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临死前为什么说夏原吉爱他(夏原吉肥了天下)

公元1402年(明朝建文四年)六月,燕王朱棣从金川门攻入南京,为期四年的“靖难之役”结束。朱棣入城时,原建文朝的旧臣,如解缙、杨荣、胡广等人纷纷前去迎接,而正在此时的户部衙门里,一位身材瘦小的官员没有选择去逢迎朱棣,而是在户部紧张地核算钱粮和账册。门外嘈杂一片,门内心如止水。

朱棣临死前为什么说夏原吉爱他(夏原吉肥了天下)(1)

随后,朱棣开始清算建文旧臣,这位官员也在“清算名单”之内,当他被五花大绑地送到朱棣面前时,面对死亡,他没有求饶,而是向朱棣提出一个要去:“能否再给我三天时间?”

这个要求,让朱棣十分诧异,朱棣问他为何,他说:“户部官员四下逃窜,钱粮账册混乱不已,再有三天时间,我就能把这些账册整理完了,到时候方便交接。”

朱棣听完,心头一震,他仔细地端详这位官员,然后在清算名单上划掉了他的名字——夏原吉

朱棣临死前为什么说夏原吉爱他(夏原吉肥了天下)(2)

此时此刻,朱棣知道,夏原吉效忠的不是建文帝,他服务的对象是全国百姓。后来,朱棣不止给他三天时间,而是给了他25年,而他,则还给明朝两大盛世。

历史上的夏原吉,在明朝是独一无二的,是古代顶级的士大夫。本文,笔者通过史料和分析,给大家还原一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夏原吉。

一、夏家长子支门厅,太祖视察识俊才

要说夏原吉,还要从他小时候的生活环境讲起。

《明史·夏原吉传》记载:

夏原吉,字维喆,其先德兴人。父时敏,官湘阴教谕,遂家焉。原吉早孤,力学养母。

夏原吉,字维喆,他的父亲夏时敏生在江西德兴的一个书香家庭。元朝末年,贼寇毁掉了夏家,夏时敏带着妻子逃到了湖南湘阴,靠着给乡绅家的孩子教书来养活家人。几年后,他的妻子先后生下了三个儿子,分别是夏原吉、夏原启、夏原礼。在异地他乡,一个人挣微弱的“工资”,要养活五张嘴,这对夏时敏来说,实在太难。

夏原吉作为家中的长子,从小经历过贫苦,了解百姓生存的艰难。但幸运的是,他是读书人的孩子,他从小接受父亲严格的教育。

朱棣临死前为什么说夏原吉爱他(夏原吉肥了天下)(3)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下诏让各地举办县学和府学,夏原吉的父亲夏时敏被举荐为教谕,开始在县学“上班”,这算是改善了家庭的生活环境。不过,好日子仅仅过了两年,16岁时,夏原吉的父亲病逝了。夏原吉看着伤心的母亲和弟弟,他决定承担起家庭的生计。

而后,夏原吉开始走父亲的“老路”,做起了私塾先生。夏原吉白天给孩子们上课,晚上挑灯攻读,18岁那年,他考入县学,到了洪武二十三年,夏原吉因学问扎实,为人稳重,被推荐进入国子监,当年,他已经24岁。

在国子监,夏原吉遇到了他人生中的贵人——朱元璋。《明史·夏原吉传》云:

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诸生或喧笑,原吉危坐俨然。太祖诇而异之。擢户部主事。

有一日,宫中命国子生写制诰,朱元璋恰巧路过,看到一群大声喧哗的学生,朱元璋眉头微皱。不过,在这群学生中间,有一个人正襟危坐,专心写着自己的东西,纵然外界嘈杂,似乎不入他耳。朱元璋非常惊奇,询问之下,才知道这个人叫夏原吉,朱元璋大喜,随后拔擢他为户部主事。

朱棣临死前为什么说夏原吉爱他(夏原吉肥了天下)(4)

到了户部,夏原吉勤勤恳恳,处理事务井井有条,很快得到了户部尚书郁新的赏识。这期间,有一位姓胡的郎中忌妒夏原吉的才能,向朱元璋诬告夏原吉,结果胡郎中被朱元璋所杀。可见,在洪武年间,夏原吉已经是朱元璋的重点培养对象。

