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员编制怎么编制(清朝一个县有多少正式编制)

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灭亡带给了统治者很多的经验和教训。

其中一直被人赞誉的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在这一代的王朝却显得漏洞百出。

清朝官员编制怎么编制(清朝一个县有多少正式编制)(1)

清朝临漳县

今天我们就来以清代一个县为例子,看看一个小小的县里有多少正式的编制。

各个职位又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岗位,一个小县城又能看到清朝什么衰败的影子。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为什么要从县开始说起?因为县是一个朝代最小的行政机构单位。虽然它小,但是五脏俱全又很有特点。

一个县城的管理者,通常被叫做县令,更被人称作是地方父母官。县令对于一个县的百姓们来说,几乎是一个绝对统治者的存在。

清朝官员编制怎么编制(清朝一个县有多少正式编制)(2)

别以为一个县就小到没有必要专门管理,根据《武德令》记载:户万千以上为上县,户二千以上为中县,一千户以上就是中下县。

按照一户人家最少三口人来算,一个县城最少也有三千人,比较大的县城则会有上万,甚至数十万的居民。

据不完全统计,在清朝共有1500多个县,县占据了清朝的绝大部分地区,而且清朝道光皇帝在位的期间,总人口已经达到了3亿多人次。

按照这个数字来计算,每个县最少拥有20多万的人口。

尽管随着各地经济情况,自然情况的差异,会导致人口数量也完全不同,但就算这样,每个县的人口也从几万到几十万人不等。

清朝官员编制怎么编制(清朝一个县有多少正式编制)(3)

因此如何管辖这么多大大小小的县,让每个县根据中央的政策来行动,就成为了当时统治者急需要处理的问题。

清朝的地方行政机构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要了解到的是清代还延续了明朝的大部分制度,只不过是在某些地方略有删减。

清朝的各种地方行政机构也主要分为四个等级,从省、道、府、县,依次降级,由上到下一层一层进行管辖,最终听命于中央和皇帝。

在清代,全国被分为了18个省份。在省级方面,最高的领导就是总督和巡抚,两者被合称为督抚。

清朝官员编制怎么编制(清朝一个县有多少正式编制)(4)

只不过两者不同的点就在于总督的级别看起来似乎略高一些,因为他底下会管着一个省,甚至是好几个省,而巡抚则只管了一个而已。

但两者并不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是地位相等,只不过管的范围有所不同罢了。

省的下一级机构则是“道”,而“道”的最高管理人员被称作道台,官方会称为道员。

道的下一级是府,一般电视剧里的“知府大人”就是府的最高行政领导,在清朝的知府一般都是由京官外放来担任的。

清朝官员编制怎么编制(清朝一个县有多少正式编制)(5)

府还可以分为特别府和普通府。特别府,顾名思义就是比较特殊的府,就像现在的直辖市北京、上海一样。

在古代比较有名的就是顺天府、奉天府等。普通府则是除特别府以外的一般地级市。

与府平级的还有州,州也会分为直隶州和散州。它们的区别在直隶州级别略高一些,与府平级,隶属于省,它下面还可以有下属县。

但散州则与府的下一级县平级,而且它没有下属县,只是分隶各府。

清朝官员编制怎么编制(清朝一个县有多少正式编制)(6)

府的下一级机构称为县,也是我们今天重点研究的对象。作为清朝最基层的机构,不同地域的县有大有小,这主要与当地的经济水平、地理位置等相关。

一个县内有多少正式编制?

那么作为最小的县,一个县内究竟有多少个大官儿呢?

首先是每一个县都必须设得最高的一个角色,那就是知县。

他属于正七品,主要负责全县的各种大小事,无论是经济、政治、行政、文化教育或者是治安、司法全部在他的管辖范围之内。

作为一县之长,知县对整个县负有直接的责任,而且身兼数职。对于到现在,知县相当于如今的一个县长,兼职着县委书记、法院院长、检察院的检察长等等。

清朝官员编制怎么编制(清朝一个县有多少正式编制)(7)

虽然他只是一个特别小的正七品官,但知县的实权非常大,特别受到百姓的重视。

在知县下面,还有一个正八品的县丞,就像辅佐皇帝的丞相一样,县丞主要负责的是全县的粮马和征税,相当于现在的分管副县长。

粮食和征税的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很重要和繁忙的,因此县丞会有自己专门的办公室,他的助手被叫做攒典。

