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历史起源(汉族的起源和演变之十五----隋唐汉族的形成过程)

汉族的起源和演变之十五----隋唐汉族的形成过程

作者:刘水龙

作者简历:1976年出生于河南省商水县平店乡平店村四组,北大光华本科毕业,获得北大最高奖学金,后来就读北大哲学系研究生。大学毕业后进入君安证券工作,2001年自营B股交易量一度占全国近半;服务于多家中央企业,承揽过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IPO、中海油债券经纪。现担任某投资公司总经理,经营几十亿资产,投资于股票、股权、期货、债权等领域。

5. 鲜卑族

鲜卑族属于阿尔泰民族蒙古族群(Y染色体为C3北支),东部鲜卑源于今科尔沁右翼中旗西哈勒古河附近的大罕山,时称山戎、白夷(东夷北支);北部鲜卑源于今大兴安岭北段。 前119年,乌桓南迁五郡塞外,东部鲜卑随之迁至乌桓故地今西拉木伦河流域,北部鲜卑迁至呼伦贝尔草原。东汉初乌桓由五郡塞外南迁,鲜卑则南迁至五郡塞外。公元89—105年,北匈奴为汉朝击败,被迫西迁,于是鲜卑大规模成扇形南迁西徙,进至匈奴故地。

汉族历史起源(汉族的起源和演变之十五----隋唐汉族的形成过程)(1)

东部鲜卑在南迁西进的过程中,复与匈奴Q、丁零(敕勒)N、乌桓(C3北支)融合而形成为许多新族别:东部鲜卑和匈奴余种在草原地带南部错居杂处、相互婚媾,形成了胡父鲜卑母的铁弗匈奴Q;东部鲜卑与敕勒在阴山以北融合为乞伏鲜卑(N C3北支);南匈奴之后宇文氏从阴山迁到西拉木伦河,统治了当地东部鲜卑,称为宇文鲜卑Q;东部鲜卑慕容氏的一支吐谷浑西迁,与当地羌人等融合成为吐谷浑鲜卑(C3北支 O3)。 北部鲜卑进入匈奴故地后,与匈奴余众融合,成为鲜卑父匈奴母的拓跋氏(C3北支);拓拔氏一部从漠北迁至河西,称秃发氏。当拓跋鲜卑建立北魏统一中原后,便把鲜卑名称据为己有,称慕容氏段氏为东部、白部或徒河,称宇文氏为匈奴。

东部鲜卑经过檀石槐、轲比能等部落联盟时期,后来发展成为慕容氏、段氏、宇文氏;北部鲜卑主要是指拓跋氏;西部鲜卑由东部北部鲜卑演化而来,由河西秃发氏、陇右乞伏氏、青海甘肃吐谷浑组成。三部鲜卑,总人口数达二百数十万人。

① 东部鲜卑

160年,檀石槐建庭于高柳今内蒙古商都县,西击乌孙,北逐丁零,尽有匈奴故地,建立起一个强盛的鲜卑部落大联盟。181年檀石槐死,漠南自云中郡(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以东,分裂为三个集团:一是檀石槐后裔步度根集团,拥众数万落,据有云中、雁门;二是小种鲜卑轲比能集团,拥众10余万骑,据有今山西省阳高县以东的代郡、上谷边塞内外各地;三是原属于东部大人弥加、素利等所领的若干小集团,分布在辽西、右北平、渔阳塞外。此外,在云中郡西方和北方,还有鲜卑其它部分。轲比能集团汉化较深,逐渐兼并其它两个集团。

轲比能死后,东部鲜卑宇文部、段部、慕容部先后兴起,并乘机南迁,占有乌桓故地。241年,因部分东部鲜卑内附,曹魏置辽东属国,立昌黎县居之,并置东夷校尉管理之。拓跋部也逐渐迁居漠南,占有轲比能故地。

檀石槐时慕容部分布在西拉木伦河上游。曹魏初年,慕容廆曾祖莫护跋向东南移动,到达沿海之滨的辽西郡。238年,从司马懿讨辽东公孙渊有功,始居于今辽宁省义县。285年,慕容廆继位,被晋朝封为鲜卑都督。慕容廆娶段部单于段阶之女为妻,生皝、仁、昭。319年慕容部占有今锦州市、义县、锦西县、阜新市、朝阳市。

慕容廆建立前燕,都棘城(今辽宁义县西)。永嘉之乱,北方汉民多向辽西一带流亡,慕容皝乃侨立一些郡来收容他们,来归的流亡汉人10多万口,十倍于当地的土著鲜卑族人口,因之,慕容部人汉化较深。永嘉乱时,一部分青、冀、豫等地的世族大家北徒幽州,投靠王浚。王浚败,他们又东投慕容氏。慕容廆以河东裴嶷、代郡鲁昌、北平阳耽为谋主;北海逢羡、广平游邃、北平西方虔、渤海封抽、西河宋奭、河东裴开为股肱;渤海封弈、平原宋该、安定皇甫岌、兰陵缪恺,以文章才俊任居枢要;会稽朱左车、太山胡毋翼、鲁国孔纂,以旧德清重引为宾友。平原刘赞,儒学该通,引为东庠祭酒,其世子皝率领慕容氏贵族子弟束修受业。

333年,慕容皝(慕容廆第三子,母段氏)继立。342年,迁都龙城(今辽宁朝阳)。慕容皝与段辽战、与宇文归战、与高句丽战,拓占土地,迁掠人口。338年,慕容皝征段辽,掠五千户及畜产万计以归。后赵石虎率众数十万围棘城,慕容皝打败石虎,斩获三万多人,慕容皝西边拓境至凡城(今河北青龙东河北辽宁边界一带)。340年,慕容皝袭赵蓟城(今北京),略三万余家而归。石虎徙边民于三魏(鸡泽\大名\邺),以蓟城为北境。342年,燕军分南北两路攻高句丽,大胜,掳男女五万余口,烧其宫室,毁其都城而还。344年,燕伐宇文氏,大胜,克其都城。燕国收宇文氏畜产,徙宇文氏部众五千余落于昌黎(今辽宁义县)。

慕容皝南败后赵、东兼高句丽、北取宇文氏,十多年内拓地三千余里,掠徒人民十万余户。高句丽、宇文氏族人等,因为都是战败之后被强迫徒来,不像汉人慕义而至,所以人身自由是受到一些束缚。

348年慕容儁(慕容皝次子,母段氏)继位。352年,慕容隽消灭冉闵,初迁都蓟城、后迁都邺,占据了北方黄河下游地区。棘城、龙城、昌黎等地的鲜卑旧部众,自然大量迁入中原。慕容隽称帝,与东晋脱离了名义上的臣属关系。

360年慕容暐(慕容儁第三子,母可足浑氏)继位,慕容恪摄政,屡与东晋交战。367年,慕容恪病死,慕容垂不容于慕容评,被迫外逃,投奔苻坚。370年,前秦符坚灭燕,得郡157,户246万、口999万。符坚遂徙慕容暐及其王公以下并鲜卑部民共4万多户于长安,后来有的远徙河西走廊一带。

淝水败后,慕容垂(慕容皝第五子,母兰淑仪)回到河北,如鱼得水,辄谋独立发展。384年春,慕容垂自称燕王,围攻邺城,苻丕(苻坚庶长子)放弃邺城,奔往晋阳。慕容垂进入邺城,河北大部分地区,都归于慕容垂统治,386年,慕容垂自立为皇帝,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县)。392年,慕容垂攻占滑台(今河南滑县),尽取丁零族翟钊所统治七郡三万余户。394年,慕容垂取长子和晋阳,杀慕容永,灭西燕,得西燕所统八郡七万余户。

西燕从前燕主慕容暐之弟慕容泓开始。苻坚灭前燕,曾迁徙鲜卑数万户到关中。这些西迁到关中的鲜卑人生活贫困,就是贵族,有的也沦为贫民。淝水战后,前秦的统治力量削弱。慕容泓据华阴起兵,慕容冲也在河东(今山西南部汾水流域)起兵,响应慕容泓。这时,慕容垂已在关东起兵反秦。384年,暐乘弟泓及冲起兵之机,在城内密结鲜卑族党,欲在符坚参加暐子婚礼时杀之。事泄,慕容暐父子宗族以及城内外的鲜卑人不分男女老幼皆被杀。

慕容泓进兵长安,慕容泓的部众,以泓德望不如慕容冲,遂杀泓立冲。慕容冲在长安城郊与苻坚战争经年,互有胜负。这时,"关中士民流散,道路断绝,千里无炊烟。" 385年,苻坚离开长安去五将山,慕容冲入据长安。

慕容冲得到长安,便留恋长安,课农筑室,为久安之计,这引起意欲东归的鲜卑人的不满。一些鲜卑贵族杀了慕容冲,率领鲜卑男女30万人离开长安东归。在东归途中,鲜卑贵族间多次发生权位争夺,最后立了慕容永。386年,慕容永进据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即西燕皇帝位。

394年慕容垂亲率大军,与西燕军合战于台壁(今山西黎城西南)南。西燕军中伏,大败,慕容永逃回长子。后燕军乘机攻下晋阳,进围长子,灭西燕,杀死慕容永。西燕从384年慕容泓改元,到394年慕容永被杀,首尾十年。西燕慕容鲜卑30余万口最后在河北并入汉族。

后燕灭西燕后,乘东晋的衰乱,渡黄河而东,略地青、兖,把后燕疆域向南扩展到今山东临沂、枣庄一带。

326年,鲜卑族拓跋珪建立了北魏,都盛乐(今和林格尔)。394年西燕危急时,拓跋珪派骑兵五万,进至今山西忻县附近,遥为西燕声援。395年,后燕太子慕容宝、赵王慕容麟等率兵8万伐魏,范阳王慕容德率步骑1.8万为后继。拓跋珪把所率20多万大军转移到黄河以南今伊克昭盟。塞外严寒,后燕军又找不到魏军主力,决定撤退。11月9日,燕军宿营叁合坡(在今蒙古凉城县),拓跋珪纵兵奋击,燕兵死者以万数,燕兵四、五万人纷纷放下武器,拓跋珪坑杀全部俘虏。慕容宝等单骑逃回。398年,慕容垂留慕容德守中山,亲自引兵密发,越过险峻的山路,直抵平城。北魏陈留公拓跋虔率部落三万余家仓促应战,战败而亡,拓跋珪震怖欲走。但后燕军到平城后,慕容垂病重,全军改前进为后退。在归途中,慕容垂死于沮阳(今河北怀来南),太子宝继位。

