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常规培养(教学模式打造小学信息技术品质课堂的探究)

一、问题的发现

在传统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我发现普遍存在以下现象:

(一)部分学生不带教材进机房的问题。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不带教材上课其实往往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觉得是操作为主的课程,老师演示就能听懂了,不需要带书;二是由于信息技术课本身是一门新学科,教材本身也在不断的修正和改进,这个过程中,教师认为教学内容不适合自己学生时,就可能会变更教学内容,与课本脱节的教学内容会进一步加剧学生不带教材上课的情况。

(二)教师教学管理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不够凸现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学生自学、互助的环节流于形式,经常见到当教师屏幕广播教学时学生抗议声四起。

(三)难以实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程度的问题。一些学生由于在以往教学中缺乏必要的引导和锻炼,学习行为普遍存在被动和依赖,缺少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和反馈展示的意识。

(四)课堂教学评价对教学的改进、提高的功能缺失。课堂教学评价内容存在泛化,不触及问题的本质,评价目的存在异化,只停留在简单的学生作品评价。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尤其是通过什么手段或教学平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大数据分析师生的教学效果,通过多元的评价形成每个学生的成长档案袋。本文将分享我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尝试用ITtools教学平台,通过对品质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探索“品质课堂”的发展之路,通过教学研讨逐步形成“136”(即“一平台、三阶段、六步骤”)“品质课堂”教学模式。这里以粤教A版第三册上《第7课 小瓢虫找妈妈》为例。

二、思考解决方案

当我在苦苦寻觅如何改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探索有效、新颖的教学方法时,我想起了去年观摩的全国信息技术优秀课例展评中见到江韵然老师通过ITtools教学平台上了一节《路线图上的动画——指定轨迹运动》后深受启发,我在机房架设一台ITtools教学平台服务器,经过尝试和探索发现:可以灵活组织教学内容,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利用教学网站的导航栏实现分层次教学;提供学生分组功能,节约课堂时间;提供教学互动功能,增强师生互动;作品提交与评价功能;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成成长档案袋。这个教学平台的功能强大,于是我尝试着利用它上试验课,验证这个教学平台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三、行动实施流程示意图

(一)课堂教学“三阶段”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常规培养(教学模式打造小学信息技术品质课堂的探究)(1)

(二)课堂教学“六步骤”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常规培养(教学模式打造小学信息技术品质课堂的探究)(2)

(三)课堂教学流程图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常规培养(教学模式打造小学信息技术品质课堂的探究)(3)

四、结论与反思

ITtools信息技术教学平台让教师从繁重的备课、批改、成绩分析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和教师在平台中愉快地实现学与教。平台的运用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各个环节,给课堂教学提供了强大的功能。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借助ITtools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平台,逐步形成“136”品质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师生的互动模式,革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有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过程的引导和管理上,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学生的提问技巧、理解批判能力、探索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迁移运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反思创造能力等信息素养明显提高,有效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附教学设计:

第7课 小瓢虫找妈妈

(一)教学内容

(一)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课的内容在整本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在《第6课 猫抓老鼠》的知识点——单分支条件判断结构的基础上学习多分支条件判断结构,多分支条件判断结构又是《第8课看谁算得快》的基础。

(二)本节主要内容

在第6课的学习中,学生学会了侦测是否碰到另一个角色,以及“重复执行直到”循环模块。本课在此基础上,借由小瓢虫找妈妈的故事发展,继续探讨“碰到角色”条件判断,并将前面学习的单分支条件判断结构升级为本课中的多分支条件判断结构“如果……那么……否则”;再由“碰到角色”条件判断引导到“碰到颜色”条件判断,让学生能够对“控制”模块类中条件判断结构和“侦测”模块类中的条件有系统的了解和灵活的应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已经与flash软件交上了朋友,基本了解flash常用工具,掌握了动画的基本原理和如何制作逐帧动画,形状补间动画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有趣,能够引起其学习兴趣,但是也有一些操作难点需要注意的,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掌握理解本节课。

