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武举考核标准(是因为武艺再高也无用)

清朝武举考核标准(是因为武艺再高也无用)(1)

明清是中国封建王朝覆灭前最后的辉煌时期,武术亦如此。明清时期武术门派林立,各种武术技法异彩纷呈,武术所呈现出来的多姿多彩的景象及其博大精神的文化内涵,让人赞叹。

南宋之后,元代禁武,武举制因而废止。直到明英宗之时,武举制才重新举行。明代武举制依照文帝制的模式也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在省城举行。会试三年举行一次,考场设在京师,初由兵部,后由翰林院主持。应试者为各地乡试中榜的武举人,考中者称“武进士”。明清武举考试初时尚无殿试一级。

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思宗朱由检依从方逢年、倪元路的奏请,开始了武举殿试。在当年的武举殿试中,王来聘便成了明代武举的第一位武状元

清朝武举考核标准(是因为武艺再高也无用)(2)

明思宗朱由检

武举考中者一般都会被加授官职。天顺八年,按会试成绩,分为二等。原有武职者官职会加升两级。天启二年(公元162年),武举“皇上饮定一甲三名,授都司金事:二甲三十名,授守备;三甲百余名,以次各授出身。职方司遇缺便补,定限三年内选定”。崇祯时,殿试一甲第一名授副总兵

武举考试的方法,在明代大体一致,只是先后顺序略有变化。

一般情况下,每六年举行一次,考试课业分为策略与弓马两种。应试者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

清朝武举考核标准(是因为武艺再高也无用)(3)

后又改为每三年一试,由皇上亲自“出榜赐宴”。

武举考试方法有了一些改变,武举考试分为三场、第一场在教场中试马射箭,以30步为距。第二场在教场步射,以80步为距。第三场在考场笔试策论。

这样,不管是偏重于策论,还是偏重于武技的考生,都有了应试终场的机会。这种向武技方面倾斜的考试,与明末边疆告急、急需武勇人才有关。

到了清代,与明代有所不同,武举制在乡试之前増加童试一级,共有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中举者也被相应地称为“武秀才”、“武举人”、“武进士”、“武状元”。考试内容也依然分为武考射箭、文考策论两类。

清朝武举考核标准(是因为武艺再高也无用)(4)

清朝中期,世界列强皆以枪炮为军械。清军火器装备也逐渐增加。至晚清甲午战争后募集的新军,全用洋枪装备。显然,武科考试的硬弓、刀、石及马、步射皆与军事无涉,由此培养成的武举人、武进士,也已无法担任训练军队、指挥作战之职。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内外臣恭请变更武科旧制,废弓、矢、刀、石,改试枪、炮。康有为甚至还提出了废止武举制的主张。

在“举国上下,莫不知其无用”的呼声中,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清廷下令废止武科。张三甲也成为清朝最后一位武状元,后来22岁夭亡。

节选《自图说古代武术史话》

作者:邓在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