慕容宝继位后,定士族旧籍,分辨清浊,校阅户口,罢军营封荫之户,悉属郡县。这是跟世家大族和军事组织争夺户口,而国家户籍上的一般民户比荫户的封建负担要重。因此,士民嗟怨、始有离心。396年,拓跋珪率领了步骑四十余万大举攻燕,轻易地攻占晋阳。接着,兵锋转向河北,攻下常山(治今河北正定南)、信都(治今河北冀县)。慕容宝在中山有步卒12万、骑兵3.7万,悉数迎战魏军,被打得大败。魏军进围中山,一直到397年3月,慕容宝突围退往龙城。398年,慕容宝在龙城为鲜卑贵族兰汗所杀。慕容宝的儿子慕容盛杀兰汗,慕容盛又为其臣下所杀。后来,鲜卑贵族拥立了慕容垂的少子慕容熙。慕容熙时,后燕据有辽西地区,境域狭隘、民户不多。407年,慕容熙为冯跋和高云等所杀,后燕亡。自384年,慕容垂称燕王至407年慕容熙被杀,后燕立国共24年。

冯跋(父西燕将军冯安,母张氏),河北冀州汉人,仕后燕为禁卫军将军。冯跋和高句丽人高云等杀慕容熙,推高云为主。409年,高云为其宠臣离班所杀,冯跋自立为王,史称北燕。冯跋任北燕主后,励意农桑,省徭薄赋。430年,冯跋病死,跋弟冯弘杀冯跋诸子而自立。冯弘时,北魏开始进攻北燕。436年,冯弘被迫放弃龙城,逃往高丽。北燕亡。北燕建国共24年。

慕容宝时,北魏进兵中原,攻取中山。慕容德(前燕慕容皝少子,后燕慕容垂之弟,母公孙氏)时镇邺城,见魏军乘胜来攻,乃率民户4万,车 2.7万乘,从邺城迁住黄河南岸的滑台,399年,迁都广固(今山东青州),史称南燕。慕容德重视盐铁之利,又进行户口搜括,在原来仅有10余万编户的青州,就搜括出荫户5.8万。405年,慕容超(慕容德兄北海王慕容纳之子,母段氏)继位。410年,东晋刘裕北伐南燕,攻取广固,斩鲜卑王公以下三千人。南燕亡。南燕建国首尾12年。

  段就六眷(疾陆眷)的伯祖日陆眷被卖为渔阳乌桓大人家奴,后渔阳大饥,日陆眷率人至辽西逐食,招纳亡叛在辽西各地的鲜卑人,形成为段氏鲜卑集团。日陆眷卒,弟乞珍立。乞珍卒,子务勿尘立。务勿尘以义县、迁安县为中心,统胡汉之众3万余家,控弦可4-5万骑。303年,帮助司马越,随王浚攻司马颖。310年,进为大单于,子段匹碑为左贤王。次年务勿尘卒,子就六眷继位。313年就六眷因拒王浚之召,遭浚攻袭,大败浚所遣鲜卑拓跋猗卢军。其时,匹碑领幽州刺史,与并州刺史刘琨共击石勒。318年,就六眷卒,其叔涉复辰自立,不久被段末波所杀,拥从叔羽麟,而匹碑据幽州,分庭抗礼,段部分裂为二。匹碑废羽鳞而自立为单于,卒后传段牙、段辽,屡与宇文部、慕容部、后赵征战。

  338年慕容皝与后赵石虎订盟,东西夹攻段部,段辽被皝所杀,段氏鲜卑余众遂为燕所并。段辽弟段兰投奔石虎,兰卒,子龛继领鲜卑余众。350年龛乘石氏内乱,率部落南徙,先至开封,后南迁广固(今山东省益都县),自称齐王。次年,降东晋。356年慕容恪进围广固,龛出降,恪徙居其地的鲜卑、胡羯3000多户于幽州。至此,段部作为古代民族、政治之实体不复存在。

  宇文氏始祖葛乌菟为匈奴苗裔,原居阴山。一世纪,匈奴或西迁,或南下,余众10多万落归附于辽东太守,散处于辽东、辽西塞外,与鲜卑部落杂居。徙居辽河东西以后,宇文氏始以匈奴酋长的身份统治鲜卑人,加入鲜卑部落联盟,逐渐鲜卑化,遂称鲜卑宇文氏。293年,宇文莫槐被部下所杀,弟普拨立。普拨死,子丘不勤立,娶拓跋绰之女为妻。丘不勤死,子莫珪立。莫珪占有今赤峰市、开鲁县、敖汉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巴林左右旗。莫珪死,子逊昵延立,取拓跋禄官长女为妻。逊昵延死,字文乞得归立。333年宇文逸豆归杀乞得归自立。344年燕灭逸豆归。从此,宇文部众大都归慕容氏统辖,后属北魏拓跋鲜卑,北魏末,宇文泰势盛,专政西魏。

② 西部鲜卑

秃发匹孤于219—256年间,由塞北阴山,沿黄河两岸,顺贺兰山脉东麓南下,至今内蒙古额济纳旗至宁夏北部游牧。256—263年间,曹魏镇西将军邓艾又迁秃发鲜卑数万人至河西陇右雍州(今陕西省中部)、凉州之间,最后秃发鲜卑聚居于河西走廊东部及青海湖以东,与汉、羌等族杂居共处。但鲜卑等往往被西晋征发为兵,或被掠沦为奴婢或佃客,同时还要缴纳赋税。

秃发匹孤数传至寿阗。寿阗卒后,孙子秃发树机能统其部众,279年攻破凉州(武威),阻断西晋与河西之交通。西晋遣马隆攻之,杀树机能,秃发部复降于西晋。但秃发鲜卑部落并没有因此而溃散,数传至秃发乌孤,势力渐盛。

396年,吕光在凉州建后凉国。乌孤决意摆脱吕光控制,建立南凉国,定都乐都,经营河湟地区,族人分镇各地,又用汉、夷各族贤士。399年,乌孤弟利鹿孤即位。402年,利鹿孤弟傉檀即位,称臣于后秦。414年西秦灭南凉。

南凉亡后,秃发鲜卑部落为西秦统治,西秦为夏所灭,夏又亡于吐谷浑,陇西、河湟后又为北魏所占有。秃发鲜卑最终与北魏拓跋鲜卑同被汉化,至今在西宁市还留存着秃发氏的后代。秃发鲜卑的另一部分贵族和部民则投归了河西的北凉,傉檀子保周、破羌(源贺)等都投奔北凉。后北凉亡于北魏,河西秃发氏皆归北魏统治,北魏封保周为张掖王,破羌为西平公等。源氏一族在北魏地位显赫,后裔贺干曜曾相唐玄宗。

乞伏部原为鲜卑人,乞伏鲜卑是原居于贝加尔湖一带的丁零(高车)南下与鲜卑融合而成,内部分乞伏(如弗)、斯引、出连、叱卢(吐卢)四个子部,乞伏子部被推为盟主。265年,乞伏国仁五世祖佑邻率5000户,由阴山迁至宁夏清水河流域,势力渐盛。佑邻曾孙述延在位时,前赵雄据中原、张轨初有河西,述延又迁至苑川水(兰州东榆中县),乞伏联盟增至10万余落、50余万人。330年述延死,傉大寒立。傉大寒卒,子司繁立。司繁归降于前秦苻坚,司繁卒,子国仁立。383年苻坚遣吕光征西域。淝水战后,乞伏国仁招集诸部落,众至十余万,脱离了苻坚,于385年建立西秦。

388年,国仁死,弟干归继位,迁都金城(今兰州)。400年,又迁回苑川。后秦姚兴强大时,降于后秦。409年干归迁往甘肃靖远县,旋乘后秦衰弱之机,复国。412年干归为国仁子乞伏公府所杀。干归子炽盘击败公府,夺位,笼络陇右汉、羌等,迁都枹罕(今甘肃临夏)。414年炽盘出兵灭南凉,又逐北凉沮渠氏势力出湟水流域,势力伸入今四川省西部羌族之地。428年,炽盘死,子慕末继位。431年夏主赫连定杀乞伏慕末,西秦亡。西秦建国共47年。

赫连定在渡黄河夺北凉河西之地时,为吐谷浑慕璝所灭,所率乞伏鲜卑等西秦降户及赫连部人皆为吐谷浑虏去。因而,乞伏鲜卑有一部分与吐谷浑融合。后北魏灭北凉,并逐吐谷浑出陇右,散处于河陇地区的乞伏鲜卑为北魏所统治。乞伏、斯引、出连、叱卢等,均成为北魏的"内入诸姓"和"四方诸姓"。不论是在北朝作官为吏的上层,还是一般乞伏鲜卑人,后来大多被同化于汉族。

吐谷浑原为鲜卑慕容部的一支,先祖游牧于今辽宁省义县东北。285年,鲜卑单于涉归庶长子吐谷浑,因与以母贵继单于位的嫡弟慕容廆不和,率所部1700户从辽东慕容鲜卑中分离出来,西迁到阴山。313年又从阴山南下,至枹罕(今甘肃省临夏市)。317年吐谷浑卒,长子吐延嗣位。329年,吐延为四川省阿坝境的羌酋姜聪所刺,长子叶延建吐谷浑汗国。政治中心在今青海湖西15里共和县。

吐谷浑碎奚臣服于苻坚,碎奚子视连在位时称臣于西秦。视连子视署、视署弟乌纥提先后继位,405年视署子树洛干继位,被乞伏炽盘打败。树洛干弟阿豺继位,于421年降于西秦。426年阿豺弟慕璝立,与北凉卢水胡沮渠蒙逊、夏国铁弗匈奴赫连定及刘宋联合,共同以抗西秦。吐谷浑统治的地区,氏、羌为主要部众,吐谷浑统治者联合羌族上层稳定境内统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吐谷浑逐渐与羌、氐、汉等民族融合成为新的民族共同体。