(三)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分析角色需求,理顺脚本设计思路。

2.学会灵活使用单分支条件判断结构和多分支条件判断结构。

3.合理使用侦测中的“碰到角色”和“碰到颜色”。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瓢虫找妈妈的故事发展,学会根据角色具体需求来进行脚本设计。

2.通过小瓢虫循迹找妈妈的过程,学会灵活使用单分支条件和多分支条件判断结构。

3.通过处理小瓢虫碰到的不同情况,学会合理使用侦测中的“碰到角色”和 “碰到颜色”等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用脚本控制实现小瓢虫循着轨迹找到妈妈,体会编程的乐趣。

2.引导学生关爱小动物、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分析角色需求,理顺脚本设计思路。

2.多分支条件判断结构的使用。

(二)教学难点

1.多分支条件判断结构的使用。

2.编程过程中参数的修正。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发现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演示法和自主学习法。

(六)教学媒体

Ittools教学平台、广播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视频播放器。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技术、资源

(含平台与工具)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故事导入。

师:今天老师跟大家分享一个《小瓢虫找妈妈》的故事。故事情节是这样的:一天,小瓢虫跟着妈妈外出觅食,突然,风雨大作,小瓢虫和妈妈失散了。小瓢虫非常的彷徨,它向我们求助,大家有没有信心帮助小瓢虫找到它的妈妈呢?

请大家观看学习网站中的导入视频,这是模拟小瓢虫找妈妈的过程,请大家思考它找找的方法。

观看视频,

观察讨论并回答小瓢虫找妈妈的方法。

教师利用极域电子教室广播教学,全体学生边看边思考问题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二、任务驱动,习得新知

(一)挑战任务一

制作小瓢虫的脚本,让小瓢虫能够循着妈妈留下的轨迹找到妈妈。学生自己搭建脚本,小瓢虫碰到妈妈就停止前进。

学生集体观看视频《“碰到角色”条件判断》

老师巡堂,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汇总评讲错例(如:移动步数不能太大,左右旋转角度不能太大)

(二)挑战任务二

增加游戏情节,在路上增加挑战关卡,增加“沼泽地”和“城堡”用这些关卡能够改变小瓢虫的形态。

学生通过学习网站观看视频自学和小组学习。

作品互评,互学提升。

1. 提交作业1(课堂常规作业)

点评同学作品

(三)拓展任务(选做)

1.给小瓢虫增加探测器,例如

中的小红点,将判断条件修改为“当颜色1碰到颜色2”,看看程序的执行结果有什么不同

2.将角色和轨迹进行修改,描述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需要表达循迹的主题)

学生通过学习网站观看视频自学和小组学习。

互学提升。

1. 提交作业2(拓展作业)

2.点评同学作品

学生思考

观看视频

设计制作

设计游戏关卡,

观看学习视频自学

动手编程。

学生自主完成拓展任务,课堂上未完成可作为作业给同学自己课后去探究。

学生登陆ITtools信息技术教学辅助平台观看微课后,利用“课堂常规作业”尝试搭建脚本。实现G6智慧教学的方法与环境。

学生利用ITtools信息技术教学辅助平台提交作品,浏览并点评同学作品。实现G6智慧教学的方法与环境和B4支持学生创造性学习与表达。

让学生熟悉“如果那么否则”条件判断语句的用法,能够熟练使用“侦测”中的一些方法去判断角色 当前情况。

让学生掌握另一种侦测方法“碰到某种颜色”,能够熟练使用条件判断“如果那么”模……

让学生拓展程序,巩固对知识点的掌握。

三、知识总结,课外延伸

完成学习网站的“课堂测验”。

总结: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升华:小瓢虫经历了千辛万苦才找到了妈妈,小动物生存在这个世上也是非常的不容易,希望大家以后要爱护小动物,爱护大自然,更加要爱惜生命!

学生完成测验;

学生举手回答学习本课的收获。

学生利用ITtools信息技术教学辅助平台完成“课堂测验”,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实现G4基于数据分析的学情诊断。

培养及时梳理、归纳知识点的习惯。

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