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没有筷子是怎么吃饭(为什么古人把吃饭叫做)

文/山鬼 (历史研习社作者)在武侠小说中,总是能看到夕阳如血,秋叶飘零中,绝世剑客或是多情浪子一人落寞的走在街头的情形,一般在这样的情况里,画外音中一定还会出现悦来客栈店小二一句干脆利落的:客官留步,请问您是打尖还是住店?,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古人没有筷子是怎么吃饭?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古人没有筷子是怎么吃饭(为什么古人把吃饭叫做)

古人没有筷子是怎么吃饭

文/山鬼 (历史研习社作者)

在武侠小说中,总是能看到夕阳如血,秋叶飘零中,绝世剑客或是多情浪子一人落寞的走在街头的情形,一般在这样的情况里,画外音中一定还会出现悦来客栈店小二一句干脆利落的:客官留步,请问您是打尖还是住店?

打尖还是住店?等等,住店的意思明白,打尖也大概能猜出来是吃饭休息的意思,可是为什么叫得这么怪异,古人的词典里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打尖呢?

按照清代福格《听雨丛谈》中“打尖”条目的记载来看,当时清代人在出门远行的时候,会在中午的时候找饭馆吃饭,这被称之为打尖。可是为什么必须是打尖,说成“打圆”可不可以呢?针对这样的疑问,紧接着福格又引用了《翠华寻幸》中的记载,说打尖之意,应当是从“打火”而来的,因为当时人们还习惯于将午饭称呼为“中火”,而且在宋元前辈的小说、杂剧和话本中,也从未见过打尖二字,与之相同的乃是“打火”这个词,所以打尖应当是打火的讹传。

可是好好地吃饭为什么要叫做打火呢?在北朝民歌《木兰辞》中就有“出门看火伴, 火伴皆惊忙”的字句,这里的火,其实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军队中的一种建制,当时军中规定,十人为一火,这个火就像是如今的一个班,只不过后勤部与炊事班也分散到了各个“火”中,因此诞生于北朝的《木兰辞》才有“火伴”的称呼,我们今天常用的伙伴一词,也是由此引申过来的。

既然没有火就无法做饭,那么为何还要打火呢,钻木取火才是燧人氏传下的正理啊。

不晓得打火机的工作原理,大家仔细研究过没有,最早的火石打火机,就是在用力拨动钢轮之下,通过与火石之间的摩擦产生出火花,然后引燃打火机中的气体,才产生的火苗,因此“打”字也就很形象了。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现代的打火机,但火也是需要一下一下打出来的。

打火的这个工具就叫做火镰,火镰其实就是一块小的镰状或刀状金属片,只有与火石和艾绒放在一起,才能碰撞出炽热的火花。使用火镰时先将用艾草嫩叶制成的干燥的艾绒放在火石下面,然后用火镰往火石上猛力的击打,在碰撞之下,火石会迸发出一些火星,而打火者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微不足道的火星,准确无误的落入易燃的艾绒里,然后才能生出火苗。在《水浒传》84回宋公明兵打蓟州城,卢俊义大战玉田县中就有:“自有引火的药头、火刀、火石、火筒、烟煤藏在身边。”的描述。

作为成书于元末明初的《水浒传》,在创作上还延续了元代杂剧和话本的一些叙事风格和遣词造句,由于描写的是宋朝的故事,所以也会在语句的斟酌上,尽量贴近前代的生活,因此在《水浒传》第60回中也就出现了吴用和李逵去往北京大名府的路途中“每日天晚投店安歇,平明打火上路。”的描写,注意,这里打火与投宿是分开的,所以对应的也应该就是吃饭的意思。

同样的,在《水浒传》问世之前,《西厢记》里也有“咱早行一程儿,前面打火去。”的字样,最直白的就是马致远在《黄梁梦》中的叙述:“兀那打火的婆婆,央你做饭与我吃。行人贪道路,你快些儿。”,马致远在这里可以说是准确无误的表明了,打火与做饭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打火在一定的场合还是做饭的替代词汇。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可能促成“打火”这个词语演变的因素,那就是明清两代由于官府厉禁邪教和非法社团,所以各种灰色势力,就转为地下变成了各种秘密社党,而作为保密性极强的团体,他们互相之间也是有自己的暗语存在的。例如在清代天地会的暗语中,行走江湖时就将吃饭叫做“打沙”,喝粥称为“打浪”,这样的黑话一方面可以让“自己人”辨识自己,另外这样一套自成系统的语言,也更加的隐秘和安全,很有可能打火转换成打尖就是由此而起的。

至于打火什么时候变成打尖的,具体时间已不可考,但在清代文人李汝珍所创作的《镜花缘》里,就已经出现了“如路上每逢打尖住宿,那店小二闻是上等过客,必杀鸡宰鸭”的描写,根据这些相同的动作,再加上“尖”与“火”在字形上的相近性,误读或是误写的可能性更大,而这种错误的说法和写法,在经过漫长的时间改变之后,也就变为了约定俗成的固定词汇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