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禄琳琅现存(同古堂天禄琳琅皇家典藏)

没有一位皇帝,能像乾隆一样,倾一国之力,广为搜罗天下奇珍异宝、书画古籍,且每日“浸淫其中,乐此不疲”。也没有一位皇帝,能像乾隆一样,总以“读书人”自诩,并将这些“珍藏”,敕命词臣,辑录成集,又“每进一编,必经亲览”。

在乾隆登基,包括禅位称“太上皇”的六十三年内,各种官修的书籍达百余种,如《四库全书》《天禄琳琅》《石渠宝笈》《西清古鉴》《西清砚谱》等,每一部要么是卷帙浩繁,囊括古今;要么是稀世珍罕,荟锦成书。这种彰显“皇家气派”的“任性”的“文人风雅”,古往今来,绝无仅有。

天禄琳琅现存(同古堂天禄琳琅皇家典藏)(1)

乾隆皇帝(1711-1799)

一念莲花开·佛教典籍与古籍善本

北京荣宝2022秋拍

其中,《四库全书》以“大而全”著称,而《天禄琳琅》则以“稀而精”闻名。两部书籍皆为最一流善本,然因近代“天灾人祸”、“兵燹荼毒”等,如今遗存者已是寥寥,多为馆藏。

尤是《天禄琳琅》所辑书目,是清代皇家藏书的最精华所在,能流通于市者,更可谓凤毛麟角,珍罕难得。自1995年嘉德拍卖《欧阳文忠公集》之后,偶有单册、残卷现身拍场,价格亦是高昂,甚受藏家追捧。

此次,北京荣宝拍卖“一念莲花开·佛教典籍与古籍善本”,幸而征得“天禄琳琅旧藏 太学新增合璧联珠万卷菁华后集”、“天禄琳琅旧藏 增入诸儒议论本杜氏通典详节”、“天禄琳琅旧藏 东岩周礼订义”,皆是《天禄琳琅》旧藏,三册齐聚,可谓皇家宝存,缥缃美备,几可视为“古籍”收藏的最高旨趣。

另有“ 钦定四库全书《云庄集》卷三”,奉敕抄录,设阁典藏,为鲜见的“文澜阁本”,亦是充盈书斋的极佳选择,殊为可珍。余者如古籍善本、佛经、唐卡、书画、信札、手稿、碑拓等,也是应有尽有,不一而足。

天禄琳琅现存(同古堂天禄琳琅皇家典藏)(2)

一念莲花开·佛教典籍与古籍善本

北京荣宝2022秋拍

天禄琳琅现存(同古堂天禄琳琅皇家典藏)(3)

一念莲花开·佛教典籍与古籍善本

天禄琳琅:皇家藏书精华所在

《天禄琳琅》为清代皇室典藏珍籍之代称,所藏各类宋元名刊、内府刻本等皆属稀珍古籍善本,琅嬛秘笈,丹菡翠蕴,无疑是清宫最菁华的藏书,文物及收藏价值极高。

乾隆九年(1744),乾隆皇帝命内臣检阅宫廷秘藏,选择善本进呈御览,列于昭仁殿,并亲题室名为“天禄琳琅”,又书对联,悬于室内,为第一个内府善本特藏书库。其中“天禄”为沿用汉朝天禄阁藏书,“石渠”亦是;而“琳琅”则是美玉,柳宗元《答贡士沈起书》有载“览所著文;宏博中正;富我琳琅珪璧之室;甚厚。”

所以“天禄琳琅”意谓内府藏书琳琅满目。此后,昭仁殿成为清廷收藏善本珍籍的专门书库。“昭仁殿”中亦另辟一小室,赐名“五经萃室”,乾隆作“五经萃室记”,嘉庆作《五经萃室观书诗》,此亦可见自乾隆始,清朝历代帝王时常在“昭仁殿”阅览编著于《天禄琳琅》的珍本古籍。

天禄琳琅现存(同古堂天禄琳琅皇家典藏)(4)

皇家典藏

天禄琳琅现存(同古堂天禄琳琅皇家典藏)(5)