431年,赫连定灭西秦,旋为慕璝击溃被擒。乞伏氏、赫连氏后成为吐谷浑统治集团的组成部分。中经慕利延、拾寅、度易侯,至伏连筹时(490—529年),成为吐谷浑鼎盛时期。吐谷浑自伏连筹卒后,汗位更迭频繁。591年,夸吕死,子世伏立。596年,娶隋宗室女光化公主。次年,吐谷浑国内大乱,国人杀世伏,立其弟伏允为可汗,仍尚光化公主。隋炀帝继位后,曾两次征讨吐谷浑,伏允逃往党项,吐谷浑政权暂亡。后伏允乘隋内乱尽复故土,并对突厥表示名义上的臣属关系。635年伏允被唐将李靖击败,西奔至且末县,为左右所杀。从此,吐谷浑分成东西两部:西部以鄯善为中心,由伏允次子达延芒波结率领,后降附吐蕃;东部由伏允长子慕容顺继位,旋为部下所杀,子诺曷钵继位,成为唐属国,640年唐大宗以宗室女弘化公主妻诺曷钵。 633年,吐蕃举兵灭吐谷浑,诺曷钵率领残部投唐凉州。但仍有一部分吐谷浑人留居故地,为吐蕃所灭,成为吐蕃属国。666年,唐徙其众于灵州,置安乐州,以诺曷钵为刺史。唐肃宗(756—762年)时,吐蕃占据安乐等州,吐谷浑再迁往朔方(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和河东(山西省蒲县),部众分散,被称作吐浑、退浑。9世纪中叶,吐蕃崩溃后,吐谷浑人居住在湟水和大通河流域,依险屯聚自保。五代时,吐谷浑族主要集中在青海、甘肃河西、黄河河套南北、山西等地。契丹得燕云十六州后,吐谷浑人附属于契丹。12世纪后,部分河东吐谷浑人返回甘、青故地,与湟水流域之吐谷浑人会聚。后多融合于汉族或土族之中。土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③ 北部鲜卑

鲜卑族拓跋氏源于大兴安岭北端,前100年,拓跋毛是首领。毛下传五世而至拓跋推寅,正值东汉初年,北匈奴西迁,南匈奴保塞,拓跋鲜卑乘隙第一次南迁,至呼伦湖。推寅后又经六世,至拓跋邻时,分为七个部落:纥骨氏、普氏、拔拔氏、达奚氏、伊娄氏、丘敦氏、俟亥氏,由七个兄弟分别统辖,七个部落连同拓跋氏形成"鲜卑八国"。后拓跋邻又命叔父拓跋之胤为乙旃氏、拓跋疏属为车焜氏,形成帝室十姓。同时拓跋邻传位于儿子拓跋诘汾,诘汾率众继续南迁,到达匈奴故地,今固阳阴山一带。拓跋鲜卑进入匈奴故地后,与留居故地的匈奴融合。拓跋力微时,在75个异姓部落中,属于匈奴的就有贺赖氏、须卜氏、丘林氏、破六韩氏、宿六斤氏等。匈奴部落加入拓跋鲜卑联盟后,与之杂居共处,相互通婚,逐渐被鲜卑化。"拓跋"的含义,就是鲜卑父、匈奴母所生后代之意。

220年,诘汾卒,次子拓跋力微因母为"匈奴天女",故被立为首领。而秃发("秃发"即"拓跋"之异译)匹孤虽为长子不得继位,于是率自己所属部众从塞北继续迁居河西。248年,力微控弦之士达20余万。258年,力微定都于定襄郡之盛乐(和林格尔县)。261年,力微还遣其子沙漠汗至魏都洛阳,接受汉人文化。 从力微开始,蒙古草原各部落纷纷成为拓跋联盟的新成员。当时除了帝室十姓外,其它异姓诸部加入拓跋联盟的有75个。内入诸姓到北魏时,按照原来是否为部落大人和内入后的功绩,分化出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称为"勋臣八姓"。除本部外,四方诸部还有35姓与拓跋部落经常发生朝贡关系。

295年,力微少子禄官统部时,仿匈奴旧制,分国人为中、东、西三部。禄官自为大酋,居上谷之北,东接宇文部,为东部;以力微长子沙漠汗之子猗统领一部,居代郡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县)北,为中部;以猗弟猗卢统领一部,居定襄之盛乐故城,为西部。298年乘宇文莫廆子逊昵延朝贡之机,将长女嫁之。304年应晋州刺史司马腾之请,与猗率部破匈奴汉王刘渊于山西省离石县、山西省黎城县。307年病卒,侄猗卢继位。310年,猗卢遣侄郁律助刘琨大败白部鲜卑及铁弗匈奴。猗卢因功受封为代公,并求晋割让山西省代县以北五县,乃徒10万户以充其地。312年,遣长子六修等为前锋,亲统20万众作为后继,击败刘聪子粲于晋阳。313年,以平城为南都,统领以晋人为多的南部。

316年,猗卢以少子延明为嗣,因与六修有隙,猗卢为六修所弑,猗卢侄郁律(317—321年在位)继位。

东汉末年,南匈奴扶罗单于有二子:长子左贤王刘豹,刘渊的父亲;次子右贤王刘去卑生二子刘猛、刘诰升爰。曹魏分南匈奴为五部,刘猛任北部帅,刘猛生子刘副仑、刘路孤。刘猛死后,弟刘诰升爰接任北部帅,刘猛长子刘副仑逃亡拓跋。刘诰升爱娶鲜卑女生子刘虎,刘虎承北部帅位,占据朔方,多次攻打拓跋, 318年,刘虎(匈奴铁弗部始祖)被拓跋郁律打死,弟刘路孤(匈奴独孤部始祖)投降郁律,娶郁律女生二子:刘库仁、刘眷。

拓跋郁律进而向北部草原发展,西兼乌孙故地,东吞勿吉以西,控弦上马将有百万。又数传至拓跋什翼犍。什翼犍曾为质子在后赵历10年之久,汉化较深,学会了不少中原的典章制度。338年,什翼犍在今山西省浑源县建立代国,分国之半与弟孤,并与前燕慕容氏广结姻亲。次年,用代郡汉人燕凤为长史,许谦为郎中令,其余官职及名号,多仿晋制。什翼犍欣赏匈奴独孤刘库仁,把女儿嫁之。

刘虎死后,长子刘务桓继任北部帅,356年,刘务桓死,弟弟刘阏陋头继位,不久,刘阏陋头被刘务桓子悉勿祈推翻。刘悉勿祈在位一年死,传位于弟弟刘卫辰。376年前秦苻坚应刘卫辰之请,发幽、冀、并三州兵30万,分数路会攻什翼犍。什翼犍逃遁到阴山一带,原来附属于拓跋部的高车人反戈一击,大肆抄掠。联盟残部无法刍牧,遂分崩离析。动乱中,什翼犍死,拓跋代灭亡。6岁的拓跋珪(什翼犍嫡孙,父拓跋寔,母贺兰氏)随母亲贺兰氏逃至贺兰部避难。 苻坚吞并拓跋部后,将他们分散安置在云中、定襄、雁门、五原四郡,把什翼犍原控制的区域一分为二,河以西属铁弗刘卫辰,河以东属匈奴独孤刘库仁。

匈奴独孤部与拓跋部世代相婚,关系很深,是拓跋联盟的重要成员。代亡后,独孤部和铁弗部互相争夺,刘库仁最终击败刘卫辰,尽收其众,独孤部成为代北力量最强的部族。为了寻求庇护,拓跋珪母亲又带着拓跋珪由贺兰部来到独孤部,依附刘库仁。383年,前秦瓦解,刘库仁也去世,弟刘眷继位。385年,刘库仁子刘显杀死叔父刘眷,把拓跋珪看成是最大的隐患。拓跋珪被迫逃回拓跋部北方的贺兰部,不久,原什翼犍联盟的许多部族首领陆续汇集到贺兰部,拓跋珪的舅父贺讷也支持拓跋珪重建联盟。386年,拓跋珪在牛川(今呼和浩特东南)被推立为代王。

新建的联盟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所谓"宗室八姓"是联盟的核心。这八姓是拓跋邻时形成的拓跋氏和它的七个血缘部族;其次是宗室八姓以外的其它部族,力量比较强的有贺兰部、丘穆陵部等;第三是一些汉人,其中张衮、许谦等人较有影响。386年,拓跋珪放弃原来西晋的封号,改称魏王,建都盛乐。

拓跋珪的首领地位遇到挑战。刘显拥立什翼犍少子窟咄和拓跋珪争夺王位。窟咄的出现,引起联盟内部骚动:莫那娄族首领莫题送箭给窟咄,勿忸干族首领于桓策划活捉拓跋珪。拓跋珪带领联盟各部穿越阴山,迂回到贺兰部那里以避刘显兵锋,同时去后燕请求救援。拓跋珪的祖母是慕容垂的姑母,慕容垂于是援助拓跋珪,二者合兵在高柳(今阳高)打败窟咄,窟咄逃到铁弗部,被刘卫辰杀死。

窟咄的失败造成独孤部内讧,刘显同几个兄弟发生火并。拓跋珪听从张衮的意见,乘独孤部内乱,联合燕军,准备彻底击溃刘显。独孤部在马邑(今朔州东北)大败,向南溃散到弥泽(今朔州南),又为重兵包围。刘显丢下部众,西奔西燕慕容永。独孤部部众悉为魏燕所获,各类牲畜数万头也尽归联军。

从388到394年,拓跋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一个好战集团。六年间,它不停顿地向四周各部落进行战争,先后征服或者击溃了阿拉木伦河一带的鲜卑宇文种的库莫奚部、嫩江流域的解如部、漠北的高车诸部、意辛山以北的叱突邻部、纥奚部、西方的柔然、西南的铁弗以及毗邻的贺兰部等等。这些征服战争为拓跋珪将来进击中原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也减少了他的后顾之忧。391打散铁弗都是上述战争中最著名的一次。

