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福平寻找古城(竟陵民谣里的旧时光)

郑福平寻找古城(竟陵民谣里的旧时光)(1)

▲竟陵风光(鸿渐风文友拍摄)

竟陵民谣里的旧时光

文 / 郑福平

“东湖的鲫鱼西湖的藕

南门的包子北门的酒”

受到大家颂扬的天门四珍特产,以民谣形式在民间流传,可谓妇孺皆知。这句民谣是如何产生的,所提东湖、西湖、南门、北门又位于何处呢?

其实天门东湖、西湖、北湖和已消失南湖均非自然湖,皆是因取土建城防堤而形成的人工湖。所建堤防分别是:东湖堤(丁字堤)、县河堤(南堤)、西湖堤、古城堤(北堤)。四堤即四湖形成时间可追溯至隋唐以前。明初时期,撤府设沔阳州竟陵县,在原古城内新建了一座土城,后改建为砖城。东湖、护城河、西湖、龙池(前壕)环抱城墙,设东、西、南、北四门。唐代诗人皮日休《龙池春涨》有诗云:

龙池发绿浩无边,

一气浑融大极先。

郑福平寻找古城(竟陵民谣里的旧时光)(2)

郑福平寻找古城(竟陵民谣里的旧时光)(3)

▲清乾隆时期县志中的东湖(右)与西湖(左)

郑福平寻找古城(竟陵民谣里的旧时光)(4)

▲现存的竟陵古城墙遗址(乡友拍摄)

让我们走进竟陵民谣,看看那些藏在民谣里的故乡旧时光。

东湖的鲫鱼

明嘉靖《沔阳志》载:“东湖,湖广袤三里,中有洲,上有东禅寺,前为桥曰‘圆通’,覆以亭。又前为堤造焉,殿阁隐起,水竹萦纡,望之最邑胜处也。”今东湖公园鲫鱼桥与九曲桥连接着明竟陵文学派钟惺、谭元春纪念亭。《北门酒》、《糖人担子》、《贴锅盔》等十六组人物故事青铜雕塑立于湖畔。

郑福平寻找古城(竟陵民谣里的旧时光)(5)

▲竟陵东湖(乡友拍摄)

郑福平寻找古城(竟陵民谣里的旧时光)(6)

郑福平寻找古城(竟陵民谣里的旧时光)(7)

郑福平寻找古城(竟陵民谣里的旧时光)(8)

郑福平寻找古城(竟陵民谣里的旧时光)(9)

▲竟陵东湖的民俗雕塑(鸿渐风文友拍摄)

天门昔时河水湖泊中鱼类品种繁多,主要有鲭、鳊、草、鲤、鲫、刁、鳝、龟等。其中生长慢,数量稀少,价位高的鲢、鳜、黄骨鱼没有丝刺,味道鲜美,称之为上色鱼,尤其名菜“蒸鲢煮鳜”甚是珍贵。在民间宴席中,鱼类菜则有“烩鳝鱼”、“粉蒸鱼”、“溜滑鱼”、“发鱼块”等,分别是用鳝鱼、草鱼、鲭鱼、鲤鱼作原材料。

东湖鲫鱼与如今市场上常见的鲫鱼相比,体形稍薄并且略短,肚皮宽大。形态有点似鞋底,故人们戏称“鞋板鲫鱼”,也有人称“喜头鱼”。鱼鳞呈金黄色,出水时光鲜亮丽,金色闪闪发光。肉质细腻,蛋白质含量高,还含有钙、锌、磷等多种微量元素,是健康养生食品。钓鱼爱好者一年四季都能钓到,物美价廉,深受老百姓喜爱。

鲫鱼每年清明前后产卵,一年鱼龄就可自然产卵了。本地河流和湖泊中数量较多,并具有其它鱼类无法与之媲美的催奶功能。将半斤八两以上的活鲫鱼去掉鳞和内脏洗干净,放入适量的水中沸煮,约十分钟后汤汁就成了奶白色,如浓浓牛奶,是给产妇提高奶水常用补品,福泽子孙。用豆豉煎鲫鱼则是众多家庭餐桌上的家常菜,鱼肉外辣内甜,味道好极了。除此之外还有鲫鱼炖蛋、清炖鲫鱼、香炸小鲫鱼等多种吃法。

许多老人都曾回忆过,少年时去东湖玩耍,能见到湖边约一米深湖底处有小绿豆鱼、小土黑鱼游动,泛起一缕薄薄烟雾,一会儿就消失殆尽。东湖水域面积大,接西北来水,穿越湖区,从东南角流出。鲫鱼属杂食性,在活水源源不断、水草充足、活性饵料丰富的优良生态环境中繁衍生息。因此,“东湖的鲫鱼”与其它地方的鲫鱼相比,肥大,色鲜味美,口齿留香。