天禄琳琅

《天禄琳琅》的编撰,前后亦诸多曲折。首次是乾隆皇帝命大臣于敏中、王际华、彭元瑞等十人编写《天禄琳琅书目》,即《书目前编》。该书目共十卷,按经史子集四部详记天禄琳琅藏书情况,每部又以宋、金、元、明本及影印本时间先后为序,计有宋版71部、金版1部、影宋抄本20部、元版85部,明版252部,总共著录善本书429部。

不过,嘉庆二年(1797)十月二十一日,因太监郝士通取暖灭炭不慎,导致乾清宫的交泰殿突发大火,火势猛烈,殃及“昭仁殿”,《书目前编》内藏书悉数被焚毁。此时,已是“太上皇”的乾隆,面对废墟,十分痛惜,引为己过。

为赓续国家文脉,当年乾隆又敕命另择吉日复建“昭仁殿”,重汇善本,庋藏其中,“天禄琳琅”名亦存,此即《天禄琳琅书目后编》。《书目后编》的藏书较之先前更为丰富,共计20卷,其中收录宋辽金元明五朝善本书663部,包括宋版241部、178种。

天禄琳琅现存(同古堂天禄琳琅皇家典藏)(6)

天禄琳琅旧藏

北京荣宝2022秋拍拍品

据彭元瑞《天禄琳琅书目后编识语》中称,《后编》所辑“鉴别精详,考证明确”,可谓是集中了当时清宫珍藏的历代善本的精华,更胜于《前编》。

“《前编书目》十卷,《后编》则二十卷。《前编》宋、元、明外,仅金刻一种,《后编》则宋、辽、金、元、明五朝俱全。凡皆宛委琅函,螂嫒宝简,前人评跋,名家印记,确有可证,绝无翻雕赝刻,为坊肆书贾及好事家所伪托者” 。

天禄琳琅现存(同古堂天禄琳琅皇家典藏)(7)

溥仪、溥杰在天津张园合影

清末时期,时局动荡。1912年清帝溥仪逊位,成为“末代皇帝”,不过其仍留住紫禁城达十三年之久。1922年,溥仪为筹措出洋经费,以赏赐为名,将宫内最珍稀的书画古籍,赏赐弟弟溥杰,并带出宫内,运至天津英租界。此后,这些珍宝又陆续辗转于天津的张园和静园。

据溥仪自己回忆,存在昭仁殿的全部宋版、元版书的珍本,约二百种,皆运走。这些“精中取精”的“天禄琳琅”的珍本,少量在天津被售卖,其余则之后又被运至伪满“皇宫”。抗战胜利后,溥仪逃离长春,这批藏书因无人管理,开始大量散失。

天禄琳琅现存(同古堂天禄琳琅皇家典藏)(8)

国家图书馆藏天禄琳琅

残存的部分,被移交至沈阳故宫博物院,而后又交由北京故宫博物院保管。而溥仪离开紫禁城时,宫内仍尚存“天禄琳琅”藏书313部,后因抗战经历了“故宫文物南迁”,辗转各地,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有二百余部“天禄琳琅”通过各种渠道为国家图书馆等公藏机构收藏。

已经流散各处的“天禄琳琅”,是善本中的善本,皆是溥仪精心挑选的珍品,或是罕见的旧椠佳本,亦系海内孤本,自然具有极高的文物、文献价值。因此,每有“天禄琳琅”现身,藏家往往不吝财资,也要收入箧藏,以期中华文脉之生生不息。

(宋)李似之 宋刻巾箱本

天禄琳琅旧藏 太学新增合璧联珠万卷菁华后集

1册 线装 黄麻纸

北京荣宝2022秋季拍卖

天禄琳琅现存(同古堂天禄琳琅皇家典藏)(9)

2359

(宋)李似之 宋刻巾箱本

天禄琳琅旧藏 太学新增合璧联珠万卷菁华后集

14.6×9.4cm 1册 线装 黄麻纸

钤印:五福五代堂宝(朱)、八征耄念之宝(朱)、太上皇帝之宝(朱)、乾隆御览之宝(朱)、天禄琳琅(朱)、天禄继鉴(白)

