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民族历史(56个民族苗族)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苗族的民族历史(56个民族苗族)(1)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苗族的民族历史(56个民族苗族)(2)

服饰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后汉书》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贵州、四川、湖北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

苗族的民族历史(56个民族苗族)(3)

苗族服饰

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

苗族的民族历史(56个民族苗族)(4)

苗药

苗族居住的山区药物的资源种类之多,产量之大,品质之好,是许多平坝地区所不能及的。常见的药可达1500种之多,常用的约200种,最常见的药材,如:各种血藤、铁筷子、百金条、白龙须、蓝布正、地星宿、果上叶、黑骨藤、飞龙掌血、草乌、大风藤、八爪金、淫羊藿、海金沙、透骨香等等。另有部分珍稀品种如八角莲、九月生、金铁锁、一支箭、仙桃草、穿山甲、和气草、菌灵芝关药市上也偶有出售。

苗族的民族历史(56个民族苗族)(5)

中国苗族聚居的广大地区建立了不少的药材种植生产基地,大力开发常用的药材。有的成为成药、保健品、化妆品等的原料。有的已进入民族地区医院供医院配方用药。有的省份还对部分苗族民间有效方剂进行了发掘、筛选、整理工作,一部分确有开发价值的成方制剂已被收入《民族药地方标准》中。

艺术

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芦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阳节等节日及建房、丰收、迎亲等日子里跳,舞姿多重下肢变化。民间群众性芦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芦笙领舞,其他人围一圆圈踏乐而舞,场面壮观、气氛热烈。竞赛性的芦笙舞一般在节日或集会上由少数技巧较高的男女表演,一般二至四人,动作有大蹲、屈身乃至仰卧、倒立等高难动作,很受群众欢迎。

苗族的民族历史(56个民族苗族)(6)

苗族乐器:芦笙

苗族民歌根据其内容可分为游方歌(情歌)、酒歌、苦歌、反歌、丧歌、劳动歌、时政歌、儿歌、谜语歌等几类,曲调各不相同。飞歌是流行于黔东南的一种特别的民歌演唱形式,一般在山上放声歌唱,其曲调高亢,豪迈奔放,余音震山梁,非常有特点,其内容有情歌、时政歌等,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各种民歌形式有传统的歌词,也有即兴编唱的内容。嘎百福歌是流行于黔东南地区的一种说唱文学,它在民间诗歌和传说故事的基础上融合而成,演唱者时而叙述时而呤唱,其内容多是反映民事纠纷和社会现象方面的真人真事。

苗族的民族历史(56个民族苗族)(7)

盘歌,是苗族青年男女向对方表达心愿、显示才能的一种古老的对歌方式。昭通一带苗族的“盘歌”非常有趣。男青年看中了某位女青年,便带两个年龄相当的同伴,一起去到姑娘的家,找她的长辈说明来意。若姑娘的父母亲回答:“还没人家,是同班辈的。”便准许盘歌。盘歌的歌会,由女方老人安排。男女双方参加对歌的同伴,既当参谋,又为自己找对象。

在盘歌中,一般是男的先唱。双方通过对唱,显示自己的才能。如果男的输了,女方便用水将男方泼走。泼水在苗家不是恶意,而是一种善意的洗礼。如果以方对答如流,唱得情投意合,还可以唱到定婚。但是如果女的盘输了,还可继续盘歌,这样的盘歌一直盘到定婚为止。定婚那天,女方的父母要及时为男方备办喜酒,一一敬给参加歌会的乡亲,最后以一对牛羊角当杯,敬给这对即将结合的青年。然后吹起芦笙跳起舞,通宵达旦为这对青年人贺喜。

苗族的乐器通常有芦笙、唢呐、箫笛、胡琴、月琴等。

歌舞

在苗族,青年男女的自娱性集体歌舞多被称为“踩堂”,但由于“踩堂”舞蹈离不开芦笙的伴奏,所以如今“踩堂”这一传统名称已基本被人们改称为“芦笙舞”了。但为了体现不同地区“芦笙舞”的差异和特色,人们只好又在“芦笙舞”前冠以地区名称加以区分。因此,就出现了“广西融水芦笙舞”、“贵州黔东南芦笙舞”、“贵州花溪芦笙舞”等众多的“芦笙舞”形式。男吹芦笙,女作舞,是苗、侗民族的传统习俗。但只有在贵州,不逊于男子的苗家女,在“踩堂”中抱芦笙边吹边舞,可谓是其它地区“芦笙民族”不曾有的一道风景。苗族的青年男子,在必须吹得一手好芦笙、能参与集体的“芦笙舞”外,如还能掌握有着特殊高难技巧的单人或双人表演形式的“芦笙舞”,那他就会成为男性中的佼佼者而更多地赢得未婚女子的青睐。

苗族的民族历史(56个民族苗族)(8)

贵州省花溪的苗族青年男女,每当年节喜庆时就会自动聚到一起,边吹芦笙、边跳“芦笙舞”。在演奏芦笙的人群中,除青年男子之外还不乏妙龄少女。她们与男芦笙手同站一个舞圈,毫不逊色地边吹奏着手中的芦笙边与外圈的女子共舞。两个舞圈相互交叉、换位,一会儿向中心蹦跳聚拢、一会儿又向外围旋舞散开,有如百花园中的朵朵鲜花在争妍绽放,又好似缤纷的彩蝶在纵情歌舞。虽然这些舞者都并非出自专业的舞人,但舞蹈风格的古朴、潇洒和舞者发自内心的喜悦,领一旁的观看者,也会被这充满生机的歌舞所感染,乐不可支地随歌舞而拍手顿足。

建筑

苗族由于特有的迁徙历史,在建筑选材和房屋构建形成自己特有的建筑风格。苗家人喜欢木制建筑,一般为三层构建,第一层一般为了解决斜坡地势不平的问题,所以一般为半边屋,堆放杂物或者圈养牲畜,第二层为正房,第三层为粮仓,有的人家专门在第三层设置“美人靠”供青年姑娘瞭望及展示美丽,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关系。

苗族的民族历史(56个民族苗族)(9)

吊脚楼模型

房屋材料各地不同,黔东南苗族地区木材较多,所以木房、瓦房较多,草房土墙房较少。黔中南一带木板房、瓦房和草房、土墙房兼有,大体上草房、土墙房最多。此外,不少苗族搭“杈杈房”居住,屋内不分间,无家具陈设,架木为床,垫草作席,扎草墩为凳。

苗族的民族历史(56个民族苗族)(10)

在黔东南和黔北部分地区,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房屋形式,叫“吊脚楼”。建在斜坡之上,把地基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之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取平,横梁上垫上楼板,作为房屋的前厅,其下作猪牛圈,或存放杂物。长柱的前厅上面,又用穿枋与台上的主房相连,构成主房的一部分。台上主房又分两层:第一层住人,上层装杂物。屋顶盖瓦(或盖杉树皮),屋壁用木板或砖石装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