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童年冬天(童年温馨的热炕头)

童年温馨的热炕头

我心中的路音乐:吕念祖

80后的童年冬天(童年温馨的热炕头)(1)

18岁

从小生在北方乡下小山村的我,时常被生我养我,并伴我童年成长、放飞梦想的热炕头的情愫所萦绕笼罩。 沧海桑田,往事如烟,无情的时光荡涤着流水似的岁月。往事像落日映照的河面,我拣闪光的斑点珍藏在心中,将温馨美好的画面封存在,即将被时光摧残的记忆包里。冬去春来,花开花谢,风华散尽,不仅未将思念带走,而且愈发地勾起我,对昔日温馨的热炕头无限回味。 石板土炕,生我养我的摇篮;石板土炕,给我母爱和温暖;石板土炕,编制了我童年的美梦……

80后的童年冬天(童年温馨的热炕头)(2)

父辈老院子

土炕是石板和泥土盘成的我无从考究北方土炕的历史起源,但从我出生后记事起,我的生活就与土炕相拥相伴。

在我出生的60年代,北方农家一般都是积攒了几代人的家底,才能盖起简单的土坯房。我家的土坯房也是62年我出生前一年,父親用拆除爷爷手里旧房子的木料才盖起的。农家的土坯房主房和偏房一般都盘有土炕。 早前的土炕都是父辈从石山里撬动若干巨大的石板运到家里,再将巨石搬挪搭铺在事先土石砌的支柱上面,一块块像幼儿玩的摸具拼图,将搭铺在支柱上面,直到石板的缝隙吻合后,再用长草泥巴在拼接的石板上面整个摸平。由于事先土石砌成的支柱支撑,石板下面空间就可以煨热炕了。石板砌成的炕,一般都在主房的右手,高二尺余,父亲在炕沿边镶砌了巴掌宽的木制条子,即防冰冷,又防泥土脱落,更显美观好看时尚大气。煨炕的炕洞大都在屋外的窗户下面。

80后的童年冬天(童年温馨的热炕头)(3)

又是一个过年的时节

70年代中后期,人们发现多年烧煨的土炕形成的焦土,夏天拆除后用水浸泡多日,凉晒后可以作为农田庄稼生长的有机肥料,从而增加粮食产量。为此,生产队要求每家每户的土炕拆旧换新。加之,土炕多年烧煨形成的焦土烟味太浓,尤其到了夏天雨后的潮湿天气,屋子里面烧炕烟味太浓,甚至于令人窘息。即便是不作为肥料,多年的土炕还是需要除旧换新。于是,一举二得的理由下,人们都将家里的早前石板土炕拆除了更换新的土炕。 为了增加土炕拆除形成肥料的数量,人们将石板改造成用长草泥制成的80x60×10公分大的长方形土坯炕面。这个炕面大小尺寸规则,盘炕容易摆放。

80后的童年冬天(童年温馨的热炕头)(4)

长草泥制作的炕面和盘炕,也算是农人最苦最累的农活,一般都是要赶抢盛夏高温农忙时节,既要抢收夏粮,又要赶高温酷暑盘炕。自然额外增加了农人的劳动量和忍受酷暑高温的耐力。家里缺少壮实的劳力,盘炕也就成了农家的奢望。 托制炕面的长草泥是用泥土和长杆麦草浇水混合而成。我也曾经帮衬家里托制过长草泥炕面,体验过和草泥没有足够的力量无法搅拌成型,多亏了父亲有着壮实的身体,强悍的力量。和长草泥托炕面盘炕一整套的农活一般都是由父亲扛着。

80后的童年冬天(童年温馨的热炕头)(5)

应该是九0年冬天

托制的炕面经过烈日暴晒,也需要十天左右,才能凉干搬用,盘的新炕上又要漫上草泥巴,最快还需要月余加填煨炕的材料高温熏烧,加上酷暑高温才能凉干透彻,否则,炕体潮湿是无法居住的,待到搬进居住也就到了秋凉了。

80后的童年冬天(童年温馨的热炕头)(6)

90年秋天

记得小时候我家由于姊妹多,所有的房子都盘了炕,后来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父亲又在我家厨房的拐房盘了撤炕,就是在地上盘个泥土砌筑的小土火炉,-排烟道连接到炕洞里,在屋外用土块砌个烟囱,既用炉子烧火取暖做饭,又利用排烟的余热穿越炕洞取暖,这样设计很理想,效果却很一般,因为全部都是泥土构造,密封不好,火炉不旺,自然取暖达不到理解的目的,后来又改造成了普通的土炕了。

80后的童年冬天(童年温馨的热炕头)(7)

纸窗户我安装成玻璃的减少糊窗麻烦,窗下面就是煨炕洞,扒灰煨炕是学生的家务主业

我家厨房拐房的热炕伴我渡过我的少年,那时候生活很简单单调,白天除了帮家干些力所能及的如放羊,拨草喂猪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等等,夜晚就是藏老毛孩(捉迷藏),好在我喜欢看书学习,那时候没有电,我就点着煤油灯,趴在炕上的热被窝里面,全身心的陶醉在数理化知识的疑惑里,或小说战斗故事的动人情景中。初中年少的漫长冬夜,就是这样在我家厨房拐角的热炕上渡过。煨炕的燃料困惑全家

