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镇馆之宝文物(专访法门寺博物馆馆长)

5月18日,“大唐宝藏——法门寺地宫文物精粹特展”将在东莞市博物馆拉开帷幕。

“地宫一开,便是半个盛唐。”1987年,掩埋千年的法门寺地宫被发现,上千件唐代珍宝一时轰动世界,成了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法门寺镇馆之宝文物(专访法门寺博物馆馆长)(1)

2022年,法门寺文物即将到莞展出,也恰逢法门寺文物出土35周年。在此之际,南方日报专访法门寺博物馆馆长任新来,揭开法门寺博物馆35年间对地宫文物所做的研究,讲述与东莞市博物馆合作的故事。

法门寺镇馆之宝文物(专访法门寺博物馆馆长)(2)

丝路遗珍可能经东莞而来,是千年后又一次重逢

35年来,法门寺文物在国内鲜少大规模外展,本次展览是法门寺文物迄今为止在广东地区最大规模的展览。法门寺博物馆馆长任新来表示,东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点,法门寺出土文物有大量丝路遗珍,如从东罗马和阿拉伯传来的琉璃器,很可能就是经东莞、广州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法门寺的,此次展览就是千年之后又一次重逢。

南方日报:35年来法门寺博物馆大规模外展文物的次数屈指可数,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任新来: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文物,为唐代皇家珍宝,大部分是国家一级文物,其中又有大量的孤品,堪称国之瑰宝。一般情况下,主要是满足馆内展览和游客参观需求,很少在国内举办大规模的外展。

法门寺镇馆之宝文物(专访法门寺博物馆馆长)(3)

南方日报:本次为何外借给东莞市博物馆?对本次展览有何评价和期待?

任新来:选择东莞博物馆一方面是因为东莞历史文化悠久,人文积淀深厚,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点,而法门寺出土文物就有大量丝路遗珍,如从东罗马和阿拉伯传来的琉璃器等,很可能就是由海上丝绸之路经东莞、广州等地来到法门寺的,此次展览就是千年之后又一次重逢。

东莞是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城市,城市繁荣、发达、开放,人民热情、自信、睿智,这与大唐社会开放包容的文化内涵非常契合。目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走出去办展览,可以更好地发挥文物本身的价值,满足广东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相信东莞以及大湾区观众也会认同并欣赏法门寺珍宝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也希望通过此次展览,更好地宣传宝鸡,让更多的东莞及大湾区观众了解宝鸡,加强两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法门寺镇馆之宝文物(专访法门寺博物馆馆长)(4)

本次合作中,两馆积极配合,经过了近5个月的充分准备。东莞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站在观众角度,策划了多种有趣的形式给观众带去惊喜,把参观博物馆从仅仅只是历史文化洗礼变成古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我们也从中学习了很多新颖的策展知识。相信这个夏天会给大家带来一场展现中华文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大唐文化饕餮盛宴。

35年间,法门寺文物中的已知和未知

法门寺博物馆馆藏文物本身、馆藏文物背后的人物故事、法门寺博物馆馆藏文物承载的诸多元素,都有着世界级影响。35年来,法门寺博物馆工作人员多方位发掘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从全新和多维的视角还原和展示这段历史中的关键内容,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

南方日报:35年间,面对2000多件唐代皇室宝物,法门寺博物馆如何开展文物研究工作?揭开了哪些原本未知的信息?

任新来:法门寺博物馆这些年来取得的研究成果,离不开有关大学院校、科研机构的密切合作,离不开专家导师的悉心引领和指导,也离不开博物馆业务人员的辛勤努力。建馆以来,法门寺博物馆先后组织召开了十余次学术研讨会,各界学者积极参与,对法门寺文化和文物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法门寺镇馆之宝文物(专访法门寺博物馆馆长)(5)

开创和引领了中国茶文化研究。法门寺金银茶器具的发现,揭开了中国茶文化研究最为精彩的一页。一是揭示了唐代宫廷茶道的特征,是陆羽《茶经》与宫廷礼仪相结合,达到唐代茶文化的最高阶段。也证实了晚唐时期煮茶与点茶并存,煮茶向点茶过度这一历史情况。二是法门寺地宫茶具所体现的唐代茶道,是日本茶道学习中国茶道最有力的实物证据。其三,法门寺博物馆根据地宫出土茶具和学者研究成果,恢复了唐代制茶工艺,还原的大唐清明茶宴的流程特征,向世人展现了千年之前的宫廷茶道的真实面目。

法门寺镇馆之宝文物(专访法门寺博物馆馆长)(6)

推动和丰富了中国香文化考古学研究。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的香具为迄今我国唐代考古史上数量最多、种类最繁、等级最高的香具实物集群性发现。近年来,法门寺博物馆首次进行了分类和功能性研究,在长期沉寂的这一学术领域中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局面,推动和丰富了中国香文化考古学研究。

改写中国陶瓷史的秘色瓷发现与研究。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了14件秘色瓷,解开了中国瓷器史上的一个千年之谜。多年来,在秘色瓷研究的一些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若干重要成果,其中包括秘色瓷的概念、秘色瓷的窑址、秘色瓷“秘”的含义、秘色瓷烧制工艺以及窑厂的性质等问题。

法门寺镇馆之宝文物(专访法门寺博物馆馆长)(7)

法门寺出土琉璃器研究。进一步明确了20件琉璃器的输入品性质、来源、时代等问题;确认20件琉璃器年代存在早晚关系,分别反映了唐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成果;证实了具有中国显著特点的法门寺琉璃茶碗茶托,是利用西方材料和技术,互学互鉴的典型范例。

丝绸制品中捻金线实验考古学研究取得重要成果。法门寺博物馆与陕西考古研究院和西北工业大学合作,对纺织品中的丝芯缠金线的制作工艺进行了专题性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

唐密曼荼罗文化的全新研究和展示。破译了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供养仪轨,揭示了法门寺密教文物丰富的内涵,使消失千年的唐密文化得以重生,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南方日报:目前,法门寺还有哪些未解之谜等待揭开?

任新来:法门寺至今还有许多未解之谜。如地宫中记载的两件黄釉髹漆金银平脱秘色瓷碗,与传统的秘色瓷差别很大,为啥也称秘色瓷?失传的秘色瓷工艺能否真正找到?琉璃茶碗茶托是在中国制造的?还是中国定制,国外制作的?法门寺地宫封闭后,唐代密教为什么会逐渐衰落?有些地宫文物的真实用途至今还不太明确等等,这些还需要专家学者和博物馆的业务人员长期进行深入的研究。

法门寺镇馆之宝文物(专访法门寺博物馆馆长)(8)

【记者】马新杰

【图片】黄伟兴

【作者】 马新杰 黄伟兴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