“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写作的方式,借一个小小的“因”,扩大、渲染某个可能的“果”。偏偏,大家很喜欢这种反认知的说法,毕竟荒诞与魔幻的东西,总是更能吸引眼球。

阴谋论在历史上多见吗?

可以说历朝历代都不乏阴谋论者。这其中,有的人本着质疑的态度发掘史书上的蛛丝马迹,俗话说,孤例不证,当一件事情的记载太过扑朔迷离,或者互相冲突时,自然引起合理的质疑。比如有关赵匡胤之死的“斧声烛影”。作为宋史里的一宗谜案,弑兄夺位的说法比赵匡胤“暴卒”更有说服力。在《续湘山野录》、《续资治通鉴》中都主张这一说法。赵光义继位后,三弟赵廷美被逼迫至死,侄子赵德昭自尽,都在印证着猜测的正确性。甚至连《宋史·太宗本纪》都无法为赵光义自圆其说。

历史上真实的惊天阴谋(经不起质疑的真相)(2)

从这里可以看出,留有神秘面纱的历史远比赤裸裸的真相更具吸引力。说回到阴谋论,阴谋论与以上“疑案”的区别在哪里呢?

来看看几个历史上著名的阴谋论:

一、刘备携民渡江实际上是为了裹挟百姓,让曹操投鼠忌器。

二、雍正皇帝不是康熙钦点的继承人,而是弑父上位。

三、汪精卫的投降,实为“曲线救国”。

以上的问题不用深究,答案也很显然,那就是阴谋论中是没有证据或者证据总是不足的,阴谋论者的观点往往是颠覆认知,极度夸张,他们借题发挥,将事物偏离到一个耸人听闻的地步,鹿身上沾了一根马毛,鹿就变成了马。总而言之,别人不敢说的,他们敢说,别人不敢想的,他们敢想。敢说敢想,自然吸引来一大批拥簇者。

历史上真实的惊天阴谋(经不起质疑的真相)(3)

阴谋论为何能广泛存在?

从现实因素出发。阴谋论的发生与利益息息相关,简单概括就是“损人利己”。类似于国外媒体对我国近现代史人物的凭空捏造与肆意抹黑,带着很明显的不可告人的目的。这些阴谋论者,有的是在妄图发起一场舆论战争,有的是想博眼球,博流量,有的则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仇恨心理,损人不利己。他们的话久而久之的被广泛传播、发酵,竟然以假乱真了。

最鲜明的例子就是关于美国阿波罗计划“造假”的一套说辞。冷战时期,美国阿波罗计划登月成功,而质疑美国登月造假的声浪至今还在此起彼伏,有人开玩笑说:“美国登月计划确实是假的,不过他们是把摄影棚搭在了月亮上。”阿波罗计划的真假,只有美国的老对手苏联最有发言权,这场盛大的全球直播结束后的几十年里,苏联人无法提出质疑。结果,质疑的浪潮却发生在了另外一个东方国度,令人啼笑皆非。

历史上真实的惊天阴谋(经不起质疑的真相)(4)

考究大众的心理因素。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不透明,哪怕是在历史这个大类中,也细分了各类领域,诸如近代史(时间划分)、欧洲史(地区划分),军事史(类型划分)。在数不尽的人类知识海洋中,大众所接受的信息永远是寥寥几笔,浅尝辄止。他们抱着一种不信任的心理,自发地认为事实远没有记载中看起来那么“简单”,这时,阴谋论的观点自然就找上家门了。根据阴谋论所得出的“结论”,成为了不再思考的“定论”。

此外,阴谋论的观点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可能性的存在,即使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它总是最符合人们对那些隐晦事物的阴暗的猜想,依靠几个前提条件,如参与事件的双方的动机、实力、影响等。一件事足以轻轻松松的“翻案”。于是,人们便选择了舍远求近,相信他们所愿意相信的有利的观点。阴谋论者利用了这点心理,使得阴谋论大行其道。

历史上真实的惊天阴谋(经不起质疑的真相)(5)

可是,在找寻真相的路上,不相信考古发现,不相信史籍记载,而是相信一种纯粹以人性之恶为逻辑导向的推论,真的正确吗?换句话说,一个案件,不相信刑侦专家的话,而是去相信心理专家的话,恐怕于唯物史观无益,于思想认知无益。稍有不慎,就坠入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深渊。

如何辩驳阴谋论?

人类对某方面的研究越大,会感到无知;而人类对某方面的研究越少,反而会滋生自信。

历史上真实的惊天阴谋(经不起质疑的真相)(6)

是的,这世上没有全知全能的人,在人类浩如烟海的卷帙中找寻真理,是一件枯燥且煎熬的事,但这并不代表着我们要以假象代替真相。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阴谋论越来越多,混淆了我们的视听。如何从重重迷雾中脱困?总结出来不过两方面:主观上要摒弃偏见、理性判断;客观上则需要辩证思考,科学求证。求知之路固然艰难,总好过将无知当成博学,将偏见置为箴言,那样于个人,于民族,于国家都是危害极大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