朱元璋驾崩后,夏原吉升任户部右侍郎。建文二年,京城发生地震,有传言说是地方上出现了奸恶之臣。于是,建文帝派夏原吉到各省去巡查。此后两年,夏原吉作为钦差,一直不在京城。直到建文四年初,夏原吉才回到南京。而当时,靖难之役已经到了最后关头。

朱棣临死前为什么说夏原吉爱他(夏原吉肥了天下)(5)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朱棣攻入南京城,建文帝纵火烧掉偏殿后失踪。当时,包括朝廷勋贵、藩王和文臣都在为自己的出路发愁。有的大臣慌忙逃难,有的为了自保,决定上街迎接朱棣的到来。夏原吉却没有去,他看到户部纷乱的账册和档案,决定把这些重要的文件收拾好,留给继任者。于是,便发生了本文开篇的那一幕。

朱棣认为夏原吉是建文帝的亲信,下令清算他,可夏原吉却希望朱棣给自己三天的时间,他要把户部档案整理完毕。当时,朱棣从北平带过来的大多是武将,正缺乏真正勤勤恳恳的文臣。朱棣和夏原吉经过一番交谈后,便将夏原吉纳入自己麾下。

朱棣当时可能也没想到,夏原吉在今后将会成为永乐朝最重要的肱股之一。

朱棣临死前为什么说夏原吉爱他(夏原吉肥了天下)(6)

二、太宗独断用旧臣,循吏赤脚为生民

关于朱棣和夏原吉的具体交谈内容,史书中没有记载。笔者认为,古人讲究“君子和而不同”,夏原吉和朱棣应该是找到了某个相同的目标,比如两者都想让百姓快速从战乱中得到休养。所以,夏原吉才愿意继续留在户部,为朱棣效力,而朱棣也信任夏原吉,将他升任户部左侍郎。

当时,有朱棣的亲信认为,夏原吉作为建文旧臣,不能把户部这么重要的部门交给他。朱棣听完怒斥亲信说:

“夏某太祖之臣也,彼忠于太祖,故忠于建文,又岂不忠于朕哉。”(出自《忠靖集》)

意思是说,夏原吉是朱元璋亲自提拔的,他能忠于朱元璋,也能忠于朱允炆,为什么就不会忠于我呢?

朱棣临死前为什么说夏原吉爱他(夏原吉肥了天下)(7)

不久后,朱棣又将夏原吉晋升为户部尚书,成了大明朝的“账房先生”。当时,连年的战乱让百姓苦不堪言,夏原吉提出要对山东、河北、河南经历战火的地方减免赋税,并制定了详细的赋税减免方案,朱棣看到后,很爽快地批准了。另外,夏原吉提出户部的一些制度太过僵化,应该改革,他先后给朱棣呈上三十多条改革意见,都得到了朱棣的认可。《明史·夏原吉传》记载:

(夏原吉)偕义等详定赋役诸制。建白三十余事,皆简便易遵守。

朱棣对夏原吉的信任,让夏原吉感受到了超过建文时期的尊重,这更加坚定了夏原吉要做出一番成就的决心。

朱棣临死前为什么说夏原吉爱他(夏原吉肥了天下)(8)

永乐元年,浙西发生洪灾,当地官员治理不善,民怨沸腾,朱棣心急如焚,夏原吉自请前往浙西担任“救火队长”。《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五》记载:

原吉布衣徒步,日夜经画,盛暑不张盖,曰:“百姓暴体日中,吾何忍!”

夏原吉到达浙西后,没有到当地给他准备的衙门去坐班,而是直接赤着脚到洪灾地区处理公务。他焚膏继晷,每天在太阳的暴晒下布衣徒步,多方考察,亲自测量。有下属给他撑伞,他说:“百姓还在受苦,我怎忍心将自己处在舒适的环境中?”

通过夏原吉为期一年的治理和疏通,彻底解决了浙西连年洪涝的问题,史载:于是水泄,农田大利!