80后的童年冬天(童年温馨的热炕头)(8)

90秋天

儿时的我,一年四季的夜晚总有父母陪伴在炕上生活。因此,与土炕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感。北方的寒冷天气有半年的光景,尤其到了寒冬腊月,冰冻三尺,北风席卷雪花的严寒天气,一家人蜷缩在父母亲手煨热的炕头,享受着大家庭的温馨,这种亲情能不说与父母之爱融为一体?! 六、七十年代的农家,生活条件极差,各家各户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的差别,缺吃少穿,缺铺少盖,煨炕的燃料成为农家穿越慢长冬季的严峻困惑和挑战。

80后的童年冬天(童年温馨的热炕头)(9)

门前的山崖,老家标志性特征

农人必须平时积攒煨炕的苡草、凉干的粪块以备寒冬煨炕取暖,勤快的农人出门随身背着背斗手握拾粪叉,捡拾牲口的粪便。八岁的时候,父亲便给我专门编了个小小的席子背斗,开始训练装二三锨沙土垫猪圈,从此便学会了背背斗干农活,当然拾粪备越冬煨炕是第一首选,因为当时人们不重视学习文化知识,培养孩子干家务,干农活是第一要务,学习文化知识只是伴随成长的一个过程,所以孩子们放学以后,家里大人一般都是敦促孩子们外出,背上背篼到田间野外或拔草喂猪喂羊,或拾柴弄草添补家用,总之,八岁以上的孩子们是不得在家吃闲饭的。于是我便和村里同龄的孩子们一起,每天放学以后捡拾柴货,也同大人一样手握粪叉满山遍野捡拾牲口粪便以备冬天煨炕取暖。

当时社会物质极度匮乏,我的感觉,似乎把风都要拦进家里添补家用。夏天收拾的草还舍不得煨炕,全部都凉干储存起来以备羊越冬草料,秋天捡拾的干树枝,备家里烧火做饭,连秋天田野水坝里掉落的树叶都被同伴抢着扫拾的一干二净。

80后的童年冬天(童年温馨的热炕头)(10)

翻过对面这座山,就是我高中读书的学校所在地

记得同村排行大嫂的一位老人,时年约模七十来岁的样子,总是穿着大襟的黑色衣服,佝偻着九十度的驼背,绑着干瘪树枝般的裹腿,老是双腿跪地,拖着巴掌大的小裹脚,爬着从生产队的牲口圈到打麦场的沙土路上,每天用条帚扫拾,从麦场拉运到牲畜圈,遗失散落在沙土地上的苡草,一路扫过来也捡拾不了一背斗的苡草,但由于老人家小裹脚也走不了远路,为了一家人冬天御寒取暖,不论春夏秋冬,不顾酷暑严寒,老人只能每天从早到晚多次这样爬着收拾苡草。那双饱经风霜,青筋暴突似鸡爪的手掌磨出了铜钱厚的老茧,霜染银丝裹挟着古铜色的长脸上部,暴突的双目眼神,总是盯着身边每一把散失的草介。由此可见,物质极其匮乏在当时来说,每个人都有往家里拦风的比喻也确实恰当不过了。

80后的童年冬天(童年温馨的热炕头)(11)

90秋天

那时候,夏天主要是l拨草喂羊喂猪,没有时间拾粪备煨炕,到了天冷的秋冬季放学回家或休息日,小伙伴们都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顶着刺骨的寒风,冻肿似馒头裸露龟裂的血口布满稚嫩的双手,还要不时从破棉袄的袖筒里面抽出拨弄粪叉拾粪,为了捡拾到更多的柴货粪块,同伴们必须散开分头去捡拾,天黑的时候再集中一起,背着捡拾的柴货粪块,边打斗戏耍边赶路回家。条件好的时候,有一次伙同堂兄弟们一起搭伴拉上架子车,到离家七八里地的山里捡粪收拾柴火。

80后的童年冬天(童年温馨的热炕头)(12)

那一年大约是八岁多,第一次走出离家较远的山里面。我和二哥以及其他堂兄弟四五个兄弟们,各自背上背斗分散到荒山秃岭的沟沟岔岔拾粪,由于我年龄最小,经验不足,走路速度也慢,加上力气小,所以拾粪最少,二哥看我拾的粪少,只好将他背斗的粪倒在我的背兜里面,让我背上先回到架子车跟前,等待其他兄弟们返回。兄弟的手足情就这样在年少的劳动中凝成永恒的记忆。在后来二哥几次意外事故发生后,我不时被噩梦惊醒,生命危机需要输血的时候,我首当其冲毫不犹豫,任凭血液泉水似流出,及时注入急需挽救生命的二哥的体内,同时,陪床护理直至病愈。在二哥生活紧困的时候及时接济生活补贴家用。

80后的童年冬天(童年温馨的热炕头)(13)

