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王昌龄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借闺中怨妇的语言)

本文乃楷哥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家夫子”和“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在唐代边塞诗作中颇为有名。《闺怨》是王昌龄写边塞的诗作中的又一名篇,也是“言情造极”,艺术上细腻精绝的力作。

出塞王昌龄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借闺中怨妇的语言)(1)

“闺怨”,本是封建时代描写深居闺中的妇女的怨情的诗歌题目。封建时代妇女不能与男子一样从事社会工作,她们被当作男子的附庸,因而,家庭夫妇的团聚对她们说来就是极其重要的一件事。丈夫长期远出,使他们无异于失去生活的依靠。而频繁的边塞战争,男子或为追逐功名,或被迫从军远戍边疆,又是造成无数怨女嫠妇的重要原因,唐诗中无数闺怨诗往往由此而产生。王昌龄这首《闺怨》,正是写一位独守空闺的少妇,对从军边塞、寻觅功名的丈夫深切思念的情怀。原诗是这样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出塞王昌龄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借闺中怨妇的语言)(2)

诗中的“闺”,在古代指女子的卧室。凝妆,即浓妆,指修饰打扮得非常漂亮。翠楼,或称青楼,指古代富贵人家用青翠的琉璃瓦装饰的豪华的楼房。陌头,即大路边。杨柳色,是说春天柳条绽出新叶,一派青春宜人的美景。夫婿,是少妇对丈夫的称呼。觅封侯,这里指从军边疆寻求建功立业,封侯拜爵。四句诗,文字浅显,意思明白。

然而,本来是写离愁别恨的,劈头却从“闺中少妇不知愁”写起,第二句又用“春日凝妆上翠楼”紧承,具体描写了她“不知愁”的形象与行动,这样一来在我们面前便出现了一位满面春光,满怀春情,浓妆艳抹、花枝招展的少妇。你看她登上华丽的高楼,兴致勃勃,饱览遍地春色,么赏心悦目!在这幅少妇赏春图的画面上,情景人事,多么谐调,似乎女主人公真是一位不知愁的幸运之人。

出塞王昌龄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借闺中怨妇的语言)(3)

诗到第三句木来了个大转折,说少妇正在愉快赏景之时;看到路旁垂柳依依;突然勾起对丈夫的思念发出青春虚掷的感慨,才懊悔当初为何让丈夫到边疆寻求功名。于是有人便这样来解释,说前后两段,写出两种完全不同的感情,也有人说,从头两句转入后两句,写她的情感发生了激变在我们看来,这种理解并没有细细体味诗中写情的奥秘!

试想,既然路边柳色一下子就勾起少妇的满腹悔恨,连丈夫封侯拜爵最令人欣羡的事情都难以给她以安慰,都无法填补她内心的空虚可见,闺中的孤独寂寞与思念丈夫的情感是达到如何难以抑制的程度!这种思念之情怎么会是一见柳色才骤然产生的呢?相反,这种愁情必定是早已深深埋藏在少妇心中了!

出塞王昌龄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借闺中怨妇的语言)(4)

因此对头两句诗,必须作深一层的理解,应该看到“春日凝妆上翠楼”本来就是暗写她春情觉醒,思念丈夫的诗句。李白写思妇,有“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纬”之句,这应是本诗“春日”二字含意所在:时至春日,这位少妇,不出闺门,未见柳色,早已产生绵绵春情了。“上翠楼”便是她在无尽的思念中,感到孤独至极、百无聊赖而寻求排遣的行动。古乐府不是早有“望郎上青楼”的描写吗?

这是少妇表达自己感情的一种方式,也是古典诗词中表达伤离念远情感的常用写法。而“凝妆”则是她痴心想念、幻想登楼迎来夫婿相逢之情的委曲流露,殊不知就在登楼远眺中,她经不住那一派春光的诱发,依依垂柳的牵动,青春的火焰更加炽烈燃烧起来,终于冲决了礼教的堤防,不顾一切喊出“悔教夫婿觅封侯”这种有背于名教的语言。

出塞王昌龄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借闺中怨妇的语言)(5)

由此可见,这首诗头两句写“不愁”是现象、假象,后两句直写愁,是内心是实质。写愁怨,却从“不愁”落笔,更见愁怨之深长,这是“反起法”;所谓欲擒先纵,益显其擒拿之功;相反相成,符合于艺术的辩证法。然而,一切艺术手法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清代诗论家沈德潜说:昌龄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不尽”,根源就在于他能从生活出发,用高妙的手法,揭示人物内心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因而能发人想象,情味无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