郑福平寻找古城(竟陵民谣里的旧时光)(10)

郑福平寻找古城(竟陵民谣里的旧时光)(11)

▲东湖的鲫鱼

西湖的藕

唐朝,龙盖寺禅师听到大雁凄厉哀鸣之声,他寻声见到大雁用翅膀守护着一个襁褓中婴儿。禅师便为他取名叫陆羽,源自《易经》“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陆羽被抚养长大以后潜心研究茶文化,终成一代茶圣,留下了世上第一部茶著作《茶经》,也在现今西湖边留下了一段美丽传说。

郑福平寻找古城(竟陵民谣里的旧时光)(12)

郑福平寻找古城(竟陵民谣里的旧时光)(13)

▲陆羽《茶经》

郑福平寻找古城(竟陵民谣里的旧时光)(14)

郑福平寻找古城(竟陵民谣里的旧时光)(15)

郑福平寻找古城(竟陵民谣里的旧时光)(16)

郑福平寻找古城(竟陵民谣里的旧时光)(17)

▲竟陵西湖风光(鸿渐风文友拍摄)

西湖因陆羽声名鹊起,明《永乐大典》记录了历来取名为西湖的湖泊,“竟陵西湖”亦载入册。粗犷西湖,春夏青纱帐纵横交错,秋冬芦花飞鹅毛。长年累月各类动物粪便与植物叶片沉入湖底,成了后来种植莲藕的肥沃泥土。

“西湖的藕”一般于立秋时节成熟。挖藕人从淤泥中将藕挖出洗净,藕色白、头大、节粗、末段较细长。生食微甜而脆,入菜花样繁多,比如可以与猪杂骨、龙骨、排骨一起熬汤,还可以清炒和辣炒。当地一道特色咸菜就是将藕切碎,加入米粉、碎辣椒和佐料炒制,名为鲊辣巴子,非常下饭。菜名“竹篙打老虎”的则带有传奇色彩,据传说来源于太平军入城后痛打了当地一个恶霸。某厨师一时兴起,把有节的藕喻为竹,四足猪喻为虎,先将藕拍扁直切成条,横切成约1.5厘米长,再将五花肉也切至同等大小,加上米粉拌匀上笼蒸熟,出笼后打上佐料糊汤,味道爽口,名字有趣。

郑福平寻找古城(竟陵民谣里的旧时光)(18)

▲西湖的藕

郑福平寻找古城(竟陵民谣里的旧时光)(19)

▲西湖藕制作的蒸菜

天门乃鱼米之乡,湖泊众多,莲藕是生活里的重要食材。在物质贫乏年代,年关时节,家家户户都用藕做春节年菜,藕汤、发(炸)藕夹、卤藕等等。东乡人将藕磨成糊状做藕圆子,风味独特。西湖藕与东湖鲫鱼都没上民宴正席,只作普通客宴用,但它们是惠民实物,印证着“民以食为天”的硬道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优质农产品“西湖的藕”远销海外。而如今西湖古雁桥下,东冈草堂前,浮香阁旁莲花盛开,荷香飘逸,登上湖中央的茶经楼,观看到陆羽故园风景如画。一盏茶,一卷书,陆羽英俊石雕像守望着古老西湖。

郑福平寻找古城(竟陵民谣里的旧时光)(20)

▲ 西湖陆羽故园(乡友拍摄)

郑福平寻找古城(竟陵民谣里的旧时光)(21)

▲原西湖中的西塔寺(朱金林先生手绘)

南门的包子

南门即明、清竟陵城南城门,地址在城内长街南端,今电信与保宝商城之间的鸿渐路上。“南门的包子”是城南门前,护城河上石拱桥两边勤行铺包子的合称。今鸿渐路与人民路交叉十字路口就是石拱桥旧址,年长的人常常称该十字路口为“南门桥头”。

郑福平寻找古城(竟陵民谣里的旧时光)(22)

▲现十字路口,即石拱桥旧址,往北约五十米为城南门旧址(乡友拍摄)

昔时白案师傅都是从三年学徒走来,技艺受到名师言传身教。对于做包子而言,把面盘好,是首要条件。师傅们熟练地使用老面发面后放些时间才好用,有些包子面则要多次间隔时段发面。须根据季节气温变化,随时调整发面用水温度与面的发酵时间,真正是“勤行,勤行,三百六十个早床”。