十岁那年刚入冬的一天,和大哥二人到碱滩边墙(明长城)附近挖碱柴,年长我十岁的大哥,甩开膀子,一会儿就在碱滩里,用撅头刨挖了一大片碱柴,我是专门搭下手捡柴的,单薄的衣服抵挡不住刺骨的寒风,还要裸手捡拾刨挖的碱柴,针扎一样寒风冻的双手和全身边打哆嗦边捡拾碱柴,止不住的眼泪,任凭寒风裹协着戏虐抽打的沙尘,在稚嫩的被冻僵麻木的脸颊上肆意流淌,我既不敢抱怨,又不敢怠慢,喉咙里哽咽着吞入泉涌的泪水,默默的期盼着赶快完成当天的任务,同时,也产生一个不切实际的愿望,要是能跟大哥调换一下角色,那也许情况会好一些,因为挖柴的人出力使劲儿,身体能够发热,而捡柴人,使不出力气,越捡越冷,我当时的奢望就是赶快长大,我也就不会受捡拾柴火耐冻受寒的痛苦了。直到堆积了一大堆的碱柴,踏实垒齐足有面柜还大一摞碱柴,背在大哥厚实的背上往家里返回,我才筒上冻僵麻木的双手,一蹓小跑地跟在后面,算是又结束了永志难忘的一天。

80后的童年冬天(童年温馨的热炕头)(14)

简单又粗笨的拾柴拾粪农活,除了勤劳之外,还要多长心眼,留观周围牲口的活动情况。七四年的冬天,我刚好上初中,那时候已经积累了一般的劳动经验,每天放学回家的工作就是筛苡萝糠、打理料草喂猪喂羊,扒灰煨炕,还要平时多留心眼,探听观察牲口的活动踪迹。正好这个冬天的一个晚上,我和堂弟睡到快天亮时,听到对面的山崖背后有骆驼的嚎叫声,我俩白天放学回家路上商量,晚上肯定有骆驼在对面的山崖背后放牧吃草夜宿,当然就会有骆驼粪便,但庄户农家不光有我俩明白这个事理,其他人肯定也懂这个道理,于是,我俩结伴早上四五点钟的时候起床,趁庄户人家多数还在熟睡之际,摸着天黑步行大约半小时的山路,寻声来到了驼群中间,果不其然,约有十峰左右骆驼,卧在那里群宿过夜,骆驼的料口大,一夜的消食,粪便自然足够我俩装满各自的背篼。不用跑多余的荒路,直接用粪叉刨拦装满湿漉漉的驼粪,背在身上虽然感觉很是沉重,但还是带着一种欣慰的收获感,心满意足地各自回家。赶到家里的时候约模七点钟左右,正好赶上,将出门时候生旺的撤炕火炉烧开的锅里下米做饭,农家早上都吃糁饭,我可以边做饭边看书学习,那个冬天感觉过的很是充实。

80后的童年冬天(童年温馨的热炕头)(15)

古堡遗址

尽管全家老少常年尽力收拾煨炕的烧料,还是因家口大,有时冬天需要两个热炕,煨炕的燃料就供不应求了,艰苦的日子,练就了母亲更会操持家务的能力,为了保证全家人度过寒冬,母亲算计着在寒冬腊月天气极寒的时候,给煨炕的苡草里混合添加二锨粉煤,以增加热量和耐热度。这在当时煨炕算是最美的奢侈品了,因为粉煤也更是奇缺的资源呢。

那些年月天气比现在寒冷的多,加之泥土房屋门窗等不够严实,有的家里有铁皮卷的小火炉,有的家里还是泥土块垒的土炉子,屋里的温度跟不上,家里盛水缸里经常冻有拳头厚的冰块圈,偶有水缸酸菜缸被冻破。家乡有水的涝坝里面,和冬灌的田间地里,经常冻有厚厚的冰层。我和二哥经常带上自制的滑板,到冰面上去滑冰玩耍,偶尔弄湿了鞋子,或生产队里救剂发的条格子的大厰的衣服,当然会受到母亲的呵斥指责。如此寒冷的冬天,给北方农家越冬带来严峻考验,没有热炕就别想越过冬天的难关了。 70年以后的几年冬天,正好赶上一次提灌工程上水前期白银公司、八八四还有五佛移民等各厂矿企业到景泰川平田整地,当时的工人和平田整地的民工、农民出门在外生活也比较困难,他们没有酸菜吃,我和二哥曾经用父亲做的木桶装上一桶酸菜,赶上生产队申请的驾子车,到农场民工等饲养牲畜的驻地,用酸菜换上一架子车牲畜圈里踩踏的粪草拉回家晾干煨坑。这个行情要比拾粪效果好,但距离远,生产队的车不容易要上,没有架子车弄不回来的。

炕上的铺盖

80后的童年冬天(童年温馨的热炕头)(16)

六、七十年代,人们购物全凭票证,有粮票、布票、肉票等等不一而足,农户家里的坛坛罐罐、锅锅碗碗、水桶面杖、菜刀案板、口袋绳索、锄头铁锨等等全都算做家产。自行车和缝纫机对当时家庭来说是最大的家产,就像现在家庭里购置了一台十几万的汽车一样高档,好多家庭都买不起这些大件,现在的农村家家都有两轮、三轮、四轮……十几轮的电动的、汽油的、柴油的加汽的农用的、消费的等各种车型,农家报废的车都比那时候一个生产队上的机械多,当时一个生产队连一台手扶拖拉机都没有,农户家里连个架子车也买不起。

