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方法论(浅谈知行合一)

走着走着,突然脚下绊了一下,马上一个趔趄,站稳了;写着写着东西,不小心碰倒了一个杯子,顺手一抄,抓稳了生活当中,人人都有这种“下意识”的反应:“感到”即“做到”这种“感知”与“行动”同步进行的现象,就是“知行合一”换个更通俗的说法:条件反射实际上,“学习XXX技能”,往往就是最终要达到这种“知行合一”“条件反射”的状态:比如驾车,新手司机往往因为要靠“先想一想,再动”,于是动作就不连贯;而老手就能做到不假思索、“人车合一”所以,“知行合一”没什么高深的,人人都有这个能力,甚至连猫狗牛羊也有这个能力,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知行合一方法论?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知行合一方法论(浅谈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方法论

走着走着,突然脚下绊了一下,马上一个趔趄,站稳了;写着写着东西,不小心碰倒了一个杯子,顺手一抄,抓稳了。生活当中,人人都有这种“下意识”的反应:“感到”即“做到”。这种“感知”与“行动”同步进行的现象,就是“知行合一”。换个更通俗的说法:条件反射。实际上,“学习XXX技能”,往往就是最终要达到这种“知行合一”“条件反射”的状态:比如驾车,新手司机往往因为要靠“先想一想,再动”,于是动作就不连贯;而老手就能做到不假思索、“人车合一”。所以,“知行合一”没什么高深的,人人都有这个能力,甚至连猫狗牛羊也有这个能力。

很多学生也想好好学习,但就是做不到,总是“管不住自己”。家长想尽各种办法:不许看电视、不许打游戏、请家教、上补习班,结果呢?往往最后学生与家长都是身心俱疲“人家天生就聪明,咱就不是学习的料”。有的企业的规章制度堪比部队,甚至堪比监狱:上厕所、喝水的时间都有明确的规定,结果呢?未必就能提高什么工作效率。这都是什么原因呢?“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就谈不上解决问题”。“限制行动自由”并不能真正有效提高学习或工作的效率,因为表面上“管不住自己,开小差”,但其实病根并不在这里。人人都会说“我想好好学习”“我想好好工作”,但要是细细去问,就会发现,一些人只是羡慕学习成绩公布之后老师家长的表扬,或是工作成绩公布后公司给的奖励。而对于“背公式、背语法”的学习过程本身,或者是“学技术、学操作”的工作过程本身,却完全提不起兴趣:如果没有额外的表扬或额外的奖励,那么就完全没有学习或工作的动力。现在有句流行语:“爱一个人就要爱TA的全部,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爱”。所以,为什么别的学生背一段课文,念了三五遍,十来分钟就会了;而有的学生,念了二三十遍,花了几个小时还是记不住?并不是什么“天生就笨”,而是因为“提不起兴趣”、“心不在焉”。因为“提不起兴趣”,所以“效率低下”。所以,表面上看“明白要好好学习的道理,但就做不到”,是“知易行难”;或者表面上看“反反复复练了很多次,但就是记不住、理解不了,背了公式也不会用”,是“行易知难”。但说到底,“知易行难”与“行易知难”都是不存在的。一切的一切,全是因为“不认可”所以才“做不到”“记不住”,全是“知行合一”。明白了这个道理又有什么用呢?

A、“为什么经常当面答应得好好的,但却迟迟等不来结果”。因为对方所表示的“认可”,仅仅是对最终的奖励回报这一块有兴趣,而对于如何去一步步具体行动的步骤“不清楚”、“没兴趣”或“不认可”。在这种情况下,傻傻地回去等信儿,而对方其实压根就没有期望中的行动,怎么可能等到结果呢?

B、既然问题出在对于具体行动的步骤“不清楚” 、“没兴趣”或“不认可”,那就该继续沟通、重点解决“不清楚” 、“没兴趣”或“不认可”,而不是在对方已经认可了“奖励回报”,却还只在 “奖励回报”上做文章。就算继续加大“奖励回报”的投入,“不清楚”“没兴趣”或“不认可”的问题依旧,最后当然还是“迟迟等不来结果”。

举两个历史当中的例子:一个是赵括:在出道之前跟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奢是一代名将、身经百战,但却辨不过赵括。然而,赵奢并不认可自己的儿子,甚至赵括出战前就极力反对,认为赵括必败。另一个是唐朝名将李靖:在出道前跟他的舅舅,隋朝名将韩擒虎讨论兵法。韩擒虎并不认为李靖是纸上谈兵,认为李靖在军事上必成大器。后来的结果证明韩擒虎没有看走眼。那么同样是“未出道前”同样是“谈兵”,为什么两个老将都能看得准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赵括谈兵,最得意的是在于“辨”:自己先提出一个“前无古人”观点,然后引经据典来证明“我说的是对的”,甚至《XX兵法》也分析得不全面;而赵奢、韩擒虎、李靖,则都是先摆出自己或历史上的真实案例,然后再深入思考,为什么《XX兵法》中的道理是对的。所以,赵奢说不过赵括,并不是赵括的水平有多高,而是因为赵括压根就“不讲道理”。抓住了这个特点,其实在我们自己的工作生活,就是能比较容易识别出对方是不是有真才实学:有的人一上来就先入为主“我认为是什么XXX”,然后搜罗各种对自己有利的案例做为佐证,哪怕明知道还有很多对自己不利的案例也假装不知道。更有甚者,连案例都懒得找,就是全凭“假如XXX”。而真正讲科学、讲道理的人,就像做科研一样,先设计一个对照试验,然后这个试验可能的结果是一二三。到底是什么结果呢?事先没有定论,要做完了才能知道。没有充分的求证、没有事实证据的前提下,先就不会下结论。结果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哪怕是对自己不利的结论。

在咱们自己身上,也总是出现同样的问题:没行动之前,就先亮出“马到成功”或是“肯定没戏”,这其实都是要不得的。危害在于:只做了一种应对的心理准备,但往往事情的进程并不会完完全全按自己所设想的那种剧本进行。所以,明智的做法是要有多手的准备:对几种可能出现的结果准备各自应对的方案。步骤越多,可能性就越多,所以最简单、最稳妥的方式就是“走一步,看一步”:先想好一步的具体行动方案,然后“如实落实”,在这个过程“如实记录反馈”。无论是不是“所期望的结果”,这步行动之后就先再停下来,及时汇总这些结果,再计划下一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