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卖身葬父是不是愚孝 如何看待古代墓奴

古代卖身葬父是不是愚孝 如何看待古代墓奴(1)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意思是:“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的时候,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这是孔子认为尽“孝”最完美的方式,也儒家思想的核心。

其中“事生事死”是“孝”的核心,这也是中国人的精神基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尽孝的方式变得越来越畸形,甚至是成为了现代人们生活的一种负担。

尤其是在儒家观念中,“事死”比“事生”还要重要,所以在中国自古就有“礼莫忠于丧”这一说。对于现代人来说,最悲哀的莫过于,人活着的时候不去尽孝,等到人死灯灭了,才想起来应该尽孝。

而尽孝的方式都是万变不离其宗,买最贵的墓地,给逝世的父母,用来弥补人活着的时候没尽的孝。然而,往往都是因为这种尽孝方式,反倒是把人们从“房奴”变成了“墓奴”,岂不是可笑之极。那么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由于什么原因才把“孝道”变得畸形的,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尽孝。

一、“生为房奴”到“死为墓奴”的原因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中国古老的孝道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有些畸形化。为何说孝道文化会出现这么大的变化,我认为原因有三。

1.经济结构的转变

我国古代的经济结构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经济。在这种经济结构下生活的古人能活着就已经非常幸运了,要是想买房的话,压力应该说是非常大的。

古代卖身葬父是不是愚孝 如何看待古代墓奴(2)

以南北朝为例,当时的贫富差距巨大,一名农民年收入也就几千钱,而一栋房的价格却在几百万钱以上。根据《南齐书》记载:“其民资不满三千者,殆将居半。”意思是说大约有一半的人收入不到三千钱。也就是说在当时一名农民想要买房的话,就会负债累累,成为“房奴”。

而且在当时土地价格也是十分昂贵的,所以人死了以后埋在哪里这也成了活人的负担。如果,你要是地主家工作的话,有可能地主家会为你出快地埋了。

到了现代,我国经济结构是以市场经济为主的。这使得房价和墓价有了不可控性。尤其是墓地的价格,在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墓价比房价都贵现象。加上现代人活着的时候贷款买房成了“房奴”,死了之后为了有地方埋,又不得不在活着的时候花更高的价钱去买一块好点的墓地,进而又变成了“墓奴”。

2.孝道思想畸形化

孝道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在商代,出现“孝”的象形文字。到了先秦时期,人们给“孝”了定义。这一时期的“孝“就是儒家推崇“孝”的雏形,即“百善孝为先”。这时的孝是孝敬父母长兄。

这种孝文化保持了有大约一千多年。直到元代《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的出现,使得孝文化畸形化。当时的人们受到二十四孝的影响,人们对于父母的孝变得越来越畸形,甚至出现了“愚孝“这种现象。

古代卖身葬父是不是愚孝 如何看待古代墓奴(3)

这种”愚孝“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仅没有被磨灭,甚至发展流传到了现在。使得现在的人们深受这种”愚孝“文化的影响。

3.统治者的需要

古代统治者为了维持自身的统治,只能从思想和经济上对人民进行控制。通过这种“愚孝“文化,舒服人民的思想,起到了洗脑作用。而经济上就是提高物价,压榨农民剩余价值,使得人民没有经济基础进行造反。这样就能巩固自身统治。

因此,由上述的三点,我们知道了“房奴“变成”墓奴“的原因。也是由于这三点主要原因,才使得人们形成了由”房奴“变”墓奴“的完美转型。

二、为何说以“墓奴”尽孝是“愚孝”

1.何为“墓奴“

墓奴,是继出现“房奴”之后的一种社会现象的形象说法。由于墓地经营者将本是寄予哀思的场所变成了“暴利场”。使得人们形成了“要想富,去买墓”的这种畸形观念,也使得生者为了逝者的安息,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墓奴”由此而生。

2.何为“愚孝”

我认为“愚孝”有两种含义。其一是从字意上理解就是“愚昧无知的去尽孝”。其二深度的含义“过度的孝顺“。在尽孝的时候不分是非对错,一味的去听从长辈的话,对于长辈言听计从,从不考虑忠诚、礼仪、义气、诚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愚孝。

古代卖身葬父是不是愚孝 如何看待古代墓奴(4)