80后的童年冬天(童年温馨的热炕头)(17)

我家姊妹多,哥哥姐姐因成分低过早辍学参加生产队劳动,加上父亲勤劳吃苦,母亲精细计划,虽说家庭成分低下,政治上受到歧视压制迫害,但经过家父和兄姐们共同艰苦创业,我们家70年代初,就购置了自行车和缝纫机,母亲聪慧好学、心灵手巧年,少时就学会了刺绣缝纫手艺,后来,在合作化集体劳作中,又学会了皮衣皮货裁剪缝纫等制作技术。所以在农家过日子方面感觉没有落在别人家的后面,但这只能是相对而言。

80后的童年冬天(童年温馨的热炕头)(18)

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制约,当时的人们生活条件都很艰苦。农家的土炕宽敞,晚上睡觉最多可以拥挤十余人,有时家里来了亲戚,或者过大干小事的话,都要挤在一个大炕上,娃们身子骨小就自觉到脚底下挤着睡了。

母亲经常睡在炕的中间位置,掌管起夜小便照明,点煤油灯的时候,一会一个喊:“妈,尿尿”,母亲便将放睡前放在枕边的洋火(火柴)

80后的童年冬天(童年温馨的热炕头)(19)

简易煤油灯

摸见,划着点亮煤油灯,后来有了电灯后,控制开关的绳子,睡前拉到母亲的枕头下面压着,备夜里娃们起夜开关,娃们多,晚上总要喊母亲多次掌灯照明,到地下的尿盆尿尿。 由于填煨炕中间位置烧头较集中,热量最好,脚底下的位置也感觉不错,只是被子有时显得窄小,容易盖不到被子怕冷着。上炕就是离炕洞门更远的位置,一般是父亲或者年轻人睡在那里,烧料不易填煨到那里,所以这个位置温度相对较低,只能靠炕里面的热对流,感觉不冷也就知足满意了。

80后的童年冬天(童年温馨的热炕头)(20)

那时候,生产队里经常晚上开会,开会的屋子里面什么也没有,最多地上放几根歪脖子树棒,供社员们开会的时候坐在上面,社员们多数时候背靠墙壁蹲在地上开会。那年冬天我和三姐睡在上炕,三姐开会回家,总是将冻的像冰块的双脚伸进我的腿上蹭热量,我被三姐冰冷的脚丫惊醒,很不情愿,可她的脾气大,我又不敢言,只能默默忍受,直到三姐爬到被窝里边学写字边焐暖了双脚,我才又重新进入梦境。

80后的童年冬天(童年温馨的热炕头)(21)

距离炕洞门近的地方,一般是在窗户边。那时候农村的窗户都是一平方米左右的正方形木框做成的,木框上有纵横交织的木条将窗户分成巴掌大小的小方格,一般一年过年前在窗户上贴上新的白纸,窗户的四角和中间,贴上窗花或红黄蓝绿紫等彩纸,给春节渲染喜庆气氛。平时的日子,因无钱买纸,贴不起白纸,窗户纸破了只好用较粗燥的麻纸、废弃的报纸或学生写废的作业本等粘糊破烂的窗户窟窿。夏天的时候,由于农忙,甚至于来不及粘贴破烂的窗户窟窿,也不影响屋内的温度。可是到了冬天就不行了,常言道:针壮的窟窿,缸壮的风,睡在窗户边,漏风窗户很冷,只能用堵住风的各种颜色的纸张,粘糊住缝隙和破烂的窗孔。母亲手巧,会缝纫,总会缝制窗帘,穿上铁丝,钉上钉子,挂在窗户上抵挡严寒。二哥小时候皮实抗寒耐冷,所以炕洞门的位置,多数是二哥坚守在那里,那个位置炕洞里最早点火,天刚黑的时候较热,到了后半夜,天亮时气温更低的时候,由于这里败火早,炕洞门的位置就不再很热了,母亲会按照家里孩子各自身体状况,分配晚上睡觉的。但这也只能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多数时候,我和二哥年龄靠近我俩就挤在一个被窝里。二哥调皮好动脚踹被子次数较多,总是招致娘的批评指责,嫌他好动把被子蹬破,现在想来,其实小时候除了我们都年幼好动之外,主要还是家里穷缺铺少盖,物质匮乏所致。一床被子使用许多年,又不像现在有被套之类的保护, 当时家里娃们大都是三三两两的合盖一床被子,一床被子都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有的家里为了被子结实耐用,都是用自己制做,用于装粮食口袋的粗毛线织成的(俗称“盒盒子”),盖在身上粗糙厚重又不御寒,但能有这些材料做成被子都算不错了。那时候的冬天父亲晚上总是将随身穿的棉衣,也盖在被子上面御寒保暖。

80后的童年冬天(童年温馨的热炕头)(22)

父母哄孙子

多数家里到了冬天缺铺少盖、捉襟见肘,那个年代孩子们又多,做家长的日子甭提多苦了,好多家里炕上没有铺的,只能溜光席。好在下面有烧炕烙着光屁股,也就能勉强御寒过冬了。我们家里也很穷,但娘精于算计生活,我们打小没有溜过光席,但炕上也就铺上既保持温暖又恒定温度的麦草,草上再铺上席子,席子经过多年的烧炕烙烧,好多地方烧破开了洞。