提要:宋刻巾箱本。此书内衬罗纹纸金镶玉装帧,五色织锦书衣,四眼线装,黄缎书签题:“万卷菁华后集”。半叶十五行,行二十一字,细黑口,左右双边,双对鱼尾。前后护页处各钤小五玺。

著录:1.《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七宋版集部。2.《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子部类书著录。3.《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子部类书著录。4.《中国再造善本总目提要》著录。

天禄琳琅现存(同古堂天禄琳琅皇家典藏)(10)

“天禄琳琅”中,钤印亦有一定规制。每一册书籍的首末页分别加盖“乾隆御览之宝”印章,首末页文字框外则分别加盖《天禄继鉴》和《天禄琳琅》印章。前后副页上则是钤印“乾隆三玺”

“乾隆三玺”根据尺寸、印文等不同,有三种组合,一般是根据珍本的“开本大小”而适宜选择。其中“大三玺”一种;“中三玺”一种,印文有两种写法;“小三玺”一种。

“乾隆三玺”

大三玺

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

八徵耋念之宝

太上皇帝之宝

中三玺(印文两种写法)

五福五代堂宝

八徵耋念之宝

太上皇帝之宝

小三玺

五福五代堂宝

八徵耋念

太上皇帝

而此“宋刻巾箱本 万卷菁华后集”所钤盖即为“小三玺”。这组玺印钤盖最为稀有,目前所知仅见于宋刻本《增修东莱书说》、宋刻本《新增合璧联珠万卷菁华》、明嘉靖刻本《春秋胡传》三部书上。

天禄琳琅现存(同古堂天禄琳琅皇家典藏)(11)

天禄琳琅钤印:“大三玺”、“中三玺”

天禄琳琅现存(同古堂天禄琳琅皇家典藏)(12)

天禄琳琅钤印:“小三玺”

根据《中国再造善本总目提要》记载,《太学新增合璧联珠声律万卷菁华前集》六十卷,由宋人李昭玘编纂,《太学新增合璧联珠万卷菁华后集》八十卷,由宋人李似之编纂。又因其为李昭玘、李似之合著,故又称“合璧联珠”。“太学”则为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其内容涵盖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生活匠术等几乎所有领域,所以也可以称是“宋版的百科全书”,也是科举制度盛行的宋朝,为方便考生引经据典而编纂的“教材”。又其因开本之小、蝇头小字之密,内容包罗万象、装帧小巧玲珑,故以“万卷菁华”命名。尤为难得的是,册中亦有部分版画插图说明,更可谓是“图文并茂”。

天禄琳琅现存(同古堂天禄琳琅皇家典藏)(13)

宋版《太学新增合璧联珠万卷菁华后集》名列《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及《中国再造善本总目提要》,亦可知其之稀珍。目前,国内仅中国国家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北京市文物局三家公藏机构藏有几册此书残本。藏宝无数的山东省图书馆更是将此书评为“镇馆之宝”。

明代时期,已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之说,而如今其值则多是“价抵百两”,可见宋版之珍,以页计价。而此《宋刻 万卷菁华后集》为巾箱本,更是难得,宫廷旧藏,并用极为珍贵上乘的红金螺纹纸改为金镶玉装,黄绢包角,书函为五彩织锦,装帧甚是秀丽精美。

天禄琳琅现存(同古堂天禄琳琅皇家典藏)(14)

册中所钤乾隆玺印全,另据《溥仪赏溥杰书画目录》记载,1922年九月初四日,溥仪赏溥杰宋版《新增合璧联珠万卷菁华》一部,流出宫外,此亦可见其流传之有序也。而山东省图书馆藏此书第一册上,亦钤盖有“聊复得此生”、“鲜于”、“困学斋”等印,则可知其最早是元代书法家鲜于枢的藏书,此后秘藏清代宫廷,为历代帝王所宝。