朱棣临死前为什么说夏原吉爱他(夏原吉肥了天下)(9)

永乐三年,夏原吉回京,他不是来向朱棣请功的,而是来向朱棣汇报他接下来的问题。原来,浙西的洪灾虽然解决了,但由于此前两年粮食绝收,百姓们不仅饿肚子,而且还没有种子和耕牛,无法恢复生产。

于是,朱棣命夏原吉再次前往浙西解决赈济和农耕的问题,当时,朝廷给夏原吉发放了三十万石粮食,如果按照以往的赈灾经验,粮食经过层层克扣和盘剥,到达灾民手中估计能有五成就不错了。可是,夏原吉以户部尚书的身份严格把关,他不仅迅速处理掉几个贪腐粮食的官吏,还规定若是粮食在哪个层级都不能有减损。如此,当粮食运到浙西时,几乎没有损耗。这堪称赈灾的奇迹。

夏原吉还向朝廷申请了耕牛、农具和种子发放给流民,浙西很快恢复了生产。当时,明朝的“黑衣宰相”姚广孝正好从浙西归来,他看到骨瘦如柴的夏原吉每日穿梭于百姓之间,甚至感动。

朱棣临死前为什么说夏原吉爱他(夏原吉肥了天下)(10)

回京后,姚广孝对朱棣说:

“夏原吉真有古之仁爱之心,若我大明朝的六部尚书都如夏元吉,那盛世将很快出现。”

《晏子春秋》中说:德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夏原吉就是古人所谓的“爱民”、“乐民”之臣。

三、账房先生为民谋福,户部尚书为国理财

夏原吉回京后,开始全面操持户部事务。他将各地的粮价、物价、土地、人口等重要信息都记载一个小本本上,随时翻看。有一天,朱棣问大臣,天下钱粮有多少,夏原吉回答得非常详尽,让在场的其他官员惊叹。

当时,天下战乱刚刚结束,可谓百废待兴。朱棣给参加靖难之役的功臣们封赏,又要发兵征讨安南。不仅如此,朱棣要郑和造船下西洋,要修《永乐大典》,还要修建北京的宫殿、修建长陵。这些事情都需要巨额的经济支持。

若是按照一些勋贵的说法,户部的钱不够就向老百姓加税。可是,夏原吉偏偏是一位爱民如子的官员,他从小的经历,让他倍加理解百姓对“加赋”的恐惧。

又要为国家赚钱,又不能拿老百姓开刀,作为户部尚书,夏原吉的官不好当。

朱棣临死前为什么说夏原吉爱他(夏原吉肥了天下)(11)

最终,夏原吉还是想到了办法:

首请裁冗食,平赋役;严盐法、钱钞之禁;清仓场,广屯种,以给边苏民,且便商贾。皆报可。凡中外户口、府库、田赋赢缩之数……

简而言之,夏原吉做的有三点,第一是减轻百姓的赋税,绝不加赋。第二是裁撤无关的人员开支,鼓励军队屯田自给自足。第三是大力发展商业,从商业中为朝廷谋利。

一言以蔽之,夏原吉在户部的工作目标就是:既要为百姓谋福,还要为朝廷挣钱。

所以,尽管朱棣的开支很大,但夏原吉却都解决了问题。作为朱棣的“财务总监”,夏原吉用自己的决心和智慧实现了双赢。

朱棣临死前为什么说夏原吉爱他(夏原吉肥了天下)(12)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

“历朝论理财能者,唯桑弘羊、夏原吉二人也。”

意思是说,历朝历代,善于为朝廷理财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汉武帝时期的桑弘羊,另一个就是明成祖时期的夏原吉

若没有桑弘羊,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就没有经济支撑;若没有夏原吉,明成祖迁都北京、修建皇陵、南征安南、北伐蒙古、下西洋、修《永乐大典》这些“费钱”的大事,可能都无法实现。所以,《明史》才说“原吉悉心计应之,国用不绌”。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若没有夏原吉,朱棣不可能打造出“永乐盛世”。

夏原吉在永乐朝充分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朱棣先是让他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朱高炽最初对夏原吉并没有太深刻的印象,但几番接触下来,他发现夏原吉真乃爱国爱民的好尚书。夏原吉的仁爱之心对朱高炽影响很大,朱高炽和夏原吉谈论国事,常常忘了时间。

朱棣临死前为什么说夏原吉爱他(夏原吉肥了天下)(13)

永乐八年,朱棣带着皇太孙朱瞻基北征,夏原吉奉命到北京辅佐朱瞻基,管理北京九卿的事务,这其实就相当于是“宰相”的职权。夏原吉每天天不亮就要到行宫见朱瞻基,退朝后又要处理户部的事务。有时候,夏原吉一边回答官员们的问题,一边批阅文件,连饭都来不及吃,很多人对夏原吉都佩服不已。