刘卫辰被刘库仁击败,一直蛰伏朔方代来城(包头市西南)。刘库仁死后,铁弗部力量逐渐恢复发展起来,士马强盛。391年冬,刘卫辰命其子直子鞮率众八九万由南部攻击拓跋魏。拓跋珪反败为胜,自五原金津南渡黄河,径入代来城,铁弗部奔溃四散。刘卫辰为部下杀死。拓跋珪籍其珍宝畜产,获名马三十余万匹,牛羊四百余万头,分赏诸部首领。刘卫辰的子弟之中,只有第三子勃勃逃走,其余宗党五千余人皆被拓跋珪擒拿诛杀。这一战后,黄河中上游的河套地带也置于拓跋魏的控制之下。

拓跋联盟的主要生产方式是畜牧业。受汉人影响,拓跋珪开始在盛乐息众课农。394年,他命令拓跋仪带领一部分部众从五原到稒杨塞外进行农业生产。

随着拓跋部的迅速强大,魏和后燕的联盟开始出现裂痕,终以兵戎相见。击败刘显,后燕攫取了绝大部分的虏获物,还强徙八千余落于燕都中山。以后后燕不请自到,多次介入拓跋魏对四周部落的战争。391年6月,慕容垂子慕容麟在赤城(托克托县东南)打败贺兰部,擒获贺讷,降其部众数万。拓跋珪引兵救授贺讷,慕容垂考虑到战马来源于代北,不愿马上同拓跋珪闹翻,遂归还贺讷部众。慕容垂扣留出使中山的拓跋珪之弟拓跋觚为人质,向魏索求战马,遭到拒绝,魏、燕绝交,拓跋珪转而遣使通好于西燕慕容永。

魏燕绝交尚未导致双方的战争,原因是各自后方都不安定。当时后燕还有两个宿敌未灭,一是翟魏,一是西燕。翟魏是丁零人在黄河南岸滑台建立的政权,它以河为固,反复东晋、后燕,西燕之间。392年慕容垂灭掉翟魏。394年慕容垂取晋阳,围长子,杀慕容永,亡西燕。同时,拓跋珪也在全力巩固后方。393年3月,魏军西渡苦水,大破侯吕邻部。7月,南攻收容铁弗勃勃的薛干部。394年10月,拓跋珪逐杀从云中(托克托县东北)西走的柔然(是前几年被强徙到云中来的),被逐杀的柔然人只有万余人逃到漠北。

395年,拓跋珪与慕容垂太子慕容宝会战于参合陂,大破后燕军,俘获士卒4--5万,皆坑杀之。397年,乘慕容垂新死,亲勒六军40余万,攻取晋阳、中山、邺等名城重镇,拥有黄河以北之地,隔河与东晋相峙。

匈奴独孤部首领刘显败亡后,弟弟刘肺泥、刘亢埿,刘眷子刘罗辰率部投降拓跋珪,刘罗辰的妹妹还嫁给拓跋珪为皇后,生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和华阴公主。刘罗辰率众归附北魏之后,受到重用。刘罗辰家族后来也从代北南迁河南洛阳-濮阳,形成南北朝隋唐时期著名的河南刘氏。刘罗辰死,传爵位于儿子刘殊晖,刘殊晖传儿子刘求引,刘求引传儿子刘尔头。刘尔头生子刘仁之,深为掌权的尔朱世隆所信用。刘仁之儿子刘嵩,在北魏末年官任大鸿胪卿。刘嵩的儿子刘桃汤,官任奉朝请。

409年,拓跋嗣(拓跋珪长子,母南匈奴独孤氏/刘氏)杀拓跋绍(母贺兰氏)夺位,即魏明元帝。415年,魏国连年霜旱,畿内民多饥死,有些朝官建议迁都邺城。崔浩、周澹二人反对迁都,说:"太行山以东的汉人不知鲜卑人虚实,以为人畜欢多。如果现在迁去,山东人看到鲜卑人数有限,一定要发生轻侮心。"魏明元帝赞成崔浩的意见,但怕挨不到来秋,最后决定挑选最穷困的国人(鲜卑人)到山东定、相、冀三州,令汉民每户出租米五十石来养活这批穷国人。422年5月,刘裕死,拓跋嗣乘机出兵,先后攻破滑台、洛阳、虎牢(今河南荥阳西),然后分兵略取兖州、青州各城邑。经过一年多的战争,宋失掉司、豫、兖州等地,宋只保有兖州湖陆(今山东鱼台)以南和豫州项城(今河南项城)以南的地方。

423年,拓跋焘(拓跋嗣长子,母河北临漳人杜氏)即位。424年,柔然派六万骑入云中,把拓跋焘层层包围了五十余重,拓跋焘镇定自若,射杀柔然可汗的弟弟,柔然惧,遁去。接着拓跋焘又令安集将军长孙翰、安北将军尉眷北击柔然,柔然北逃。425年,拓跋焘发五路大军,汇集到漠南,然后弃去辎重,轻骑越过沙漠进击,柔然惊慌失措,向北逃去。429年,拓跋焘再次出击柔然,柔然西逃,部落四散、窜伏山谷,魏分兵搜讨,东西五千里、南北三千里。柔然族类前后降魏者三十余万落,魏获戎马百余万匹,畜产、车庐,弥漫山泽,有数百万。拓跋焘又击高车,高车诸部降者数十万落。 徙柔然、高车降附之民于漠南,东至三军源,西至五原阴山,三千里中,使之耕牧而收其贡赋。魏民间马牛羊及毡皮为之减价。

425年,夏主赫连勃勃去世,魏兵攻夏。431年,赫连定在行军途中受到吐谷浑邀击被擒,夏亡。436年,拓跋焘灭北燕。439年,拓跋焘征北凉,包围姑藏,沮渠蒙逊子牧犍出降,收姑臧(武威市)城内户口20余万。450年率军10万南下进攻刘宋,经略江淮,围汝南县,直抵今江苏省六合县。后遭宋军顽强抵抗,掠淮南5万余户而返。

明元帝不愿遵循兄终弟继遗俗,于422年采纳崔浩建议,采用了汉人的太子制度。太子监国,作为皇权的一种辅助方式,应属权宜之计。但是,北魏明元、太武两朝却将之定为常务制度。事实上,当太子的权力膨胀到一定程度时,东宫集团便麇集而成了;而东宫集团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它与皇权之间的矛盾便不可避免了。结果,451年太武帝剿灭东宫集团,杀太子晃。不久,阉官宗爱伺机作乱,杀死太武帝,操纵了朝廷大政。

阉官当道,皇权难以伸张,母权制遗俗却在权力斗争的夹缝中乘机而兴。452年,宗爱势力被镇压下去,文成帝拓跋浚(太子晃的长子,母柔然人郁久闾氏)被拥上皇位。北燕亡后,国王冯弘的子女被虏到大同,冯弘子冯朗在北魏官至刺史,冯弘之女成为拓跋焘的贵妃。冯朗之女冯文明成为文成帝的皇后,并成为献文帝拓跋弘(拓跋浚长子,母李氏)养母。465年,12岁的献文帝即位,冯文明继续抚养孝文帝拓跋宏(拓跋弘长子,母李氏)。冯文明一直掌握着朝政,吸收汉族制度,建立"班禄"制度给官员俸禄,实施均田制,建立户籍制度。冯文明生活俭朴,但却好男宠,并把这当成是笼络权臣和外国使者的手段。490年冯文明去世,孝文帝独揽朝政。

6. 鲜卑族的汉化

鲜卑拓跋部建魏国,都平城。魏国武力强大,掳掠人口也最贪暴。十六国迁徙民户,是想充实国都和附近地区。魏国掳获人口,充实平城和畿内以外,还强迫很多人作奴隶,比十六国要野蛮得多。但是,也因为魏掳获的人口特别多,到后来,出现一个比十六国规模更大的融化。

389年,魏道武帝攻破解如部,获男女杂畜10数万。390年,袭破高车袁纥部,获生口马牛羊20余万,纥奚部、纥突邻部来降附。399年破高车杂夷三十余部,掳获9万余口。400年,高车所属小部930余落来降附。429年,大破柔然国,高车诸部前后归降30余万人,又袭击高车,得降人数十万,迁徙到漠南游牧。 398年,徒山东六州民吏及徒何(鲜卑)等杂夷36万,百工伎巧10万余口到平城及畿内。399年,徙山东六州22郡守宰豪杰吏民二千家到平城。418年,徙冀定幽三州徒何于平城。451年掳获宋民5万余家,分居平城附近。481年,魏孝文帝以南齐俘万余口班赐群臣。 402年,掳获匈奴残部,徙居平城。 403年,越勤部万余家,尉迟部万余家来降附。413年,魏明元帝攻破越勤部,掳获2万余家。414年,河西胡(匈奴)酋刘遮等率万余家来降附。415年,河西胡刘云等率数万户来降附。426年,魏太武帝攻夏,掳获万余家归平城。427年,攻破夏都城统万,掳获赫连氏家属和宫女万余人及秦雍人士数千人归平城。439年,灭北凉,徙沮渠氏宗族及吏民3万余家到平城。

396魏道武帝攻后燕时,除去一部分留守兵,出征兵多至40余万,足见魏是部落众多的大国。灭燕以后,掳获人口和降附的大小部落愈益增加。魏太武帝武功更盛,平城、畿内以及漠南容纳人口尤多。自魏文成帝时起,魏渐趋衰弱,无力再迁徙民户到平城一带,相反,还要迁徒一部分鲜卑贫户到山东诸州郡就食。平城和畿内聚居着大量各族被掳人,在鲜卑人势力强大的环境里,他们的语言和习俗,自然要受鲜卑的影响。高欢的曾祖高湖降魏,祖高谧得罪,被迁徙到怀朔镇,到高欢时,一家完全鲜卑化,可见居住在平城一带的各族被掳人,相处既久,逐渐融化成鲜卑人。

