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官渡之战全集(前三国之乱世群雄)

#中国史#

原创

原标题为:长篇连载:前三国时期之《乱世群雄》(八)——废少立献·袁绍出逃·董卓中计,因《头条》上标题限制在30字以内,故有所删减,特此说明。

(紧接上期)

上期聊到袁绍兄弟带兵入宫杀宦官,中常侍张让、段珪等人在宫中无处藏身,就挟持皇帝、陈留王跑出皇宫,步行向小平津(在今河南孟津东北,为黄河重要渡口,八关都邑之一。此时属丁原控制区)方向逃窜,希图渡过黄河,再作打算。

尚书卢植带兵追赶。袁氏故吏河南尹王允也紧急派遣河南中部掾闵贡跟随卢植前往。在黄河边追上落在后面的宦官,闵贡持剑斩杀了数名宦官。前面活着的宦官眼见大势已去,在张让带领下对少帝哭泣而别,说:“我们一死,天下就要大乱了,请陛下自爱!”然后全部跳进黄河而死。

士大夫集团突然发现,扰乱朝廷一百多年的外戚、宦官集团此时全都灰飞烟灭了,朝政似乎要回到皇室和士大夫手中走上正常的治理道路,汉室再次中兴有望。

可惜他们高兴得太早了!

三国史官渡之战全集(前三国之乱世群雄)(1)

第四章 董卓专权

第一节 董卓入京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袁绍是螳螂,在洛阳大杀宦官,董卓是躲在螳螂后面的那只黄雀,此刻正率领着他的三千西凉铁骑在离洛阳城三百里的西郊夕阳亭,虎视眈眈地窥视着洛阳城内的动静,随时准备呼啸而入,舐血洛阳。

董卓,字仲颍,凉州陇西郡临洮(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人。那是个汉羌杂处之地,民风彪悍。董卓二十岁前经常到羌人部落周游,结交部落首领,以健侠知名。董卓父亲叫董君雅,曾经做过豫州颍川郡轮氏县尉,生有董卓兄弟三人,兄董擢,弟董旻。

和孙坚因勇猛闻名被郡里征召为县尉管理治安的事情差不多一样,董卓也因为健侠的名声被州里征召为州兵马掾,驻守边陲。

董卓膂力过人,擅长骑射,可以在马上左右开弓,箭无虚发,羌人十分惧怕他。桓帝末期,入朝为羽林郎。汉阳郡羌人叛乱时,董卓跟随中郎将张奂为军司马前往平叛。凯旋入朝时遇上九月辛亥政变,与张奂一起帮助宦官平灭了窦武。

后来先后因功任广武县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因事被免后又复出为并州刺史,河东太守。

黄巾民变时,北中郎将卢植因不肯贿赂宦官被免职,朝廷以董卓为东中郎将,持节,代卢植在下曲阳(今河北省晋县西北)攻打张角,结果失败了。

三国史官渡之战全集(前三国之乱世群雄)(2)

边章、韩遂兵逼长安时,朝廷又任命董卓为中郎将,作为左车骑将军皇甫嵩的副手出征。皇甫嵩也因为不肯贿赂宦官被免职。朝廷又以董卓为破虏将军,跟随太尉张温西征。无功而返。

凉州军围攻陈仓时,董卓为前将军,仍然跟随复出的左将军皇甫嵩征讨围攻陈仓的羌人。因皇甫嵩卓越的指挥才能大获全胜。

董卓的战争经历大致是与黄巾军战则败,与羌人战则胜。其为人的特点是豪爽大方,特别是对朋友和部下。曾将因功获得的九千匹缣全部分发给手下将士。其性格则骄横跋扈,傲慢犯上,颇有野心和计谋。没发迹前曾经想巴结张奂,让哥哥董擢送一百匹缣给张奂,被拒绝。

随着军权的增大,地位的上升,董卓越来越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对董卓这样桀骜不驯的兵痞,朝廷非常头疼,大将军何进与宦官难得地一致同意剥夺他的兵权。