一次,夏原吉陪朱瞻基到北京周边的乡村视察,他走到一户农户家中,看到农户一家正在吃发霉的碎米,他抓了一把给朱瞻基吃。朱瞻基大惊,还纳闷一向老实古板的夏原吉怎么会给自己开玩笑,不料,夏原吉却来真的,他说:

“愿殿下食此,知民艰。”

意思是,殿下你只有吃下这些发霉的碎米,才知道老百姓的日子有多难。朱瞻基听完,果真把碎米咽了下去。

朱棣临死前为什么说夏原吉爱他(夏原吉肥了天下)(14)

若干年后,朱瞻基登基时,仍经常提及这一幕,他认为夏原吉对自己的影响十分深刻。

《孔子家语》中有一句话: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一个优秀的人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夏原吉不仅自己以百姓为念,还能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朱高炽和朱瞻基两代未来的帝王,这份功德,利在千秋。

永乐九年,朱棣北征归来,设宴款待众臣,在酒宴上,朱棣对大家说:“高皇帝替我培养了两个贤臣,你们不是想看看古代的名臣是什么样吗,这两位便是。”

朱棣说的“这两位”,指的是大明朝的户部尚书夏原吉和吏部尚书蹇义

朱棣临死前为什么说夏原吉爱他(夏原吉肥了天下)(15)

从建文旧臣,到永乐时代的户部尚书,夏原吉真乃国士也。

四、老臣劝谏陷牢狱,皇帝抄家叹清贫

永乐时期,朱棣常年征战在外,夏原吉和杨士奇、蹇义多次奉命辅佐太子朱高炽和皇太孙朱瞻基。永乐十八年,北京的宫殿建成,夏原吉长吁一口气,立即向朱棣上书:

“连岁营建,今告成。宜抚流亡,蠲逋负以宽民力。”

通俗一点说就是:建设宫殿花了这么多钱,百姓都得不到休养,如今宫殿完成了,应该立即安抚那些流亡在外的人,免除百姓拖欠的各项赋税,让百姓过几年好日子。

朱棣临死前为什么说夏原吉爱他(夏原吉肥了天下)(16)

从夏原吉的话里,我们能感受到,作为户部尚书,连年的开支让他压力很大,他想节省民力,都没有机会。如今好不容易逮着机会,赶紧劝朱棣爱惜百姓。

朱棣理解夏原吉的用意,立即下旨同意了夏原吉的奏请。

可是,让夏原吉没想到的是,他为朱棣服务了19年之久,接下来,朱棣却把夏原吉送进了牢狱。

永乐十九年,刚建成的北京三殿失火,朝廷让户部筹措资金修缮,同年,朱棣又要远征漠北,这让夏原吉非常为难。夏原吉认为,此前几次北伐,加上远征安南,郑和下西洋、修筑宫殿等大事件,已经让户部捉襟见肘,如果再继续北征,那户部的财政必将崩溃。而且,当时朱棣的身体状况已经大不如前。

朱棣临死前为什么说夏原吉爱他(夏原吉肥了天下)(17)

于是,夏原吉下跪恳求朱棣以节省财力、爱惜龙体为由放弃北征。朱棣不同意,夏原吉便召集礼部尚书吕震、兵部尚书方宾、工部尚书吴中和大理寺丞邹师颜一同劝谏朱棣,此举彻底激怒了朱棣,朱棣下令将为首的夏原吉等人关押起来,并下旨抄了夏原吉的家。《明史·夏原吉传》记载:

遂并籍原吉家,自赐钞外,惟布衣瓦器。

让朱棣没想到的是,作为大明朝的户部尚书,朱棣的“钱袋子”,夏原吉家中除了御赐的钞币外,值钱的东西就只剩下坛坛罐罐了。

清朝时期,有人用一句“宰相合肥天下瘦”来评价李鸿章“肥”了自己,“瘦”了国家。但是夏原吉却是“肥”了国家,“瘦”了自己。他抄家的境况,让多少人汗颜!