80后的童年冬天(童年温馨的热炕头)(23)

席子是细小的竹片编织成的,相对直接铺上麦草来说,席子比较精细光滑较麦草耐烧络,铺在炕上既显体面又上档次还实惠耐用,更显得炕头整齐中看。现在人们也不用烧热炕了,商场也就没有卖席子的了,席子命运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退出了它的历史舞台,但在当时来说,农家买个席子也得耗费多年的积蓄,使用起来虽说非常的耐心呵护,总有大意失手时,炕烧得过热会把席子烧出洞洞窟窿,每每此时,母亲总是望席兴叹懊悔不已奈何不得。

80后的童年冬天(童年温馨的热炕头)(24)

穷则思变,娘便会用娴熟的裁缝手艺,拆除破旧的衣裤缝制成炕大的几个大包,将麦草填装在包里,相对原来直接把草铺在炕上显得整齐干净多了,到了过年打扫屋子卫生,就方便多了,也算是铺炕工程的一大进步吧。在席子和草包上面,一般就铺上羊毛擀的羊毛毡,羊毛毡也是多年碎毛一撮撮凑成的,母亲当时总是口中念念有词地说:“碎毛攒毡呢”的口头禅,别小看小小的一撮毛,积少成多,可以凑成一个毯呢。凑一个毛毡需要多年积攒羊毛。打个比方说,一个农家妇女嫁到炕头铺毡的婆家,到自己娶媳妇儿最多也只能攒凑到三四条毛毡(这还算多的)。能积攒凑齐二条毛毡娶媳妇儿,就是当时农村妇女一辈子最大的能耐了。如果生的男娃多话(当时有的农家最多还生十个男娃),娶前面的媳妇儿可能有毡,娶后面的媳妇儿,不要说有毡,老娘都已经累死累活,是否在世都说不准呢。

80后的童年冬天(童年温馨的热炕头)(25)

毡的上面一般农家铺的都是棉线单子,为保护单子不易经常性的坐坏弄脏,在炕沿边上多数时候割上一块油布,铺在棉线单子上面。当时大队的供销社购买的单子,都是上海大型国营纺织厂用棉线织成的,印有各式花色图案,新单子铺在炕上,绒毛较长绵软舒适,睡在上面感觉很爽,但在我的记忆中,鲜有新单子铺在炕上,多数是铺了多年的有尿巴坨坨的旧线单子,由于家里姊妹多,小时候睡在热炕上都有做梦尿憋尿床的毛病,我在梦中尿床的情节多数是,热炕上睡的正香甜和同伴们一起玩,尿憋情急中正尿的轻松的时候,猛然惊醒,迷迷糊糊的感觉屁股下面既温热又冰凉,方才知道自己又犯了大错———尿床了。刚尿在床上尚有体温余热,少顷,余热散尽冰凉难耐,可是又无可奈何,有时候为了不便打扰家里他人睡眠,自己又不好意思张口声言,只好用身体就着尿巴坨坨子度过下半夜了,那个滋味肯定不好受,冰冷潮湿怎么能睡得了呢?次日凌晨,便招致兄姐们的讥讽,更少不了老娘的唠叨指责。

80后的童年冬天(童年温馨的热炕头)(26)

二哥相对尿床次数较多,娘为此煞费苦心。虽说尿床也不算是病,即便是像二哥达小就有疝气的毛病,当时没钱医治,娘办法多,自己缝制了个束缚疝气的布袋子系在腰里,二哥的疝气随后慢慢自愈了,尿床的毛病没法改变的时候,娘便带着二哥和我,趁天黑鸡上架时来到磨道里鸡舍门口,面对鸡窝的鸡口中念念有词:“公鸡公大哥,母鸡母大嫂,你们娃夜里醒白天尿,我们娃白天醒夜里尿”。这样如同求神般地反复虔诚祷告数遍之后,便回到屋里的热炕上入睡,说来也神奇,这种祷告仪式之后,我和二哥晚上尿床的次数逐渐减少。

慢长的一个冬天,尿巴坨坨就这样一圈落一圈,大圈套小圈逐渐成型了。那时候谁晚上尿床了就叫做绘了地图了,当然,尿床者既不光彩,也深感内疚,尤其是冬天没有更换的床单替代品,只好等待尿巴坨坨被热炕烙烤烘干,或者次日搭在火炉边烤干,整个冬天也没有床单可更换,以至于有时候尿的味道,被热炕烘烤散发出阵阵尿臊味儿,待到了夏天热的时候,才将炕上的棉线单子卷下来,趁着阳光暴晒天气,卷到家里对面的水坝水流坡陡宽敞处,用脚使劲踩踏浆洗凉干, 一个冬天,兄弟们炕上绘制的地图才得以消失,尿臊味随之荡然无存。 母亲后来也总是给我们诉苦当年拉儿拉女的一句口头禅道:左边湿了挪右边,右边湿了挪中间,正是对那种艰苦生活的简单概括。 随着姊妹长大成人,尿巴坨坨成为谈话聊天中美好的回味和深情的话题。

80后的童年冬天(童年温馨的热炕头)(27)