中平六年(189年),下诏征董卓为少府。少府是九卿之一,董卓以自己所领的湟中义从及秦胡兵不让他赴任为由,不接受此项任命。朝廷又改任他为并州牧,这对董卓来说是破格提拔了。因州牧必须由宗室人员和朝廷重臣来担任。朝廷以此引诱董卓,同时提出了个条件,必须把管辖的军队移交给皇甫嵩。

这个诱惑对董卓而言确实巨大,董卓同意赴任,但也提出了个条件,就是要带自己的亲兵三千人一起赴任。大臣与皇帝讨价还价,大臣带兵赴任,都是罕见的。

三国史官渡之战全集(前三国之乱世群雄)(3)

董卓带着三千亲兵驻兵河东,观察和等待朝廷的变局,结果终于等来了袁绍招其进京诛杀宦官的诏书,带兵来到了夕阳亭。

袁术焚烧皇宫的烈火映红了夜空。董卓敏锐地判断出洛阳城内出现了异常情况,立即星夜带兵,一日一夜狂奔三百里赶到洛阳城。在路上得到弟弟董旻的情报,得知少帝在北邙(今北邙山,洛阳东),就不入皇城,转向北邙,去迎接少帝。

宦官的覆灭对于董卓而言并不是个好消息,因为这使他失去了进京的理由,因此眼前最重要的事情是把皇帝抓在手中,自己掌管朝政,不给文官集团通过皇帝之口要自己撤军,返回并州,甚至剥夺自己军权的机会和条件。

少帝此时确实在北邙。宦官跳河后,留下少帝与陈留王孤零零地站在黄河岸边,两人趁着夜色牵手往南走,幸运地碰到闵贡。在路上一农户家里找到两匹马,少帝一乘,闵贡与陈留王一乘,一起返回洛阳皇城。

黎明时分,少帝在前来寻找他的少量零星官员,其中包括太尉崔烈的簇拥保护下从北邙赶往皇城。董卓的西凉铁骑迎面呼啸而来,吓得少帝哭泣不已。在董卓追问事情的原委时,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倒是陈留王镇静自若,娓娓而谈,讲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三国史官渡之战全集(前三国之乱世群雄)(4)

董卓对陈留王顿生好感,生出了废帝立陈留王的念头。史书记载说董卓是因陈留王为董后所养,董卓自以为与太后同族,所以有废立之意。这只是董卓的一个借口,董卓仅仅是与太后同姓,其家族与董后家族八竿子打不到边。

少帝是何进与文官集团共同拥立的,势必不会与董卓同心。董卓必须立一个能为自己所控制所利用的皇帝,陈留王刘协恰好成为他最好的选择。

在废立之前,董卓还得做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控制洛阳,控制朝廷。

董卓进京所带之兵只有三千人,其实力还比不过袁绍,远远不足以控制洛阳及百官。骑都尉鲍信就曾建议袁绍在此时袭杀董卓。史书上说袁绍害怕董卓,不敢发兵。但从袁绍后面的表现看不出来他害怕董卓,袁绍不发兵,估计是他此时正在观望董卓,要看看董卓究竟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再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为了显示自己拥有强大的武力,董卓耍了一个花招。隔个四五天就让他的三千人马悄悄潜出城外,第二天又大张旗鼓地武装入城,造成西凉军源源不断地进入洛阳的假象。这招还真管用,镇吓住了洛阳城内的拥兵将领。何进、何苗原来的将士都归属到董卓那里。

董卓又用计让丁原的主簿吕布杀了丁原,与凉州军具有同样威名的并州军也归到董卓门下。当初外出募兵的鲍信、张辽也陆续回到洛阳。鲍信见袁绍不听从自己的建议,就带领自己的弓弩兵回泰山。张辽本是并州人,原为州从事,就跟随吕布的并州军一起投靠了董卓。董卓由此超越袁绍成为朝廷最具武装实力的人。

拥有了控制朝廷的绝对武力,董卓就开始朝着自己设计的通往权力巅峰之路而行了。

三国史官渡之战全集(前三国之乱世群雄)(5)