攒典也是主要辅佐知县的一个角色,相当于是助手秘书,并且手中握有实权,虽然官儿不大,但也是属于实力比较强的一类角色。

清朝官员编制怎么编制(清朝一个县有多少正式编制)(8)

还有一个与县丞职责类似的角色,叫做主簿。一般一个县也只有一个人担任这个角色,他也是知县的下属,只不过是正九品。

主簿主要分管的工作就是巡捕、户籍、文书。同样的,他也会有属于自己的办公机构,协助其办公的也会叫做攒典。

如果是一些比较小的县,则没有主簿这类角色的存在。

除了这两个角色之外,一个县当中完整的情况下还会设有典史,典史主要负责掌管一县的缉捕、狱囚等一些关于治安方面的事务。

清朝官员编制怎么编制(清朝一个县有多少正式编制)(9)

在一个县城内,负责巡逻缉捕、维持基本社会治安的则是巡检。他从九品,一般不会住在县内,反而会住在距离县城比较远的地方。

这也不是一个必须要设立的岗位,他只会负责特定地域的一部分治安问题,比如说在钱塘江旁边有一个渡口,现在要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

为了检查行人、货物,防止各类意外事件的发生,就会在渡口设立钱塘江巡检站,专门在这个地方负责治安问题。

以上我们所说的这些官员,都是正儿八经的朝廷命官,顾名思义,是经过皇帝的同意才能够任命去任职的。

清朝官员编制怎么编制(清朝一个县有多少正式编制)(10)

这在我们现代人看来都是铁饭碗和正式编制。这就是说,清代一个县里面,有正式编制的员工包括了知县、县丞、主簿等。

除上述我们大部分人了解的官员外,清代一些县还会设置管理驿站和马匹的驿丞、管理水利枢纽闸门的闸官、负责征收商税的税课大使等等。

这些都是根据需要所设置,由知县派出,只不过属于正式工中的杂牌军。杂职官主要有闸官、驿官和各类大使,譬如河泊所大使、仓大使、税大使等。

除了知县以外其他的角色都不是一定要设立的,各个县随着人口数量的不同,正式编制工作人员大概也在一名以上,20名以下。

清朝官员编制怎么编制(清朝一个县有多少正式编制)(11)

因此,也有人在感叹,照这样的情况来看,短短不到20人的正式编制队伍,就可以管理一个几千人、上万人的县城,这证明清代的官员办事效率还是极高的。

但这样就是我们对于清代行政机关的一个误区,就像我们现在的合同工一样,清代早就有了类似的角色。

庞大的底层工作人员

就像我们经常在电视剧包青天里面看到的衙役,他们就属于最底层的工作人员,而且并不是正式编制内的人员。

这类的工作人员被一个机构所管理,那就是所谓的三班六房。

清朝官员编制怎么编制(清朝一个县有多少正式编制)(12)

这是县衙内设的一个机构。三班被分为皂班、皂班和捕班。每个班都有班长,在古代叫做班头。

在电视剧当中,我们经常看到升堂审案的时候,旁边那些拿着棍子站在公堂两侧喊着威武的人就是衙役,他们就是皂班的,主要掌管着护卫和仪仗。

而在武林外传当中的燕小六则是捕快的角色,他处在捕班,负责拘捕和缉拿、维持治安等工作。

那些把守城门、衙门、仓库、监狱等机构的治安人员则被壮班掌管着,这就是所谓的三班。

那么六房指的又是哪些呢?

清朝官员编制怎么编制(清朝一个县有多少正式编制)(13)

和朝廷六部指责相似的,“六房”为吏、户、礼、兵、刑、工。无论是三班还是六房,他们都不是正式员工,而是吏,他们主要就是来落实知县所下达的命令。

这类人,虽然我们看着特别威风,但是他们的地位特别低,而且不在编制内。但尽管这样,这类人的数量可以达到上百人左右。

越到清朝的后期,由于贪污腐败严重。这就可以导致往往在一个小小的县城,算上在编,额外和挂名的所有人,吏可以达到数千甚至上万名。

他们的工资来源,就是那些数以万计的百姓的血汗钱。因为在编的人数是固定的,只能少不能多,那么这些底层的工作人员就决定了一个县治理的好坏。

清朝官员编制怎么编制(清朝一个县有多少正式编制)(14)