3.以“墓奴”的身份尽孝才是真正的“愚孝”

“孝道”在我国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儒学的核心,更是人们做人准则。现代的人们由于种种原因远离父母,无法尽孝,待老人逝世之后,人们只能花重金去买一块好的墓地,用来弥补对于老人的亏欠。与其说是弥补对于老人亏欠,不如说是花重金买个心安理得罢了。

对于这种尽孝的方式我认为就是字意上的“愚孝“。就是愚昧无知。花重金去买心安理得,不是愚孝还是什么。这种尽孝方式对于现代人来说,其实不占少数。有了这种尽孝方式对于现代人来说何乐而不为呢,不仅能尽到孝,还能博得一个好名声。只是这种尽孝的方式的代价太大太大了。

通过什么是“墓奴“,什么是”愚孝“以及用”墓奴“身份尽孝才是真正的”愚孝“,让人们对于以”墓奴“尽”愚孝“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以及理解。这时,人们一定会想知道怎么尽孝才是真正的尽孝。我们在下面在慢慢细说。

三、什么才是真正的孝

1.孝道的来源

“孝“字源于中国的象形文字,最早见于商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其古字形像一个孩子搀扶老人,本义为尽心尽力地奉养父母,引申转指晚辈在尊长去世后要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又引申指孝服。这就是“孝”最初的含义。

直到先秦时期,“孝”才有了另外一种含义。《尔雅》曰:“善父母为孝”,也是从这时起,孝才有了这一层含义。根据《礼记》记载,“孝”包涵了“孝”、“敬”、“谏”、“全身”、“继志”等内容,显得十分的驳杂。

古代卖身葬父是不是愚孝 如何看待古代墓奴(5)

到了孔子创建儒家时期,孔子认为“百善孝为先“,也是在这一时期孔子把”孝“的含义简化了,并把“孝道“作为儒家思想核心。之后又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孝道“不仅成为了儒家思想核心,更是成为了规范人们日常的行为准则。

2.什么是孝

其实“孝道“在古代也是分等级的。在古代最低等级的”孝道“就是”养“。在《礼记·祭义》中有这样的记载:“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意思是:“ 第一等的孝是能光父耀母,第二等的孝是不钻辱父母的令名,第三等的孝是能够赡养父母。”

而现代人们常常认为父母老了我能养活父母就是真正的尽孝,其实这要是在古代根本就不算是尽孝,只能说你是应该做的事情而已。《礼记·祭义》曰:“亨孰膻芗,尝而荐之,非孝也,养也“,意思是:“给父母丰厚的待遇,并不是孝,而是赡养

因此,现代人们经常所说的养活父母并不是真正的尽孝,只是赡养罢了。

3.如何尽孝才是真正的尽孝

我认为真正的尽孝就像是上文说的“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这样。这种尽孝的方式正是经典儒家思想的核心。比如西汉时期的的司马迁,因为父亲病危逝世,为了不辜负父亲的期望,于是司马迁坚定的接替了他父亲的职位,担任了太史令。

之后他又因为某些原因被判了宫刑。出狱后的司马迁忍辱负重,历经14年,终于在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完成了不朽巨作《史记》一书。

古代卖身葬父是不是愚孝 如何看待古代墓奴(6)

其实想这种尽孝心的例子,在我国历史有不少。而这种尽孝心的方式我认为才是真正的尽孝心。不辜负父母期望,能使得父母的到尊敬,能侍奉的起父母,这样才是真正的尽孝心。

总结: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以“墓奴”尽孝的“愚孝”,怎么做才算是真正的尽孝。尤其在是“墓奴”这种“愚孝”文化根深蒂固的存在于现代人们思想当中的现代,这种“愚孝”文化对于人们的危害其实是弊大于利,但是人们依旧我行我素,奉行这种“墓奴”的“愚孝”文化

而传统的真正的儒家“孝道”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仅仅只是占有一席的生存之地,并没有被人们所认同,反而却被抛弃在一旁被当作垃圾一样。实在可悲。

其实,我们并不是不知道什么是愚孝,只是不知道如何去用一种最好的方式去孝敬父母,只能用这种“愚孝”的方式去补偿对于父母的亏欠罢了。

参考文献:

《礼记》

《中华孝道故事——司马迁不负父命》

《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9期

《论语》

《春秋》

《中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