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后血糖不再升高的习惯(至关重要的餐后血糖)

2019年餐后血糖7.8健康宣传周,一起聊聊关于餐后血糖的那些事儿

餐后血糖不再升高的习惯(至关重要的餐后血糖)(1)

​​餐者,吃饭也。

当我们进食之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被吸收后变成血液中的葡萄糖,随着血液流动到身体各个部位,为细胞提供营养,多余的葡萄糖就转换成糖原储存在肌肉和肝脏。

因此,在进餐后一段时间内,有一段血糖高的时间,这段期间血糖水平的检测和监测对于糖尿病的诊断是至关重要的。

糖尿病早知道

餐后血糖不再升高的习惯(至关重要的餐后血糖)(2)

哈佛医学院下属的乔斯林糖尿病中心是以其创立人埃利奥特·乔斯林(ElliottJoslin)的名字而命名的。乔斯林在上医学院的时候,他的姨妈海伦被诊断患有糖尿病,不久便死于糖尿病并发症。这件事让乔斯林从医学院三年级开始就从事糖尿病的研究和临床治疗,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糖尿病专科医生。

中国是糖尿病大国,约有1.1亿糖尿病患者,我们周围都有很多糖尿病患者,他们被诊断为糖尿病之后,会带病生存很多年,像乔斯林姨妈那样诊断出糖尿病后不久死亡的情况极为罕见,这是因为现在有了早期诊断糖尿病以及更先进的治疗手段。

糖尿病是因为高血糖无法得到控制,血糖过高会慢慢损害胰腺细胞产生胰岛素的能力,直到胰腺被永久性损伤。高血糖还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导致肾病或肾衰竭、脑卒中、心脏病、视觉丧失或失明、免疫功能低下、勃起功能障碍、神经病变、下肢血液循环问题、伤口愈合缓慢等问题。糖尿病有多种类型,在这里我们讲述的是常见的2型糖尿病。

糖尿病早期是没有症状的,如果等到出现尿频、消瘦等症状出现,或者并发症出现之后,高血糖对身体的损害往往已经很严重了,甚至危及生命了,因此要尽早地发现糖尿病,从而尽早地控制血糖。

在中国,有很多人血糖超过了正常水平,但没有高到糖尿病的水平,他们是糖尿病前期患者,在中国大约有5亿人,糖尿病前期如果不加控制,迟早会变进展为成糖尿病。但如果可以及早的诊断出来,发现自己的高危风险进而积极调整,就能在滑向糖尿病的路上停下来,甚至往回退,变成正常人。目前的可怕现状是,非常多的人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加入了糖尿病前期的大军,而且也不知道应该去诊断。

仔细想想,1.1亿糖尿病患者加上5亿糖尿病前期患者,超过中国成年人的半数,你很可能是其中之一。

糖尿病怎么查?

餐后血糖不再升高的习惯(至关重要的餐后血糖)(3)

前几天有一个网上咨询:空腹血糖5.6(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15.6(非正常),这是怎么回事?

在这里,我们可以聊聊糖尿病的诊断历史。

至少在3000多年前,糖尿病作为一种疾病就被意识到了。

古代医生也意识到光靠症状来诊断是不成的。公元前1552年,一位叫Hesy-Ra的古埃及医生注意到糖尿病患者的尿吸引蚂蚁,几百年后,古印度出现了靠蚂蚁诊断糖尿病的技术,又过了几百年,中世纪的医学界出现一种被称为“Water Taster”的医生,他们的能耐是用嘴去尝病人的尿,如果是甜的,就诊断为糖尿病。

到了20世纪,有了尿糖棒,解放了医生的嘴,但检测尿糖来诊断糖尿病很不敏感,漏检率,很高。到了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血糖仪,到了20世纪80年代,血糖检测法才到了既有效有能被承受的地步。

诊断糖尿病分两步,先是在体检的时候或者在家进行筛查,查出阳性的话再到医院用糖化血红蛋白检测(A1C)等手段确诊。

筛查糖尿病的办法是检测血糖,采样很简单,如果在家做的话,用一次性的小针头把手指头扎破,然后将一滴血涂在试纸上,血糖仪上就会显示出数字。

关键在于什么时间采样。

一直用于筛查糖尿病的检测是空腹血糖的检测,要在禁食至少8小时之后抽血,通常在早上起来后做,正常的空腹血糖水平在6.1 mmol/L以下,7.0 mmol/L以上为糖尿病,两者之间为空腹血糖受损,属于糖尿病前期的一种。

空腹血糖成为常规后,才发现这种办法敏感度不够,有很多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空腹血糖是正常的,他们往往在进餐后才出现血糖峰值。大部分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餐后血糖升高。流行病学筛查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单纯餐后血糖升高患者的比例达50%,糖尿病前期中约70%为单纯餐后血糖升高。这意味着,仅检测空腹血糖,高血糖的漏诊率是非常高的。本节开始的那个咨询就属于这种情况,靠检测空腹血糖是不能体现他的血糖的真实水平的。

如果检测餐后血糖,就能够准确地做出诊断。餐后高血糖的定义为摄食后1~2hPG>7.8mmol/L,正常标准在7.8mmol/L以下,11.1 mmol/L以上为糖尿病,咨询里提到餐后血糖15.6,已经到达糖尿病的标准了,此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餐后血糖比空腹血糖更准确地掌握血糖峰值和体内胰岛素耐受的情况,从而更精准地诊断出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前期患者,对于诊断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是更加有效的诊断方法

你属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吗?

