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标本博物馆(国际博物馆日大揭秘)

相信很多朋友都去过博物馆,看到橱窗里展示的栩栩如生的标本,大家是不是都会忍不住发出感叹:简直就像活的一样!

同时也不免产生疑问:这些仿佛下一秒就会动起来的标本,究竟是如何制作的呢?

标本一直是博物馆展柜中的重要角色,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小编就带大家学习一下如何制作标本。(不只是活物标本,还有一些是我们平时在家就能制作的标本哦~)

家里也能做的“植物标本”

对于热爱植物的小伙伴而言,制作植物干燥标本绝对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制作植物标本不仅可以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保存下来,还能收获一个高颜值的装饰品。

十大标本博物馆(国际博物馆日大揭秘)(1)

植物干燥标本的制作过程比较简单,想尝试的小伙伴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叶子,比如常见的枫叶、银杏叶、桉叶等。

新鲜的植物通常含有较多的水分,所以需要对它们进行干燥处理。

用吸水的纸张或纱布将植物夹在中间,放到平整的重物之下,大概5~6天后取出。

为了避免标本被虫子蛀蚀破坏,还需要对干燥的植物进行消毒:将经过干燥处理的标本放在消毒室内,利用气熏法杀虫。

最后将植物固定到台纸上根据需要做好标注,或者直接将植物的叶片塑封成型,也可以将标本置于裱框内,方便展示。

十大标本博物馆(国际博物馆日大揭秘)(2)

除了最基本的植物干燥标本之外,还有一种可以完整保留树叶脉络的叶脉标本,这种叶脉标本不仅可以观察叶脉走形,还能将做好的叶脉标本制成高颜值的工艺品。

制作叶脉标本需要选择叶片较厚、叶脉较粗的叶片。

将叶片放到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煮到水的颜色变深,在水流下用牙刷轻刷,叶脉周围的叶肉会变得容易脱落,而强韧的叶脉部分可以得到保留。

之后,将松香、颜料和调漆水调匀后涂到叶脉上,晾干后就可以得到一个好看的叶脉标本了。

将自己亲手制作的标本用作书签或者装饰,绝对独特又颜值爆表。

日本的艺术家还把叶脉标本做成各种碗形的艺术品,为原本普通的器具赋予了“生命”。

十大标本博物馆(国际博物馆日大揭秘)(3)

简单又漂亮的“昆虫针插标本”

自然科学课上,大家都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过昆虫标本,针插法是昆虫标本中最常用的制作方法。

制作好的昆虫标本还可以与植物干燥标本一起组成昆虫生态景箱,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用针插法制作昆虫标本,首先要根据昆虫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昆虫针,常见的蝴蝶一般选用3号针,小型的昆虫如蚊子只要0号针就可以了。

插针的位置一般选在昆虫中胸右侧,插入深度一般以针长的1/3穿过虫身为宜。

十大标本博物馆(国际博物馆日大揭秘)(4)

插针固定完成后,还要对昆虫进行展翅或者姿势调整。将翅膀和身体各部位调整到理想位置之后,再用展翅板或整姿板进行压制固定。

上述操作完成后,将标本放入50℃的定温箱中烘1个星期左右就可以了。想在家中尝试制作的朋友如果没有定温箱也可以用日晒法或者烘衣机代替。

把做好的标本放入标本盒中,在通风干燥的环境下保存,就能长时间地欣赏了。

最受研究者欢迎的“浸制标本”

浸制标本是利用保存液来进行防腐的标本,它能够清晰地显示生物体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和生物学领域。

制作标本时,为了避免器官因保存液不能及时渗入而腐败,可以先用注射器注入10%的福尔马林进行防腐处理。

然后注射乙酸乙酯,排空血管中的血液。在水中向器官内注射自凝的粉剂,借用水的浮力使器官保持自然形状。

接下来可以用强酸腐蚀掉不需要的组织,只保留需要部分的铸型标本。

最后,将标本的各部用细线固定并放到合适的标本瓶中,再导入保存液(通常为5%的工业甲醛)就完成啦!