在众多勤行铺中,“鲁谷记”酱肉包人气最旺。酱肉包的秘方在于酱料,店里的酱料是用大豆和小麦蒸熟发酵后再加凉开水晒制而成。薄皮大馅包子里,上好五花肉去皮刀成黄豆大小颗粒置入酱中,再上笼一蒸,滚烫鲜美,特有酱香弥漫长久。“鲁谷记”和其他包子铺还有糖包、香葱包及三角形、圆形、枕头形等各式样素包,馅料多样,甜咸相宜。

郑福平寻找古城(竟陵民谣里的旧时光)(23)

郑福平寻找古城(竟陵民谣里的旧时光)(24)

▲南门的包子

南门桥头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勤行铺呢?这与南门桥是城内至鸿渐关重要通道有关。古郡城南堤(县河堤)南望县河,北临东湖、南湖和西湖。县河下水达汉口,上游至京山永隆,人们渐渐把堤变成了堤街(今竟陵路)。清乾隆年间城内商业,手工业重心南移,形成了以鸿渐关为中心的堤街商业区。

当时金、广、杂、粮、染、药等大商家纷纷立足堤街,繁荣而热闹。据当地李三光老人讲述:小时候送幺爷(姑姑)在南门桥下坐船出嫁,看到桥头人很多,好多卖菜的,熙熙攘攘。《天门县志》也记载南门桥头是过去城内外五个菜市场之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得商铺林立,理发、补锅錾碗、戗刀磨剪、竹编物品、修脚盆水桶圆匠等小商小贩云集,石拱桥下船来船往。明月当空,雅兴人相伴乘舟赏月,陶醉在诗画间,宛如《清明上河图》所再现的真景。

“刘天裕”勤行铺后人曾撰文写道:“我家曾祖父做了一辈子锅盔,从勤行铺小伙计开始学做锅盔,到自己在竟陵城老南门的城门口摆摊卖锅盔,再到拥有自己店铺‘刘天裕’。曾祖父姓刘,他将自己店铺字号取名‘刘天裕’,便是希望自己的日子过得天天富裕。店铺原址就在胡家花园大门左侧这里,现在为了胡家花园二期工程扩建,已拆迁。”

繁华的南门桥头,弥漫着包子的阵阵香味。

郑福平寻找古城(竟陵民谣里的旧时光)(25)

▲ 修复前的胡家花园

北门的酒

从南城门沿今鸿渐路往北至明竟陵城残余古城墙处,就是北城门遗址。“北门的酒”是城北门前照墙街,众多家庭酿酒作坊酿的酒。照墙街位于今鸿渐路上前壕至后壕这段街道。家家户户曾是民房和东西相向的木门板商铺房,青瓦屋檐使该路段成了一线天,石板路古色古香。

郑福平寻找古城(竟陵民谣里的旧时光)(26)

▲竟陵城北城门旁残留的古城墙(乡友拍摄)

《沔阳志》载:“景陵即汉雲杜县,隋唐宋皆为郡,治其城最久”,天门始称风国、郧国,曾用竟陵、雲杜、霄城、复州、景陵之名,清雍正四年(1726)改名天门沿用至今。天门明朝以前是多朝代郡、州、府城,照墙街处在文化与商业中心。明之初县衙南移至新城,又形成了以城内长街为中心的新格局。明清两朝建立的四十八牌楼,大多数都在城内。

范齐家老师在《陆羽故里话古今》书里介绍道:“北门的酒曾为宋代张耒所监造,推算起来,至少有近千年的历史。”张耒是宋代诗人,哲宗时期受贬,传被贬到复州做专门监酒小吏,就居住在众多酿酒作坊的照墙街。

照墙街酿酒能独占鳌头的依然是工匠精神和真材实料。在传媒不发达年代,创立品牌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难事,需要较长时间甚至几代人传承顾客至上的精髓,才能创出受民众喜爱老字号招牌。照墙街酿酒以荞麦、高梁、糯谷等粮食为原料,每家作坊都有自家祖传秘招。酿酒程序繁多而复杂,经过蒸粮食、晾晒、拌曲、发酵、蒸馏等工艺。而且酿酒人决不酿出即售,要封坛窖藏一年甚至更长时间。

“北门的酒”精心挑选原料,制作一丝不苟,销售老少无欺;酒质清澈、味道甘美、绵香无穷。尽管几百年前天门文化与商业中心数次南移,但赢得了民众好口碑的北门酒,真正是"酒好不怕巷子深"啊!

郑福平寻找古城(竟陵民谣里的旧时光)(27)

郑福平寻找古城(竟陵民谣里的旧时光)(28)

▲北门的酒

如果说“东湖的鲫鱼西湖的藕”是大自然赐予天门人的美味,那么“南门的包子北门的酒”则是天门人的勤劳结晶,也成为了漫长岁月中永不会消失的痕迹。

郑福平寻找古城(竟陵民谣里的旧时光)(2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