此外,除《天禄琳琅书目》收录外,暂未见有其他刻本传世。则这册《宋刻巾箱本 万卷菁华后集》亦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传世的孤本,可以称为天下绝响。其之珍罕,已不言而喻也。

(唐)杜佑 元刻本

天禄琳琅旧藏 增入诸儒议论本杜氏通典详节

1册 线装 黄麻纸

北京荣宝2022秋季拍卖

天禄琳琅现存(同古堂天禄琳琅皇家典藏)(15)

2358

(唐)杜佑 元刻本

天禄琳琅旧藏 增入诸儒议论本杜氏通典详节

18.5×12.5cm 1册 线装 黄麻纸

钤印:五福五代堂宝、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乾隆御览之宝、天禄琳琅、天禄继鉴、尚宝少卿袁氏忠彻印、事守堂印

提要:此本为清宫天禄琳琅珍藏,乾隆五玺俱全。五玺与著录宫中钤印全同,虽仅存首卷图谱全,仍可算是凤毛麟角,且原装足本保存,是为可宝。入宫前,曾由袁忠彻庋藏,有袁氏印二方。袁忠彻(1376—1458),明浙江宁波人,字静思,袁洪之子。袁洪,洪武时期应燕王召至北平,拜太常寺卿。永乐初,袁忠彻召授鸿胪寺序班,累进尚宝寺少卿。此书“大宋纪年之图”记至幼君“德佑”,“桓”字缺笔。底本即为元刻,视为善本。曾入藏清朝皇家图书馆“天禄琳琅”。

著录:

1.《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四宋版史部

2.《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史部政书类著录

杜佑所撰《通典》上溯唐虞,下暨唐之天宝,博取五经群史,总结唐中期以前的历史发展,是典制体中的第一部著作,在史书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增入诸儒议论本杜氏通典详节》则是宋代名儒如苏轼、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司马光等,以《通典》结合当朝实际所进行的议论,所选重视经世致用,反对空谈之说,亦是彼时科举考生甚有实用价值的参考用书。

《天禄琳琅书目后编》载此书“益南渡中人所辑科举应用之书也”以及王国维《庚辛之间读书记》说“此盖南宋人科举书,故多取宋人论制度之文与古制相附”等,亦可见其重要意义。

天禄琳琅现存(同古堂天禄琳琅皇家典藏)(16)

目前此书国内公藏机构仅零星收藏,如上海图书馆藏宋绍熙五年择善堂刻元修本,仅存“卷二十四至二十七”四卷,中央党校图书馆藏元至元二十三年刻本“四十二卷图谱”一卷,余者则多为残卷,亦可见其之流存鲜见。

此书“大宋纪年之图”记至幼君“德佑”,“桓”字缺笔。底本即为元刻,视为善本,曾入藏清朝皇家藏书楼“天禄琳琅”。册中钤印“尚宝少卿袁氏忠彻印”知其入宫前,曾由明洪武时期太常寺少卿袁忠彻庋藏。而“事守堂印”暂不可考,笔者考北京图书馆藏“元刻本 济生拔萃方”上钤有此印,另有“宝宋阁、夷陵王氏宝宋阁收藏之印、苕东沈氏”等藏书印。

袁忠彻(1376-1458)明正德间鄞县人,字静思,曾任尚宝司少卿,喜藏书,善相法,富有收藏。所藏宋画如宋初黄居寀《梧桐鹩子图》、宋钱选《柴桑翁像》、宋王岩叟《墨梅图卷》、宋黄庭坚《行书懒残和尚歌》、宋蔡襄《春以来帖》等。其藏书亦丰富,且多宋元佳椠流传后世,如国家图书馆藏宋写本《资治通鉴》残稿、宋刻《十二先生诗宗集韵宋刻《京本增修五代史详节》等。

(宋)王与之 清康熙通志堂刻本

天禄琳琅旧藏 东岩周礼订义

1册 线装 开化纸

北京荣宝2022秋季拍卖

天禄琳琅现存(同古堂天禄琳琅皇家典藏)(17)