十大标本博物馆(国际博物馆日大揭秘)(5)

栩栩如生的“剥制标本”

我们经常在各种动物博物馆中看到这样的动物标本,动物死后,标本制作师将它们的皮剥下,并进行处理,最后让它们重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要制作剥制标本,首先要对刚刚死去的小动物进行仔细的清洁。

接下来要对动物的尸体进行解剖,将皮肤与躯体分离。然后用鞣制液浸泡皮肤,同时涂抹防腐剂。

十大标本博物馆(国际博物馆日大揭秘)(6)

最后用石膏或雕塑土重塑动物的躯体,将鞣制好的动物皮肤套到重塑的动物模型上,干燥一段时间后,再对标本的形态进行最后的调整。

剥制标本的制作过程看似简单,但对标本制作师的要求极高,他们必须对动物生前的生活状态十分了解,才能把一块块皮肤还原成我们看到的那些栩栩如生的动物标本,否则一不小心就可能会变成标本界的“泥石流”。

十大标本博物馆(国际博物馆日大揭秘)(7)

图为1731年一名从未见过活狮子的标本师为瑞典国王制作的狮子标本

神秘的“骨骼染色标本”

动物的透明骨骼标本中,骨骼会因为成分的不同而呈现出红蓝两色,它原本是生物学领域用来研究动物骨骼构造、功能形态、亲缘关系和演化过程的工具。

近年来,骨骼染色标本所具有的那份神秘又特殊的美感使它们越来越受到普通大众的欢迎。那么,这种兼具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标本是如何制作的呢?

透明骨骼标本只能用动物的胚胎、幼体或者亚成体制作,已经成年的动物骨骼无法染色或者非常难染色,肌肉也很难进行透明处理,制作成功率非常低。

十大标本博物馆(国际博物馆日大揭秘)(8)

图片来源于书籍《透视·鱼》

首先,用10%的福尔马林将动物尸体浸泡约1周的时间,再对其进行脱水固定。洗掉福尔马林之后,用0.1%的双氧水对尸体进行脱色处理。

然后用亚里西安蓝染剂浸泡标本,对软骨进行染色。接下来,用胰蛋白酶将标本处理至稍见骨骼后,加入硬骨染剂,此时标本呈现红蓝交替的半透明感。

染色完成后,还需要用氢氧化钾甘油溶液对标本进行染剂脱色和肌肉透明化处理。

最后,将标本浸泡在纯甘油中进行长期保存。

美到逆天的“玻璃标本模型”

最后要向大家介绍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算是标本,因为它们全都是用玻璃制作的。

但是它们却凭借着准确的细节在历史上发挥了生物学教具的功能,而且每一件都是绝美的艺术品。

十大标本博物馆(国际博物馆日大揭秘)(9)

早在1887-1936年间,一对从事精细玻璃制品加工的德国父子Leopold Blaschka与Rudolf Blaschka就开始制造玻璃仿真生物了,它们还受邀为当地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和爱好植物学的贵族制造了植物和海洋生物的仿真模型。

玻璃标本模型的制作需要人工吹制,然后在透明的玻璃模型上用颜料上色,这样做不仅可以很好地呈现生物的三维形态,颜色和形态也比实物标本保持得更久。

十大标本博物馆(国际博物馆日大揭秘)(10)

图为丹麦艺术家Steffen Dam制作的玻璃仿真水母模型

直到现在,也依然有艺术家偏爱玻璃的质感,热衷于用玻璃制作各种海洋生物的仿真模型,只不过这些作品的生物学教具作用已经逐渐淡化,更像是借用玻璃体现生命之美的艺术品了。

十大标本博物馆(国际博物馆日大揭秘)(11)

沟迎风海葵玻璃仿真模

在我们的前期文章中,还为大家介绍过树脂标本的制作,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翻阅往期文章。

看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是不是对各类标本的制作过程有了更多的了解呢?如果你不能亲手制作标本,不如就去附近的博物馆和它们来个美丽的“约会”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