鲜卑统治者利用汉族士人来统治汉民,汉族士人也利用鲜卑统治者来保持士族压迫汉民众的利益。但是,汉士族士族处在屈服地位,并不心甘情愿。崔浩力主恢复封建制、废郡县制。崔浩真正的意图是要魏皇帝承认汉族世族历代相传的割据势力为合法,摆脱鲜卑地方长官(州刺史、郡太守多是鲜卑族)的压制,要求象西周封建制那样,地方的汉族世族各治自己的坞堡,对鲜卑魏廷只保持朝贡关系。崔浩排斥鲜卑族信仰的佛教,力主中国本土的儒教和道教。矛盾不可避免,崔浩被鲜卑贵族杀害。

大河南北诸州郡是魏国的真实根基,居住在这个地面上的是汉士族和汉民众,鲜卑统治者依靠偏远的平城畿内和不多的鲜卑人想控制全国,事实上有极大的困难。494年魏孝文帝拓拔宏率领贵族、文武百官及鲜卑兵20万,自平城迁都洛阳。这些人连同家属和奴隶,总数当不下100万人。此后,鲜卑分成迁洛阳和留住(留住在平城一带和六镇)两部分。迁洛部分到六镇内迁时,大体上已汉化完毕。一个统治族前后不过三十年,就融化在被统治族里,这是魏孝文帝坚持融化政策的结果。魏孝文帝想用汉化的方法,保持拓跋氏的统治地位。

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改革:禁止在朝廷上使用鲜卑语,改说中原汉语;禁穿胡服,制定了官员的汉族式冠服,同时模仿南朝的样式,规定了妇女的服饰;令鲜卑人都自称河南洛阳人,死后葬在邙山,不得还葬北土;重用南朝士族王肃厘定官制,在模仿南朝官制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清除了官制中鲜卑成分;在律令方面,孝文帝两次改变北魏的律法,废除了自十六国以来的一些残酷的刑罚。

禁用鲜卑姓氏,全改为汉姓,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最贵。魏孝文帝又定汉士族的门第高下,承认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四姓为最高门,与鲜卑八姓地位相等,赵郡李氏、陇西李氏、博陵(河北省安平县)崔氏门第也很高。汉族士族中有汉魏以来拥有清望的名门旧姓,也有十六国以来声势盛大的坞主豪强。 魏孝文帝实行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自已取卢崔郑王及陇西李氏女入宫,又指定六个兄弟元禧聘陇西李辅女、元干聘代郡穆明安女、元羽聘荥阳郑平城女、元雍聘范阳卢神宝女、元勰聘陇西李冲女、元详聘荥阳郑懿女,原来的正妃降为侧室。魏家公主也嫁给汉族名门,如卢道裕娶献文帝女乐浪长公主,卢道虔娶孝文帝女济南长公主,卢元聿娶孝文帝女义阳长公主。皇族和士族开通婚的例,一般鲜卑人和汉人也自然要通婚,少数的鲜卑人很快被融化了。

魏孝文帝修建洛阳街坊,501年,魏宣武帝调发民夫 5.5万人,筑洛阳323坊。529年,梁将陈庆之入洛阳,战败逃回,对人说:"我从前认为大江以北,无非是些戎狄居住的地方,这次到了洛阳,才知道衣冠人物全在中原,江东及不了它。"这说明迁洛的鲜卑人,已经完全汉化,洛阳城的繁华景象超过了建康城。洛阳富贵人的腐朽生活,吸引着留住平城一带的鲜卑人。他们陆续内迁,504年,魏宣武帝拨苑地牧地公田分给内迁户。513年,又分苑地牧地给无田的内迁户。517年,魏明帝下诏停止内迁。 孝文帝的改革招致了一些鲜卑贵族的敌意,加深了鲜卑族内部的矛盾。洛阳的鲜卑人与留在北方边境的鲜卑人的政治地位和生活水平的差距加大,也导致了矛盾的激化,结果发生了北方六镇的变乱。

499年,宣武帝元恪(元宏次子,母高照容)继位。515年,孝明帝元诩(元恪次子,母胡充华)继位,北魏史上,除了胡充华外,储君生母全被赐死。宣武帝、孝明帝、孝庄帝逐渐废弃了以前的民族和解政策,又恢复了鲜卑族的特权。

北魏在北边设置了沃野(五原)、怀朔(今包头北固阳县)、武川(今呼和浩特西北武川县)、抚冥(四子王旗)、柔玄(兴和)、怀荒(今河北张北县)六个军事重镇,以取代州郡。六镇官员为拓跋部人和中原汉族强宗子弟,镇兵也多为鲜卑人。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六镇将士地位下降,北魏又把死刑犯恕死充边,镇兵与罪犯谪配者同列,使镇兵地位更加低贱。魏道武帝魏太武帝掳获大量漠南北的游牧部落人(主要是高车人)和山东诸州人,聚居在平城一带。他们虽然鲜卑化了,可是,仍被拓跋部贵族看作贱人,予以歧视,并且生活很困苦。 这使得民族矛盾日益加剧,终于爆发了镇兵杀死官员的起义。沃野镇民匈奴人破六韩拔陵聚众反魏,杀镇将,另遣部下鲜卑人卫可孤率军围攻武川、怀朔二镇。怀朔镇将杨钧以鲜卑贵族贺拔度拔为统军,以其三子贺拔允、贺拔胜、贺拔岳为军主,率兵抵御起义军。贺拔父子与宇文泰父宇文肱一起袭杀了卫可孤,接着退居大同。大同被义军攻破后,贺拔岳投奔尔朱荣。在柔然部阿那瓖guī的帮助下,北魏最终镇压了六镇起义。

北魏将被俘义军和六镇居民20万人分徙于河北冀(河北冀县)、定(河北定县)、瀛(河北献县)三州就食。而河北频遭水旱,无法就食,终于又爆发了河北大起义。流浪在上谷(今河北怀来)的柔玄镇兵杜洛周起义称王,把这一带的汉族和其它各族反魏武装集中起来,占领幽州,怀朔镇人高欢归附杜洛周。流浪在定州的五原降户敕勒人鲜于修礼,也领着流民起义。不久以后,这支起义军被北魏分化,鲜于修礼被叛将元洪业杀死。修礼部将汉族人葛荣又杀元洪业,于526年称天子,建国曰齐,继续战斗。杜洛周的队伍向南发展,在528年被葛荣并吞。葛荣拥有数十万众和河北数州之地,力量强大。他率军继续南进,前锋指向洛阳。

六镇的鲜卑人(包括鲜卑化的汉人)降魏后到三州以及随从杜洛周等大量内迁,数量巨大的。他们是变兵,是寻求生存的流亡者,是根本不知生产为何事的破坏者。 他们毫无纪律,专事屠杀掳掠,葛荣攻破沧州城,居民被杀十之八九。他们横行河北诸州郡,破坏极其惨重,汉族民众又遭受一次大屠杀。

契胡族(羯人的一个畜牧部落)尔朱荣的祖先世居尔朱川(今山西西北部流经神池、五寨、保德县的朱家川),到孝文帝时代尔朱新兴被任命为秀容(今忻州西北)酋长。魏孝明帝时,传位于儿子尔朱荣。 尔朱荣派兵镇压了河北大起义,把六镇义军据为己有,并在降兵中提拔了若干将领,如高欢、宇文泰、侯景等人。

528年,太后胡充华毒死儿子孝明帝,尔朱荣带兵直奔洛阳,杀死胡充华,并把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政权中的汉族大族消灭殆尽,立元子攸(父献文帝第六子元勰,母李冲第七女)为孝庄帝,史称河阴之变。然后尔朱荣返回晋阳,遥控北魏朝政。河阴之变之际,部分北魏宗室南逃降梁,梁武帝遣陈庆之率兵送元颢回北方争帝,先后攻克商丘、荥阳,占领洛阳。尔朱荣率军渡黄河作战,陈庆之大败,元颢被杀。陈庆之南归后,特尊重北人,人们觉得奇怪,便问他,陈庆之说:"吾始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乡,比至洛阳,乃知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也,奈何轻之"。

524年,关陇起义爆发。高平镇(治今宁夏固原)兵民起义,推敕勒酋长胡琛为高平王,秦州(治今甘肃天水)城民起义,推羌人莫折大提为秦王。关陇起义军各部逐渐统一于鲜卑人万俟mòqí丑奴(原来是役属于匈奴的牧民)之下。尔朱荣派尔朱天光、贺拔岳、侯莫陈悦镇压关陇起义军。

530年,孝庄帝诱杀宰相尔朱荣,尔朱荣侄尔朱兆立太原太守元晔(拓跋焘长子拓跋晃的曾孙,母卫氏)为帝,兴兵攻入洛阳,杀孝庄帝。葛荣败后,一部分余众20余万人流入并州,受尔朱氏虐待,大小二十六次反抗,都遭到残酷镇压,被俘杀将近半数。尔朱兆使部将晋州(治临汾县)刺史高欢统率剩余的10多万流民。高欢本是葛荣部属,统率流民,大得流民的爱戴。531年,高欢率流民到山东,得赵郡大族李元忠、冀州大族高干高敖曹兄弟协助,据有二州郡。高欢对鲜卑流民说:"葛荣行军没有纪律,百万人一败就溃散。以后跟我走,第一不得侵犯汉人,第二要服从号令。"鲜卑流民表示愿受约束。鲜卑化的汉人高欢,从此成为鲜卑流民汉大姓联合势力的领袖。高欢于是脱离尔朱氏,立渤海太守元朗为帝。 尔朱兆率军攻邺城,被高欢击败,尔朱兆部将斛斯椿败回洛阳后,杀光尔朱一族,投降高欢。高欢进据洛阳,连废节闵帝元恭(拓跋弘之弟元羽子,母王氏)、废帝元朗(拓跋焘长子拓跋晃的玄孙,母程氏),另立元修(元宏子元怀第三子,母李氏)为孝武帝。