2357

(宋)王与之 清康熙通志堂刻本

天禄琳琅旧藏 东岩周礼订义

26.3×17.2cm 1册 线装 开化纸

钤印:五福五代堂宝,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乾隆御览之宝,天禄继鉴,天禄琳琅

提要:宋王与之撰,南宋学者,号东岩,乐清(今浙江温州)人。师从松溪陈氏,尽得《周礼》之旨。后由郡守推荐,授宾州文学,迁泗州通判。所著有《周礼订义》八十卷,首列宋代说《周礼》者四十五家,博采汉唐六家、宋儒五十余家解义,集宋代周礼学大成。书中体现宋学疑经改经、重视义理之精神,后世有“汉唐礼学推贾公彦《周礼注疏》、宋代礼学舍《周礼定义》莫由”之说。

是书著录于《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二之宋版经部。存卷九至十一,计三卷。匡高19.7厘米,广14.9厘米。每半叶十三行,行二十三字,小字双行三十五字。白口,左右双边,双顺鱼尾,版心上刊字数,中刊“周礼订义卷几”及叶次,下无“通志堂”三字及刻工,即所谓通志堂垫印本。卷端题“东岩周礼订义卷第九”。开化纸。已经改装,不存清宫装帧旧貌。

著录:

1.《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二宋版经部

2.《故宫已佚书画目录三种·赏溥杰书画目》宣统十四年八月初八日

3.《故宫已佚书画目录三种·收到书画目录》宣统十四年九月二十五日

此本为清康熙十五年(1676)纳兰成德刻《通志堂经解》本。《天禄琳琅书目后编》有载。《东岩周礼订义》书成之初,即有宋代刻板,但印本流传至今,仅见中国国家图书馆一家藏一帙,元明两代未见有其他刻本著录,至清代康熙间纳兰性德辑入《通志堂经解》,是为此书的第二个版本。

黄裳先生《清刻之美》即称其“精写付刻,也是有代表性的官方刻本的标本”。其印本用纸多种,尤以初印开化纸、皮纸本最为少见,在清代便有以其皮纸本伪充宋版之记载,此函开化纸本天禄秘籍则是实证。

天禄琳琅现存(同古堂天禄琳琅皇家典藏)(18)

《赏溥杰书画目》著录,宣统十四年(1922)八月八日赏溥杰。《收到书画目录》著录,宣统十四年九月二十五日收到。国图所藏三册,计十卷,为北京故宫购自民间,1959年拨交北京图书馆者。湖南省图书馆所藏三册,计六卷,著录于《湖南图书馆古籍线装书目录》第62页。此拍品,存卷九至十一,计三卷。合公私所藏,此书尚未拼成全帙,亦可知其之可珍。

四库全书: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

《四库全书》是由纪晓岚等三百六十余位饱读诗书的官员、学者编撰,又经三千八百余位书法精湛的书生抄写,耗时十三年才编著完成。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一部丛刊,分经、史、子、集四部,收录图书三千余种,共计近八万卷,三万六千余册,约八亿字。

笔者细算一番,假如一秒钟阅读一个字的话,总共需要费时二十五年,才能粗略翻看一遍。倘若要仔细研究,以一人之力,穷尽一生,也根本无法完成。

因此,《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其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一次最系统、最全面的总结,呈现出了最完整的中国古典文化的知识体系,也可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几乎所有的学科,如“文、史、哲、理、工、农、医”等,都可以在《四库全书》上找到源头,也可见其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天禄琳琅现存(同古堂天禄琳琅皇家典藏)(19)

《四库全书》总编纂官:纪晓岚

天禄琳琅现存(同古堂天禄琳琅皇家典藏)(20)

国家图书馆藏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编写完成后,乾隆皇帝又敕命抄写七部,并精心装潢,分藏于全国各地。其中,先抄录完成的四部,贮藏于紫禁城文渊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文津阁,即“北四阁”。后抄录的三部,贮藏于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以及杭州文澜阁,即“南三阁”