朱棣临死前为什么说夏原吉爱他(夏原吉肥了天下)(18)

夏原吉在牢狱中被关了3年,这期间太子朱高炽多次为夏原吉求情,朱棣都没有释放他。因为朱棣想证明,没有夏原吉,他照样可以实现自己的文治武功。

永乐二十年,在收拾完夏原吉后,朱棣开启北伐,但没有了夏原吉的支持,朱棣的大军这一次因为“粮尽”,无功而返。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再次北征,在大军到达榆木川时,朱棣病危。在交代完后事后,朱棣说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句话,《明史》云:

还至榆木川,帝不豫,顾左右曰:“夏原吉爱我。”

朱棣人生中的最后一句话是“夏原吉爱我”,这是朱棣对自己坚持北伐的悔意,更是对夏原吉3年牢狱之灾的道歉。

事实证明,没有夏原吉,朱棣真的“玩不转”。

朱棣临死前为什么说夏原吉爱他(夏原吉肥了天下)(19)

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当朱棣驾崩的消息传到京城后,皇太子朱高炽第一时间跑到了大牢去释放夏原吉,当时朱高炽非常激动,刚进大牢就高呼夏原吉的名字。《明史》云:

太子走系所,呼原吉,哭而告之。原吉伏地哭,不能起。

朱高炽显然非常激动,对于接下来如何治理国家,他希望夏原吉能给自己一些建议。

朱棣临死前为什么说夏原吉爱他(夏原吉肥了天下)(20)

于是,在牢狱之中,一个囚犯对一个未来的皇位提了三条建议:

其一,赈济灾民,减免赋税;

其二,停止制造宝船,停止郑和下西洋;

其三,为建文旧臣们平反。

夏原吉的这三条建议,都非常有实际意义。第一条是希望朱高炽能够恢复因朱棣长年征战而失去的民心。第二条是希望朱高炽能够精简开支,解决大明朝的财政危机。第三条则希望朱高炽用自己的胸怀来解决历史遗留的尴尬,弥补明朝的创伤。

面对这三条建议,朱高炽全部采纳。

朱棣临死前为什么说夏原吉爱他(夏原吉肥了天下)(21)

在历史上,明仁宗朱高炽的在位时间虽短,但是,他所做的事情都是“仁君”所为,而他执政的指导“纲领”,几乎都是源于夏原吉。

张载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夏原吉此人,在牢狱之中,仍在践行古代士大夫的终极理想。他是伟大的,是值得后人佩服的。

朱高炽登基后,夏原吉被重新任命为户部尚书,并兼任少保、太子少傅。朱高炽对夏原吉异常信任,洪熙年间所有的减赋政策几乎都出自夏原吉之手。明宣宗登基后,夏原吉更是朱瞻基倚重的肱股。当时,朱高煦以“清君侧”发动叛乱,在朱高煦要诛杀的大臣名单中,夏原吉位列第一位,这也能看出夏原吉对朱瞻基的重要性。

朱棣临死前为什么说夏原吉爱他(夏原吉肥了天下)(22)

夏原吉为朱瞻基服务了5年,为朱高炽、朱瞻基父子开创“仁宣之治”作出了巨大贡献。

宣德五年,夏原吉病逝于任上,终年65岁。朱瞻基悲痛不已,下旨追赠夏原吉为太师,谥号“忠靖”。另外,朱瞻基还下了一道非常特殊的旨意:

敕户部复其家,世世无所与。

意思是,夏原吉的后代,在大明朝永远都不用交税。

作为曾经的户部尚书,作为一心为百姓减免赋税的老臣,朱瞻基的这道旨意,算是给夏原吉最大的肯定了。

朱棣临死前为什么说夏原吉爱他(夏原吉肥了天下)(23)

夏原吉出生于元朝末年,从小的贫苦经历,让他深刻理解民生维艰。他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在永乐一朝,他当了19年的户部尚书,在仁宣时代又管理户部6年,合计做了25年明朝的“账房先生”。

当初,他求朱棣给他3天时间来整理户部档案,而今,朱棣相当于给了他25年的时间,在他的经营和辅佐下,明朝相继出现了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

在笔者心目中,夏原吉是古代士大夫中的顶级人物。他不顾辛劳去浙西治水,他千方百计为百姓减赋,他焚膏继晷为大明理财,他不怕惹怒帝王而为民请命,他在牢狱之中仍在践行自己的理想。

他可以一贫如洗,他可以呕心沥血,他可以埋头苦干,但是,天下苍生不能过的不好。

朱棣临死前为什么说夏原吉爱他(夏原吉肥了天下)(24)

鲁迅曾说过: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在笔者心中,夏原吉,就是顶级的古代士大夫!就是民族的脊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