第二节 废少立献

董卓先是私下与袁绍商议废立之事。袁氏家族是当时唯一能与董卓相抗衡的一支力量,如果能事先得到袁氏家族的支持,废立之事就容易得多了。但双方协商得并不愉快。袁绍本来还以为董卓是要按照潜规则来向自己表达忠心,谁知董卓根本就忘记了或者是假装忘记了自己曾经是袁氏故吏的事实,对此只字不提,反而要袁绍同意自己废立的主张。

袁绍得知董卓要自立门户,已经是气愤不已,何况自己当初是拥立少帝的一派,岂能轻易改变自己的主张,在这种情况下改变主张就等于是向董卓服软认输,所以坚决不同意废立。推托说这是国家大事,请和太傅商议。

太傅袁隗是袁绍的叔叔,这话说了等于没说。董卓还是继续要袁绍表态。最后双方终于谈崩了。气得董卓破口大骂袁绍:“你小子居然敢这样,天下事难道不都是取决于我吗?我现在要做这件事,谁敢不从?你以为董卓的战刀不锋利吗?”袁绍也毫不示弱,强硬地回答:“天下勇敢的人,难道只有你董公一个人吗?”说完一手持刀鞘,一手拉出大半佩刀,横揖而出(很有镜头感,好像电视剧)。董卓当时也不敢把袁绍怎么样。

袁绍横刀而出后,立即与自己的高级幕僚们一番商议安排,然后把朝廷给自己的节杖、官印等做官凭证悬挂在洛阳东门,扬长而去。袁术、曹操也几乎是同时出逃。

三国史官渡之战全集(前三国之乱世群雄)(6)

虽然没能与袁绍达成共识,但逼走了袁绍,使袁氏势力群龙无首,也算是消除了废立之事的一大障碍。于是董卓开始公开进行废立之事。

先让朝廷罢免司空刘弘,由自己取而代之。成为三公之后,就名正言顺地召集公卿朝堂议事,讨论废立。第一次朝堂大会时,董卓以少帝暗弱为理由提出废立,在座大臣无人应答。董卓见百官沉默,就进一步威胁说,谁要是敢反对,立即军法从事。谁知偏有人胆子大不信邪,公开表示反对。此人是谁呢?尚书卢植。

卢植是名满天下的名将、大儒,功劳、名望都远胜于董卓。董卓此时还不敢公开把卢植军法从事,只好愤然而去。下来后就想要杀害卢植,幸亏卢植以前救过蔡邕,蔡邕是董卓最信任和喜欢甚至有几分崇拜的官员,他和议郎彭伯分别为卢植求情才得以幸免于死,被罢官了事。

后来董卓还是想害死卢植,卢植逃往幽州上谷隐居,袁绍于汉初平二年(191年)做冀州牧后请卢植为军师,一年后因病去世。这是后话。

第二天,不甘心的董卓又在崇德前殿召集朝堂大会议论废立,这次干脆直接胁迫太后,说少帝在灵帝丧礼时期,没有儿子应有的丧痛之心,又不具备皇帝的威仪,废为弘农王。立陈留王为帝,就是汉献帝。

三国史官渡之战全集(前三国之乱世群雄)(7)

太傅袁隗亲手解下少帝的皇帝玺绶挂在陈留王身上,扶其下殿,向新任皇帝刘协俯首称臣。又以何太后曾胁迫董太后,违反了婆媳应有之礼,没有孝顺的节操,使董太后忧虑而死为由,囚禁何太后,两天后将其毒死。同时遇害的还有太后母亲舞阳君。显赫一时的何氏家族在汉末昙花一现烟消云散。

搞定了皇帝,接下来就是要搞定百官。董卓先是不停地给自己晋爵升职。由领前将军事,加节传、斧钺、虎贲,由斄乡侯进封郿侯。又将时任太尉的幽州牧刘虞改任大司马,自任太尉。

为收买文官、士人之心,董卓还亲手导演了一出戏。和司徒黄琬、司空杨彪,以朝廷三公的名义,全都身带腰斩时所用的刑具“鈇锧”,表示自己有罪,一起到朝堂给皇帝上书,请求给陈蕃、窦武及其他党人平反。陈蕃、窦武等党人因此得以昭雪,也挺黑色幽默的。

