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悲情的十大名将(你是否还记得这些名角名将)

随着秦腔艺术的发展、繁荣,出现了庞大的秦腔演员队伍,著名演员像星斗一样,闪烁在秦腔舞台上。他们不仅是秦腔的创造者,也是继承与发展的实践者。秦腔自诞生之日起,众多的优秀演员,在秦腔观众心目中备受厚爱与眷恋。秦腔界最为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是魏长生,他的成就改变了当时的戏曲形势,引起各地戏曲声腔的分化与融合,影响之大是此前和之后至今任何戏曲艺人都无法比拟的。其他著名资深秦腔演员有:

最悲情的十大名将(你是否还记得这些名角名将)(1)

陈雨农(1880年-1942年)乳名德娃,陕西长安县人。著名秦腔旦角演员。擅演小旦、花旦、兼演青衣,表演功底深厚,唱腔字正腔圆。拿手戏有《走雪》、《周仁回府》、《杀狗劝妻》、《皇姑打朝》等。他对民歌及其它剧种很有研究,与秦腔传统音乐相融合,对秦腔的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箴俗(1903年-1924年)11岁考入易俗社,师承陈雨农、党甘亭。他的旦角演技,在上世纪20年代达到辉煌时期。演出的《玉镜台》、《青梅传》、《吕四娘》、《秋莲传》等剧,受到广大观众和评论界赞许,将他与欧阳予倩、梅兰芳相提并论,以“南欧(欧阳予倩)、北梅(梅兰芳)、西刘(刘箴俗)”合称之。

最悲情的十大名将(你是否还记得这些名角名将)(2)

王天民(1913年-1966年)陕西岐山县人。1924年考入易俗社,工小旦。他扮相俊秀,嗓音甜润,1926年首演《柜中缘》,轰动西安。此后一直是易俗社的领衔主演,被誉为“陕西梅兰芳”。代表剧目有《会真记》、《蝴蝶杯》、《少华山》等,是近代秦腔史上最受欢迎的旦角演员之一。

最悲情的十大名将(你是否还记得这些名角名将)(3)

刘毓中(1896年-1982年)陕西临潼人。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工须生。从艺70余年,在秦腔界享有很高声望。梅兰芳、欧阳予倩、马连良、荀慧生等均对其有颇高评价。他的表演艺术形成了自己的艺术流派,在舞台上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代表作品有《卖画》、《八义图》、《烙碗计》、《走雪》、《春秋笔》等。

最悲情的十大名将(你是否还记得这些名角名将)(4)

李正敏(1915年-1979年)陕西灞桥人,12岁入西安正俗社学艺。代表剧目《五典坡》、《玉堂春》、《白蛇传》等。1935年应上海百代公司之邀,录制了《探窑》、《赶坡》、《走雪》、《断桥》等唱片。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博采众长,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敏腔”,被尊为“敏派”的创始人。

最悲情的十大名将(你是否还记得这些名角名将)(5)

苏育民(1917年-1966年)陕西商县人。生于西安,出身于梨园世家。14岁入三意社学艺。擅演《激友》、《穷人计》、《玉堂春》、《游西湖》等文生戏,兼演《杀庙》、《伐子都》、《闯新府》等箭衣和武功靠把戏。嗓音清亮纯厚,唱腔高昂幽雅,神满气足,吐字归韵,塑造了众多不同类型的艺术形象。

最悲情的十大名将(你是否还记得这些名角名将)(6)

靖正恭(1912年-1995年)陕西长安县人。14岁入西安正俗社学艺。1940年到兰州搭班、组班、领班演出。主演的《白玉楼》、《白玉梅》、《白玉钿》享有很高声誉,贫生戏《木楠寺》、《吃鱼》、《激友》等更为人称道,人称“甘肃小生第一”。

最悲情的十大名将(你是否还记得这些名角名将)(7)

郗德育(1891年-1942年)艺名麻子红。陕西长安人。12岁入双翠班学艺,工须生。20岁来兰搭班,得李夺山(艺名十二红)指教,很快成名。善于博采众长,唱念做打俱佳,唱腔柔和圆润。代表剧目有《抱火柱》、《六部大审》、《出棠邑》、《日月图》、《葫芦峪》、《哭秦庭》、《太和城》等。1926年,担任甘肃教育厅创办的觉民学社教练,为甘肃培养了一批优秀演员。

最悲情的十大名将(你是否还记得这些名角名将)(8)

耿忠义(1884年-1947年)甘肃甘谷人。出身梨园世家。15岁拜唐华为师,出师后,在兰州万顺、云育、文化社搭班,形成别具风格的表演艺术,是甘肃秦腔代表人物,被称为“金城四绝”之一。代表剧目有《火焰驹》、《黄花山》、《破方腊》、《破渑池》、《大雪山》、《白逼宫》、《黄金台》等。

王义民(1914年-1988年)陕西长安人,13岁入榛苓社学艺,出科后,先后在“西安正艺社”、“兰州众英社”等班社搭班。1947年入新疆新中(乌鲁木齐)剧院。擅演《打镇台》、《游龟山》、《春秋笔》、《抱火柱》等官衣戏和《破宁国》、《出棠邑》、《临潼山》等靠把戏,被称为“新疆三王”之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