尔朱天光出关中,东攻高欢,战败被杀。贺拔岳占有关陇,以宇文泰为辅佐。534年,侯莫陈悦杀贺拔岳。贺拔岳部众推宇文泰为主,攻杀侯莫陈悦,关陇为宇文泰所占有。

534年,孝武帝元修担心高欢成为尔朱荣第二,逃奔关中依宇文泰。高欢又立元善见(元宏孙,母胡氏)为帝,迁都邺,史称东魏。元修逃到关中后,不久被杀。535年,宇文泰立元宝炬(元宏孙,父京兆王元愉,母杨氏)为帝,都长安,史称西魏。 此后,东魏与西魏展开了20余年的争夺战。537年在潼关之战和沙苑之战后,西魏乘胜东进,攻下山西永济和金墉,与东魏争夺洛阳。543年东西魏又先后在河南孟县、洛阳北邙山交战,东魏先胜后败,高欢逃离洛阳。西魏因无力巩固洛阳而撤兵,以黄河为界设防。546年高欢大举进攻山西稷山,苦战50余日,损失7万人,退兵,次年病卒。

鲜卑化汉人高欢凭借六镇鲜卑人(包括鲜卑化的汉人)建立起政权,老婆又是鲜卑贵族,所以他和继位诸子在政治上都倚重鲜卑族,北齐皇帝也都有意保持鲜卑习俗,提倡说鲜卑语及武事。 但同时高欢也争取汉族门阀世族参政,作为第二种支持力量。为此,他公开自己祖先的汉族身份,把女儿嫁给华阴门阀世族杨愔,任用汉族门阀世族高敖曹、高干担任政府要职。高欢企图调和当时相当尖锐、紧张的鲜卑与汉人的关系,但不可能有实际作用。 550年,高洋(高欢次子,母娄昭君)代东魏建齐。高洋选健斗的鲜卑人充宿卫军,号称"百保鲜卑",又选勇武的汉人充防边军,号称"勇士"。560年高殷(高洋长子,母赵郡李祖娥)继位使鲜卑人大为震动,于是发动宫廷政变,杀杨愔废高殷,高演(高欢第六子,母娄昭君)当了皇帝。 561年高湛(高欢第九子,母娄昭君)即位,汉族在朝中地位更加低下。北齐汉族与鲜卑族的矛盾一直无法融合,使北齐政治上蒙上了阴影,不能像北周那样融合汉族鲜卑族为统一的关陇集团。

564年,北周大将达奚成兴侵齐平阳(临汾),北齐斛律光大败之。于是宇文护亲自挂帅率兵10万攻打洛阳,斛律光杀周将王雄,大败周军。568年北周又围攻洛阳,斛律光再败之。斛律光在玉壁营筑了华谷、龙门二城,宇文宪不敢妄动。斛律光又营筑南汾城,胡、汉民众万余户前来归附。568年高纬(高湛长子,母胡氏)即位。571年,斛律光筑平陇,周柱国普屯威、柱国韦孝宽进攻平陇,战于汾水,周军大败。接着北周柱国纥干广略图攻宜阳,又被斛律光打败。北周韦孝宽制造了斛律光篡位的谣言,572年,高纬杀斛律光。576年高纬禅位给儿子高恒(母穆氏),高恒在位25天北齐灭亡。

550年,宇文泰开创了府兵制,府兵制在形式上采用鲜卑八部之制设八个柱国大将军。在八柱国之中,西魏宗室挂个虚名,实际领兵的只有六个柱国大将军分统六军,合周礼六军之制。一柱国督二大将军,一大将军督二开府,一开府领一军。府兵不入民籍,另立军籍。556年,宇文泰子宇文觉篡位建周,他和哥哥宇文毓先后被宇文护弄死;宇文护以增设柱国、增设大将军、提高24个开府将军地位直接归中央控制的办法使八柱国有名无权。宇文毓弟弟宇文邕继位后杀掉了宇文护,改称兵士为侍官使具有皇帝卫队性质,作战时临时命将配兵,24个开府将军的权力又有所削弱。

西魏的府兵,最初以鲜卑人为主,但六镇鲜卑流民大多留在东魏,留在西魏的很少。宇文泰起家靠的是武川镇兵,最初只有数千人,镇压关陇起义后逐渐有所发展。543年西魏军已有10万人,但邙山一战伤亡近6万人。由于关陇地区鲜卑人兵源有限,宇文泰不得不开始用汉人充兵。至此,汉、鲜卑共同组成军事力量。府兵制的这一演变,使鲜卑骑兵和汉人乡兵结合在一起,改变了府兵主要是鲜卑兵的成分。实际上西魏北周统治集团,是由贺拔岳领导的武川鲜卑军人集团和关陇汉族地主组成的。

宇文泰深知成就大业必须培植起自己的支持力量,而且这个力量必须包括汉族。但汉族与鲜卑贵族之间存在一定的民族界限,宇文泰不愿像孝文帝那样,全盘汉化,以至于引起鲜卑人六镇起义,政权倾覆。554年,宇文泰宣布改姓元的鲜卑人一律改姓拓跋,然后又将汉人改姓鲜卑姓。如赵贵赐姓乙弗氏、苏绰弟苏桩赐姓贺兰氏、杨忠赐姓普六茹氏。府兵制中的汉族士兵,也一并跟其汉将改姓。宇文泰想用这种表面上的鲜卑化来平衡西魏政权日益汉化的现实。 宇文泰确信汉人政治制度有值得仿效之处,令汉人苏绰、卢辩依周礼改定官制,使政权带有古老华夏文化的色彩,以抚慰汉人。

551年西魏废帝元钦(元宝炬长子,母乙弗氏)即位,554年为宇文泰毒死。恭帝拓跋廓(元宝炬第四子)即位,556年被迫禅位于宇文觉(宇文泰第三子,母元胡摩),西魏亡。557年宇文觉堂兄宇文护杀宇文觉,立宇文毓(宇文泰长子,母姚氏)。560年宇文护杀宇文毓立周武帝宇文邕(宇文泰第四子,母叱奴氏),572年周武帝杀宇文护夺回政权。578年周宣帝宇文赟(宇文邕长子,母李娥姿)即位,580年周静帝宇文衍(宇文赟长子,母朱满月)即位。581年,杨坚灭北周,汉人复国。

从六镇南下的诸鲜卑首领及兵将,在占据北方后,因受中原之物吸引,生活渐流于怠逸,勇武的风气消失。自北魏末年,鲜卑人多因日渐汉化,体质日见文弱,不任兵事,只得借助汉人主理。北齐文宣帝时,曾简举汉人之勇武者戍守边境。 又由于胡人以打仗为职业,胡人在200年的北方混战中大都战死,由于尔朱荣之乱和534年开始的东西魏的互相攻伐,鲜卑族人口已经枯竭。而同时北方民间汉族悄然增长、外地汉族重新回归,汉族在关中已经占压倒优势,以至于宇文泰不得不从汉族民间补充兵源,用当地汉族豪强带兵。周武帝时,北周境内已有一半汉人当兵。及末年,周的军事将领以汉人占大多数,故兵权渐转于汉人手中。 从此,汉族人不仅在民间而且在军方也占压倒性优势,周齐隋唐的汉族将士及先祖大都崛起与东西魏并立时期。

隋唐北方汉族虽然融入了些许棕色人种(如拓拔鲜卑族C3北支),但仍然是黄种人(北方远东人种)。

7. 汉族人口变迁

西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发展的时期,也是有准确的户口统计数字的时期。《汉书·地理志》记载了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全国户口统计数:总户数1223.3062万户、总人数5959.4978万口。这些都是赋税户口数字,基本上是汉人,极少数是编入户籍的边郡少数民族。 如以秦岭淮水为南北界线,北方人口占4/5弱,南方人口占1/5强。如以汉武帝所置14个监察区来划分,户数超过百万,口数超过500万的有司隶(关中平原)和豫、冀、兖、青、徐五州,人口总数占全国的55%。人口最集中的是长安附近,密度约达到每公里2千人,为全国之冠;其次是太行山以东平原地区,密度在每公里2百人以上。由此而形成二条人口比较密集的带状地区:东西向的是自京兆(长安)—河南(洛阳)—陈留—济阴(定陶)—山阳—东海;南北向的是自清河—魏郡—河内、河东—河南—颍川—汝南。这种分布显然与交通路线有关。长江流域人口集中在成都平原、南阳盆地和太湖平原,这无疑是由优越的自然环境所促成的。

汉代有严密的户口制度,各郡国"岁尽遣吏上计",中央政府每年都能掌握各郡国及其所属县、道、侯国的户口数,应该说,汉代的户口原始资料是完备的,其户籍统计总的来说也还是较准确的。但是,《汉书·地理志》所记载的公元2年的全国户口总数,不包括脱籍流民、豪强隐匿户口、宗室列侯及官私奴婢、西域都护、少数民族。如将这些未列入国家编户的人口计算在内,则西汉时期全国的总人口当在6500万以上。

东汉光武帝经过努力,到公元57年,全国人口户427.9634万、口2100.7820万,这是东汉时期最早的人口记录,其户口数恢复到西汉时的1/3以上。105年全国人口增加到923万余户、5325万余口。 《晋书·地理志》记载:"至157年,户1067.796万、口5648.6856万,斯亦户口之滋殖者也",这是东汉时期户口见于历史记载的最高数字。

东汉是刘秀在各地豪强地主的支持下,镇压绿林-赤眉农民起义之后建立起来的政权。这个政权一开始便"尊奖兼并之人",在政府纵容支持下的豪强贵族,拼命扩张自己的势力,广占田宅,将大量农民变成自己的依附者。在豪强地主控制下的荫户,和国家已不再发生任何关系。

东汉时西域都护管辖地区的户口,亦未列入统计。内附的边境少数族也是如此,如南匈奴各部被分置于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西河等缘边八郡,东汉政府仅设匈奴中郎将进行监护;东北乌桓各部内附后,使居于幽、并二州缘边十郡,东汉政府设护乌桓校尉以监领之;高句丽、夫余臣属东汉,由玄菟郡(今沈阳东)进行管理。这些内附的少数族以及漠北的鲜卑,白山黑水之间的挹娄、沃沮等,都仍保持原有的部落形式。陇右地区在护羌校尉管辖下的羌人,其户口亦不在国家的编户之内。 如将上述未列入编户的户口数字估计在内,则东汉人口盛时当远逾6500万以上。

