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郑和下西洋有什么作用?怯懦的朱棣郑和下西洋的另一层意义

讲道理,这标题起得挺标题党的,毕竟明太宗好歹也算一代雄主,在他的治下,大明的疆域扩张到了顶峰。不过出于对秦制皇帝发自骨髓的厌恶,我对这位“伟大帝王”实在是喜欢不起来,反而还有那么一丝鄙夷。

相信以上的话多少是惹到不少明粉了,不过没关系,咱今天本来就是来“黑”成祖皇帝的。

朱棣郑和下西洋有什么作用?怯懦的朱棣郑和下西洋的另一层意义(1)

标题中,我用到“怯懦”一词,想来是会冲击很多人对朱棣的印象的。毕竟马背上爬起来的皇帝,怎么想也和怯懦联系不上。这里还是要说明一下,能打仗归能打仗,就算总打胜仗成为一代战神,也不代表他就不怯懦。因为怯懦意味着不自信,极度缺乏安全感。而朱棣本人就是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

这主要是归于他得位不正,虽然他是皇帝,却也是篡了自家侄子的江山。单凭这一点放在历史上,他就是个反贼逆臣。不单是自家天下的广大臣子不服气,就连千里之外的中亚霸主帖木儿,也欲以此为由趁机攻伐大明。如不是帖木儿本人中道崩殂,想来朱老四面临的极有可能就是灭顶之灾了。(关于这点相信很多人不服气,不过不要紧以后我会专门开一片来讲的)

朱棣郑和下西洋有什么作用?怯懦的朱棣郑和下西洋的另一层意义(2)

因为不自信,所以需要别人的肯定;因为没安全感,所以要不顾一切地保证自己的安全。为此朱棣搞了一系列操作来保住自己的皇位,甚至是生命。

首先一点就是迁都北京。毕竟曾经的北平是自己的大本营,而江南地区多是原来的保皇党,朱棣在此根基不深,支持者寥寥。加之朱棣即位后又恢复了洪武时代对江浙地区的重税政策,更是与江南人民离心离德。长期待在这,心里不踏实啊。

但是北京还没有大明皇帝的宫殿,营建皇宫需要些时日,而南直隶数量不容小觑的军队对驻地来说其实是个威胁。这里不但有老父亲时代方国珍和张士诚的旧部,还有一大批建文帝的拥护者。对于朱棣行径的不满,随时都有可能化为一场政变阴谋(毕竟北军比南军少太多)。

因此朱棣需要一次行动,一场伟大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实力,来炫耀自己的力量,而郑和下西洋恰恰是一个一石二鸟的壮举:一方面,组建一支庞大的军队可以很好的威慑东南,甚至将威胁自己的江南军队大批带出海外。另一方面,可以扬国威于万里,让世界知道明廷的强大,以此威慑西亚中亚的帖木儿汗国。

朱棣郑和下西洋有什么作用?怯懦的朱棣郑和下西洋的另一层意义(3)

不仅如此,自宋末以来,孤悬海外的华人势力在东南亚地区生根盘错,对于一贯主张海禁的大明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威胁,而朱棣在首次下西洋之前,曾颁布了敕谕:

尔本国家良民,或困于衣食,或苦于吏虐,不得已逃聚海岛,劫掠苟活。联念好生恶死,人之同情,帝王体天行道,视民如子,当洗涤前过,咸俾自新。故已获者悉宥其罪。就俾资救往渝尔等:联已大赦关下,可即还复本业,安土东业,共享太平。若执迷不悟,失此事机,后悔无及。——《明成祖实录》卷二。

这意思差不多就是说,海外的华人听好了,我现在不管你们以前如何,现在都给我回大明乖乖当良民,按时归来我就既往不咎,不然后果自负。

计划安排妥当,是时候实施了。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郑和率领着庞大的舰队从南京沿着海岸线浩浩汤汤的向着南洋西洋出发。根据《明史·郑和传》和《国榷》的说法,第一出行随行人数大概在27800余人,而人员来源根据《成祖实录》的说法,主要是就近从南京和南直隶卫所中抽调,而结合我先前所讲,南直隶乃是建文帝拥护者的聚集地,派遣他们出行而不是随朱棣南下的北军,这里面的政治意图还是蛮明显的。

如果只是一次还可以用阴谋论反驳的话,永乐朝后面的四次下西洋(第二次正史没有记载,有争议)是可以很好的应征这个观点的:永乐七年,朱棣以北平为基地进行北征,并且亲征。同年,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率众27000人左右,兵源同样取自南直隶。永乐十年,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所率人员同上。同时朱棣忙于北征蒙古的筹备。永乐十四年,朱棣开始兴建故宫,同时准备出兵蒙古,郑和于同年第五次下西洋。永乐二十年,朱棣再次北伐蒙古,而在一年前,郑和刚刚带领舰队前往南洋,江南的兵力相对空缺。

考虑到永乐朝的大明并没有那么富庶,而不管是北伐还是下西洋对于大明来说都是一次损耗巨大的行为。朱棣不是傻子,如果没有特殊原因他不会轻易的同时开动这么多项有损国力的举措。而事实上是朱棣的确这么做了,代价是巨额的花销加大了明朝百姓的负担,于是全国遍地出现大小起义军,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唐赛尔起义。

顶着这么大压力还要做傻事,这不符合朱棣本人谨慎的性格,那唯一的解释就只有所有的举措都只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皇权,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强大,同时削弱或消灭一切可能威胁到自己的力量。

朱棣郑和下西洋有什么作用?怯懦的朱棣郑和下西洋的另一层意义(4)

南军出洋,为的就是削弱江南对自己不满势力的力量,而沿途招抚,同样是为了消除海外势力对自己的威胁。在第一次下西洋的行途中,郑和派人到处张贴告示,宣读谕旨,在一通恩威并施下,大多数华人据点纷纷归降,加入了郑和的舰队。其中比较有名的当属广东人梁道明和施进卿,各自手底下都有千百号人的那种。而负隅顽抗者如陈祖义,则被郑和率军用计擒获,后来带回南京斩杀。

为了更好的实施这一计划,郑和舰队还四处留下使臣同东南亚各国交涉,要求各国协助大明遣送华人归国,出于对明廷实力的敬畏,各国还算配合,这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暹罗国王于永乐七年遣送华人何八观势力回国。

可以说经过了十余年的折腾,海外的大多数华人都已回国,散落在南洋各地的华人军事据点基本被拔除殆尽,配合以大明的海禁政策,可以说虽然郑和一行人为大明朝带来了万国来朝的噱头,却近乎毁灭了自唐以来整个东南亚地区由华人建立的海域世界,从此东亚的海域世界走向衰落,直到明末清初才再有起色。因此这里是可以下一个结论的,郑和下西洋是大明的成功,确实华人世界的悲哀。

而这一切,都源自朱棣可悲的“怯懦”。

(最后补几句,郑和下西洋当然还是很伟大的,毕竟他确实是一次难得的中国官方的地理大大探索,而且也确实增进了中国的造船业,虽是耀武扬威,但大明还是同东南亚南亚各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所以本文所吐槽的,只是朱棣要下西洋的动机,而非抹杀其积极影响)

朱棣郑和下西洋有什么作用?怯懦的朱棣郑和下西洋的另一层意义(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