董卓此举也确实能够收买一些文官、士人之心。

到了十一月,董卓又因蔡邕的表举,升任东汉朝从来就没有设置过的相国。也就是说,董卓九月进京,仅仅用了两个月就完全掌握了朝政大权。

三国史官渡之战全集(前三国之乱世群雄)(8)

第三节 士人的阴谋

光是自己掌握了权力是不够的,这么大个帝国,总不能自己一个人来管理吧,还需要一大批行政官员来治理,而董卓手下最缺乏的就是文官,这是他的短板。也正是因为这个短板,他陷入了袁绍为他设下的圈套,中了袁绍的计。前面说过袁绍是和他的团队商议后才出走的,现在来看,他们商议的就是怎样利用董卓的弱点,然后请君入瓮。

为什么这么说呢?看看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就知道了。

袁绍设了一个连环计:

第一环,投石问路。就在董卓为没有可以信任的文官而苦闷忧虑之时,吏部尚书周毖、侍中、城门校尉伍琼主动登门拜见董卓。会谈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史书没有记载,但从接下来董卓的行动中可以推断出是这二人代表文官、士人与董卓讲和,表示愿意服从董卓。

周毖、伍琼都是袁绍的密友,伍琼甚至可能是袁绍奔走之友中的一个。

第二环,暗度陈仓。文官、士人的主动投诚,解决了董卓的燃眉之急,赢得了董卓的信任。董卓放手让他们组建新政府。看看他招募的人就知道袁绍的计谋大功告成。前面何进招募士人时曾有个名单,现在这份名单依旧适用于董卓。也就是说,董卓招募的人主要还是袁绍的人,甚至包括袁绍的奔走之友和袁氏故吏。

第三环,乾坤大挪移。袁绍集团利用组阁的机会,把其成员安排在朝廷内外担任重要职务。周毖、伍琼、郑泰、何颙、刘表、王允、荀爽等居内。上至三公,下至九卿,都有袁绍的人。特别是何颙竟然成为董卓的长史,董卓的所有机密都在他了解掌握之中。

三国史官渡之战全集(前三国之乱世群雄)(9)

刘表成为北军中侯,监管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五营将士(刘表任荆州牧后,此职务由何颙接替)。王允为司徒,荀爽为司空。汉末三公多是荣誉职务。但王允的司徒却是实打实的实权派,因为他还兼任尚书令。

尚书令虽然只是个秩仅千石的中级官员,但在东汉却是最具实权的中枢要员。董卓是武将,长期在边远地方任职,对朝廷的运行模式和公务程序不是很熟悉,根本没有在意这个尚书令。王允因此成为朝廷最具行政实权的官员。董卓在这方面的无知,也给其带来了灭顶之灾。

韩馥、刘岱、孔伷、张咨等袁氏故吏、姻亲居外。尚书韩馥为冀州刺史,侍中刘岱为兗州刺史(此人是袁绍的姻亲,和袁绍后妻刘氏有亲戚关系,袁绍出逃洛阳时将刘氏及三个儿子托付给他),孔伷为豫州刺史(此人生平不详,郑泰对他的评价是:清淡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张咨为南阳太守(此人生平亦不详)。

同时他们还以担心激起袁氏家族的反抗之心,联合遍天下的门生故吏反对董卓为由,劝说董卓放弃对袁绍的追捕,任命袁绍为一郡太守,不然的话,崤山以东恐怕就不是你的地盘了。董卓真就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还封为伉乡侯。

相反,董卓的亲信部将都没有获得显要的官职,仅仅是做一般的将校而已。

三国史官渡之战全集(前三国之乱世群雄)(10)

从董卓的这一系列行为来看,是真心想和文官、士大夫集团和解。不管其内心是怎么样想的,也不管其是不是迫于无奈,只要不作诛心之论,只看行为方式是可以得出这个结论的。

皇帝、军队、百官都搞定了,董卓觉得天下差不多平定下来,就改年号为初平,准备踏踏实实地过个年了。

董卓高兴得太早,看似平静的朝局下暗流汹涌,很快爆发关东联盟一致讨伐董卓的行动,事情是怎么发生发展的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

(文中所有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原创不易,敬请关注,欢迎转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