大儿子蹒跚学步

热炕的情怀

童年的记忆中,为了节省烧料,冬天多数时候是和父母一起睡在大炕上的,与此同时,还得重点说说热炕的胞妹故事—煤油灯的点滴往事。 60年代末我大约六七岁,那时候没有电,农户家家夜里都是点煤油灯照明,当时,供销社一斤煤油三五毛钱,家里没有收入来源,点灯用的煤油三五毛钱往往也搜不出来,用玻璃瓶打上一两斤煤油经常要省着点灯,省油点灯的办法很简单就是用针之类的尖头将灯苗的灯芯压一压,发亮的火苗就变得微弱了,灯光微弱了当然就省油了。

80后的童年冬天(童年温馨的热炕头)(28)

时代特征

煤油灯是简易的,用废旧的墨水瓶手工做成。在墨水瓶盖子上钻个筷子粗的孔,用铁片卷成能穿过孔大小的铁管,穿到瓶盖的孔里面,拧上瓶盖,深入瓶子的铁管接近底面,瓶外漏出的铁管约三五公分高,再用棉花捻成舒松绵软的灯芯,穿到铁管里面,上面的灯芯稍微露出铁管,下面拖着尾巴样子的灯芯,这时候在瓶子里面装上煤油,灯芯的两头上粘上煤油,拧到装上煤油的瓶子上,家用煤油灯就制成了,燃烧的灯头借助松软的棉花灯芯自动吸附煤油,直到油尽灯就熄灭了。后来人们直接用架子车的气门芯代替安装到墨水瓶盖上,可以用螺丝拧紧,自制煤油灯做起来就更方便了。点燃着的煤油灯,在屋子里面微微摇摆着筷头粗的一丁点火苗。父母白天忙着干农活挣工分,夜晚就是凭借这微弱昏暗的灯光,或缝缝补补、锥鞋纳底,或搓绳打线、串门聊天等等活动,度过一个个艰难漫漫长夜。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当时的人们最轻松开心的是晚上串门喧谎(那时很少有书看,没有电、没有收音机、电视机,串门聊天是当时了解外界的唯一信息通道)。左邻右舍,熟人常客,家族兄弟、妯娌,随着天黑在生产队没有开会的夜晚就串门来家里喧谎了,喧谎的内容包括谈古论今,回忆往事,社会现实,家庭琐事等等无所不及。记忆尤深的是一个周爸的老者,嗜好读书,博闻强识,讲起三朝五代,古往历史,声情并茂,滔滔不绝,足以和单田芳、袁阔成相比高低,只可惜他当时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否则也有可能成为国家一级说书大师。他讲书的时候必须要有人专心致志听书,不许中间插嘴扰乱,直到将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讲完或者说书时间太久,也就找个合适的地方结尾起身回家。

80后的童年冬天(童年温馨的热炕头)(29)

我还喜欢听讲“古经”的就是有个叫“次儿”爸的老者,他因身体缺陷—严重的罗圈腿,所以只身一人,没有成家,他和他的一个远房亲戚单身小伙子,住在一个院子里面,离我们家百米之距,他因单身,家里缺少人气,小时候从他家过路,总是感觉家里阴森森冷清清的,浑身发麻。可能因为一人太孤单吧,他隔三差五每天晚上都到我们家里来喧谎聊天。他最爱讲的故经就是,他曾经给地主驼盐途中,与狼遭遇而和狼斗智斗勇的情节,最让我感到惊险好奇,驼盐的牲口看见狼时,一般都是本能地惊慌失措,四处狂奔,此时的“次儿”爸故作镇定自若,与狼四目相对,同时,身体做出弯腰捡拾石头之状,狼很聪明,也不敢贸然进攻,此时的“次儿”爸弯腰但正好脚底下没有石头,“次儿”爸每次讲到这一最关键情节的时候,嘴里总是随着唾沫星子的飞溅,激动地冒出自己发明“条儿子”的名词,意思是很轻蔑突遇恶狼凶狠的样子。于是,他灵机一动,猛地刨起地上的沙土向着狼的方向击打,狼被“次儿”爸这一疯狂的举止所蒙蔽从而逃离,“次儿”爸侥幸地得以脱险。“次儿”爸每次讲到中途遇狼的时候,我总是听的津津有味,为“次儿”爸遇险手心捏着一把冷汗。“次儿”爸说话激动的时候,自己发明“条儿子”的名词,自然也就被庄里人顺便诙谐地冠以了“老条儿”的雅号。 父亲不知什么时候学得一手绝顶的二胡手艺,每逢过年或农活闲暇嗜好唱秦腔高音的二大(因噪音高亢,庄里人便形象地以“青蛙”方言“懒呱子”称呼,示意噪音洪亮宽敞),几乎每晚都要到家里坐在铺着红底白花的油毡布的炕沿边,昏暗微弱的煤油灯,映着二大红光满面的面庞,粗旷豪爽,抑扬顿挫的秦腔曲调,伴随着父亲娴熟颤抖的指法和二胡弓弦的完美搭配组合,穿透纸糊的窗户,屋外老远山崖上都能欣赏感受到,欢快殷实地农家院落的祥和氛围。每当此时,孩提的我便趴在热炕上边欣赏秦腔曲调中发自肺腑的呐喊,边揣摩曲调词曲所表达的故事情节,当时我也听不太懂秦腔的词曲,只能听母亲讲述秦腔表达的故事情节。 母亲也是唱戏高手,记性超人,虽不曾念一天书,但靠自学母亲识得很多字,也读了很多书,可谓知书达礼,母亲不但自己读书,还会拨打加、减、乘、除珠算算盘,自然也就成了我的珠算启蒙老师,母亲还将所读书的内容常常讲给身边的晚辈,和一起身边干农活的农妇们一起欣赏,只恨母亲生不逢时,没有赶上读书上学的时代,只好做了一辈子农民。按照母亲的聪慧才智和超人的记忆,加上母亲勤奋好学、奋发向上的精神,倘若遇到当今社会,绝对是985,211的才女呢!