七阁之书,每册都钤有乾隆皇帝玺印,如文渊阁藏本,册首钤“文渊阁宝”,卷尾钤“乾隆御览之宝”。文澜阁藏本,卷首钤“古稀天子之宝”,卷末钤“乾隆御览之宝”。

天禄琳琅现存(同古堂天禄琳琅皇家典藏)(21)

故宫文渊阁

天禄琳琅现存(同古堂天禄琳琅皇家典藏)(22)

故宫文渊阁陈设《四库全书》内景

不过,自《四库全书》编著完成后的二百余年,这部巨著亦因时局动乱,而饱经沧桑。七部之中,文源阁本因“八国联军”入侵而毁,文汇阁本、文宗阁本则因太平天国之乱,皆已荡然无存。而文渊阁本今存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津阁本今存国家图书馆,文溯阁本今存甘肃图书馆,文澜阁本今存浙江省图书馆。其中,幸存的《四库全书》藏本中,又以文澜阁本的流传最为坎坷,残阙最多。

天禄琳琅现存(同古堂天禄琳琅皇家典藏)(23)

杭州“文澜阁”

咸丰十一年(1861),文澜阁在太平军攻占杭州时倒塌,所藏四库全书亦散落民间。经光绪年间丁丙,民国乙卯钱恂,民国癸亥张宗祥三次搜集补钞,其才恢复旧观由此可见,这部文澜阁本《四库全书》可谓凝聚了近代浙江文人保存文脉之心血。

钦定四库全书《云庄集》卷三 清乾隆四库全书写本

1册 线装 纸本

北京荣宝2022秋季拍卖

天禄琳琅现存(同古堂天禄琳琅皇家典藏)(24)

2356

清乾隆四库全书写本

钦定四库全书《云庄集》卷三

27.5×17cm 1册 线装 纸本

摘要:曾协(?-1173)字同季,南丰(今属江西)人,家湖州德清,肇孙。应举不第,以荫为长兴县丞,迁嵊县丞,擢镇江府通判。历临安通判,知吉、抚二州。乾道九年(1173)知永州。事迹略见《宋诗纪事小传补正》卷三。《云庄集》别无传本,四库据《永乐大典》本收五卷,此为第三卷表、启。文澜阁本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乾隆听取了陆锡熊的建议,决定用象征四季的颜色来表明类别,子部为蓝色,本册保存原宫装水蓝色绫面封皮。

文澜阁位于杭州西湖圣因寺内,由玉兰堂改建而成,乾隆皇帝南巡文澜阁时赐题“敷文观海”匾额,并撰《题文澜阁》诗:“四库抄成蒇次第,因之絜矩到南邦。……范家天一于斯近,幸也文澜乃得双。”

天禄琳琅现存(同古堂天禄琳琅皇家典藏)(25)

杭州“文澜阁”

此册即为太平天国时期散落民间之文澜阁四库全书珍本。保存原宫装,前后钤盖乾隆御玺“古稀天子之宝”、“乾隆御览之宝”,极为难得。此外,《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编写完成后,乾隆听取了陆锡熊的建议,决定用象征四季的颜色来表明类别,本册保存原宫装绫面封皮。

天禄琳琅现存(同古堂天禄琳琅皇家典藏)(26)

天禄琳琅现存(同古堂天禄琳琅皇家典藏)(27)

钤盖乾隆御玺“古稀天子之宝”、“乾隆御览之宝”

天禄琳琅现存(同古堂天禄琳琅皇家典藏)(28)

保存原宫装绫面封皮

是书内容为曾协所撰《云庄集》卷三。曾协与“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敦”等并称“南丰七曾”,事迹略见《宋诗纪事小传补正》卷三。而《云庄集》由其子曾炎辑集,计二十卷,然久已不传。清四库馆据《永乐大典》发现其部分仅存作品,始编得《云庄集》5卷。另有《云庄词》1卷。《全宋词》收其作品14首。

天禄琳琅现存(同古堂天禄琳琅皇家典藏)(29)

天禄琳琅现存(同古堂天禄琳琅皇家典藏)(30)