不管他们的工作效率如何,只要人数呈现一种不断上升的趋势,就意味着又会老百姓要交出来的钱会增多。

除此之外,我们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明清特殊的政治制度。

特殊的政治制度导致腐败

在明清政治制度当中,正印官的概念导致很多乱象丛生。正印官是只有在衙门里面承担最主要责任、级别最高的官员才可以担任的。

比如说。在府里的正印官就是知府,在县里面的正印官就是知县。在古代,只有拿着大印的人才是最终拍案定夺的决策者。

清朝官员编制怎么编制(清朝一个县有多少正式编制)(15)

正印官只有一个人,这就意味着,如果正印官的想法和其他所有人都不同,就算他的逻辑和决策有明显的错误,其他人也没有办法改变,因为只有正印官才有最终的定夺权。

在当时那个中央集权极度重视的时代,没有人觉得这是一个问题。

毕竟当时的大环境都被天子所掌握。在一个县里面有一个正印官,又有什么区别呢?

但是明清的官职当中还有另外一个制度,叫做"独任制"。这就导致正印官的职责和权力过分的集中。

一个知县要对县里几乎所有的事情负全责,从种树修路到镇压造反,甚至是隔壁农户家丢了一只猪,都需要知县一个人负责。

清朝官员编制怎么编制(清朝一个县有多少正式编制)(16)

如果他底下的县丞或者主簿想要分担某一份的职责,在法律上也是不允许的

即使知县同意并且默认他这么做了,也会留有隐患,因为最后出了问题,全部都只由知县一个人来承担。

他甚至还要替自己的下属来承担责任。再加上他是正印官,如果出了差错,还要从重受罚。

但这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知县深知责任重大,而且犯错后果更严重,所以事事必须亲自的过目决定。

清朝官员编制怎么编制(清朝一个县有多少正式编制)(17)

这让知县不论大事小事,对县内的一切事物都了如指掌,让他对自己管理的县更加了解。

从这方面看,确实会杜绝一些知县只是坐享其成。而是让他更深入到田间地头去了解现在百姓的生活水平,但这造成了一个更严重的缺陷。

首先是分散了知县的精力,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原本他应该坐在府内思考整个县的发展规划,该如何与其他县进行文化、经济的交流?

但是他却每日坐在县衙内,判断隔壁家李婶儿的猪怎么跑丢了,又或是小商贩的铜板怎么少了两枚。

清朝官员编制怎么编制(清朝一个县有多少正式编制)(18)

管理本就应该讲究各司其职,才会保证一个部门的有效运转。

其次,当知县的部下在为他出谋划策,解决一切事情的时候。其实本质上,他们的地位已经取代了知县。

就好像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一样,看起来是知县一人承担所有的奖赏过错,但实际决策这件事情的另有他人,这就容易导致知县被有心人利用。

除此之外因为清王朝的腐朽与落败,再加上他们沿用了前几代皇帝的旧历,照常买卖官职和一些职称,加速了清代后期官职的腐败。

清朝官员编制怎么编制(清朝一个县有多少正式编制)(19)

据一些资料表明,在1850年之后,通过捐纳的方式当上知县的人数激增了一倍还要多。这些用钱来买官的人,大多数并不是真的想要治理好一个地方,而是另有所图。

这些买官的人大多是一些城市的商人,他们企图通过当官的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商业版图,用其他的方式更多的捞钱。

因为清王朝本就缺钱,因此他们会大量的通过卖官来扩充国库。

如何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钱呢?他们想到,通过缩短任职时间和增加官员人数就可以加大买卖的速度。

清朝官员编制怎么编制(清朝一个县有多少正式编制)(20)

据统计,在19世纪处浙江的一些小村,光差役就超过了一千五六百名。

干闲差,吃官家饭的人越来越多,就导致百姓叫苦连连。因为往往一个村的杀人案件,在调查的时候要出动一二百名差役进行陪同调查。

差役浩浩荡荡地过去了,报案的家属来不及为自己失去的亲人苦痛,还要招待这些一二百名差役。

家属不仅要保证他们的吃喝,还要负责他们在当地的居住,以此希望差役认真办公,为亲属伸冤。

清朝官员编制怎么编制(清朝一个县有多少正式编制)(21)

照这样的现实来看,虽然清王朝在官职上划分及其细致,但仍摆脱不了最后因腐败而灭亡的结局。

以小见大,可以知未来,尽管县是最小的一个行政划分区域,但是由它则可以影射整个清王朝的过去以及未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