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官庙的历史文化(三官庙旧时岛民的)

三官庙的历史文化(三官庙旧时岛民的)(1)

刘公岛上的三官庙和“军肃民安”石碑

三官庙的历史文化(三官庙旧时岛民的)(2)

清代地图上标注的三官庙

三官庙的历史文化(三官庙旧时岛民的)(3)

三官庙其中一尊石像

过去的威海有各式各样的庙祠,神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人们遇到不同的需求时便求助于各路神灵,以达到被护佑的目的。刘公岛上有村庄,有居民,因此同样少不了这样的一些庙祠:如供奉刘公刘母的刘公祠、渔民求渔护船的龙王庙等,当年北洋海军出巡也会在龙王庙上香膜拜,以求出海平安,这封建迷信活动均成为了旧时人们的心灵依托。

岛上还有一座已经不存在的小庙,虽然面积不大,却供奉着三神,即“三官庙”,从旧照片上看也就是一门一殿,颇为简单。三官庙在旧时的威海卫相当普遍,为了祈求幸福、安宁、丰收,各地区甚至大的村落都会设置。刘公岛先民同样重视,在岛内许愿请神,并把庙址选建在东村中部的高坡之地,与村西的刘公祠遥遥相对,共同守候、护佑着岛民。刘公祠和龙王庙现在均有遗址、遗存,而三官庙却已经遗迹全无,唯剩下寥寥无几的史料照片和实物可循。

岛上三官庙门坐北朝南,正殿中供奉着三尊石刻的“三官”, 即道教的“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是早期道教尊奉的三位“天神”,因而也叫三元庙。老照片上的“三官庙”除了山门和大殿之外,并无厢房和后院,可见规模小于刘公祠与龙王庙,早年的岛民逢传统时节或者有自家苦难,便在这里求神保佑,特别是每逢阴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三官”生日之际,岛上居民都会纷纷聚集进香,此时也让平静的海岛上多了一份喧闹。

三官具体所指也许很难解释清楚,各地的三官庙也都有不同的说法,但追溯其根源,通常会归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历史上的三圣人,既被尊称为“三界公”的尧、舜、禹三帝。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其胸襟大如日月,他制定历法、确定天时、除凶魅,采用禅让制贤范天下,故为赐福众生的上元天官;尧死后,舜同样被四方诸候拥戴,他命禹治水,教民耕种,安百姓,除邪恶,扬善于民,行功造德,为阴阳两渡,因而为中元普渡之神;大禹治水十三年之久,三过其门而不入已成为几千年的佳话,他兴农田水利,引洪修渠以尊居民,为解厄的下元水官。三官大帝历史悠久,且其神格清高,均宣扬仁、孝、忠、圣,福被万物、功比日月而永垂三界,以至历代封建帝王对三官都非常推崇,在民间也广泛的传诵着道教的“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道教理念。

崇尚天、地、水,实为人对大自然的向往与依赖。人们从内心里敬仰上天,因其赐予各种生活所需;土地是人们居所和饮食之基,因而也要供奉土地之神;水更是生活所亟需,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或是庄家,都离不开水。在人与天、地、水这三种自然力量的共存中,其无形与有形的自然力量是人类所不能超越的,于是人们选择了顺从、承受和适应,这也更成为了封建帝王利用其加强统治、笼络民心的工具。人们希望神灵能够赐福百姓,护佑众生,解除灾患,而统治阶级又是树立神界力量的主要主宰者,因而也达到了其巩固政治的目的。

到英租统治时期,岛内居民被英国统治者强制迁出,这座三官庙也就香断殿毁了,庙内供奉的三座石像散落四处,一度被遗弃。据岛上老居民回忆,在上世纪80年代还可以见到这三尊石像,有一个散落在三官庙不远的海边沙滩上,还有一个在道路维修时被压在土方内不知去向,另一个现已被有关文物部门收集。在三官庙西侧,有“军肃民安”石碑一座,传为当地绅民为岛内护军统领张文宣而立,只可惜在动乱时期此碑被砸为两半,埋于地下,至今无人知晓。(作者:刘巍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