餐后血糖不再升高的习惯(至关重要的餐后血糖)(4)

让我们继续说埃利奥特·乔斯林的故事。1898年乔斯林从医学院毕业后,开了自己的诊所,第二年他母亲也被诊断患有糖尿病。

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年之内,乔斯林的姨妈和母亲都被诊断出患有糖尿病?这是因为大约1/3的糖尿病患者有家族史,如果父母患有糖尿病的话,本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人的4-7倍,这就是糖尿病的遗传风险。

除了遗传风险外,糖尿病前期和2型糖尿病的其他危险因素有肥胖、缺乏运动、年龄、妊娠期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高血压、高胆固醇、高血脂。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为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呢,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

在以上提到的这些危险因素中,大多数人需要对号入座的有三点:家族史、体重、高指标。

如果父母和近亲中有人患有糖尿病,你就属于高危人群,这就是为什么医生在体检的时候常常询问你家族中有没有人患糖尿病的原因,有遗传史的人需要高度关注自己的血糖情况,尤其是餐后血糖。

想一想自己的父母和近亲中有没有糖尿病患者,如果没有的话,找个体重计,称一下体重,然后量一下身高,计算出你的BMI指数。

BMI=体重(公斤)/ 身高(米) 2,如果觉得算起来费事的话,可以到下面的表格里按身高和体重去找找。这个表看起来复杂,其实很方便。

比如你的身高是170厘米,体重72公斤,在表里对一下,BMI=25。可判定为糖尿病高危人群。

BMI低于19属于体重过轻,在19到24之间属于正常,25到29之间属于超重,超过30就是肥胖了。超重和肥胖都要减肥,对于亚洲人来说,BMI在23以上,患糖尿病的风险就升高,应该关注并检测餐后血糖。

减肥是时代的潮流,人们减肥的动力是为了好看,然而,到了肥胖的地步,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最高可增加80倍。

上面举的例子,应该把自己的体重减到BMI=23以下,也就是说体重不能超过66公斤,要减去6公斤以上。

餐后血糖不再升高的习惯(至关重要的餐后血糖)(5)

除以上所述的内容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风险因素,高指标,包括高血压、高血脂。

2018年,高血压的标准被重新制定,收缩压在130mm Hg以上,舒张压在80 mm Hg以上即为高血压。这样一来使得中国成年高血压患者达5亿,另外还有4.35亿人处于高血压前期,也就是说大多数人血压不正常。

高血压本身就能够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收缩压每升高20 mm Hg,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就增加58-77%,舒张压每升高10 mm Hg,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就增加52%。80%的2型糖尿病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

如果血压高,要改变生活习惯和服用降压药,与此同时,要检测餐后血糖,看看是否患有糖尿病或者处于糖尿病前期。

如果血压正常的话,要去医院检测一下血脂,看看是否有高胆固醇或者高甘油三酯。

高胆固醇的标准是总胆固醇在6.2mmol/L(240 mg/dL)以上,低密度胆固醇在4.1 mmol/L(160 mg/dL)以上。高甘油三酯的标准在2.3 mmol/L(200 mg/dL)以上,胆固醇高和甘油三酯高要减肥、锻炼和控制饮食,如果持续高的话要吃降脂药。

高血脂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糖尿病反过来进一步导致血脂升高,因此血脂高的人要检测监测餐后血糖。

餐后血糖的管理

餐后血糖不再升高的习惯(至关重要的餐后血糖)(6)

咱们继续说乔斯林的故事。在他母亲被诊断为糖尿病的年代,一旦被诊断成糖尿病,往往已经出现并发症了,患者通常和乔斯林的姨妈一样,活不了多久。在乔斯林的指导和帮助下,他母亲通过控制饮食,又活了10年之久,在当时是不可思议的。

根据管理他母亲糖尿病的经验,乔斯林提出了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现在和乔斯林当年相比,对糖尿病管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餐后血糖的管理。

血糖来自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我们开始进食的10-15分钟后,血糖开始上升,在一个小时左右达到最高峰,但这是个大约估计,因为血糖峰值取决于几个因素,特别是吃的食物的种类。

如果是正常人,血糖水平在餐后1-2小时接近正常值7.8mmol/L,这是因为胰岛素在完成任务,此外在餐后两小时内,正常的人血糖水平也比糖尿病患者低。

如果餐后2小时内血糖峰值达到7.8 mmol/L或者更高、就是我们人体血糖的异常现象了。每一次出现这种现象都会对胰腺细胞和血管等组织细胞造成损害,长此以往,就从糖尿病前期走向糖尿病,然后出现各种并发症。

对于糖尿病高危人群来说,要注意控制餐后血糖,尤其是从饮食上入手。

导致血糖升高的是饮食,对于高危人群来说,要对饮食习惯加以改变,碳水化合物不仅要少吃,还要吃低血糖生成指数(GI)的食物,比如玉米、红薯、全麦、全谷、麦s片、豆类、酸奶、蔬菜,水果等。此外最近一项糖尿病前期患者参加的研究发现,在进餐的时候,将碳水化合物放在最后吃,可以将血糖峰值降低40%。

除了饮食之外,还要坚持运动和锻炼,每周至少3次有氧运动,比如游泳、快走慢跑等,以及2次抗阻运动。

必要时建议使用药物干预,把餐后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检测餐后血糖,加上管理好餐后血糖,对于糖尿病高危人群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两大关键步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