曾协读书广博,为文操笔立成,诗词文各体俱工。庆元元年八月,傅伯寿为之做序称:“其古体诗兴寄渊深,词旨超迈,仿效《文选》诗体为之;近体诗则务造平淡,间出清新,精诣妥帖。词风清旷豪放……格调近似苏、辛。”傅伯寿亦称其“文章雅饬有法,繁约适中,铺陈用典,句意新而无斧凿之痕。”

现存文集多收表、启,属对用典均有章法。而目前《云庄集》别无传本,四库本为目前曾协唯一存世文献。此册即为第三卷云庄集的表、启,自是珍贵异常。

天禄琳琅现存(同古堂天禄琳琅皇家典藏)(31)

天禄琳琅现存(同古堂天禄琳琅皇家典藏)(32)

天禄琳琅现存(同古堂天禄琳琅皇家典藏)(33)

是册详校官为内阁侍读学士沈咸熙,其为康熙年间浙江湖州著名学问家沈三曾的孙子,家学渊博。沈家举业鼎盛,曾有“三朝七翰林”的辉煌。沈咸熙亦曾在修纂《四库全书》时,被特地选为负责校对卷帙千卷,错讹叠出的《御览》。文渊阁本《御览》卷首亦对校勘甚有赞誉。

其余佳制

此次,北京荣宝2022秋拍,除皇家典藏、稀珍罕见的《天禄琳琅》,以及敕命编著、囊括古今的《四库全书》外,另有其余诸多佳制,如“万历皇帝御制 佛说大慈至圣九莲菩萨化身度世尊经”,为李太后祈福所印,亦是佛宝熠熠,佛缘殊胜

而“旧写本 唐武宗文集”此纸文献亦为海内孤本,记述唐武宗与李德裕对话,体现了会昌毁佛后唐武宗对道教的推崇,以及李德裕对皇帝的劝谏,极具研究历史文献价值。篇幅所限,不一一而足。

天禄琳琅现存(同古堂天禄琳琅皇家典藏)(34)

2323

万历皇帝御制 佛说大慈至圣九莲菩萨化身度世尊经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

32×11.8cm 1册 经折装 白棉纸

是经明代内府原装,白绵纸精印,卷前有精美扉画一帧,卷末韦陀像,亦是栩栩如生,甚是精妙。

卷末有“当今皇帝谨发诚心印造/大慈至圣九莲菩萨化身度世尊经一藏以此功德上报/慈仁下资群有覩莲经获生乐界皈法门永免轮回增/眇躬之遐算由莲品以生成延宝历以无疆荷/圣根而长就邦家蒙化遐迩沾思三界十方咸依/阴庇经宝流通法轮常转,大明万历四十四年岁次丙辰十一月十九日印施”字样。

万历的生母李太后最出名的事即其崇佛之心笃诚。在宫中,其被奉若菩萨的化身,尊称为“九莲菩萨”。此经为李太后祈福所印。

结语

古籍之珍,除文字包罗万象外,其明确历史之著录信息,无可争辩,富有文献价值,而《天禄琳琅》更是经皇室典藏稀世珍品,每部每册皆有其传奇的流传故实。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传统等亦是独一无二。其独特的版本、艺术、文物价值之高,更是无须赘言。

尤是《天禄琳琅书目后编》所辑,亦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动荡与屈辱,可谓是中国近代社会荣辱兴衰的缩影。光绪年间,曾计划编纂《天禄琳琅书目四编》,也称为《天禄琳琅书目补编》,后因甲午战争搁浅。

《四库全书》作为囊括古今的集成之作,见证了清代的“盛世景象”,又在近代的流传中,饱经沧桑。其庞大的工程,誉为东方文化的金字塔,传世的华夏国宝,亦是名副其实,其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亦是其功甚巨也。

此次,北京荣宝2022秋拍,《四库全书》与《天禄琳琅》两部中国古代两座文化高峰的国宝遗珍,同场现映,可谓盛事,当受藏家瞩目。“唯有读书,不负春光”,届时方家亦可亲临预展现场,感受“缥缃墨韵”,则亦可称是书缘匪浅。


▲ 同古堂坚持原创

感谢关注并欢迎转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