东汉末年开始,中国进入了长期分裂和战乱时期。黄河流域屡经兵燹,关中地区经董卓之乱,"长安城中尽空,并皆四散,二三年间关中无复行人"。"洛阳附近,无辜而死者不可胜计"。从洛阳至彭城(今徐州)的黄淮平原上,经曹操和陶谦之间战争,"墟邑无复行人"。除了战争中死亡外,大批中原人民向相对安定的地区迁徙。三辅、南阳人民多迁往益州;徐州一带人民多避乱江东;江淮之间十余万户皆渡江而东,"长江以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还有不少士大夫甚至渡海远徙交州。在蜀汉、东吴政权内任职的不少是黄河流域迁来的士大夫。此外,还有不少中原人士逃往幽州、辽东,甚至去鲜卑境内。如东汉末刘虞为幽州牧,"青徐士庶,避黄巾之难归虞者,百余万口"。三国鼎立局面稳定后,迁往辽东的往往复归故土,而迁往南方的大多定居下来。

刘宋裴松之为西晋陈寿《三国志》作注,博引群书,以补其阙,始有蜀263年降魏时"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28万,男女口94万,带甲将士10.2万人,吏4万人",及280年王浚于孙皓受降时"收其图籍,领户52.3万,吏3.2万,兵23万,男女口230万"的记载。其后萧梁刘昭为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作注云:"263年,魏有户66.3423万,口443.2881万。"唐杜佑《通典》即综合以上数字为"263年,天下通计户147.3423万,口767.2881。"

三国时期,世家豪族与中央皇室共同瓜分土地与劳动力,而被摒诸国家编户之外的"荫户"(包括部曲/佃户、奴婢等)人口绝对数量非常巨大。《抱朴子·吴失篇》对吴"势力倾于邦君,储积富于公室"的世家豪族,曾有"僮仆成军"的描述。近人李剑农先生提出"盖依附私家为私家之部曲佃客,不列入国家之编户者,当数倍已登记之户口也"。如除去"荫户"中列入"兵户"的部曲,并考虑到各地荫附部曲/佃客程度的不平衡,即使最保守的估计,世家豪族所荫附的私家部曲/佃客数也是州县编户数的2倍,其数当在294.6万余户、1534.4万余口。

屯田的生产者"屯田客"的人数,数量也不少。因中原战乱荒芜土地及亡民较多的曹魏实行屯田最为普遍,蜀汉为解决军粮运输困难在汉中推行屯田,东吴民屯遍布长江中下游。晋初废除屯田制后,《晋书·地理志》记载280年有户245.984万、口1616.3863万,比《通典》记载的三国末数字增加了98.6417万户、849.0982万口。增加的主要为原屯田客转为州县的编户,也就是罢屯田以前屯田客的户口数。

《三国志》裴注所引蜀、吴两国的兵吏数字,乃指兵、吏本身人数,但世代相承的"兵户"和"吏户",是包括其家属在内的。以曹魏的兵户"士家"为例,大多来自私家部曲,如山阳巨野人李典,有"宗族部曲三千余家,居乘氏(今山东巨野县)",后依附曹操,"徙部曲、宗族万三千余口居邺",从"三千余家"、"万三千余口"来看,每户平均4.3口。倘以此数通计之,则吴兵23万,为98.9万余口;蜀兵10.2万,为43.8万余口。魏兵数字缺载,但据司马昭讨诸葛诞时上表所称:"今诸军可五十万",其士家人数当为215万。三国总计兵户当在83.2万余户,357.7万余口。

至于吏户,258年吴景帝诏令中曾有"诸吏家有五人"一语,以此推断,吴吏3.2万,当有16万口;蜀吏4万,当有20万口,魏吏数字缺载,按蜀吏占州县编户数4.26%、吴1.39%,魏折衷以2.83%计,吏为12.5万余户、62.5万余口。三国总计吏户为19.7万余户、98.5万余口。

魏晋时期北方胡人内迁,如辽西"怀来鲜卑素利、弥加等十余万落,皆令款塞"。又"(阎)柔所统乌丸万余落,悉徙其族居中国",曹操分南匈奴三万余落为五部,使分居于并州,又"令(张)既之武都,徙氐五万余落出居扶风(今陕西武功东)、天水(今甘肃甘谷东)界"等。据晋武帝泰始年间,侍御史郭钦在提出徙戎主张时所说:"魏初人寡,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和魏时"边郡新附,多无户名"等记载,曹魏统治下的北部中国胡人内迁数字,估计应在全部人口的1/5以上。至于南方,散居于益州南部的南中各少数民族,其分布地区占蜀领土一半以上。分布地区遍及东吴南北广大领域的山越,人数更多。陆逊、诸葛恪进攻丹阳山越,各"得精卒数万人",贺齐征服建安、丹阳山越,先后降汉兴、余汗6.2万户及黟、歙4万户;即逾户10万。三国时期少数民族的全部户口,估计不会少于政府州县编户的1/4,即36.7万余户、191.8万余口。

关于三国时期户口的减耗,当时的人作出了夸大的估计。235年陈群上疏说:"今丧乱之后,人民至少比汉文、景之时不过一大郡",裴松之为《陈群传》作注时,表示疑义,他以《晋太康三年地记》户口为例,指出"魏虽始承丧乱,方晋亦当无乃大殊。陈群之言,于是为过"。

西晋初的人口,不会少于三国末期680余万户及3798万余口。

西晋政府很重视奖劝农桑,并以此作为地方官考绩的依据。晋武帝还提倡早婚,以鼓励人口增殖。280年,西晋政府颁布占田、课田制及户调式,农民负担较之屯田制军事管制下的强迫劳动有所减轻,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而占田数高于课田数的规定,也有利于促进劳动力与土地的结合,使大量流民垦占荒地,重新向国家呈报户口。在社会比较安定,经济有所发展,人口增殖率提高的情况下,太康年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干宝描述说:"太康之中,天下书同文,车同轨,牛马被野,余粮栖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闭。……故于时有天下无穷人之谚。"《晋书·食货志》也说:"平吴之后,……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

尽管西晋统治集团极端腐朽,内部矛盾剧烈,惠帝时"八王之乱"使社会经济遭到很大破坏,但301年"洛中尚有锦帛四百万,宝珠金银百余斛",足见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富庶的程度。在西晋短暂的52年中,人口当处于不断增长之中,只是除太康初外,没有留下其它户口的记录而已。

西晋后期的人口,估计有八百万户、四千万口。假定三国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0%,那么人口就是 191.8×70%=134万。西晋末年内迁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人口大约是三国时期的2倍,即268万人。跟北方汉族人口4000×55.3%=2212万相比,仍然微不足道。

公元316年西晋王朝覆灭以后,北部中国在胡汉建立的割据政权统治下,"华、夷争杀,戎、夏竞威,破国则积尸竟邑,屠将则覆军满野,海内遗生、盖不余半",史称:"自丧乱已来,六十余年,苍生殄灭,百不遗一,河洛丘虚,函夏萧条,井堙木刊,阡陌夷灭,生理茫茫,永无依归"。

十六国前期,各胡人多实行胡汉分治的军事化统治。前赵刘聪即在其直接控制的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及其周围地区,设单于台,置"单于左右辅,各主六夷十万落";设尚书台"置左右司隶,各领户二十余万"。按西晋时司州有户48.61万,平阳郡有户4.2万,前赵左右辅与左右司隶范围小于晋时的司州,其总户数达60余万,远过于晋。但这些人户大多系前赵统治者自他处略徙而来,自不能反映当时户口的实际水平。

前赵在其直接控制地区之外,设置州牧、郡守。如316年刘曜封石勒为赵王,领冀州牧,"以24郡、户19万为赵国",西晋时冀州13郡,有户32.6万,平均每郡2.5万余户,石勒所领冀州地域较西晋时辽阔,增至24郡,平均每郡不足0.8万户,不及西晋时的1/3。十六国前期见于历史记载的仅有这一户口数字,举一反三,可见这一时期北方人口的寥落。

十六国前期,各族酋豪们利用种族矛盾所实行的军事化统治,到后期已为胡汉各族统治者的联合政权所代替。各族上层分子实行了汉化政策,对促进政治稳定、生产发展和人口增殖起了积极作用。

在关陇地区前秦和后秦曾在政治上优待士族和利用汉族地主实施统治;在经济上,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在思想上,尊崇儒学,广立学校,因而成为比较先进的国家。后秦姚兴曾于394年"徙阴密(今甘肃灵台)三万户于长安"。阴密西晋时为雍州安定郡(今甘肃泾川)所辖七县之一,时全郡仅有户5500,今一县中徙往长安者即几五倍于西晋时全郡户数,可见其人口增长幅度之大。

在关东地区,前燕慕容皝在位时,劝课农桑,实行屯田。370年前秦苻坚灭前燕,获知前燕有户245.8969万,口998.7935万。前燕版图仅包括关东、河北及辽东地区,其户口已基本上相当于西晋太康元年(280年)的全国户数。至于西晋太康初相当于前燕地域的各州郡,则有户110.1617万,至370年的九十年间,增加了1.2倍。

398年,慕容德于滑台(今河南滑县东)建立南燕时,青州"户余十万",较西晋时5.3万增加几一倍。后慕容德着意推行汉化政策,国富兵强,"讲武于城西,步兵37万,车1.7万乘,铁骑5.3万",其拥有步、骑42.3万,兵车甲士、步卒尚不在内,以平均两户出三丁计,亦在30万户以上,几三倍于西晋之时。

河东并州地区,后燕慕容垂于394年攻灭西燕时,得其"所统新旧八郡,户7.68万"。西晋时整个并州仅有户5.93万,西燕以长子(晋时并州上党郡)为中心的地区,即超过西晋全并州户数的29.5%,户口也有明显的增长。

辽东地区兵祸较少波及,前燕慕容皝时,流民"襁负归公者动以万数"。其后慕容皝曾在辽东招徕流民,史称:"流人之多旧土,十倍有余,人殷地狭"。冯跋建立北燕(407—436年)后,劝课农桑,省徭薄赋,出现小康局面。其弟冯弘继位的次年(431年),北魏前来进攻,略辽东等四郡民3万余户而去。西晋时平州辽东、昌黎、玄菟、乐浪、带方五郡国计户1.81万,今北魏自辽东四郡略去民户即达3万余,其人口的增加也显然可见。