穷苦的日子寒夜漫长,为了节省煨炕的烧料,漫长的冬夜,我们一大家子都和父母睡在一个大炕上,父亲熟睡的时候,总是鼾声如雷,时而被噩梦惊醒,大声吼叫而不自知,母亲说这是因为,父亲曾经受到当时大队书记的打击报复,从而造成心理压抑而在梦中发泄所致。母亲也偶尔打呼噜,夜深人静的时候,父母二人的呼噜,似乎有意识的搭配很有节奏合乎乐拍,此起彼伏,我瞌睡较轻,常被父母的呼噜声音惊醒,但在父母合拍的呼噜声中,我似乎婴儿般伏在母亲的怀抱,呼噜声像是母亲温暖的手,有节奏的在拍打,我很快又进入了甜美的梦乡。从小听惯了父母的呼噜声,我早已经习惯了这种夜晚,万籁俱寂时的单调、柔和的鼾声,有了鼾声我的思维很是单纯,很快就会进入梦乡,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离开了父母的大炕,和其他人如同学,同事等住在一起的情况下,有的人嫌其他人打呼噜,不愿意去睡觉,我由于打小受父母呼噜的熏陶,我不嫌弃别人晚上的呼噜,别人鼾声如雷的时候,倒是像给我吟唱催眠曲似的,没有了呼噜声,入睡前倒容易胡思乱想,难以入眠。 现在的我已年近花甲,父母已先后离开我们十年有余,我再也享受不到父母夜晚催眠曲的鼾声,只好借助手机阅读约定时间催眠,每每难以入眠的时候,时常怀念睡在父母身边大炕上鼾声催眠的情愫。 在我童年大约六七岁,不能干体力活的时候,母亲安排我学做家务,便是从早晨炕上叠被子学起。我们家早先炕上有一个书柜,据母亲说,这个书柜是解放后生产队分给我们家的地主的家产,书柜长约两米,宽约30公分,高约50公分,书柜的中间是对开门,对开门的里面的两边空间可以存放小件如针线包等。书柜上有用油漆画的古装戏《游龟山》的剧情人物,我处于好奇地询问母亲剧情详情,母亲讲述了大概情节是明代嘉靖年间,湖广总督卢林之子卢世宽,闲游龟山,纵犬行凶打死了卖渔老翁胡彦。江夏县田云山之子田玉川亦闲游龟山,因抱打不平失手打死卢世宽。田玉川在逃避缉拿途中,得到胡彦女儿渔家女胡凤莲相助,并在共患难基础上,为相互性格之美所感动,萌生了爱情,遂于小舟中私订终身。田玉川将随身所带传家瑰宝“蝴蝶杯”赠于凤莲。胡凤莲为父申冤,在县衙二堂凭杯认亲,得到田玉川父母关怀。适总督差人捉拿田云山,胡凤莲机智勇敢,义正词严,在公堂之上,有力地反击卢林,使卢林不得已怒而退堂。布政司董威被胡凤莲英勇大气而感动,将其收为义女,依仗公理,不惧权势,替胡父伸冤。使有情人终成眷属。我当时不太明白园外、总督之类的名词,只是记住了图案中人物的名子。

80后的童年冬天(童年温馨的热炕头)(30)

每天起床后要将炕上的几床被子,按照母亲教的方法叠得整整齐齐摞在画有图案的书柜上,然后用一块针织单子单在上面以折挡灰尘。再用笤帚打扫炕上床单直到整齐,门外挂的有线喇叭每天此时正点反复唱着《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等等样板戏的剧中唱段,久而久之我也慢慢学会并哼哼其中的部分唱段。尤其是在冬天,我很庆幸母亲分配我的这项家务工作,也许是我年幼只能干这种家务,或许是母亲偏爱怕我外面干活挨冻受寒,起码在冬天的屋子里干活打扫卫生,擦桌柜,架火、扒灰等要比外面煨炕、扫院、担水等家务要轻松又不挨冻。 家里孩子多,隔三差五尿床只事时有发生,打扫炕的时候总有尿骚的灰尘扬起,让你鼻子不爽,这就是那个时代炕上的特有情节吧。一次回娘家的大姐,扫炕的时候,不经意间捡了一个柔软饱满的包谷,顺手仍进嘴里面,嚼了几下,一股臭哄哄的味道,大姐这才反应过来,可能是小弟或小妹晚上睡觉前吃多了包谷,放屁时意外嘣出的一粒包谷吧,难怪有一股臭味儿。大姐边打趣边笑着吐了出来,并指责是谁晚上吃多了将苞谷随屁嘣了出来的? 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饥荒挨饿吃草籽充饥的大姐,总是视粮食若生命,出现上述这一幕也不足为奇呢。 那时候小些的孩子们多数和父母睡在一个炕上,每天晚上,母亲借着微弱的油灯,给我们每人挨个儿要抓衣裤里面的虱子,