河西凉州地区,早在十六国前期,前凉张轨政权即系中州人士避难之所;后期汉人李暠建立的西凉,又设侨郡安置中州流人,发展农业,实行屯田。当北魏拓拔焘于439年攻占北凉都城姑臧(今武威)时,"收其城内户口二十余万",并"分略诸郡,杂人降者亦数十万"。按西晋时整个凉州仅3.07万户,其中武威郡七县有户5900。

以上表明,十六国后期黄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的编户人口,在汉魏以来下降的基础上,正处于迅速回升之中。370年前燕为西晋太康初相等地域户数的1.2倍,均以1.2倍通计之,则整个北部中国当有编户309.2621万。

北方魏晋以来,纠合乡里保据坞壁的豪强地主,其依附人口佃客、部曲等对官府"皆无官役",每一坞壁事实上就等于一个小的独立王国,北魏初期,只得承认这一既成事实,并进而任命坞主为宗主督护,以行使基层政权的职能。原属于刘宋的淮北青、冀、兖、徐四州及豫州淮西诸郡,于467年归入北魏版图。

486年,三长制推行以后,党、里、邻三长负责检查户口,催督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在均田制下,又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负担减轻,使大批荫庇户口脱离豪强宗主,成为均田制下的农民。北魏的户口数字,据魏收《魏书·地形志·总序》云:"522年,时惟全盛,户口之数,比夫晋之太康,倍而已矣"。黄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的户口,已恢复并超过东汉时的水平。

北魏分裂为东、西魏。据《魏书·地形志》所记,546年,在东魏80州中有户口记录的47州,计有户200.7966万,口759.1654万,平均每州4.2723万户。另33州无户口记录,假设其每州有户2.1361万,则33州有户70.4913万,东魏80州计有户271.2879万。

《魏书·地形志》采录533年旧簿,在西魏33州中,仅存东梁州、凉州、北华州三州所属金城(今兰州)等15郡1.9091万户。根据《晋书·地理志》记载,280年相当于东魏地域的各州郡,计有户111.7817万;相当于西魏地域的各州郡,计有户27.1220万,后者占前者的24.3%。倘东、西魏亦按此比例推算,则546年当有户65.9229万,东、西魏合计有户337.2108万。

以上表明:东、西魏时期编户户口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由于均田制的破坏,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地主大量隐匿人口,这是造成北魏分裂后政府控制户口减少的主要原因。除官僚豪族荫占的户口以外,还有北边军镇的"府户";在农官管理下的"民屯户";在国有牧场上为官府放牧的"牧户";在官府供役的"杂户"、"伎作户"、"乐户";以及僧尼和寺院的"僧祗户"、"佛图户"等,均不在《魏书·地形志》所记的户口数字之内。

以上五类人户中,民屯户即占州县编户的十分之一,而僧尼魏末达二百万人,寺院的附户也"遍于州镇"。此外,魏律虽严禁"掠人、掠卖人、和卖人为奴婢",但仍多以战俘赏赐有功的贵族官吏为奴。也有罪犯籍没为奴的。官私奴婢数字仍不在少。倘将以上人户全部估算在内,则北魏盛时可能达600万户,东、西魏时亦逾450万户。

继东、西魏之后,在北齐、北周对峙时期,北部中国在户口发展一度停滞之后,又再次上升,恢复并接近北魏盛时。

《通典》记载:北齐"至577年为周师所灭,有户303.2528万,口2000.686万"。北周"579年有户159万,口900.964万"。

北齐的303万余户,比东魏时271万余户增加了12%,而北周大象中的159万户,比西魏时65万余户则高出1.4倍。两者增长幅度相差如此之大,主要由于北齐与北周两国领土扩大的程度不同。北齐时较东魏仅增加了淮北各州郡的户口数字;北周则较西魏增加了梁、益、宁诸州及江北淮南之地,领土比西魏扩大了一倍。 北周户口增长远过于北齐,还由于两国重颁均田令后,北周均田制实行得比较彻底,使人民又与土地结合起来,置于中央的直接控制之下,北周苏绰还制定计帐户籍管理也保证了政府在籍户口的稳定性。周灭齐后,又下悉放杂户为民,放免奴婢,让佛突减三百万还归编户。

北朝后期北方的户口数,实际上要比见于史籍记载的为多,史载:"周齐分据,暴君慢吏,赋重役勤,人不堪命,多依豪室,禁网隳废,奸伪尤滋"。失去了土地的农民,被迫依附豪家作浮客,于是豪家大族,"一宗近将万室,烟火连接,比屋而居",到北齐后期,"户口租调,十亡六、七"。又北周实行府兵制,府兵"不编入户贯"。史载564年有府兵"凡三十万人"。周制家属随营,列入军户,如将豪家地主荫附户口及30万军户估计在内,则北周攻灭北齐后,可能已达到前所估计的北魏盛时的600万户。但以北周统一北方后,其领土已远逾于黄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奄有长江以北及益、宁诸州,因而其实际人口尚未完全恢复到北魏盛时的水平。

永嘉乱后,南方凭藉长江"天堑"的屏障,得以避免北方的兵祸连结,以及胡人落后生产方式的破坏,长期相对稳定,北方广大汉民,为逃避战乱、饥荒和民族压迫,大批渡江南迁,史载:"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南渡时,大都率领宗族、宾客、乡党同行。如兖州大族郗鉴率乡里千余家流移于广陵(今扬州);青州大族徐澄之,即率子弟并闾里士庶千余家南渡京口。北方人民分散流移到南方的也络绎不绝,如"流人在荆州,十余万户"等,不胜枚举。据估计,自东晋初到刘宋末,北方流移南下的人口即在100万人以上。当时北方南迁的人民,"谓之侨人",散居于侨州、郡、县,成为"无贯之人"。东晋政府为使侨人着籍输课,实行土断人户,南渡户口大都和当地土著一样成为负担赋役的编户,政府掌握的在籍人户大为增加。

北方人民的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人手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经济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为人口的繁衍创造了物质前提。

整个东晋时期,史籍独阙有关户口的记录。前述370年前燕有户245.8969万,比280年相当地域的户数增加了1.2倍。倘亦按增长1.2倍计,则东晋统治地域370年有户174.3698万。西晋时期世家豪族"荫户"的情况极为严重,《晋书·地理志》所载280年的户数,本身即有不实,而前燕只是在动乱迭兴\局面稍稳的情况下户口所达到的水平。相比起来,南方处于相对和平、安定的局面,在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和当地劳动人民共同开发下,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其实际户数估计当不会少于300万。

刘裕父子当政的近半个世纪,是政治安定、经济发展的小康时代。然而见于记载的刘宋户口数字,却异乎寻常地低落,据《通典》:"今按本史(刘宋) 464年户90.687万,口468.551万",又《宋书·州郡志》载有各州郡户口的分计数,相加后为:户90.1769万,口517.4074万。

280年相当于刘宋统辖地域的各州郡国,有户133.1305万,刘宋仅及其67.7%。609年相当于刘宋统辖地域的各州郡,有户395.8748万,超过刘宋三倍以上。显然与"永嘉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以及经过一个半世纪的休养生息,经济与人口均取得较大发展"的南中国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根据前面有关东晋人户不会少于300万的估计,经过元嘉之治,而幅员远比东晋为辽阔的464年,其实际户数当在300万以上。

刘宋元嘉末滑台一战大败于北魏后,国势由盛转衰。至467年,淮北徐、兖、青、冀四州及豫州淮西之地,尽为北魏所占,北方的疆域退缩到淮水以南。统治者内部争权夺利和争夺皇位的斗争,又连绵不断,刘宋后期人口的发展又趋于停滞。

萧齐代宋后,其户口数字,史无记录。据齐初虞玩之上表称:"今户口多少,不减元嘉(424—453年)",按淮北五州既失于元嘉之后,齐初在除去此五州16.0210万户,93.8635万口后,仍不少于元嘉,当已超过刘宋盛时的水平。488年崔祖思又说:"案前汉编户千万,……今户口不能百万"。刘宋去淮北五州后,剩74.1559万户,齐时已近百万,亦可证明齐时户口较刘宋为多。

梁代户口,史亦失载。梁武帝萧衍是南朝君主中在位最久的一个,在其统治的四十八年间,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其户口之盛,当过于宋、齐。

梁末,自548年侯景之乱后,造成很大的破坏,当552年梁元帝萧绎称帝于江陵时,迅速发展中的人口,又陷于停滞。陈时,梁末侯景之乱被破坏了的南方经济,又得到复苏。

据《晋书·地理志》西晋太康初北方与南方以秦岭淮水为界,其户口分别各占全国总户数的55.3%及44.7%。北魏与南齐对峙时期,同样以淮水、秦岭为界,北魏有户保守估计500余万,倘亦按太康初南北方户口比例推算,则南方当有户403万。高于见诸记载的南朝户口数倍。

北魏在豪强地主荫附之风盛行的情况下,自实行三长制、均田制及以一夫一妇为纳税单位的租调制后,大量隐匿人户被析出,户口数字比较接近于实际。而南朝见于记载的人口数字,从刘宋74万余户,到陈宣帝时的60万户,陈末的50万户,在领土日蹙的情况下,始终保持在同一个低水平上,这是由于(1)士家豪族占有大量奴僮、佃客、部曲、门吏,不入国家户籍;(2)吏户、兵户、匠户等另立户籍;(3)寺院僧尼及依附农民、白徒、养女等均"不书名籍"。(4)人民不堪赋役的沉重负担,逃亡者众。郡县编户齐民只占有总人口一小部分。

东晋南朝时期是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发展的时期。虽然统治者和世族豪强骄奢淫佚、贪婪榨取,但南方一直处于相对安定繁荣的小康局面,在北方避乱南下人民和南方人民的共同劳动下,使南方经济在东吴开发的基础上,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为中唐以后经济重心自北向南的转移奠定了基础。南朝实际人口当在300-400万户、1500-2000万口之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