80后的童年冬天(童年温馨的热炕头)(31)

大儿子蹒跚学步

虱子也有灵性似的总爱钻到人们的腋窝,裤裆和衣服破烂或褶皱的位置,母亲把我们几个的衣裤扒拉开挨个儿捉,不一会儿,母亲双手大拇指上就挤满了虱子的皮血,虱子太多捉不及的时候,就整个衣裤搭在寒冬的外面冷冻一夜,虱子也很顽强地与严寒抗争,冻死不了几个,次日反攻倒算狠命地叮咬报复你。 哎呀,回想那个时代,由于太穷,没有更多的换洗衣服,虱子繁殖很快,又在一个大炕上互相流窜,根本无法根除。后来商店里面有像粉笔的灭虱棒,往衣服里面擦涂上,据说可以灭虱,但还是收效甚微,不能根除。 每年到了夏天,青黄不接的时候,一大家口的口粮就接不上趟了,吃了上顿没下顿,那些艰难的夜晚,母亲常常一人嘴里不停地算计着,还有多少粮食可供一家人吃几天,夜里我时常听见,母亲一人嘴里掐算念叨着,为吃饭发愁地睡不着觉。可是,我又分担不了母亲的忧愁。于是,父、母亲、二姐、大哥、三姐等便分头多次离家到正路、靖远、民勤、宁夏的忠宁等地或贩、换粮食或寻吃讨要,最终度过了饥寒交迫的难关。

80后的童年冬天(童年温馨的热炕头)(32)

每周都要回老家洗漱大理家里的衣服卫生

父辈的土炕,永恒的记忆 祖祖辈辈留下的土炕,养育了后辈代代茁壮成长。后来我上班工作了,有了自己的宿舍,不再睡土炕上了,但每当我感冒发烧不退的时候,还是想着吃上两碗母亲手擀的白水面条,躺在冬天的热炕上焐上二天,感冒自然缓解了。 再后来二个儿子也是在农村大姐家的土炕上出生,并由爷爷奶奶陪伴着,那时候没有“尿不湿”,母亲缝制了好几个沙袋子,专门用来轮换渗吸,孙子不住地在炕上爬来爬去尿湿的床单。

80后的童年冬天(童年温馨的热炕头)(33)

王聪半岁

父辈的土炕,又开始散发新一轮孙辈,尿巴坨坨的尿骚味道。孙子在土炕上玩不尽兴地时候,就放地上的一口径一米余,装了细沙的大盆里面玩沙子。或坐着爷爷推着的自行车在院子里外转呀转……

80后的童年冬天(童年温馨的热炕头)(34)

奶奶陪伴孙子

80后的童年冬天(童年温馨的热炕头)(35)

大盆的乡土情结

80后的童年冬天(童年温馨的热炕头)(36)

奶奶抱着王聪,说吃哭一声,爷爷奶奶忙不过来备吃食

就这样,二个儿子从小就先后分别在老家的土炕上,由爷爷奶奶抚养一天天长大。那时候,爷爷奶奶都已经六、七十多岁了,每天还要边干家务和农活边带孙子,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就将孙子从腰里拴到窗台边,以免从土炕上掉地上摔着,孙子便爬到窗户的玻璃上呀呀学语,像秋天孵出不久的雏鸡,学打鸣似地喊着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听着孙子稚嫩心疼的喊声,边应声着透过玻璃观望着孙子的表情举止,边手忙脚乱地里里外外忙活家务,此时此刻,所有的劳累和往日的忧伤,均被孙子甜甜心疼的喊声所驱散,脸上总是荡漾着无尽的惬意和满满的舒心。

80后的童年冬天(童年温馨的热炕头)(37)

刚会坐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似水流年,岁月沧桑。 父母二老不到一年,先后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老家还是父亲年轻时候盖的老宅子,也随着老人的年迈离世而倒塌,老宅子已不复存在,老家的土炕早已灰飞烟灭。土炕的情节成了我永恒的记忆。

80后的童年冬天(童年温馨的热炕头)(38)

母亲的刺绣枕头

土炕——我体味人生的起点,童年欢乐的摇篮,年少美梦的温床,青春背离的故土,今生永恒的追忆。 后记,2015年度从事保卫业务后开始着手想起土炕的情怀,有个心腹初稿,后来,由于几年来连续哄两个孙子而搁笔,今年初小孙子送上学了,接着,又将曾经的往事做了粗略的回忆录,2022年7月8日下午,和两个孙子视频以后五点半完稿,共计11837字数。

80后的童年冬天(童年温馨的热炕头)(39)

1971年4月,8岁时全家,父亲43岁,母亲44岁,大姐24岁二姐21岁大哥18岁三姐15岁二哥12岁妹5岁弟2岁

80后的童年冬天(童年温馨的热炕头)(40)

15岁,初中毕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